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公寓 | 上兵伐謀【國家大劇院即將開眼】

2021-02-07 楊揚戲劇工作室DramaY


「愛情」是觀看的方式,不是觀看的理由

「公寓」是肉體的駐處,不是思維的貯處


      如果把楊揚戲劇的手法和體系理出一個頭緒(注意是「戲劇」,不是「話劇」),在《愛情公寓》貫穿全戲的籠統層面,楊揚使用了POV視角、反轉、投射這幾種全局表現手法,但通過《愛情公寓》最終呈現出,幾年來楊揚戲劇作品線《我腦海中的橡皮擦》《豪豬式戀愛》《最後只好停下來》《兩隻雞的低嘆生活》《西區故事》等,與之形成的陣列格局已使楊揚戲劇風格初露端倪,觀演《愛情公寓》後,看過戲的專家說:楊揚導演的藝術風格已具雛形,其對舞臺語境的充實更具學術價值。



聚集

         藝術家的自主意識往往出於天性而不自知,他們往往錯以為段落式的展現是出於當時的需要,但藝術家的天性中某種基因性的靈感會作用於他們的創作生涯,繼而使接受者喚醒他們內心曾有過的經歷。

      其實,遠在五年前,楊揚就是用了模糊的「聚集」手法,《最後只好停下來》中,鑑於「旋轉木馬」+「蹺蹺板」式的舞美形式,楊揚頗為契合的把劇中人物的理念「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兩個人的關係是不穩定結構」與之結合,我們會看到,當劇中出現三角關係時,舞臺是居於穩定不變的;而二人世界時,舞臺的旋轉與搖擺極盡其能,這是「聚集」,即舞臺美術、音樂、燈光等場上因素服務於某一目的而產生的效果聚集,其他時刻居於分散。


      在《愛情公寓》裡,場上那些紅色「小球」正是楊揚導演手法的沿用,作為一種幾何外表機具誘惑的元素,在孤立存在時,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沒跟角色發生互動前,其只為一種存在而佔據有物質實體,然而,作為觀眾理解範疇,其幾何外表是被觀察到的景象,它佔據物質實體而又不具象勾勒實體往往會引起觀眾的更大聯想。

     正如上篇文章提到的,如果戲劇中存在一把椅子,如何把它拿掉還能讓人知道它是一把herman miller還是一件黃花梨六方藤心扶手椅。在「無聊」片段,它是一種無聊因子或是勾連外界的躁動中介,在「感染」片段之後,它是男主角從公寓外帶回公寓的橘子,在「絕望」片段後,它是男女角色餵魚的魚食,而這是你會突然發現,所有與紅色小球的互動事件,全部聚集在公寓之內發生,這種「聚集」是趨於傳統的,通過情節邏輯的匯聚產生導演放大或強調的目的。



分離

    可以看出,楊揚在用她特有的手段減弱戲劇事件的物質性與感官性,為的是從「另一種」視角讓演員傳遞價值觀或某種特有意義,但這不能理解為盤剝演員的作用,事實上,楊揚戲劇對於演員的表演是極為苛求的,因為在轉換角色語義表達之後,演員擔起了更多節奏、通感、溝通觀眾的新角色定位,這跟通過單一維度傳達語義是截然不同的。


      正如女主角得知患有「愛滋」之後在紅色管道背景中的行為表現,在那一時間縱深和空間縱深中,觀眾有了去體會,去感受或者去製造意義的可能,這與傳統「話劇」是不同的,傳統話劇依靠語義和常規敘事去傳達意義,其很大程度依賴於在文本規定情境下,演員靠自身的生活體驗對觀眾進行常規的表達。正如我們讓十組演員去表達一個尤涅斯庫的戲劇《椅子》,其觀看結果則截然不同,而楊揚現今用這種作用美學要求演員放棄對觀眾作常規意義的傳遞,觀眾在接受意義時反而變成多維,就像通信系統中的多徑傳輸,即有來自演員的一層表達,也有其身後紅色幕布的表達,也有音樂的表達,光效的表達,導演在此處的分離其實是為了把不同層級進行疊加。

     這是暗合大工廠時代規模生產模式的,一件全球化產品,其零配件來自全球供應商,也與福特生產線激發單一鏈條最大能動性有關,而當他們疊加在一起時,反而比單一供應商有更好的良品率。



強暴

     在這次《愛情公寓》的呈現中,讓我頗為驚喜的是楊揚導演對於「形體」這種傳統戲劇「亞種」的突破,之前她導演的音樂劇《西區故事》中,「形體」或者直接說是舞蹈部分,鑑於文本與題材的限制,她難免於窠臼,舞蹈部分是平鋪直敘的,舞蹈就是在表現氣氛、場面或者抒情,女孩們的群舞是不具有敘事用處的;

     而《最後只好停下來》中我則認為那是「形體」,因為在功能上,《最後》的呈現也是趨於獨立、塊狀的呈現,與文本或者敘事還處於對立或者補充抑或平行的關係。

     然而,《愛情公寓》的「形體」則完成了久違的突破,在此我想為其確定一個新的名字,叫「身體敘事」,因為這種身體表達方式實現了完全的語義傳遞,那絕對不是舞蹈——開場重金屬樂部分男女演員向各自身上澆水、搖擺,噴水,繼而在管道裝置上跨越、追趕,這種敘事是無聲的,但你卻分明看到了溼身、欲望,其在規定情境中完成了功能屬性,由於大眾對舞蹈的理解力還未達到,而語言在表達激情時又缺乏力度,楊揚則激進卻也成功的直接用身體敘事取代了語義敘事,這種身體敘事的感官是更刺激的,你可以直接感受男女演員直接的碰撞和火花,是一種視覺和感官的「強暴」,這於傳統的「規定情境」一概念不僅沒有破壞,反而是極大的發展與綜合。



間隔

     直觀來說,《愛情公寓》運用了視頻表達,詳盡來說,是運用了前期拍攝和現場直播,通過導播切換達到POV視角的、細節的、偷窺的、放大的、解釋的、回憶的目的,然而這只是表象。

     據我所知,楊揚導演不排斥在戲劇中嘗試技術進步(可是有什麼理由排斥技術進步呢,有哪個戲劇導演沒在使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不曾擁有的燈光編程和數字音頻?那如今加個視頻又有什麼,二十年之後所有戲劇都會加入)。但我想他不會蠢到放棄掌控,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她敢於納入他不曾或者並未涉足的視頻甚至直播技術,因為技術的引入直接對位於為她的「間隔」手法服務。

      想像我們熟知大魚吃小魚的畫面,或者前篇文章中提過的諾蘭的處女作《蟻嶺》,當大魚吃一條小魚時,大魚的視線中最關注的是小魚,而大魚身後的鯊魚則關注大魚,如此嵌套與循環,這就有一個問題產生——我們一直認為男女主角處在密閉的愛情公寓中,因為在舞臺上,那是一個被密閉空間包圍的所在,一切事件的更迭都在「公寓」中完成,可是,當我們這樣認為時,故事一直在進展,演員極為享受的表演著他們熟知的一切,而臺下的觀眾,則處在黑匣子劇場這個稍大一點的「公寓」費盡心力去觀看舞臺上狹小的幕布去感知無聊。

       梁實秋曾說在無聊的時候做無聊的事就會更為無聊,這道幕布使觀眾與演員飾演角色更為分離,產生的隔閡感令人咽喉鼻塞,如果說演員是處在實際的「密室」中,觀眾鬱郁的心情其實還不如身處密室,因為演員深知的故事發展完全不被觀眾所知,無聊投放在觀眾心中被進一步放大,這時觀眾被分成兩個陣營,具有更多生活經歷或觀劇經歷的人會極為享受,而另一部分精神想像匱乏的觀眾則火冒三丈。

    可以想像,如果說傳統戲劇存在觀眾與演員中的第四堵牆,先鋒戲劇則有更大的欲望去推倒第四堵牆,而楊揚卻逆向行路,意外的給觀眾和演員圍上了第五堵牆,手段之辛辣,令人驚駭,讓戲劇本身蒙上更迷幻的一道色彩,這種導演手法營造的目的,使其獲得了空前的爭議,一部分近年來已習慣了拆掉第四堵牆的觀眾變得極為不適,而另一部分則對這種表述欣喜異常,就像地球對於外星人入侵的兩派觀點。


臨界

     從表象上來看,《愛情公寓》中結合了故事、音樂、燈光藝術、裝置藝術、身體敘事、視頻剪輯和視頻直播,但沒有任何一種是處於楊揚導演手法中佔據絕對優勢的,楊揚的反轉是為了找到一種先驗的對立,一種新地位的確立,在這其中,她用愛情不去絕對表達愛情(愛情只是人性暴露方式的一種),用身體不去絕對表達身體(身體更多強調抒情,此戲截然不同),用音樂不去絕對表現音樂(「無聊」片段更具作用美學功能),用燈光不去完全服務戲劇(在場有一排舞蹈劇場常用的逆光),用裝置不去絕對具象場景(舞臺美術更多不能脫離戲劇而獨立存在,此戲舞美可以獨立進展覽館),用視頻不去絕對表達畫面留存(此劇更強調意識流與腦補),用直播不去絕對表達即時(此劇更多表現間隔)。

     當這一切不絕對表現組合在一起,就促成了一個空前的混沌空間,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部落形態,帶有陌生味道的入侵感,這是一個新的物種,新的地位,新的身份,新地位產生之後要開始回歸,回歸到楊揚之於藝術創作的初心,她的作品風格已經開始具有雛形,已經實現了楊揚自身定位體系價值,學術價值。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我看來,楊揚戲劇,謀已成,登城,指日可待,若論細節毛邊、音頻小片尚有不足,只想說,介是簡短時間問題,不是冗長時間問題,大概沒有必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2017年8月29日、30日、31日,每晚7:30

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小劇場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行線上購買


相關焦點

  • 全勝: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武認為,軍事是國家的大事,非常重要,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作為國君要時刻關注。因此孫武認為國家在沒有戰事的時期也要訓練軍隊,嚴明賞罰,以備戰事。
  • 上兵伐謀,《孫子兵法》謀攻篇用五種方法,告訴你如何取得勝利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曹操曾經說過:「欲攻戰,必先謀。」這句話是「上兵伐謀」最好的解釋,點出了以謀略攻敵的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時刻有「伐謀」思想。這關係到個人的成長與人生價值的高低。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事業,讓個人價值得到體現。
  • 我院與國家大劇院共同組建「國家大劇院BDA青年舞團」
    籤約儀式當天,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分别致辭,對即將開展的戰略合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展望。王寧指出,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的戰略合作,是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和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
  • |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國家大劇院「聲如夏花」系列線上音樂會在持續更新,除了5月23日19:30將更新一場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經典合唱音樂會外,5月30日還將有一場《費加羅的婚禮》音樂會版歌劇。音樂會、歌劇都是大眾熟悉的演出形式,而音樂會版歌劇糅合了二者,有特別的視聽體驗。那我們在看音樂會版歌劇的時候都在看什麼?
  • 國家大劇院重磅打造著名戲劇導演作品展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21日,國家大劇院在此間宣布,為迎接國家大劇院開幕十周年、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將於2017年打造貫穿全年的兩大戲劇盛宴——「中國當代著名導演作品邀請展」和「青年導演作品邀請展」。  「中國當代著名導演作品邀請展」和「青年導演作品邀請展」將力邀陳薪伊、李六乙等5位著名導演,以及沈亮、黃盈等8位青年導演。
  •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2019-20樂季即將啟程
    這些畫作將作為館藏畫作被國家大劇院正式收藏。她將受邀擔任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2019/20樂季駐院藝術家,並在新樂季裡與吹管樂、吉他、打擊樂、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上演四場各種形式的音樂會,還將攜手蒙古先鋒音樂人蒙柯卓蘭及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以對話及座談的形式和樂迷共同探尋音樂裡的無窮妙趣。
  • 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即將上線 聽精品看經典
    23日,國家大劇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www.ncpa-classic.com)」即將上線,並深度解讀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精彩內容,讓記者搶先體驗「聽音樂中的精品,看經典的視頻」的藝術享受。聽音樂中的精品,看經典的視頻「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是什麼?
  • 國家大劇院2015歌劇節開幕上演《玫瑰騎士》
    人民網3月6日電  (楊萌)國家大劇院製作的首部理查?施特勞斯歌劇《玫瑰騎士》,4月9日至12日將與觀眾見面。作為2015年國家大劇院歌劇節的開幕大戲,該劇將由世界知名導演吉爾伯特?德弗洛攜手凱特琳?
  • 輕歌劇《風流寡婦》再度登臺國家大劇院
    1月18至21日,國家大劇院製作雷哈爾輕歌劇
  • 國家大劇院5月音樂節即將開幕
    4月19日,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藝術總監呂思清在新聞發布會上演奏小提琴。當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五月音樂節新聞發布會。據介紹,5月6日至27日,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將以「聆聽貝多芬」為主題,舉辦6場貝多芬作品音樂會。
  • 《愛情公寓》大電影
    是的,你沒走錯影片最大的看點,應該是「愛情公寓」的名字了。我感覺大多數觀眾都是因為這個名字走進電影院的。從用戶來看,《愛情公寓》的主要受眾是愛看喜劇的都市青年,喜愛現實題材。但《盜墓筆記》卻是一個幻想題材,讀者們喜歡的是瓶邪CP,喜歡的是一生換十年天真無邪的架空浪漫。這兩個題材真的是不管外在還是內在都是完完全全的不同。那麼,當這兩者結合起來,無論是對於《愛情公寓》的主流粉絲,還是《盜墓筆記》的主流粉絲,都很難去喜歡。
  • 芭蕾舞《仲夏夜之夢》即將亮相國家大劇院
    11月20日至21日,澳大利亞昆士蘭芭蕾舞團將首登國家大劇院,以獨特改編再現莎士比亞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助陣2018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仲夏夜之夢》劇照成立於1960年的澳大利亞昆士蘭芭蕾舞團,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舞團,舞團的保留劇目不僅有極具聲譽的古典芭蕾舞劇,更有充滿靈氣的現代舞作品。
  • 熱點 《南柯夢》即將登陸國家大劇院,唯美劇照搶先看
    2015年2月3日,國家大劇院2015新春演出季「崑曲藝術周」新聞發布會在劇院新聞發布廳召開。
  • 83年後戲劇舞臺上的《十字街頭》| 國家大劇院新作
    年輕人們的愛情旋律、事業生活與社會矛盾環環相扣,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獨具匠心的紀念作品。10月17日至25日,國家大劇院新製作話劇《十字街頭》即將重磅亮相。導演黃盈將攜手國家大劇院戲劇演員隊舞臺呈現這部影史經典,重現一牆之隔的經典愛情故事和時代青年共同的命運主題。
  • 紀念奧芬巴赫誕辰200周年 國家大劇院復排《霍夫曼的故事》
    7月10日至14日,國家大劇院製作奧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即將再次搬上舞臺,這也是該版製作首演六年之後二度與觀眾見面。《霍夫曼的故事》劇照 國家大劇院供圖 王小京攝7月2日,新華網文化頻道走進國家大劇院排練廳,零距離感受《霍夫曼的故事》「背後的故事」。
  • 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系列音樂會即將「線上」啟幕
    記者8日從國家大劇院獲悉,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下,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系列音樂會將於4月11日正式拉開帷幕。在此後的每一周直到國家大劇院恢復正式演出為止,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系列音樂會都將在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及多家網絡平臺與觀眾見面。
  • 2017國家大劇院國際歌劇電影展大連站即將開幕,敬請期待!
    請欣賞 歌劇展預告片國家大劇院始終堅持『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宗旨,近十年來,大劇院自製推出了55部歌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蓬勃的藝術生機和不懈的文化活力。而連續兩年精心打造國際性的歌劇電影展,不僅能進一步增進與國際著名劇院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國家大劇院的全球品牌影響力,而且通過歌劇電影的『常態化』放映,能使更多人欣賞到歌劇藝術的魅力,實現高雅藝術推廣普及與人民共享藝術成果的雙贏。——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李志祥
  • 國家大劇院製作喬治·比才歌劇《卡門》
    本次國家大劇院版《卡門》,是由國際著名導演弗蘭切斯卡·贊貝羅領銜的頂級創作團隊於2010年國家大劇院歌劇節為大劇院全新製作的版本。此版本著力突出歌劇本身的「真實主義」風格,視覺上以雄渾大氣的歷史感,將歌劇《卡門》的「大歌劇」氣象充分展現。
  • 巴林國家大劇院
    巴林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兩個海洋之間」:描繪了這顆波斯灣明珠孤獨地坐落在海天相交的極度水平面上的生動畫面,這一寓意也正是大劇院的靈感來源之一:用巴林與海洋的結合來演繹一道水平線的風景。這座建築面積達12,000平方米的劇院面向國家博物館的瀉湖,使周圍的景色一覽無遺,更重要的是突顯其面向大海的雄偉輪廓和博大內涵。劇院與其臨近的國家博物館通過多個共享的公共空間產生對話,共同推動這個文化區域的蓬勃發展。位於海水與島嶼相匯之處,巴林國家大劇院以其獨具特色的屋蓋從周邊景物中脫穎而出。受到當地傳統的柳條屋頂的啟發,鏤空鋁板編織而成的屋蓋具有過濾光線和阻擋高溫的功能。
  • 華格納名作《唐豪瑟》國家大劇院首演
    中新網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高凱)4月6日晚,國家大劇院製作華格納歌劇《唐豪瑟》迎來首演。  在德國音樂巨匠華格納歌劇創作的歷史上,1841年至1848年間先後創作完成的《漂泊的荷蘭人》《唐豪瑟》《羅恩格林》為華格納「浪漫主義風格」歌劇。國家大劇院早在2012年,便已推出《漂泊的荷蘭人》與《羅恩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