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歌唱藝苑↑↑↑輕鬆免費關注
您的關注、分享就是最大支持!
感恩有您的關注和分享!祝福您與喜悅平和同在!
廖昌永堪稱當今中國最好的男中音歌唱家。他演唱錄製的13首俄蘇歌曲我們這輩人聽得如醉如痴.我只能說那是他們的損失。其實,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也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的藩籬。況且,這些俄蘇歌曲主要還是反映衛國戰爭時期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入侵的英雄氣概和鐵骨柔腸。那麼優美的旋律,那麼振奮的歌詞,那麼蒸蒸向上的正能量,不唱就太可惜了。而且那些歌曲是那個時代精神最好的反映,不僅讓我們懷舊,也讓所有聞者振奮。我還把那些歌曲的次序另作安排,聽起來簡直就是一段壯懷激烈、情深意長的史詩般的歌劇。
第一首,《伏爾加縴夫曲》:「嗨嗨喲嗬,嗨嗨喲嗬,齊心合力把纖拉。嗨嗨喲嗬,嗨嗨喲嗬,拉完一把又一把。撥開茂密的白樺樹,踏開世界不平路。哎噠噠哎噠,哎噠噠哎噠,齊心合力把纖拉。我們沿著伏爾加河,對著太陽唱起歌。嗨嗨喲嗬,嗨嗨喲嗬,齊心合力把纖拉。伏爾加可愛的母親河,河水滔滔深又闊。嗨嗨喲嗬,嗨嗨喲嗬,齊心合力把纖拉。伏爾加伏爾加母親河,嗨嗨喲嗬,嗨嗨喲嗬,拉完一把又一把,嗨嗨喲嗬……」沒有其它任何一首歌更能反映俄羅斯的民族特色——堅韌。提到伏爾加縴夫,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列賓那幅油畫,但廖昌永的處理少了些苦難,多了些威武;讓我想到的是一隊披荊斬棘的壯士,他們在高昂的號子聲中淌著母親河水,踏在祖國的大地上一往無前。這樣的民族是不可徵服的。
第二首,《三套車》:「看三套車飛奔向前方,在寒冬伏爾加河岸上。趕車人低垂著他的頭,憂愁地輕聲歌唱。乘車人問那年輕的車夫:『為什麼獨自憂傷?為什麼深深地嘆息?歌聲中充滿悽涼。』『好心人,我的愛情受折磨。我愛她快一年時光。可恨那工頭阻攔我們,痛苦只能往心中藏。眼看這聖誕節將來到,心上人不再屬於我。兇惡的財主要把她奪去,她今生不再有歡樂。』趕車人默默收起鞭子,插在了他的腰帶上。停下吧,受苦受累的馬兒喲,車夫吐露著哀傷。馬兒呀我們就要分手,從今後天各一方。我再也不能趕著馬車,奔馳在伏爾加河岸上。」這歌詞與我們以前聽的殘酷的地主要殺死老馬云云大相逕庭,但這才是正版,也更加合情合理。只是把以前因誤譯而賦予這首歌的名譽——第一支保護動物的名歌——給抹去了。這歌詞與馬列倡導的階級鬥爭也沒什麼關係,有錢有勢的老闆欺壓小人物的事情在什麼時代,什麼地方都會發生。只要詞曲作得好,演唱得好,就會引起共鳴。
第三首,《蜻蜓姑娘之歌》:「五月美妙五月好,五月叫我心歡暢。蔚藍天空白雲飄,五月鮮花處處香。在那果園花叢裡,夜鶯婉轉在歌唱。五月歌聲到處飛揚,多麼歡樂多響亮。阿卜嘀嘀嘀嘀代拉……月光照我入夢鄉,鳥兒催我快梳妝。玫瑰花開遍地香,姑娘心中多歡暢。鳥兒飛來又飛去,燕子呢喃把話講。它說我是快活姑娘,到處聽見我歌唱。阿卜嘀嘀嘀嘀代拉……」這是電影《蜻蜓姑娘》的插曲,也許沒有其它這些歌那麼著名。電影展現喬治亞集體農莊裡一個美麗姑娘,她愛唱歌,但不愛勞動。電影用喜劇的方式改變了這個歡快的姑娘——她依然歡快,也喜愛勞動,熱愛學習了。這支歌在中國曾經家喻戶曉,但久違了。廖昌永讓我再次想起這明麗的曲調和歡快的「阿卜嘀嘀嘀嘀代拉」。我把它放在第三,一是可以衝淡先前兩支歌的憂傷和沉重,二是它反映了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後由農業國轉入工業國,人民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共產主義的失敗是後來的事,但當年蘇聯的成就是舉世矚目,令西方驚嘆的。
第四首,《紡紗姑娘》:「一座矮小的木房燈火閃著光,一個紡紗姑娘坐在窗口旁。姑娘年輕端莊眼睛明又亮,金黃色的辮子垂在肩膀上。低頭沉思遐想思潮像海浪,你在幻想什麼美麗的好姑娘?」有人說可以把紡紗姑娘這位長在深山人未識的美女喻為新興的蘇聯。我認為這樣比喻有些牽強,也沒有必要。無疑,蘇聯的大工業剛剛起步,很多地方還有矮小的木屋,姑娘們還需要自己紡紗織布。但歌曲絲毫沒有讓人感到貧窮落後,反倒有一種原生態的浪漫。而且她有憧憬,有理想,絕不甘心一輩子在燈火旁紡織。比喻也好,不比喻也好,此歌優美的曲調唱出了對美的欣賞,對好生活的嚮往。
第五首,《紅莓花兒開》:「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喜愛。可是我不能對他表白,滿懷的心腹話兒沒法說出來。他對這樁事情一點也不知道,少女為他思念天天在心焦。河邊紅莓花兒已經凋謝了,少女的思念一點兒沒減少。少女的思念天天在增長,我是一個姑娘怎麼對他講?沒有勇氣訴說我盡在彷徨,讓我的心上人兒自己去猜想。」明快的歌曲之後聽這纏綿的情歌更有味道——那情竇初開、欲言又止的戀情,我們那代人,在文革前鮮有未曾經歷過者。即便是文革中造反的紅衛兵,即便是現代一吻即合的少年,我相信也對這青澀、純真、美好的感情有朦朦朧朧的記憶或似是而非的羨慕。聽到廖昌永的演唱,也許會感到自己失去了什麼,也許會感到那個時代的可貴。
第六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花園裡四處靜悄悄,樹葉也不再沙沙響。夜色多麼好令我心神往,在這迷人的晚上。小河靜靜流微微翻波浪,明月照水面閃銀光。依稀聽得到有人輕聲唱,多麼幽靜的晚上。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著我不作響。我想開口講
不知怎樣講,多少話兒留在心上。長夜快過去天色朦朦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願從此後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雖然進了一步,約出來了,但仍然羞澀,仍然天真。我希望現代青年不會嘲笑這種清純,不會譏笑他們浪費光陰。兩人可以有一輩子耳鬢廝磨,有一輩子相濡以沫,但只有在那段短短的初戀時節才會懂得什麼是一切盡在不言之中,才會將整個世界統統忘掉,才會因指尖相碰而感到激情電流,才會在初吻的一刻全身戰慄。
第七首,《山楂樹》: 歌聲輕輕蕩漾在黃昏水面上.
據說,這首動人的《山楂樹》是在刺刀逼迫下創作出來的:二次大戰爆發了,德國軍隊佔領了蘇聯一個山村。有一位著名作曲家正在那裡度假。德國鬼子逼迫他為佔領軍譜曲作歌,否則,就殺死全村百姓。作曲家在忠於祖國和憐愛人民之間躊躇,僅一夜,竟愁白了頭。終於,在凌晨時,他作出了這首歌,把自己的百般無奈寫成姑娘的猶豫不決。我知道,這很可能只是傳說,毫無根據的傳說。也許那支歌早在二次大戰以前就作出來了。但有什麼關係?我無意去考證,而寧願相信這盪氣迴腸的副歌是作者一頭白髮的折射。是的,我願意用奇異的想像豐富這歌詞的內涵。
第八首,《共青團員之歌》:「聽吧!戰鬥的號角發出警報,穿好軍裝拿起武器。共青團員們集合起來踏上徵途,萬眾一心保衛國家。我們再見了,親愛的媽媽。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再見了親愛的故鄉,勝利的星會照耀著我們。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我們自幼心愛的一切,寧死也不能讓給敵人。共青團員們武裝起來踏上徵途,萬眾一心保衛國家。我們再見了,親愛的媽媽。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再見了親愛的故鄉。勝利的星會照耀著我們。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這首歌沒有提到父親,後面幾首也沒有。但不難想像,父親們早已在前線廝殺,也許已經血染疆場,現在輪到兒子們上戰場了。曾幾何時,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確是衝殺在保家衛國第一線上。戰爭是殘酷的,蘇聯在衛國戰爭中犧牲了至少一千萬人。母親的悲傷不言而喻,但是為了民族的生存,好男兒上戰場義無反顧。「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這一句尤其令我感動。正是這支戰歌反映的前赴後繼的精神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侵略者。這是蘇聯光榮的歷史,廖昌永沒有因蘇聯的解體而羞於歌唱共青團的歷史作用。他唱出了蘇維埃青年雄赳赳的大無畏氣概。
第九首,《我親愛的母親》:「當年我的母親,通夜沒合上眼睛,伴我走遍家鄉,辭別父老鄉鄰。當時天色方黎明,她送我踏上遙遠的路程,給了我一條手巾,她祝我順風。河邊落葉繽紛,岸上露珠兒滾滾。牧場芳草青青,夜鶯整夜啼鳴。無論我去到哪裡,最難忘母親慈祥的笑容,最難忘母親關懷的一雙眼睛。最最忘不了母親,她關懷的一雙眼睛。拿起這條手巾,不由想起我母親。想起小草細語,槲樹搖曳不停。這條母親的手巾,我想起幼年熟悉的情景,更有母親的慈愛和盼兒的殷切心情。」也許創作這首歌時,作者表述的是一般的遊子,而不是上戰場的兒子對母親的懷念。但那又有什麼關係?藝術品一旦創作出來,闡釋權就不再屬於作者一個人。把這首歌放在此處,接著前面告別母親、奔赴戰場的歌,我認為很合適。衛國保家,說到底,還是保衛家人。不是每個男人都有妻子或情人,但人人都有母親。人間最深切的感情莫過於母愛,其次也許是愛母。但愛母的歌曲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不如愛情歌曲。而這一首,廖昌永唱得盪氣迴腸,令人難忘。強大的樂隊伴奏中,手風琴賦予歌曲些許俄羅斯的特色。
第十首,《燈光》:「有位年輕的姑娘,送戰士去打仗。他們黑夜裡告別,在那臺階上。透過淡淡的薄霧,青年看見,在那姑娘的窗前,還閃亮著燈光。前線光榮的大家庭,迎接這青年。到處都是同志,到處是朋友。可是他總是忘不掉,那熟悉的街道。那裡有可愛的姑娘,他親愛的燈光。遠方心愛的姑娘,寄來珍貴的信;說她少女的愛情,永不會消失。勝利時他將會得到,他親愛的姑娘,和那永遠明亮,金黃色的燈光。看了姑娘的來信,想著姑娘的話,青年心裡多高興,變得更堅強。打擊可恨的侵略者,戰鬥更勇敢。為了蘇維埃祖國,和那親愛的燈光。」這支歌,廖昌永唱得纏綿悱惻。當然,首先是歌曲作得好。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支歌將燈光化作愛情和希望的意象,讓青年為之而戰。保家衛國也是保衛女人,保衛種族的繁衍,保衛後代的延續,也就是保衛自身基因的永生。沒有人是孤島,他人和自己是息息相關的。那青年也許並沒有想這麼多,其中的道理就像那燈光,在無意中照亮了他的徵程。
第十一首,《小路》:「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一直通往迷霧的遠方。我要沿著這條細長的小路,跟著我的愛人上戰場。紛紛雪花掩蓋了他的足印,沒有腳步也沒有歌聲。在那一片寬廣銀色的原野上,只有一條小路孤零零。他在冒著槍林彈雨的危險,實在叫我心中掛牽。我要變成一隻伶俐的小鳥,立刻飛到愛人的身邊。在這大雪紛紛飛舞的早晨,戰鬥還在殘酷地進行。我要勇敢地為他包紮傷口,從那炮火中救他出來。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我的小路伸向遠方。請你帶領我吧我的小路呀,跟著愛人到遙遠的邊疆。啊……」不要以為女人只是在後方消極地等待。她們在努力地勞作,辛勤地生產,也有很多人走上前線,救護傷員。與《燈光》相比,這支歌同樣是纏綿悱惻,同樣是柔裡有鋼。
第十二首,《喀秋莎》:「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據載,1941年7月的蘇聯正遭受德國鬼子的蹂躪,到處哀鴻遍野,成熟的麥香也擋不住屍體腐爛的惡臭。俄羅斯面臨著種族存亡的關頭。七月中旬的一天,新編的紅軍近衛軍第三師從莫斯科英勇開赴前線。在送行的人群裡,一所工業學校的女學生唱起了這首歌。在歌聲中,全體官兵向唱歌的姑娘行莊嚴的軍禮。他們含著激動的眼淚,在歌聲中走上前線。幾天後,在極為慘烈的第聶伯河阻擊戰中,這個師的戰士們幾乎全數陣亡。但他們畢竟狠狠打擊了號稱「飛毛腿」的德國最精銳的古德裡安和曼施坦因的裝甲部隊,為蘇軍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最後防線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此後,《喀秋莎》的歌聲伴著硝煙,沿著戰壕飛揚。歌聲從莫斯科流傳開去,北到列寧格勒,南到基輔,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鼓舞著士兵的鬥志。後來,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就命名為喀秋莎。1945年春天,蘇聯紅軍250多萬人突破波德邊境,攻入德國本土,包圍了柏林。那正是梨花盛開的季節。前進中,許多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德軍在炮火中灰飛煙滅。《喀秋莎》遂成為蘇聯軍隊指定隊列的進行曲。這是剛強的戰歌中最清脆、最鼓舞人心的聲音。
第十三首,《我們舉杯》:「美好的節日裡,約幾位好朋友,在一起歡樂聚會。為祖國繁榮為大家健康,我們來幹上一杯。往日的回憶,把我們聯結起,無論在天南地北。勇敢的追求,無私的奉獻,訴說著青春無悔。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這一切多麼珍貴。為幸福的生活,為美麗的夢想,大家來痛飲一杯。美好的節日裡,約幾位好朋友,在一起歡樂聚會。為難忘的昨天,為燦爛的明天,幹一杯再幹一杯。」慶祝勝利,懷念戰友,憧憬未來。歡樂聚會,敘說友情,舉杯開懷。如果歷史就停留在這一刻,該多麼美好!我們知道,蘇聯後來並沒有實現其夢想,共產主義的實踐失敗了。這是人類在二十世紀經歷的一大悲劇。然而,廖昌永所選的俄蘇歌曲唱到這裡結束了。藝術高於生活,也在於我們可以選擇藝術。雖然這些歌曲的排序原來並非如此,我可以在轉錄到U盤上時任意安排。這樣排列,賦予原本沒有關聯的歌曲一種內在聯繫,使之具有戲劇性,就像ABBA那些歌可以排出音樂劇《媽媽咪呀》一樣。
(文字來自@湯更生)
點擊框內文字,看其他消息
★ 降央卓瑪《金色的呼喚》專輯 13首
★歌曲《致友人》(範曾詞,印青曲)演唱:廖昌永
免責聲明
內容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只提供學習交流;
····歌唱藝苑·第1606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