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在上海的首店火爆開業,叫好者有之,不看好的也並非少數。爭來爭去,你會發現其實背後是零售的兩大路線之爭:
推崇Costco的可稱為「性價比」黨,比如小米、名創優品,創始人都公開表示受Costco啟發,以Costco為偶像。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親自下場,以粉絲心態寫下的《致敬Costco》輕鬆收穫十萬加,證明這一路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看好Costco的有很多具體的分析,比如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電商、快遞的便捷,並不適應這樣每周一次的開車採購方式,現在的熱潮不過是新鮮勁,難以持續……
但仔細觀察說這些話的人,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是零售圈的另一股勢力——場景體驗至上的「新零售」黨。
其實無論是「性價比」,還是「新零售」,本質都是對傳統零售的差異化競爭。有傳統大賣場作對比,Costco的精選SKU、極致價格才有意義,所謂新零售的場景式陳列、更好購物體驗才能被感知。
這兩條路線之間的爭議,是因為關係零售人普遍面臨且十分緊迫的問題:到底怎麼才能讓流失的顧客,重回門店?(這背後還有話語權、主導權的爭奪)
先看看「性價比」和「新零售」各自給出了什麼樣的解決方案。
Costco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用有競爭力的商品,把人吸引過來,成為付費會員。會員越多,單品銷量越大,上遊採購的談判能力增強,又能進一步壓低價格,形成良性循環。
這個模式看上去不複雜,卻幾乎無法複製。
在你還沒有忠誠會員,沒有銷量保證的時候,用什麼去採購談判?簡單用補貼做低價,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一旦停止補貼,用戶薅完羊毛也拍拍屁股走人了。
做會員制零售,有點像在網際網路領域裡做社區、社交,「極致性價比」的信譽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出來的,尤其在商譽水平普遍不高的中國,消費者經歷了太多造一波行情就跑路的商家,也多得是不收會費還底價甩貨破壞價格體系的商家,這些都讓模仿Costco的門檻變得異常的高。
即使市面上有無數研究文章,讓Costco成為全世界被剖析得最徹底的賣場,但四十多年來,依然沒人能再造一個可與其比肩的零售品牌。即使是有強大供應鏈優勢的沃爾瑪,它的山姆會員店也是畫皮畫虎難畫骨。
但是開市客有的新零售無法做到
在過去六年時間裡,我每去到一個國家,只要聽說當地有Costco,無論自己的行程有多滿,都會抽出時間去逛一逛。
Costco跟消費者約定,除了電子產品、數碼產品需要在購買後90天內進行退換外,其它商品沒有退貨期限。顧客在買完單後,隨時都可以拿著商品去到門店無理由退換,而且不需要提供購物收據。
裝修真升級,產品偽升級
再看新零售的解決方案,新零售的邏輯說起來很玄妙,要重構人貨場,用更好的購物體驗吸引顧客。
但具體怎麼重構誰都說不明白,於是大家都把力氣放在了後半句上,把「吸引」偷換成「吸睛」,只要做出點噱頭,不管買不買,總歸有人來看熱鬧嘛。
於是在實踐中,「新零售」變成了特別好上手的「套餐」。具體可以概括成:裝修改造,陳列密度降低,把網紅商品拿到線下來賣,增加掃碼購、送貨到家服務。一個標準的新零售超市就誕生了。
第一個這麼做的盒馬,確實收穫了很多看熱鬧的人,當時很多業內人探過店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從零售的角度看,成本根本支撐不住。最近,盒馬已經悄然做出改變,包括限制每天一單免費配送,第二單就要收運費。當初「幹掉周圍三公裡範圍內便利店」的豪言壯語顯然已成笑談。
很多新零售為了改變而改變的思路,也常鬧出外行的笑話。比如,有麵包店為了追求極簡高逼格陳列,直接把成品麵包敞開放在託盤中,供顧客選購——已經連基本的衛生要求都不顧了,這得是多外行的人幹出的事。
隨著上述「新零售套餐」的泛濫,更多商家甚至連看熱鬧的人都無法吸引到了。他們似乎忘記了,傳統賣場讓人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同質化,同樣的產品,同樣的陳列,同樣的價格。
而跟風改造的「新零售」,對顧客來說,無非是之前進門都擺著X牌洗衣粉,現在進門都擺著藍色百X可樂,賣場裝修改造的成本都被攤進了水果蔬菜肉蛋這樣的日常產品中,換個包裝,價格貴一大截,能感知到的品質,卻幾乎沒有差別。
裝修真升級,產品呢,只有偽升級。稍加時間的檢驗,就被雨打風吹去。
零售核心價值的倒退
改造場景體驗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是有的。
但是大部分「新零售」環境升了級(雖然同質化的升級價值也有限),產品偽升級,改造成本還要攤進商品價格裡,讓顧客買單。其強盜邏輯,跟傳統賣場收入場費有什麼差別?都是成本轉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這樣的新零售,在零售的核心價值上也是倒退的。
零售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因為更靠近顧客,零售商能更好的服務顧客,把廠商的新產品推薦給顧客。傳統的渠道理論是,雖然電視上天天做廣告的是A品牌,但走進賣場,B品牌的鋪面更大促銷員更多,就能在終端攔截銷量。中國第一批成功的品牌,幾乎都是渠道品牌。
現在誰對顧客有更強的影響力?我們常聽說XX產品因為某個大V推薦火了,因為某條推文火了,你有沒有印象有什麼新品牌、新產品是新零售渠道做出來的?很多所謂新零售賣場甚至要靠在店裡擺滿網紅產品為自己引流,流量引進來之後,再琢磨著怎麼多賣利潤商品,把流量變現而已。靠近顧客,了解顧客,服務顧客的零售基本功,都被人貨場忽悠忘了。
原本,「新零售」雖未見成,但容易走的路似乎也就這一條,大家也都把希望寄托在上面。Costco的落地打破了這種幻想。
很多人的崩潰感,就像一個廚藝不精的人,被推送洗腦說,要想做好菜先要買齊一套裝備,裝備買回家之後,正等著鍋裡的飯菜自動變好吃,突然聽說隔壁阿姨只用一個舊飯煲就能做出一桌大餐,自己家的人都聞著香味跑去嘗了。
自己這盤看起來很美,味道卻一言難盡的菜,還有誰來吃?
洞察人性、克制貪婪、控制毛利、聚焦產品……Costco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零售最樸素的本質,並把購物熱潮從美國成功蔓延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