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玩家來說,最早發布於 2007 年的《安琪拉之歌》與同時代的獨立佳作(《粘粘世界》、《尼特的故事》等)一同成為獨立遊戲的最早記憶。而攜手開發的 Bit Blot ——它的名字表達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而《安琪拉之歌》是這一工作室的唯一遊戲 —— 兩位成員 Alec Holowka 與 Derek Yu 本來就是遊戲開發的老將,後來也各自成為獨立遊戲界的明星人物,前者在 Infinite Ammo,後者參與了大名鼎鼎的 Spelunky 的開發。《安琪拉之歌》的開發歷程見證了獨立遊戲的逐步發展,在最初發行之後,遊戲也陸續登陸 Steam 與 iPad,收錄於 Humble Bundle 並且發布了 OST。
遊戲跟隨失憶的少女 Naija 探尋安琪拉水下世界。遊戲的特色之一是美輪美奐的世界設定與精緻細膩的人物動畫。當時的主流商業遊戲以不斷突破 3D 技術桎梏為主要追求,此時出現的《安琪拉之歌》顯得尤為清新動人。配合這樣的美術設定,遊戲講述了一個頗具史詩感的宿命故事,這一過程之中拋出了不少哲學追問,與此同時,以女性角色作為敘述視點卻讓故事少了磅礴而多了細膩。旁白是這款作品的加分項:它與遊戲整體幾乎無縫地連接在一起,但卻成功烘託出了恰當好處的氛圍。
Naija 的歌聲是解謎與戰鬥的基礎,通過吟唱環繞在 Naija 身邊的八個音符,使用對應色彩或者不同組合,玩家可以移開物體、溝通交流、變化形態與攻擊敵人。通過打倒頭目,Naija 獲得新的可以吟唱的段落,由此可以化身為不同的形態,不同形態下當然具有不同能力,但只有回歸原初狀態才能夠吟唱符文。遊戲涵蓋了相當龐大的地圖以供玩家探索,保持相對舒緩的節奏切換形態謹慎前行並且追索故事是一種享受。同時遊戲也具有諸如烹飪之類的迷你系統。
目前展現出來的遊戲是經過開發者大幅刪減的版本,他們以 2007 年 IGF 為最後期限,對於基於文本的開放世界角色扮演遊戲做了許多改動,使得它更為接近核心概念。這也是為什麼儘管遊戲看起來仍有一定規模,但卻表現出識別度高的獨特氣質的原因。另外,遊戲也包含了一個關卡和動畫編輯器,玩家基於它們創作出了一些 mod。
歷史上今天發行的其它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