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朱自清、汪曾祺小時候這樣過年

2021-01-18 騰訊網

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年最隆重也最熱鬧的節日當屬春節,俗稱過年。

不同的人,對「年」的態度是千差萬別的。

即使都是孩子,對「年」的期許也是不同的。孫犁坦言,「如果說我也有歡樂的時候,那就是童年,而童年最歡樂的時候,則莫過於春節」。

夏丏尊回憶他小時候,「一到冬季就日日盼望過年,等到過年將屆就樂不可支,因為過年的時候,有種種樂趣,第一是吃的東西多」。

而梁實秋小時候卻非常不喜歡過年,「除夕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這對於一個習於早睡的孩子是一種煎熬。前庭後院掛滿了燈籠,又是宮燈,又是紗燈,燭光輝煌,地上鋪了芝麻秸兒,踩上去咯咯吱吱響,這一切當然有趣,可是寒風凜冽,吹得小臉兒通紅,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盧喝雉,沒有孩子的份。壓歲錢不是白拿,要叩頭如搗蒜」。

新喜亦壽考 齊白石/繪

地域不同,過年的飲食是不同的。

老舍回憶,在北京過年,「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在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

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朱自清1925年1月30日自白馬湖致信俞平伯,「此間過陰曆年亦甚寂寞,但飲酒、吃年糕而已。上虞年糕頗有名,兄亦曾嘗其味,其佳在『滑』。但日日親炙,亦覺不過爾爾。新春曾泥醉一次,是喝了『新酒』以後。那一醉真非同小可,一夜不得安眠,儘是夢想顛倒!我自恨筆不健,不能將那時的難受傳些給苦憶江南的老兄,因為此亦『江南味』也」。

說到南北飲食習慣的不同,池莉就遭遇過一次尷尬,「我曾經被我丈夫慫恿著,在我婆家的春節團圓飯上做過一次魚圓子。我公公是河北人,一生信奉『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躺著』。我在這廂煞費苦心地做魚圓子,他們在那廂已經吃開了大片肉和餃子。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大盤大碗鬧哄哄的。我的魚圓子上桌,擠在滿桌狼藉的菜碗裡,素白寡淡的模樣,看沒有一個看相,吃沒有一個嚼頭。怎麼也不可能被吃出一個好來」。

平日裡,北方人就喜歡做水餃、包子等麵食,然而南方人即使過年也未必如此。汪曾祺回憶,「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馬齒莧,晾開了,過年包包子。我的家鄉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過年才包,自己家裡人吃,有客人來蒸一盤待客。不是家裡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婦女不會包,都是備了面、餡,請包子店裡的師傅到家裡做,做一上午,就夠正月裡吃了。我的祖母吃長齋,她的馬齒莧包子只有她自己吃」。

不同的民族,過年的風俗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葉兆言看來,「過年的習俗中,我覺得藏族的新年更有趣一些」,「藏族的年夜飯叫『古突』,有著很強烈的遊戲味。所謂『古突』,是用麵疙瘩、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麵疙瘩裡塞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吃團圓飯的時候,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

這些東西預兆了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代表財運亨通。大家就此相互議論哈哈大笑。然後全家合力,用糌粑捏成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頭等殘渣倒入糌粑碗裡,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出去扔在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乾草緊跟其後,口裡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乾草和魔女一起燒成灰燼。孩子們則同時在一旁放起爆竹,意味著惡魔已去,吉祥的新年來到」。

新年快到了,各種吃的、玩的、看的、用的都將火紅亮堂、熱鬧光鮮,但別忘了老舍的叮囑:「咱們都沉思一會兒,想想在過去的一年中都做了些什麼,和做得好不好。假若我們能在過年的時候責備自己一頓,或者倒比理直氣壯地接受吉利話兒更有益處吧!

(作者:宮 立,系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內容:《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7日 16版),原文有刪減

責編:王遠方

編輯:常瑩 張永群 張雪瑜

相關焦點

  • 老舍的名句,巴金的名句,朱自清的名句,全是經典,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老舍、巴金、朱自清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老舍,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1、這世上真話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對白。2、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裡。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蘿蔔》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汪曾祺《夏天》汪曾祺喜歡吃,蘿蔔、黃瓜、鹹菜、魚、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線、餌塊,高郵的鴨蛋、炒米,北京的醬菜……最簡單的風物吃食,在汪曾祺筆下,都可觸可親,有滋有味。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汪曾祺:東坡肉其實就是紅燒肉,功夫全在火候。先用猛火攻,大滾幾開,即加作料,用微火慢燉,湯汁略起小泡即可。這樣炒出來的鱔魚,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極可口,不失鱔魚本味。另一做法是黃燜鱔魚段,切成四方塊,加一大把整的蒜瓣進去,加醬油,燜爛,汁要濃。這樣做出來的鱔魚是酥軟的,別有風味。
  • 「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今天應該快活
    可謂是狼狽的處境之下,只有沈從文先生看得起汪曾祺的才華,在給施蟄存寫信時,沈從文毫不吝嗇地誇讚汪曾祺:「新作家聯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幾個好的。有個汪曾祺,將來必有大成就。」接著又極力將汪曾祺捧進京派組織裡。當時的京派門牆內,林徽因、蕭乾、朱自清等早已成名,汪曾祺並沒有如沈從文所願大放光彩。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泡茶館》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 汪曾祺:才趣兼備,是男人最高級的性感
    像「林黛玉」這樣的病西施身邊自然不乏追求的人,富二代也好,貴公子也罷,都被她拒之門外。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型美女,畢業之後會選擇和汪曾祺在一起。年輕時候的汪曾祺在同學眼中就是個「怪人」。
  • 秋秋星語:小時候的年
    不由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那種鬧猛,四處飄散出來的濃鬱年味,至今不曾忘懷。那時,一過臘八就開始熱鬧起來了,小孩子東一堆,西一堆的聚在一起在敲啪啦子,啪、啪的發出愜意的悶響,有的摔「小蝌蚪」一樣甩炮,還有的把大人買好的正版小鞭炮拆開,每天偷幾個出來摔。到除夕夜大人拿出來放,已所剩無幾,只能作罷,全部拱手給小孩子。
  • 汪曾祺長子談老頭兒「劣跡」:當槍手賣文採,搞文學「賊心不死」
    2020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誕辰100周年。3月8日,汪曾祺長子汪朗受人民文學出版社之邀,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回憶「我的父親汪曾祺」,並以人文社2019年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為佐證,首次向讀者們吐槽他們家老頭兒的幾個「劣跡」。
  • 汪曾祺:那兩年,我們幾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飯館都吃遍了
    食道舊尋文 | 汪曾祺選自《汪曾祺回憶錄》《學人談吃》,我覺得這個書名有點諷刺意味。學人是會吃,且善於談吃的。中國的飲食藝術源遠流長,千年不墜,和學人的著述是有關係的。現存的古典食譜,大都是學人的手筆。但是學人一般是比較窮的,他們愛談吃,但是不大吃得起。
  • 汪曾祺誕辰100年|春三月,懷念汪曾祺
    汪曾祺1961年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園而汪曾祺的出現恰在這個小說發展的一個末梢,他開始寫那種看不懂小說的時候,也是按照西方的路數來的,不管是瑞恰茲、阿左林,還是伍爾夫,他從聯大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中國小說的時候,他會寫出這樣的東西來。
  • 讀書 舌尖上的汪曾祺
    食忌生冷,可能與明人的縱慾有關。」他自己還專門寫了一篇《宋朝人的吃喝》的考證文章,從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蘇東坡的「黃州好豬肉」,到《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所列的餚饌進行細細考證。汪曾祺認為,「宋朝人的吃喝比較簡單而清淡」,還說宋朝的餚饌多是「快餐」,是現成的。中國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水滸傳》中林衝的徒弟說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
  • 汪曾祺先生與王世襄先生論「名士菜」
    教授們有家,有妻兒老小,當然不能這樣的放誕。有一位名教授,外號「二雲居士」,謂其所嗜之物為雲土與雲腿,我想這不可靠。走進大西門外鳳翥街的本地館子裡,一屁股坐下來,毫不猶豫地先叫一盤「金錢片腿」的,只有趕馬的馬鍋頭,而教授只能看看。
  • 老舍的摯友
    老舍小時候讀過私塾,十歲時轉入北京西直門大街高井胡同口上的小學堂讀三年級,羅常培也是這個班上的學生。因老舍家境貧寒,聽書的錢常由家境好一點的羅常培來支付。1933年老舍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歪毛兒》,裡面的主人公便是以羅常培為原型。1931年初在濟南齊魯大學教書的老舍寒假回北京,羅常培將北師大國文系畢業的胡絜青介紹給老舍,兩人喜結連理。
  • 高郵汪曾祺:沉迷煙火氣的「老頭兒」,筆下只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01、生在高郵,街頭少年汪曾祺汪曾祺的祖父汪嘉銘,是個家境頗豐的地主,可是生活的卻十分節儉。一個鹹鴨蛋都要破成兩半吃的人,卻捨得把大筆的錢花在收藏字畫上。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字淡如,興趣廣泛,武術、琴棋書畫皆通,尤其愛好樂器,汪曾祺的作品裡很多人物身上都有其父親的影子。
  • 《汪曾祺全集》出版:為何汪曾祺是不可替代的
    3月2日,「春三月,我們一起懷念汪曾祺」發布會在京召開,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學者楊早出席。汪曾祺的寫作生涯歷經半個世紀,跨越兩個時代。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風格平淡質樸,親切自然。
  • 小時候,我在家過年,當兵後……
    我是不能回家過年的,所以對這些日期也並未在意。直到鞭炮響起的時候,才驚覺今天竟然是小年了。我常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樣子,現在尤其思念。念舊是人的通病,可能是因為小時候過年更有年味。現在我在部隊裡過年,還總是難忘孩童時代關於過年傳唱的順口溜。所以,就請允許我這個快三十歲的人,再裝嫩一次,再頑皮一次,再傳唱一次那過年的韻律。
  • 強調真實 注重理趣——朱自清的文學批評觀
    朱自清文學批評觀的形成與其成長經歷、性格性情及處事方式密切相關。楊振聲在《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中說:「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麼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並不缺乏風趣……他文如其人,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為人的真實坦誠深刻影響了朱自清的治學生涯,他「絕不做主觀論斷,談到某種文學現象時,總是尊重客觀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評述」。
  • 解讀汪曾祺紀念館:置櫝藏珠
    在汪曾祺對故鄉高郵的回憶文字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雲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那裡出鹹鴨蛋。」好像我們那裡就只出鹹鴨蛋似的!類似小兒辯日般賭氣,汪曾祺隨即列出一連串家鄉名人,「我的家鄉不只出鹹鴨蛋。我們還出過秦少遊,出國散曲作家王磬,出過經學大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
  • 汪曾祺: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大概時常來往的熟朋友都這樣稱呼他。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我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中提到過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裡沒有寫進去,覺得還應該寫一寫。朱自清先生有一陣披著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藍色氈子的一口鐘。除了體育教員,教授裡穿夾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個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國治了後也還是不大好,走起路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他就這樣穿著黃夾克,微仰著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