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奧爾森好看的電影Top5(不分先後)

2020-09-05 那些年我們都沒錢

1.老男孩

這部電影是翻拍韓國的,既然是翻拍, 導演既要延續原版在劇情上緊張的氛圍,和人物刻畫上的張力;還需要結合本土文化, 能讓本地觀眾理解影片意義。我把原版也看了, 覺得這兩本片雖然說從劇情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實則沒有可比性。原版的老男孩所關注的更多是關於人性與愛的探討, 而美版的則側重於以復仇為軸心的劇情。

首先, 在對於人物情緒的表達上和原版十分不同。從很多日韓的電影作品中不難看出亞洲人是非常sentimental的, 在情緒和情感的表達與釋放上也是相當極致:極度壓抑或者極度放縱---我不確定導演是否真的能理解原版影片中亞洲人對待感情的飛蛾撲火, 但是, 不同於原版中男主的獨白與在被囚禁是產生的錯覺, 美版中更多通過行為與外物來表現角色的心理活動。

比方說在原版中,當吳大秀看到關於自己妻子慘死的新聞時,導演用千萬螞蟻啃咬大秀全身來表達角色那種蝕骨的悲痛, 絕望及生不如死的感受;而在美版中,孤獨的Joe與鼠作伴, 抱著用血畫著人臉的枕頭入眠,更加表達了在復仇成為男主活下去動力之前, 他的精神是被孤獨擊垮的。。。由此也不難看出在文化上, 西方人雖然崇尚個人主義, 但實則他們又十分在乎團隊合作,並且其內心最害怕的就是被孤立, 被遺棄。。從類似魯濱遜漂流記的電影就可看出, 脫離集體與文明在西方人眼裡是非常痛苦極其恐懼的事。

其次,可能是因為上訴原因註定這是兩版風格完全不同的電影, 美版的角色安排和劇情發展更為清晰和簡潔, 幾乎把每一個出現過的角色都做到物盡其用, 這很符合西方人簡單直觀的直線邏輯,目的也很明確:我就是要闡述一個故事!電影中有一個細節是:撐著黃傘的亞洲女人, 她的角色功能很明確:boss的助手和性伴侶:她參與最初綁架Joe, 放他出來, 以及時刻伴隨老闆左右。然而韓版的電影中在這幾個環節中放置了不同的人物, 有催眠師, 打手 還有一個想自殺的人, 當然催眠師這個角色在劇情上就已經把兩劇區分開來了。

很多人批評說美版的oldboy 沒有韓版的深刻, 具有啟發性---可能吧。但是從故事上來說,美版的更加合情合理一些, 男主由於年少的時候目睹了女生亂倫事件並宣揚了出去,使得該女生一家搬離,但由於該父對其子女變態的愛使得一家人幾乎被滅門, 唯一倖存的哥哥把這一切歸罪於男主, 不僅因為他的長舌, 更是因為他目睹了那不堪的一幕使得一個原本被粉飾成健康幸福的家庭的醜惡變態被暴露在陽光下外出遁形。因此囚禁男主, 殺他妻子, 培養並利用他的仇恨,來報復他, 讓他也嘗盡家破人亡,骨肉分離, 甚至設計他與自己女兒發生關係,用男主最不齒,也是害了他全家的亂倫來報復男主。 老實說我不覺得這一家人覺得亂倫是罪, 只是當原本的生活被打破而使得的家破人亡時, 哥哥只能怪罪於那個道出他家秘密的人。

而原版的劇情則更加複雜,其中不僅男主與他女兒的偶遇是安排的, 甚至於兩人的的感情與後來發生關係都是在催眠的情況下產生的, 這我倒反而不解了, 既然是催眠, 我覺得主角在知道真相之後的反應,應該憤怒大過於自責與羞恥,畢竟催眠是人為的, 遠遠不及與他認為的親屬之間產生愛是不堪、可恥的件事所構成的衝擊力。雖然劇中有提到用催眠是兩人產生愛情很難, 暗示性愛行為是自發的, 但總有一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在這一點上, 美版就做的不錯, 把催眠這段刪了,從當哥哥看到男主與女兒發生關係時的表情可看出,這件事超過了他的預期。由此, 後面男主在真相大白時所表現出來的痛苦不堪羞恥和自責就比較連貫了, 局中局的感覺更強烈!

最後總結, 美版的翻拍在角色處理上沒有原版的細緻,也沒有照抄原著傳達的精神:原版中深刻的描述了姐弟亂倫的情節,側重于禁忌的,不勇敢的愛; 而翻拍的版本中關於父親對子女的亂倫真是描述性帶過, 側重於情慾, 由此電影本身對於「愛的啟發」的精神傳達就少了, 相信這也是很多原著黨覺得翻拍版本遠不及原版的原因之一。但是正如題所述, 拋開原版電影的包袱, 美版的Old Boy 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2.文科戀曲

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這是一部如任何強說愛愁方見少不經事的青蔥電影,那些習慣用nonsense來衡量用途的人大可以對它群起而攻之——文科生就如同它們那些躺在經濟書架序列後面對國民產出毫無貢獻的書本,任你怎麼憑核心章節建立模型也不會增加收入,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那些年矯揉造作覺得青春是道跨不過去的坎,然後當life happens的時候,勇敢一躍,加入了浩浩蕩蕩的生產隊伍——比如金融業。

但是我還是深深地、深深地,許久未有地被這部電影打動了。許是我內裡與金融大行業格格不入的氣質;許是如Jesse提到的我的soft spot被這個故事觸及;許是我知道,那些Loneliness simultaneously increased and decreased,而短暫地能夠combat loneliness的故事,就像那個與我們分享一樣閱讀、聆聽趣味的情人一般,勢不可擋地戳中心裡那塊無論稱作愛情或是曖昧的小角落。

文科生總有思路泉湧的話嘮躁狂症狀,即使他們和他們的作品看起來安靜內斂。文科質的導演總是試圖討論所有問題:中年危機、教育體制、愛情與靈藥、孤獨與救贖、衰老和新生,以及偽善實用的政治……你講那麼多東西就不怕觀眾看不過來麼?不過海報的設計以及片名的選擇都註定了這不是一部會輕易入眼的電影,若不經推薦,也許只有那些恰巧想反觀人生某個往事不可追的點、又剛好需要romance來點撥悸動的人才會碰巧看了這部電影。

我想說明下開篇我說這是一部青蔥電影的依據:當Peter看到Jesse和Zibby對面坐著,生氣的無非是「又一個藉以愛情甚至文學之名勾搭無知少女試以溫暖自己冷死了的青春」的混蛋,Jesse從後門追出去找連招呼都不和他打的Peter兩人開始談論:「Do you know how old I feel like I am? Since I was 19,I have never felt not 19.Nobody feels like an adult」是的,荏苒的時光並不能帶走青春,即使是那些自怨自艾十分鐘年華老去的心靈,那些詠懷過往者何嘗不是青春的信徒,期待輪迴中會再見到年輕?

時下的潮流不管是什麼但是絕不是閱讀,你在豆瓣看到的向你傳遞的新書信息並不預示著人文的崛起。你上哪兒還能找到一家既沒有應試試題書籍,又不帶吧檯咖啡雅座的書店?當那些只買成功聖經、美容秘籍或者當代速成文學的讀者成為閱讀市場的主流的時候,你得承認,附庸風雅就會成為過時和做作。

不知道是白話文改革很大程度上阻斷了中文經典閱讀的流行,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英語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面勝利早就了國外較之中國更好的閱讀氛圍,總之我認識的大多數外國人都比我認識的絕大數中國人喜愛閱讀——bed reading對大多數中年人來說根本不存在,就連我那曾經看《故事會》和《神話傳奇》的外婆如今也有足夠的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填充她的生活。

這是個焦躁萬分的前進社會,任何體制的潰敗都無法滯延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步伐,迫不及待是於閱讀無益的情緒。我曾經很羨慕那些一目十行,一日三書的同學——速度永遠是盲目的罪魁禍首,落後者總以為自己在品質上失敗,在意義上無益。

但是我不閱讀、我品位低下還是照常生活,人浮於事和萬佛在心都只是不同的選擇而已。何況快樂,早就被實用主義看透:

They were miserable men who were granted a few moments of transcendence, and they had the talent and foresight to grab pen and paper and write it down. Byron was probably the happiest of the lot, only because he put his dick in everything. My advice t you is this: Put some armor around that gooey little heart of yours.

文藝青年的心靈總是脆弱的,那些對生活滿口髒話,對各種狗血來一個殺一個的tough guy才是真正的贏家,就算你只識彎弓射大雕,卻依然可以學習我黨最高馬克思主義理論。

Jesse對Zibby這麼個品位崇高的紅顏居然喜愛Vampire書籍表示極端的不能忍:

「This is the worst book ever written in English.」

「There’re worse books written in other languages?」

「Probably not,unless this book is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

這就是我們稱之為「代溝」的東西:35歲的你必然會在19歲的我身上看到一些你不能接受的東西,這是時代給一代人的印記,這種印記遠甚於某一代人共同經歷一場政變或者經濟崩潰。後者只有在作用於文化,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或者集體記憶之後才會發生。

用文學對抗孤獨也許是懦夫或者交流障礙的體現,並非是精神病對藝術創作有著至關的重要,但是由戲劇性和創作多樣性要求構成的文學作品若是出自一棵茁壯的花草之手,多少喪失了點傳奇和悲劇色彩帶來的快感。

Elizabeth Olsen真的是清純可人呢,整部電影我都在琢磨到底她比Ellen Page多了什麼,明明是後者更為年長兩歲,但是Olsen卻把熟女的誘人演繹得恰當好處,不失性感柔軟又不乏Page的俏皮。當然說Olsen帶著加州老家的陽光味道,而Page隱約有更為北方的深沉氣質也不為過。

Jesse懷疑紅帽人不是real的時候可能就在暗示也許他只是藏在每一個文藝青年心底的精靈,Dean也是,他們兩個就像Butterfly-turn-into-time的兩面,不管是此起彼伏還是你消我長,都是人生而已,到頭來每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的人都會選擇一條出路:敏感是讓我們更好地觸摸生命防止自我膨脹懂得進取,樂觀是阻止我們過分沉溺生命的細枝末節和已逝美好,少年缺少精神伴侶、中年愛情危機、老年功業已定,我們總是試圖找到歸屬感、貼心人、安全與希望並存——我想這就是人生的美好,每一段時期都有各自的快樂和煩惱,不會讓你因為青春的美好而在臨近畢業之時自殺,也不會讓你在老去的路上大小便失禁而生無可戀。

那段「I sometimes feel like I’m looking down on myself, like there’s this older, wiser me watching over this 19-year-old rough draft, who’s full of all this potential, but has to live more to catch up with that other self somehow. I know I』ll get there. It’s just sometimes I think I want to rush the process, you know? And I don’t know. Maybe…maybe I thought you were some sort of shortcut.」 我倒是更願意理解為善意的安撫,就像不管Jesse找上Zibby多少是為了回首已然逝去的大學。在一起,純屬相互吸引,並不應該追究潛意識動機——Zibby只是為了不讓彼此傷感和自責,那些讓愛情終結的理由,說出來讓當事人彼此相認終究是殘忍的,既然不能改變結果,就找一個雙方都能深信不疑的藉口吧。

Life happens,但是我們也可以長久保持赤子之心。

《娛樂至死》的前言有說到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不管這是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我們都應該努力做一個崇尚和熱愛美好的人,低級趣味不至於毀綱亂紀,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但是如果我們甘願與低俗為伍,必會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犧牲品。

知音常在,良師依舊,經典在手,美人在側。這樣的中年難道還不夠幸福麼?

對了,電影裡面有一個我個人很喜歡的橋段,Jesse在糾結自己比Zibby年長的時候在本子上做算術,35 VS 19的問題,請問發達國家的數學教育真的這麼弱智還是電影裡面為了顯示他是個文科生所以是個理科白痴?

3.獵兇風河谷

獵兇風河谷,劇情比較簡單,獵人科裡在獵殺美洲獅時,發現了一具少女的屍體。出於對自己女兒的愧疚,再加上對同族人命運的同情,科裡幫助FBI探員調查這件兇殺案。通過少女的弟弟chip,科裡他們了解到死亡少女Natalie男朋友Matt的線索。科裡一行人來到Matt住處調查,發現與Matt一起工作的人就是兇手,一場警察與兇手之間的槍戰過後,科裡最終用自己精湛的槍法解決了兇手,故事也落下帷幕。

看這部片子,自己不自覺的就想起來了小李子的荒野獵人,兩部片子所反應的元素有很多地方重合,婚姻,種族,生存,環境,背叛,兇殺。不過,獵兇風河谷更加側重於表現人文部分,與荒野獵人側重環境有很大不同。荒野獵人我就不做過多贅述,接下來我就本片所側重的人文部分進行解析。

種族矛盾。美國國內的種族矛盾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美國是一個領土廣闊的移民國家,白人居於國家上層,其他有色人種,雖然能夠依靠美國的政治體制,獲得一定的政治權利,但與白人相比,仍舊不平等。印第安人,美洲土著居民,在與歐洲移民的戰爭中失敗,被迫放棄祖先的土地,西遷到白人給他們的保留地。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美國白人對印第安人的迫害,一直延續到現在,也就是在影片中所表現的樣子。

科裡所生活的印第安保留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氣候寒冷,不時有野獸出沒。這樣的生存環境,對生活在那裡的印第安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chip就是一個典型例子。chip年紀輕輕,卻不思進取,只知道與一幫印第安流氓無產者打交道,夢想就是被抓進監獄,然後加入流氓無產者的隊伍中,以此來發洩自己心中對整個社會的不滿。科裡對此深有感觸,但是他知道chip還年輕,生命還有太多可能,所以才對chip好言相勸,為chip指明一條人生道路。

I am not gona stand here and tell you that life is fair cause it is not. To either of us .

我不會告訴你生活是公平的,因為它本來就不公平。對誰都不公平。

這是科裡對chip說的話,科裡還告訴chip人是無法與世界抗爭的,人只能改變自己。chip並不是無可救藥的死硬派。本片最後科裡聯繫父親馬丁,告訴父親自己要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重新燃起了這位痛失愛女的父親的希望。同時,這也是一個象徵,如果印第安人積極融入美國社會,在美國那樣一個崇尚努力的社會,印第安人是可以在美國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現在阻止印第安人發展的,不是白人,而恰恰是自暴自棄的印第安人自己。

家庭矛盾。科裡與妻子對女兒百般呵護,為女兒準備好了一切,但卻因為一次疏忽,女兒死因不明,屍體慘遭狼群毀壞。女兒的死讓科裡與妻子之間產生裂痕。馬丁家庭也同樣面臨問題,女兒Natalie想要離開印第安保留地,到美國大城市去生活,卻不幸遇難,兒子chip是不良少年。家庭矛盾是生存困境的結果。馬丁對生活已經沒有希望了,甚至要求科裡,不管殺死女兒的兇手是誰,哪怕是兒子chip,也不要手軟,替女兒報仇。無法融入美國社會的印第安人,面臨著種族滅亡的命運。科裡最後還是沒能挽回妻子,但馬丁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印第安人的困境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一切,都要靠印第安人自己。

生存矛盾。印第安保留區遠離美國經濟重心區域,貧瘠,寒冷,交通不便造成居住在這裡的印第安人貧窮,看不見希望。不止是貧窮,印第安人甚至還要為生存抗爭,抗爭那些野獸。美洲獅前來捕獵,狼群頻繁出沒,科裡這位「獵人」才有生存空間。貧窮讓居住在這裡的人自暴自棄,就像chip所說,i get so mad i wanna fight the whole world(我快氣瘋了,我想反對全世界)。被壓抑民族心裡對整個社會存在著仇視,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科裡是明智的,他讓chip明白鬥不過世界,又讓chip明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最終chip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到這裡,將視角從印第安人身上移開,放到白人身上。事實上,不平等不光在印第安人身上,白人同樣不平等。Pete,兇殺案的元兇,在科裡審問他的時候,Pete為自己的辯護,簡直令人髮指。白人留給印第安人的保留區,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印第安人苦苦為生存抗爭,白人連自己都覺得受不了,沒有女人,沒有啤酒,沒有消遣,最後做出強姦殺人的事。印第安人在現代受到的苦難,可見一斑。科裡最後讓Pete像Natalie一樣,光著腳,死在雪地裡,也算是替Natalie復仇。

4.好女孩

這是一個發生在夏天的故事。從開頭的女生穿著吊帶短褲推著自行車走在大街上,路過水果攤,太陽密布,再到她們一起去海灘,脫掉上衣褲子,裸體跑進大海,你就會發現這是個發生在夏天的故事。夏天,溫暖的季節,就會有很多衝動,想談戀愛,想燃燒自己,想做以前從未做過的事。開頭伴著配樂給人一種很輕鬆的範圍,色調又好清新,人們穿的衣服也是鮮豔的,五顏六色的,你就會覺得好好看。然後就會想這是在哪。重看的時候發現了細節,女主從Brighton beach站下車,再結合女主在河上做tour旁邊指向the big apple(NY city別稱),我就可以確定這就是紐約的Brighton beach. 對紐約一直有嚮往,感覺這是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從曲家瑞老師那裡聽了很多紐約的故事就更嚮往了(題外話題外話

這是一個講夏天裡發生的非常微小但不可否認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是關於少女的事。Lily和Gerry是Erasmus St. Anne&34;He making a house call?&34;You just turn up whenever you want to?「 &39;t understand you.&34;I believe you want me to tell you things you already know.&39;ve got something. It&39;m scared. 男主停下來問:You haven&39;d see it,Lil說不,是讓我們見面的方法。然後朋友終於解開心結,Gerry說我不該對你撒謊。她們脫下外衣,像影片開頭那樣,開心地在院子跳舞。那是她們慶祝友誼的方式。

其實影片描寫的愛情很青春萌動,女主20歲,願意相信從來不會對自己撒謊的好朋友。聽到好朋友單方說和David做了就相信了,跟David吵架了。還準備跟boss做撒謊說做成了騙男主。還好在分別那一天說清楚了。&39;t sleep with Fitzsimmous. I&34; &34; 這是年少時特有的一種不懂得愛,隨時隨地準備為愛往前衝又不知道如何控制的做法。經過這個女主也成長了。誰沒為愛做過傻事呢。愛情教會我們成長。就真的很符合這個年紀。

還想說的一點是,Gerry的家庭和Lily的家庭截然不同。Lily到Gerry家作客,她的爸爸是很開朗的那種,會侃侃而談,會跟孩子們討論最近的電視節目,喜劇演員。Gerry覺得很煩。她們跑出來吃飯。Lily跟她說到看到父親在診所裡跟病人偷情,她只能跟她好朋友說。&34; &34; &39;t believe you were talking about sex.&34;Well, apparently in my house you don&34;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家庭,我們從來不談論性。我跟我的父母間的關係,呃……不是朋友的關係,反正很僵硬?很傳統的那種。我的父母都是生長在農村,家裡沒有多少錢供他們上大學,他們早早的下來工作營生。經過他們的努力我得以在城市長大。他們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如說是最簡單的那種,那就是我要做個好人。沒有很系統地或者很微觀地在生活中教會我什麼,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重要,以後在社會上要搞好人際關係這種bla bla. 他們很忙,小時候都把我一個人關在家裡。到了我上小學的時候也是放假把我關在家裡,不讓我出去,怕有壞人。我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是很能聊的,到後來大人們都說長大了就說話少了,其實我覺得跟我小時候老被關在家裡有關吧。我童年也沒什麼玩具,上小學的時候媽媽就不給我買了,說亂花錢。也沒讀什麼書,這是我最覺得遺憾的一點。

我跟我爸冷戰過一段時間,我們彼此沒什麼好說的。我跟我媽的關係好一點。但少時每次我跟我媽談心事,我哭我媽就笑我,說的解決方式根本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後來我就不說了。我們不說我愛你,不擁抱。很多東西我沒法跟爸媽說,他們無法理解。告訴他們也解決不了。有時候我說我想看電影,我媽就會說看那個看嘛,看電影有什麼好看的,浪費錢。以前我追星買貼畫,我媽就說買這個幹什麼。我喜歡看動漫,我媽更理解不了了。我連來大姨媽都不知道,要不是我媽給我洗內褲發現。還有青春期媽媽沒有給我準備bra班裡的很多同學都在穿了,我穿著校服就特別顯,感到很羞恥,還要自己跟她提。媽媽比較忽視我的成長過程,更多只是儘量提供基本的物質滿足,不愁吃喝就好。反正我的興趣愛好,成長的煩惱都不能跟父母提。所以我特別羨慕跟爸媽能說任何話題的人,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才能孕育出如此陽光的性格吧。(因為去年認識的一個博主就是這樣的性格,跟爸媽什麼都能講,包括性。)所以我真的很羨慕跟父母無話不談的人,我的性教育知識只是通過上網知道的,我覺得中國的父母應該從小普及這方面知識這是為了保護自己

5.雙面瑪莎

看《雙面瑪莎》,純粹是因為在《復仇者聯盟2》之後深深地愛上了「猩紅女巫」Elizabeth Olsen,所以翻出了她的這一部主演處女作。沒想到看完之後,有意想不到的觸動和感想。

故事講述了一個該是曾經的「問題少女」的瑪莎,被一個邪教組織拐騙入會後,在邪教中生活了兩年,卻因終於發現邪教的一些言行與自己的良心相悖而離開,投奔自己並不親密的姐姐露西。在與姐姐露西和姐夫的生活中,瑪莎漸漸發現自己已經與正常的社會格格不入,即使自己如何試圖迎合姐姐的生活,依然掩飾不住平靜生活的表面下內心狂風暴雨一般的迷茫和痛苦,在邪教中的那一段段被強姦和種種罪惡的回憶也始終揮之不去的故事。整部電影充滿了各種光影的變幻,畫面清新而絢麗,卻使人無時不刻不感到一股沉重的壓抑!

女巫大人Elizabeth Olsen在片中表演值得稱讚。出身於演藝家族,作為大名鼎鼎的奧爾森姐妹的小妹子的伊莉莎白,雖然之前也有過不少的演藝經歷,但是在本片中卻是第一次獨挑大梁的擔當主演。她展現的演技和潛力,不得不說是讓人驚喜的,而影片中漂亮的用光和細節的鏡頭,也讓伊莉莎白顯得異常美麗。

故事應該是脫胎於著名的邪教摩門教的一樁轟動一時的事件。當然摩門教也不全是邪教,現在美國大部分摩門教只是基督教的一個近似離經叛道的分支而已,不僅已經被不少美國人接受,甚至還有教眾出任政府要職,不乏精英人士,而作為邪教的摩門教,是摩門教的一個分支,全名應該叫做「摩門教末世聖徒教會」。這作為邪教的摩門教,曾經在美國德州建立了一個被稱作「渴望天堂」的莊園,莊園中住著大量的摩門教眾,他們在其中有農田和牧場,吃喝自給自足,依靠手工製造自己生活的必備品,穿著自製的奇怪的服裝,幾乎與外界社會隔絕。園中女教眾會被誘使或者強迫和男教眾發生性關係,且實行極端的一夫多妻制,不少年輕的女教眾被迫嫁給年老的男性,並生下一個又一個孩子。這樣駭人聽聞的事情就這樣一直發生著,直到2002年2月,23歲的羅斯•斯塔布斯第一次向外界揭露了這個「隱秘的世界」。在她16歲那年,她被強迫與同是教派內教徒的科羅拉多市警察羅德尼•霍爾姆結婚。在此之前,霍爾姆已經有了兩個妻子和至少20個孩子。在與霍爾姆結婚後,羅斯先後也生下了4個孩子,但是她對婚姻生活非常的不滿意,因為她愛上了另一個男孩。在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她逃到了位於菲尼克斯城的妹妹家中。羅斯的故事,從此震驚了美國全國。而當警方突擊莊園並逮捕相關人員釋放被軟禁的女性時,大多數女性都表現出對外界世界的恐懼和不安。

可以看出,本片中的主線故事,基本上設置與摩門教的事件一樣,極端原始的生活方式,混亂罪惡的性關係,女性受到的悲慘迫害,和瑪莎逃出來後對現代社會的不適應,基本上都一一還原了,連園中女性寬鬆肥大的奇怪服裝都沒有被遺漏。

當然,如果眼光僅限於邪教的噱頭,就忽略掉了這部電影真正地本意。

電影在瑪莎逐漸融入姐姐的生活和在邪教的斑斕回憶的雙線敘事中,想要真正展現的,是邪教思想和普世價值觀的一種對立和對抗,是人在人性的十字口路的選擇的沉重和迷茫。邪教之所以稱為邪教,是因為他們以宗教之名,行傷害他人之實,沒有人要求你和別人的價值觀一樣,真正地自由是包容各種不同的觀點的,但你卻不能肆意地去傷害別人。瑪莎正是這樣一個不願意傷害別人的有原則的人,所以才會在邪教不僅讓她開始做新人走向黑暗的leader,而且教唆她偷盜他人的財產,更逐漸將她引向漠視生命的殺戮,派屈克的謊言的面具終於撐不住脫落的時候逃出來,沒有像其他的一些教眾一樣死心塌地的跟著教會的首領;而派屈克也是一個自大和自負的人,在瑪莎逃離後,並沒後想方設法追回瑪莎,他自信瑪莎一定會在外面處處碰壁,最終回到他一手建立的淫窟。

而事實也確實和派屈克的想法離得很近,讓瑪莎痛苦的是,她已經被邪教改變了,和外界的世界變得難以相處,這種深刻的改變時難以磨滅的。於是她在和姐姐生活的時候,裸著身子下水遊泳,在姐姐和姐夫做愛的時候睡到他們的床上,更加直面斥責姐夫建議她去工作的想法,讓姐姐和姐夫忍無可忍;但同時,她也被姐姐和姐夫慢慢改變著,她後來知道遊泳要穿著泳衣,知道穿著合適的衣服不僅讓自己更美麗而且讓自己更舒服,也知道了要尊重人們各自的隱私空間。

我們可以在瑪莎的身上看到一個近乎嬰兒的簡單身影,她是那麼簡單,也是那麼容易被改變,所以簡單就變得複雜起來。電影的英文名叫《Martha Marcy May Marlene》,這三個名字,Martha是她本來的名字,Marcy May是她在邪教中被他人呼喊的名字,Marlene是她在邪教接電話時對外用的名字,其實貌似也可以翻譯成「三面瑪莎」更加切合字面上的意思,但影片更多的還是反映瑪莎內心邪教思想和人性的鬥爭和掙扎這兩個層面的內容。

影片最後那個在瑪莎身後車窗外下車的男子的身影,有人說是邪教老大派屈克,有人說不是,典型的開放式結局了,瑪莎能不能擺脫邪教的陰影,其實更多的是一個需要勇氣的選擇的問題,當然她是這樣的簡單善良,我個人相信她一定能走出陰影,自由自在地做最真實的自己。

PS: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影射社會主義,這種陰謀論我也是醉了……

相關焦點

  • 伊莉莎白奧爾森用身體證明,在性感面前,可愛什麼都不是
    自從伊莉莎白奧爾森出演漫威後,她迅速成為好萊塢一線女演員。
  • 伊莉莎白奧爾森,奧妹幾部R級尺度的電影
    漫威電影宇宙從2008年的鋼鐵俠到今年已經進入十一個年頭了,期中打造了不少爆紅的明星,我們的奧妹,伊莉莎白奧爾森也是從漫威電影宇宙扮演緋紅女巫一角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大火起來。這不僅僅是因為角色在電影中的能力很強,而且扮演這個角色的奧妹,顏值,身材都讓人印象深刻。
  • 聚焦「紅女巫伊莉莎白•奧爾森」 !不做奧爾森家族的小公主!
    在MCU(漫威電影宇宙)中,紅女巫最早是在《美國隊長2》的彩蛋中出現的。(法鯊說,我沒有這麼大的兒女!)但貌似是因為版權問題,漫威公司改掉這一設定,從變種人改為了「異人族」—能力更加Bug的變種人團隊。所以不會像漫畫中那樣,把整個復仇者聯盟毀的不像樣子,殺得都沒剩幾個。(謝天謝地!)
  • 漫威一姐「猩紅女巫」伊莉莎白奧爾森又被街拍到,這次是和男友
    漫威一姐「猩紅女巫」伊莉莎白奧爾森又被街拍到,這次是和男友漫威一姐「猩紅女巫」伊莉莎白奧爾森又被街拍到,這次是和男友漫威一姐「猩紅女巫」伊莉莎白奧爾森又被街拍到,這次是和男友漫威一姐「猩紅女巫」伊莉莎白奧爾森又被街拍到,這次是和男友漫威一姐「猩紅女巫」伊莉莎白奧爾森又被街拍到,這次是和男友
  • 伊莉莎白奧爾森白衣黑裙太誘惑,雙腿交叉顯美腿,身材有料
    伊莉莎白奧爾森是美國的一名演員,2011年,她出演的電影《雙面瑪麗》入圍了聖丹斯電影節,並憑藉在劇中的表演獲得了第三十八屆土星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2013年,伊莉莎白奧爾森正式加盟《復仇者聯盟:奧創時代》,並在電影中飾演緋紅女巫。
  • 女星伊莉莎白 奧爾森身穿黑色運動套裝出門健身
    女星伊莉莎白 奧爾森ELIZABETH OLSEN身穿黑色運動套裝出門健身女星伊莉莎白 奧爾森ELIZABETH
  • 29歲的伊莉莎白奧爾森,因緋紅女巫爆紅,被稱為「美國範冰冰」
    最近大熱的漫威電影宇宙的作品中,緋紅女巫一角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大火起來,不只是因為這個角色在電影中的能力由多強悍,而是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顏值一直在線,說起漫威的女神,相信大家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就是漫威一姐黑寡婦了,但是29
  • 三胞胎姐妹—奧爾森,憑實力爆紅好萊塢
    阿什莉奧爾森1986年6月13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Sherman Oaks,父親大衛(David),母親加耐蒂(Jarnetee),和瑪麗·凱特·奧爾森是一對雙胞胎姐妹,阿什利是姐姐,1987年,在電視劇《青春滿屋》(Full House,1987)中扮演Michelle Tanner
  • 在200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的奧爾森姐妹,在哪裡消失了?
    那些長得很帥的頑皮女孩把不誠實的成年人的陰謀放在屏幕上,這讓孩子們非常高興。最後一部合作電影於2004年上映,女孩們扮演的角色是十幾歲的孩子,她們正在經歷一系列有趣的冒險。電影結束了,姐妹們也在屏幕消失了。他們發現自己在時尚領域取得了成功。她有一個哥哥詹姆斯和一個妹妹伊莉莎白。他們的父母於1995年離婚,由繼母撫養長大。
  • 奧爾森小妹有兩把刷子
    劇本是這樣的:紅女巫在原著漫畫當中與弟弟快銀有不倫戀情,她後來又愛上復仇者聯盟後起英雄「幻視」(在《復聯2》中出現),奧爾森與抖森的緋聞讓紅女巫又穿越次元牆,跟大反派洛基「勾搭」……粉絲們要想入非非了……
  • 講述美女明星高清電影海報相關的故事,請收藏後慢慢欣賞(二)
    二十一:伊莉莎白奧爾森,海報出自劇集《旺達與幻視》伊莉莎白奧爾森被中國觀眾親切的稱呼為奧妹,可見中國觀眾對她的喜愛,伊莉莎白奧爾森雖然顏值高演技棒,但也籍籍無名多年,還大尺度出演過美版《老男孩》,但並未產生過太大的浪花,直到出演猩紅女巫後一舉成名。
  • 奧爾森學術思想介紹
    如果兩個「規範使用者」屬於老好人類型的「條件合作者」,那麼三個和尚最終還是沒有水喝,因為那個「理性利己主義」和尚會破壞合作環境,驅使「條件合作者」選擇搭便車行為。如果有一個和尚是「志願懲罰者」,情況就完全不同。這位俠義和尚會不惜時間和代價盯住想搭便車的「理性利己主義」和尚,不讓他喝一滴水,逼使他參加取水行動。結果自然是:三個和尚有水喝。
  • 緋紅女巫:另一個奧爾森家的女孩
    變種人能力的強弱是根據希臘數字由低到高來區分的,阿爾法(α)為最低級,歐米茄(Ω)為最高級。4級變種人已是頗為罕見,而歐米茄級更是必須經歷覺醒等條件才能表現出來。原著中姐控的快銀,在電影裡變成了妹控。相比緋紅女巫的心思縝密,快銀則顯得脾氣暴躁,但依舊不妨礙他對妹妹的小心保護,動不動就抱著妹妹跑路的場景還有點萌萌噠的感覺。
  • 《伊莉莎白不見了》內心的情感矛盾(有劇透)
    這是第一次嘗試寫影評,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有些影評的水平,只不過這次,真的觸動了我。 首先,如果你把它當作一部懸疑電影,把整個過程視為利用瑣碎的線索進行最終的破案,那麼已經完全失去偏離這部電影的核心了。如果把它當作一步講述阿爾茲海默病的溫情感傷電影,雖然也偏離了主題,但只要你有所收穫就行。
  • 鐮刀手伊莉莎白泰勒和她的韭菜男人們(1)
    提起電影《埃及豔后》,大家腦海中都會幻化出伊莉莎白·泰勒嫵媚多情的形象。貓一樣的女人,上挑的眼線,藍紫色的雙眼攝人心魄。如果說奧黛麗赫本是時尚與優雅的代名詞,瑪麗蓮夢露是火辣與性感的代名詞,英格麗·褒曼是明亮與勇敢的代名詞。那麼,伊莉莎白·泰勒則是融合這些特質集一身的世界女神。
  • 電影女神百媚柔情,盤點各國電影經典美女鏡頭(二)
    (此排名不分先後)(一)安妮·海瑟薇在拂去塵埃揭掉面紗之前 會有幾人認定 你就是我的公主在《公主日記》中的Mia(安妮·海瑟薇 飾)曾經十分的不自信,還經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就是一個灰姑娘的形象。Mia(安妮·海瑟薇 飾),普普通通,朋友不多,幻想愛情。
  • 五部國內外恐怖佳作推薦(排名不分先後)
    劇情:一家三口搬進一所老屋,年幼孩子卻的靈魂遭外國醜鬼(惡靈)捕捉入惡靈空間,本體陷入昏迷,勇敢的老父親在眾人幫助下救回孩子靈魂的故事。 推薦理由:1999年的電影,不遠不近,與當下的恐怖片格格不入,值得觀看。對此片,網上有需要高智商才能看懂的荒誕言論,我呸呸呸.......該片需要耐下性子細細觀看,要當作劇情片來看,有許多的細節和伏筆,看到最後需要串聯起整個劇情,引起極大的代入感和對光頭猛男的悲嘆,帶起觀眾對當下生活的珍惜和思考。所謂,不覺己身為異魂,只緣心中執念深。
  • 扒一扒這些年看過的最好看十大泰劇(排名不分先後)
    講述Kawee是個冷酷無情的貴公子,不懂得愛是什麼,直到遇到他生命中的女主角Narin,Narin用愛和包容改造救贖kawee的虐戀愛情故事。該劇是2008年泰國三臺收視冠軍,並獲得了Top Awards(泰國娛樂頂尖獎)和Tv Gold Awards(電視金獎)中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男女主角獎項。 國內安徽衛視於2012年引進該劇,但引進的劇情和原版差異很大。
  • 盤點德國美女top5
    其實德國也有很多漂亮女孩,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德國美女top5(個人審美,排名不分先後)蘿拉·柏林(Laura Berlin)蘿拉·柏林(Laura Berlin)是德國著名模特和女演員。電影代表作品有《Saphirblau》、《白雪公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