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嘗試寫影評,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有些影評的水平,只不過這次,真的觸動了我。
首先,如果你把它當作一部懸疑電影,把整個過程視為利用瑣碎的線索進行最終的破案,那麼已經完全失去偏離這部電影的核心了。如果把它當作一步講述阿爾茲海默病的溫情感傷電影,雖然也偏離了主題,但只要你有所收穫就行。
「我愛她,可是我必須要離開她,她值得更好的人」,這種論調似乎無處不在。但此時的事實往往是這樣子的:你或許曾經愛過她,可是你現在根本不愛她了。還有就是你知道在她心裡,你就是最好的,失去你她會傷心欲絕,但是你不在乎。
我沒有深入研究過心理學,但我知道人體是極其複雜的,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人體會自主的發生一系列根本無法察覺的變化。一般這些改變是軀體性的,比如你突然從蹲位轉為站位,可能會覺得頭暈,是因為大腦的供血不足。但是由於頸動脈存在一個壓力感受器,全身只有大腦特供了如此一個壓力感受器。感受器偵測到頸動脈的壓力下降時,快速通過興奮交感神經,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作用於心臟細胞,從而使心臟收縮力增強,收縮頻率增加,使腦的血流量快速恢復。包括你運動、心動、發燒、恐懼、憤怒、逃跑、搏鬥等等一系列情況,心臟都會這種反應。這樣的反應如果過於激烈或者持續時間過長,都會導致心臟受損。很多猝死的發生,可能都緣於此。除心臟以外,其他的器官均會發生類似的自我調節反應。
在心理方面,我還沒接觸過這方面的資料。大腦會不會為了適應環境,而做出類似的反應?我想應該是會的,具體表現就是將自己的記憶、觀念、情感進行有目的性模糊和畸變,當然你本人是察覺不到這個過程以及目的的。
回到電影,女主角是個80多歲的老太太——莫德,她一直很想念她的姐姐伊莉莎白,加上記憶逐漸衰退,所以她就不停地在找那個失蹤了70年的伊莉莎白。伊莉莎白是如何失蹤的,成為電影的懸念。但是如果你閱片無數,應該很早就猜到了結局。電影中回憶年輕時的情節,並沒有試圖去刻畫「姐妹情深」,都是些平平淡淡的情節,只不過是老太太自己給那些情節賦予了情感,很深很感人的情感,常常把自己感動到哭。隨後開始慢慢出現她對姐姐的嫉妒,姐姐因為漂亮愛打扮,深得男人歡心,而她自己,常常只能作為電燈泡,或者直接被支走,身邊的男人都更喜歡姐姐。女人的虛榮嫉妒之心較強,不能排除莫德在這種情況下起了殺心。
姐姐「失蹤」後,她一直很傷心,到處尋找和打聽她的下落,同時,她開始模仿姐姐的穿著,並且用了姐姐的口紅。只不過遺憾的是,那個男人告訴她「你取代不了她」。奇怪的是,電影並沒有透露莫德最終跟誰結婚了,如果仔細研究應該能找到相關的線索。但是跟誰結婚似乎都不重要了,事實是她用了這種自私愚蠢的方式,使姐姐「失蹤」,但最終自己還是未能如願以償。她的情感慢慢轉換到愧疚之中,這似乎是很常見的事情,當你為了一個新的選擇而放棄現有的選擇,但是放棄後不管有沒有得到新的選擇,你都會懷念所放棄的那部分,如果是沒能如願,那這種愧疚感就會更加強烈。
雖然心存愧疚,但她始終不願意承認是自己害了她,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就選擇將這種愛和思念強化,淡化施害過程,最後甚至直接嫁禍給別人。
支持是莫德殺掉(不管是誤殺還是蓄意謀殺)伊莉莎白的證據有:1,動機,姐姐不僅吃掉了身邊的男人,還毫不掩飾地在她面前秀恩愛,對她的感受毫不顧忌;2,姐姐「失蹤」後,她模仿姐姐的穿作打扮,並且那個男人對她說「你替代不了她」。3,她對殺人過程的描述,極其詳盡,並且如果她真的目睹了整個過程,4,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她和姐姐的男朋友在海灘上,一起用沙子掩埋姐姐,是個明顯的隱喻。5,她將姐姐的小鏡子也一起埋掉了,說明她討厭姐姐照鏡子時的樣子。
雖然,她說是姐姐男朋友誤殺,然後一起掩埋,但是如果真是這樣,她不可能將這個事情一直隱瞞到找到屍體為止。回憶片段裡也不會有她和姐姐男朋友一本正經得找人的經歷,姐姐男朋友也不可能跟她在樓梯上較真。
在這裡沒有任何指責莫德的意思,人非聖賢,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犯愚蠢,而過後,大多數人都沒有勇氣去面對錯誤,面對事實。更多的人會選擇將部分不利的記憶、情感、觀念等進行調整和畸變,以適建立暫時的自我感覺良好,避開道德的折磨。人對人的情感是複雜的,不可能只有一種情感,具體是什麼感情,完全取決於你怎麼選擇。就像有句話說,你一生中你會有無數次想殺掉自己的伴侶,這似乎與愛恨無關。不過事實終究是事實,既然發生了就不會改變。也許你可以選擇逃避一時,但逃避不了一世。終有一天,你還是會受到應有的懲罰,甚至更嚴重的懲罰,並且懲罰你的就是你自己。
對於愛情,不要想那麼多,在愛情中愛得越深、愛得越深的人,就算最終沒有走到最後,你也會無愧於心,過得舒舒服服坦坦蕩蕩。其他人際關係也是一樣。
對於姐姐怎麼死的,我也只是猜測,更多的細節值得品味,也許大家都會發現不同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