尼爾·蓋曼:為什麼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

2021-01-10 澎湃新聞

說明自己的立場以及採取這種立場的原因,以及是否會有偏見,這一點很重要。這勉強可以說是一種成員利益的聲明。好了,我要給大家講的是閱讀。我要告訴你們,圖書館非常重要。我要說的是,閱讀小說、以閱讀為消遣,是一個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會熱情呼籲大家來理解圖書館是什麼,圖書管理員是什麼樣的人,並懇切期望大家能讓這二者保存下來。

當然,我也有偏見,這偏見巨大而且顯而易見:我是一名作家,通常寫些小說。我為兒童寫作,也寫成人閱讀的小說。我靠寫字維生已經有大約三十年了,通常做的就是編故事,然後寫下來。很明顯,如果大家都閱讀,而且閱讀小說,如果有圖書館和圖書管理員,幫助培養人們對於閱讀的熱愛,並且提供閱讀的場所,對我來說是有利的。

所以作為作家,我有偏見。

但是,作為讀者我更有偏見,作為英國公民,偏見甚至更多。

英國作家尼爾·蓋曼,被視為新一代幻想文學代表,代表作有《美國眾神》、《睡魔》、《好兆頭》等

應閱讀社邀請,今晚我來這裡演講。閱讀社是個慈善組織,宗旨是幫助人們培養閱讀的能力和熱情,為所有人的生活提供平等的機會。這個慈善組織支持閱讀項目、支持圖書館和個人,公然甚至肆無忌憚地鼓勵閱讀行為。他們說,這是因為閱讀會帶來一切變革。

我今晚想要講的就是閱讀,以及它帶來的這些變革。我要講講閱讀的作用,講講它的好處。

我在紐約聽過一次演講,講的是建造民營監獄,這在美國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增長點。監獄行業需要計劃未來的發展——十五年之後,他們會需要多少牢房?大概會有多少犯人?他們發現預測很容易,算法非常簡單,只要問一問十歲十一歲的孩子之中有多少人不識字就行了。這些孩子當然也不會以閱讀為消遣。

這並非一一對應,不能說有文化的社會就沒有犯罪。但這種相關性真實存在。

我認為,這種最簡單相關性的原因也難以置信地簡單:識字的人會讀小說,而小說有兩種用途。首先,它是閱讀的引玉之磚。即使文字艱深,你還是不由自主想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想要不斷翻頁,想要繼續下去,因為書中有人陷入危機,你得知道最後發生了什麼……

…… 這可是真正的欲望。它會讓你學習新的詞彙,思考新的觀點,並且不斷繼續。直到發現閱讀本身充滿樂趣。一旦學到了這一點,你就走上了閱讀一切的道路。閱讀本身就是關鍵。幾年之前,曾經有這樣的聲音和觀點:我們已經進入了後文字時代,理解書面文字的能力已經有些多餘了。但近年來,這種聲音已經消失了,文字的重要性前所未有。我們通過文字探索世界,隨著世界不知不覺轉入網際網路,我們需要隨時關注、交流和理解自己讀到的東西。

不能互相理解的人就不能交換意見,無法交流,翻譯軟體也幫不上多少忙。

想要確定孩子長大以後有文化修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教他們閱讀,告訴他們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意味著,至少要找到他們喜歡的書,讓他們能夠得到這些書,閱讀這些書。

我認為,沒有什麼書會對兒童有害。有些成年人喜歡時常揪出一些童書,某一種類型,或者也許是某一位作家,然後宣稱這些是不好的書,應該禁止孩子們讀這樣的書。這樣的事我見過多次了;伊妮德·布萊頓

[1]

就曾被稱為有害作家,還有R.L.斯泰恩

[2]

,還有別的很多作家。甚至還有人譴責漫畫滋生文盲。

真是一派胡言。這是自以為是,這是愚昧無知。

孩子喜歡、想要閱讀甚至主動探尋的作家不會對他們有害,因為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他們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故事,還會把自己代入故事之中。陳詞濫調、陳腐觀念對於第一次接觸到這種觀點的人來說,並不會是陳詞濫調、陳腐觀念。你不能因為自己覺得孩子讀的東西不對,就不鼓勵他們閱讀。你不喜歡的小說是引玉之磚,可以引出你想讓他們閱讀的其他書籍。何況並不是每個人的閱讀品位都和你一樣。

成年人容易好心辦壞事,輕易摧毀孩子對於閱讀的喜愛:阻止孩子讀他們自己喜歡的書,或者給他們看大人喜歡的有價值然而枯燥無聊的書,諸如相當於維多利亞時代「改善」文學的21世紀圖書。最終你會讓一代人堅信閱讀一點都不酷,或者更糟,讓他們覺得閱讀難以忍受。

我們需要孩子登上閱讀的階梯:他們喜歡讀的任何東西都會幫他們向上爬,一級一級,成為文化素養。

(還有不要重蹈本文作者的覆轍,他女兒十一歲開始對R.L.斯泰恩感興趣的時候,他跑去拿了一本史蒂芬·金的《魔女卡麗》,告訴她:「如果你喜歡那些,那麼一定也會愛上這本的!」除了北美大草原殖民者的大團圓故事之外,女兒霍利在十五歲之前再沒有讀過其他東西,至今一聽到史蒂芬·金的名字就瞪我一眼。)

尼爾·蓋曼的成名作《睡魔》系列

小說的第二種功能是建立共情。當你看電視或者看電影的時候,你看的是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情。散文體小說是完全由你自己,用二十六個字母和幾個標點符號,通過想像,創造出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填充人物,透過別人的眼睛觀察。你必須要感受各種事物,遊訪各個地方,進入其他世界,這都是除了小說之外你可能根本不會知道的東西。你會變成其他人,當你回到自己的世界,你會與以前有一點點不同。

共情是一種工具,可以將眾人集合成為群體,使得我們能發揮更多的職能,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獨行俠。

在閱讀過程中,你還會發現對你的人生之路至關重要的東西。這就是:

世界不必如此。一切皆可不同。

小說可以讓你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它可以帶你進入你從未去過的地方。一旦你見過了其他的世界,就像吃了仙果的人,你就再也不會對你生長其中的世界全然滿意。不滿意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滿意,人們就會改造世界,讓它們變得更好,讓世界從此不同。

既然我們說到這個話題,我想就逃避主義談幾句。這個詞語被人隨意亂用,好像逃避是一件壞事。好像「逃避主義」小說就只是便宜的鴉片,看這種小說的都是糊裡糊塗、傻了吧唧、上當受騙的人;好像唯一值得讀的小說——不管對成人還是對兒童來說——只有現實主義的小說,因為它們能反映讀者所在的世界中最差的一面。

如果你被困在一種不能解脫的情形之中,待在一個令人不快的地方,周圍都是心懷惡意的人,這時有人給你一個暫時逃離的機會,你怎麼會拒絕呢?逃避主義小說只不過就是這樣:為你打開一扇門,讓你看見外面的陽光,為你創造一個可以去的地方,在那裡你是主人,你可以和你喜歡的人相處(書籍是真實的場所,請不要懷疑);更重要的是,在你逃離期間,書籍還能給你知識,讓你了解世界和自己的艱難處境,給你武器,給你鎧甲:這些都是你可以帶回牢獄的真東西。這是技能、知識和工具,你可以利用它們完成真正的逃離。

正如C.S.劉易斯提到的那樣,只有監獄看守才會咒罵逃跑。

另一種方式也可以毀掉孩子對於閱讀的喜愛,當然,這就是保證孩子身邊什麼書也沒有。就算有書,也讓他們沒有地方可讀。

我很幸運。成長期擁有一所非常好的地方圖書館。暑假的時候,我可以說服父母,在他們上班途中把我帶到圖書館去,而且圖書管理員也並不介意有個小小的男孩獨自一人,每天早上都衝進兒童書庫,在卡片目錄裡翻找,尋找有關鬼怪、魔法或是火箭的圖書,尋找吸血鬼、偵探、女巫和傳奇故事。在我讀完兒童書庫的書之後,我就開始讀成人的書。

那些圖書管理員人都很好。他們喜歡圖書,也喜歡有人來讀書。他們教我怎樣用館際互借從其他圖書館借書。我讀什麼書他們也不指手畫腳。他們只是真心高興我這樣一個大眼睛的小男孩喜歡閱讀。他們會和我討論我讀的書,還會幫我找到同系列的其他書籍,他們熱心幫忙。他們對待我就像對待任何一位讀者——完全一樣,絲毫不差——這意味著他們對我也表示尊重。作為一個八歲大的孩子,我可沒能處處受到尊重。

圖書館意味著自由。自由閱讀,自由發表觀點,自由交流。它們意味著教育(這個過程並不是畢業離校那天就結束了)、娛樂消遣、創造避風港,還意味著獲取信息。

我擔心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會誤解圖書館及其意義。如果你把圖書館看作擺書的書架,認為它們在當今的世界可能已經過時甚至老掉牙了,因為大部分的圖書,雖然不是全部,都已經同時有數字出版物了。但這樣想的話根本不得要領。

我認為,圖書館與信息的性質有關。

信息有價值,正確的信息價值連城。在整個人類歷史之中,我們都生活在信息閉塞的時代,獲得所需的信息總是非常重要,總是具有價值:什麼時候種下莊稼,去哪裡找什麼東西,地圖、歷史和故事——用一頓飯或者交朋友來交換肯定不會錯。信息是珍貴之物,擁有信息或者可以獲取信息的人,可以為此收費。

近年來,我們的經濟體從信息匱乏變成了信息過剩驅動。谷歌的埃裡克·施密特說,現在人類每兩天創造出來的數據,就和我們從文明的開端直到2003年產生的數據總量一樣多。這大概是每天5艾(exabytes)字節,如果各位需要實際數據的話。今日的挑戰已經不是找到生長在沙漠之中難得一見的植物,而是在茂密的叢林之中找到一棵特定的植物。我們需要的是有人幫忙導航,在眾多信息中找出實際需要的東西。

圖書館是人們尋找信息的地方。書籍只是全部信息的冰山一角:它們就在那裡,圖書館免費而合法地為你提供書籍。現在有前所未有眾多的兒童從圖書館借書——各種圖書:紙質書、電子書,還有有聲讀物。但圖書館仍然是這樣一個場所,比如說,一個人也許沒有電腦,沒有網絡連接,但在這裡不必花錢就可以上網——這一點至關重要,特別是你找工作、申請職位或者補貼的方式越來越多地完全轉移到了網上。圖書管理員可以幫助這樣的人探索這個世界。

我認為,圖書不會,也不應該全部遷移到屏幕上。在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出現的二十年之前,道格拉斯·亞當斯

[3]

曾經對我說,實體書就像鯊魚。鯊魚很古老:在恐龍出現之前,海裡就已經有了鯊魚。之所以現在還有鯊魚,是因為在做鯊魚這件事情上,鯊魚做得比其他動物都好。實體書很結實,很難破壞,泡澡時不容易沾溼,在陽光下就能看,拿在手裡感覺也很好:作為書籍它們表現很好,總會有它們的位置。它們屬於圖書館,雖然圖書館也已經成為獲取電子書、有聲讀物、DVD和網絡內容的地方。

圖書館是這樣一個場所:它是信息資源庫,而且為所有市民平等地提供獲取信息的機會。這包括健康信息,還有精神健康信息。它是一個社交場所,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是花花世界中的一處避難所。它是有圖書管理員的地方。我們現在應該想像的是未來的圖書館會是什麼樣子。

在這個充滿了手機簡訊和電子郵件的世界裡,在這個充斥文本信息的世界裡,讀寫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我們需要讀寫,我們需要全球居民都能輕鬆閱讀,看懂他們讀到的東西,理解其中的細微差別,並且讓自己被別人理解。

圖書館真的就是通往未來的大門。很遺憾的是,我們看到全世界範圍的地方當局一抓住機會就關閉圖書館,認為這是一種容易採取的省錢方式,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樣做其實是在犧牲未來。他們正在關上那扇本應敞開的大門。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期的一項研究,英國是「唯一一個這樣的國家,在考慮了其他因素,例如性別、社會經濟背景和職業類型的情況下,年長者比年輕人在讀寫和計算能力上都有更高的水平」。

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認字和計算能力比我們都差。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探索世界、理解世界或者解決問題。他們更容易上當受騙,更不容易改變他們身處其中的世界,更難找到工作。所有事情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國家,英國會遠遠落在其他發達國家之後,因為缺少能幹的勞動力。雖然政治家總是指責對方政黨造成了如此後果,事實真相是,我們需要親自教導孩子閱讀以及享受閱讀,而不是仰賴政治家。

我們需要圖書館。我們需要書籍。我們需要有文化的公民。

我不在乎——我相信這也不重要——這些書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人們是在閱讀捲軸還是在滑動液晶屏。內容才是重要的東西。

因為一本書就是它的內容,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

尼爾·蓋曼創作的童書

圖書是我們與逝者交流的方式。我們從已經不在身邊的人那裡學習經驗,這就是人類發展的方式,讓知識逐漸積累,而不是一次再一次從頭學起。有些故事比大多數國家都要古老,產生它們的文化已經湮滅,最初孕育它們的建築已經崩塌,而這些故事仍在流傳。

我認為,我們對未來負有責任。我們對兒童,對這些即將長大成人的兒童,對他們將要居住的那個世界負有責任和義務。我們所有人——作為讀者,作為作家,作為公民,我們都有義務。我認為我應該試著指出一些這樣的義務。

我認為我們有義務以閱讀為樂,不管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在私人空間。如果我們以閱讀為樂,如果別人看到我們讀書,然後學到了東西,鍛鍊了想像力,那麼我們就向別人顯示了閱讀是一件好事。

我們有義務去支持圖書館。既要使用圖書館,也要鼓勵其他人使用圖書館,並且抗議關閉圖書館的行為。如果你不重視圖書館,那麼你也就不重視信息、文化和智慧。封閉了過去的聲音,也就損害了未來。

我們有義務高聲讀書給孩子聽。給孩子讀他們喜歡的故事,即使有些故事我們自己已經覺得厭煩。試著變換嗓音,讓讀書變得有趣,就算孩子學會了自己閱讀,也別停止為他們朗讀。我們有義務利用高聲讀書的時間作為家庭的紐帶,在這段時間裡不要去看手機,把世界的紛擾放到一旁。

我們有義務使用語言。強迫自己這樣做:找到字詞的含義,如何運用,清晰地交流,說出我們想要表達的含義。我們決不能讓語言僵化,或者假裝它是已死的東西而只能尊崇,我們應該把語言作為活生生的東西來使用,它會流動,會借詞,也能允許意義和發音隨時間而變化。

我們這些作家——尤其是為兒童寫作的作家,不過也包括所有作家——對我們的讀者也有義務:我們有義務書寫真實的東西,在創造不存在的人物在不存在的地點發生的故事的時候,這一點特別重要——要知道所謂的真實並不在於實際發生的事情,而在於所發生的事情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歸根結底,小說是講真話的謊言。我們有義務不讓讀者覺得無聊,而是讓他們忍不住一頁頁翻下去。畢竟,對付不願意閱讀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個一看就停不下的故事。我們必須對讀者講真話,給他們武器,給他們鎧甲,傳遞我們在這顆綠色星球短暫停留期間所學到的智慧;我們有義務不說教,不嘮叨,不要把有偏見的道德觀念硬塞到讀者的嗓子眼裡,就像大鳥把事先嚼碎的蟲子餵給小鳥那樣;我們也有義務——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永遠不給孩子們寫連我們自己都不想讀的東西。

我們有義務理解和承認,作為為兒童寫作的作家,我們所做的工作十分重要,因為如果我們搞砸了,寫的都是無聊的書,會讓孩子遠離閱讀和圖書,我們就減少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也毀了孩子的未來。

我們所有人——不管成人還是兒童,不管作家還是讀者,都有義務做白日夢。我們有義務去想像。假裝沒人能改變任何事情很容易,因為我們所在的社會體量巨大,個人幾乎什麼都不是:就像是一面牆上的一個原子,一片稻田裡的一粒米。但事實是,個人一次又一次改變世界,個人造就未來,而他們成功的方法就是想像事情可以有所不同。

看看你周圍:我說的一點不差。請先停下一分鐘。看看我們所在的這間屋子。我要指出的事情過於明顯,大家通常都視而不見。就是這一點:你能看見的所有東西,包括牆壁,在某個時間點,曾經都是想像出來的。有人覺得坐在椅子上會比坐在地上舒服,於是想像出了椅子。有人想像出了這樣一種方式,讓我現在可以在倫敦給大家演講,而大家都不會被雨淋溼。這間屋子和裡面的所有東西,還有這座建築、這個城市裡其他所有的東西,之所以能夠存在,都是因為有人一次又一次地想像出各種東西。他們白日做夢,他們思考琢磨,他們做出不怎麼好用的東西,他們向嘲笑他們的人講述還不存在的東西。

然後,他們最終獲得了成功。政治運動、個人運動,所有運動的開端都是有人想像出了另一種生存方式。

我們有義務讓事情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留下一個比我們發現的還醜陋的世界。這義務是不要把海洋掏空,不要把我們的問題留給下一代。我們有義務收拾乾淨自己的爛攤子,不要給孩子留下一個因為目光短淺而弄得亂七八糟、不講公平、陷入癱瘓的世界。

我們有義務告訴政客我們想要的東西,不管任何黨派的政客,如果他們不理解閱讀在創造合格公民方面的價值,如果他們不想保存和保護知識,不想鼓勵大家識字讀書,我們都要投票反對。這不是政黨政治的問題。這是普遍人性的問題。

曾經有人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怎樣讓孩子更聰明。他的回答簡單而充滿智慧。「如果你想讓孩子變聰明,」他說,「給他們讀點童話故事。如果你想讓他們更聰明,就再多讀點童話故事。」

他理解閱讀和想像的價值。我希望我們可以給孩子這樣一個世界:他們可以閱讀,也有人為他們閱讀;他們可以想像,也可以理解。

感謝各位。

注釋

1.伊妮德·布萊頓(Enid Blyton,1897-1968),英國兒童文學作家,她的書也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的啟蒙讀物。

2.R.L.斯泰恩(R.L.Stine,1943- ),美國兒童文學作家,主要創作驚險小說,代表作是《雞皮疙瘩》系列。

3.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1952-2001),英國廣播劇作家,代表作品是《銀河系搭車客指南》系列作品。

本文為著名作家尼爾·蓋曼2013年在英國閱讀社的演講稿,收錄於近日出版的《尼爾·蓋曼隨筆集:廉價座位上的觀點》中文版中,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尼爾·蓋曼隨筆集:廉價座位上的觀點》,【英】尼爾·蓋曼/著 張雪杉/譯,四川人民出版社·後浪2020年5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尼爾·蓋曼隨筆集》:「未來取決於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
    這段話出自當代最著名的幻想小說家之一尼爾·蓋曼的散文《尼爾·蓋曼隨筆集:廉價座位上的觀點》,他認為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嚮往自由,而圖書館就意味著自由,閱讀自由、想法自由、交流自由、學習自由……只要你肯來,圖書館將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 尼爾·蓋曼 | 為什麼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
    根據尼爾·蓋曼作品改編的劇集《好兆頭》無論創作什麼作品,以善意和寬愛為準繩,這條創作原則來自於尼爾·蓋曼常年的閱讀——可以說,自幼年起持續不斷、雜駁豐厚的閱讀經驗為他打開了整個美好的世界,而他所寫的一切,只是為了讓「閱讀這件小事」留在更多人的生命記憶中。愛閱讀的人,總對圖書館有著一種格外的情愫。尼爾·蓋曼也不例外。
  • 國家圖書館王志庚:改變未來兒童閱讀的趨勢是什麼?
    2020年8月22日,由場景實驗室和布穀學習聯合主辦的「繪本時代」——中國首屆原創繪本論壇邀請到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王志庚先生,為我們深刻剖析了:繪本時代下,親子共讀的未來。在未來,改變兒童閱讀的趨勢是什麼?
  • 被視為新一代幻想文學的代表:尼爾·蓋曼
    尼爾·蓋曼是一位獲獎作家,他以一系列的作品而聞名,包括《桑德曼》、《永遠》、《美國眾神》、《科洛林》、《阿南西男孩》和《挪威神話》,跨越了各種流派。誰是尼爾·蓋曼?尼爾·蓋曼尼爾·蓋曼於1960年11月10日出生於英國波特切斯特,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他在漫畫,平面小說界大獲成功,以開創性的系列《桑德曼》而聞名,作為一個幻想和原始的愛好者,蓋曼還寫了各種各樣的書籍長度的項目,童話《星塵
  • 「好上頭」之後,請接收這份尼爾·蓋曼閱讀指南
    編:辛夷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誰是尼爾·蓋曼(Neil·Gaiman)? 英國記者,詩人,幻想小說作家,深受好萊塢青睞的製作人,編劇和導演以及一個不拖後腿的好龍套演員。
  • 【推薦書單】「文學的魔術師」尼爾·蓋曼閱讀指南
    誰是尼爾·蓋曼(Neil·Gaiman)? 英國記者,詩人,幻想小說作家,深受好萊塢青睞的製作人,編劇和導演以及一個不拖後腿的好龍套演員。 特裡·普拉切利(Terry Pratchett)稱他為「文學的魔術師」,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King)誇讚他是「堆滿故事的寶庫」,他的寫作領域包括但不限於通俗小說、繪本、漫畫、繪圖小說、劇集、電影和其它敘事藝術形態的幻想創作,他以富有想像力的筆觸創作出了一個又一個浪漫的奇幻故事,為讀者們創造了一次又一次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
  • 村居圖書館打開閱讀「任意門」
    「讀而得樂」樂從智能圖書館項目由樂從鎮宣傳文體旅遊辦統籌,由上華、沙滘、融創、沙邊、大羅各村居及學校協助建立,它將圖書資源下沉至最基層,讓村民足不出村便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閱讀服務。此外,智能圖書館作為樂從圖書館的村居活動陣地,承載閱讀沙龍、培訓講座等功能,進一步豐富村居的閱讀形態。
  • 《好兆頭》:天使和魔鬼,尼爾·蓋曼和特裡30年忘年之交的致敬
    尼爾·蓋曼:堆滿故事的寶庫「尼爾·蓋曼是一個堆滿故事的寶庫,無論以何種媒介閱讀他,都是我們的幸運。」在2001年,尼爾·蓋曼的奇幻小說《美國眾神》出版之後,這本書被譽為「神話黑暗都市奇幻哥特恐怖浪漫幽默公路小說」!幾乎包攬了2002年雨果獎和星雲獎在哪的所有獎項。而後,《鬼媽媽》、《綠字的研究》、《蜘蛛男孩》等多本小說等出版發行,讓尼爾·蓋曼成為了幻想文學作品的代表。
  • 尼爾·蓋曼,一個膽大妄為書寫美國神話故事的英國人
    和著名美劇《權力的遊戲》改編自喬治·馬丁的系列小說《冰與火之歌》一樣,這部《美國眾神》也有著高水準的原著基礎——由尼爾·蓋曼2001年推出的同名小說曾包攬6項世界級幻想類文學大獎而備受關注。該書曾於2006年被翻譯引進中國。隨著此次同名美劇的熱播,讀客·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也於近日推出了《美國眾神》中文版十周年作者修訂版。 在讀客圖書公司的協助下,我們專訪了尼爾·蓋曼。
  • 做羞羞的白日夢,究竟會有哪些好處?
    儘管在我們的認知裡,白日夢只是無意義的遐想,明尼蘇達大學的調查也指出,80%的受訪者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做白日夢,只因為這會讓自己看起來很蠢。但事實上,白日夢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夢想成真的密碼,等待你去解鎖。想了解白日夢為什麼會發生,需要探索一下我們這顆神奇的小腦瓜。大腦結構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們稱之為人腦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 做羞羞的白日夢,都有什麼好處?
    儘管在我們的認知裡,白日夢只是無意義的遐想,明尼蘇達大學的調查也指出,80%的受訪者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做白日夢,只因為這會讓自己看起來很蠢。但事實上,白日夢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夢想成真的密碼,等待你去解鎖。想了解白日夢為什麼會發生,需要探索一下我們這顆神奇的小腦瓜。大腦結構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們稱之為人腦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 幻想文壇力作:尼爾·蓋曼《北歐眾神》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將這些作品寫的天馬行空又令人心悅誠服:《美國眾神》中性格各異的各種落魄舊神、《蜘蛛男孩》中非洲蜘蛛神安納西的故事、《好兆頭中》天使亞茨拉菲爾和惡魔克魯利都成了一代奇幻讀者的經典記憶。不過在全世界浩瀚如繁星的神話體系中,尼爾·蓋曼最喜愛的還是北歐神話,他曾親口表示最喜愛的「大概會是北歐神話」。北歐神話傳承浩繁,是眾多神話之源頭。
  • 觸樂早閱讀:克裡夫·B新作F2P,尼爾·蓋曼異想遊戲
    克裡夫·B新作為免費FPS;尼爾·蓋曼編劇遊戲《奇妙鬼宅》將發;King《金字塔紙牌傳奇》將移植移動平臺;星巴克本周限免《Threes!》;雷軍向金山員工派發股票 克裡夫·B新作代號「Blue Streak」,為免費FPS
  • 除了《美國眾神》,尼爾·蓋曼還有哪些重要作品?| 科幻問答 108
    尼爾·蓋曼這位主創作者與一系列合作者將這部圖畫小說延續了七年之久,總共長達七十五期的系列漫畫相繼問世(不包括前傳和增刊),贏得了無數獎項。這其中不僅包括了兩個漫畫界最高權威獎:艾斯納獎和哈維獎。第十九期《仲夏夜之夢》(受莎士比亞同名戲劇啟發而作)還贏得了1991年世界奇幻獎的最佳短篇故事,這是第一次一部還在連載的漫畫作品榮獲文學獎。
  • 社區圖書館,打通全民閱讀「最後一公裡」
    河北省圖書館鹿泉分館——國山賓館內的大者學社。記者 田 恬攝□記 者 田 恬 見習記者 張曉蓉今年全國兩會上,「全民閱讀」和「書香社會」依舊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全國政協委員、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王煜宇在調研收集社情民意後,建議廣泛建立社區圖書館,大力推進全民閱讀。
  • 蕭山圖書館「移動化」線上閱讀量攀升
    這與蕭山圖書館近年來打造智慧化服務體系密不可分,從推出「移動圖書館」App到微信公眾號上設置服務大廳、數字資源、線上互動三大板塊,集圖書預約、續借、書目檢索、在線諮詢、在線報名等功能於一體,「智慧圖書館」正在成為現實,為蕭山市民線上閱讀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 戴夫·麥基恩和尼爾·蓋曼的基友時光
    這部書至今仍會被人提及,但並非是因為它本身有多麼的優秀,而是因為它促成了兩個極為優秀的漫畫「新手」的初次合作——那個26歲的長髮男名叫尼爾·蓋曼,而那個23歲的鬍子男則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戴夫·麥基恩。那個「騙稿」的中年人名叫保羅·格萊維特,他後來成了英國漫畫出版界的知名人物,他創辦的《Escape》雜誌對英倫獨立漫畫出版和歐洲漫畫在英倫的傳播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 尼爾·蓋曼:道格拉斯·亞當斯是個少見的天才 | 愛範兒
    《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熱衷新科技,喜歡快車、照相機和 Mac 電腦。同時,他還是一位環境保護活動家。道格拉斯去世之後,動物保護組織 Save The Rhino(保護犀牛)每年都舉辦 「道格拉斯·亞當斯紀念演講」,以紀念這位對該組織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今年,紀念演講由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開場。衛報對此演講進行了報導。
  • 《東京白日夢女》:多少人會像這樣做白日夢呢?
    在劇中,她經常和自己的其他兩個小姐妹一起女生聚會她們會一起探討最近發生的事情,會八卦,會做白日夢是不是很熟悉這樣的生活?在大學的小姐妹們,你們是不是也經常會在一起八卦班級裡誰又和誰鬧脾氣了,誰誰誰喜歡隔壁宿舍的女生我們宿舍怎麼到現在沒有人脫單呢這樣的事情呢也許在半夜的時候,你們打著小手電,一起幻想自己未來的男朋友會是什麼樣或者幻想自己以後會做什麼工作,在什麼城市會幻想以後的你們,能不能再像劇中的三個小姐妹一樣,一直聚會。
  • 【福利】《尼爾·蓋曼的DC宇宙》贈書
    留言寫下你心中DC宇宙電影導演的最佳人選和理由,就有機會獲得由後浪出版提供的《尼爾·蓋曼的DC宇宙》一書,共三本。截至時間:12月27日中午12時「當代幻想文學巨匠」尼爾·蓋曼重構超級英雄世界!首次收錄尼爾·蓋曼八部超英短篇完整版《蝙蝠俠:披風鬥士到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