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總是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習好的同學,總是會尋求改變,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反而那些吊在後面的學生,大多因循守舊,人云亦云隨大流,基本就發揮著排名次的作用。
在國家的博弈中,也有這樣的現象,戰國初期,作為班上前兩名晉國、楚國,都在想方設法爭奪霸主地位。雖然晉國一分為三,但是依然延續了第一名的進取精神,其中魏國率先開始變革,通過「李悝變法」、「吳起練兵」,一躍超過家裡的大哥趙國,成為戰國的霸主。
任西河太守,改革軍制,大敗秦軍
吳起起初在魯國為官,曾率領魯軍打敗齊軍,但是不久後吳起就遭受到了魯穆公的猜忌,於是吳起聽從別人的勸說,離開魯國來到了魏國。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率軍進攻秦國,吳起不負使命,一舉攻克秦國的臨晉、元裡,並在修築城池,鞏固對河西地區的佔領。
第二年,吳起再度領兵進攻秦國,一直追擊秦軍到鄭縣,秦軍退卻到洛水以西修築防線。這樣再加上之前魏國公子擊佔領的繁龐,魏國就全部佔領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在此設立了西河郡。
因為吳起的出色的才能,以及在佔領河西中立下的赫赫戰功,於是翟璜推薦吳起為首任西河郡守。魏文侯也非常贊同,於是吳起獲得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安定百姓,改革魏國軍制,訓練創立了獨步天下的重步兵魏武卒,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戰績,成為魏國稱霸天下的重要依仗。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一把梭哈,發動秦國能戰之士五十萬人,與魏國展開陰晉之戰。吳起親率五萬魏軍,以魏武卒為主力,五萬步卒,戰車百乘,精騎三千。
吳起抓住秦軍立足不穩,編制混亂,率先對戰力不足的臨時徵召的農民發起突擊。在秦軍精銳戰車部隊還沒有來得及展開,秦軍就被擊潰了,逃散的步卒衝毀了戰車的陣型,秦軍大敗。
任楚國令尹,主持變法,強盛楚國
眼看著老對手,人家都分家了,還能壓著自己打,楚王受不了,也想尋求變革,提升楚國的競爭力。但是楚王抬眼一看,自己手下這幫大臣,什麼歪瓜裂棗的貨色都有,就是每一個能夠擔起強國重任的。
在楚悼王一籌莫展的時候,魏武侯和公叔痤給楚悼王送了一份大禮。公叔痤與吳起爭奪地位,用反間計使得魏武侯懷疑吳起不願意留在魏國,吳起擔心魏武侯降罪,離開魏國去了楚國。
另外說一句,這段歷史明顯就是秦國人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記錄,說什麼魏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這太不要臉了。就以當時的形式來看,要是魏國真把秦國當回事,估計秦國是存活不到商鞅變法的,早被吳起翻來覆去滅幾遍了。
吳起來到楚國後,可把楚悼王高興壞了,這真是撿到了寶貝啊。不久就任命吳起為令尹,推行變法,並宣布吳起的命令就是他的命令,膽敢違抗的,殺無赦!
吳起在楚國開始推行變法,主要目標在於「富國強兵,加強君權」。具體舉措為四個內容:其一,減爵祿,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其二,「卑減大臣之威重」,整頓吏治。其三,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其四,收減百官和封君子孫的俸祿,以保證軍隊得到給養,加強訓練
吳起的變法,令楚國迅速強大起來,擁有了和魏國掰手腕的實力。同時吳起聯合意圖染指中原的趙國,一起擊敗魏軍,一時間楚國聲威大盛。
其實吳起變法中的很多舉措,如「耕戰」「倚車轅」「郡縣制」,都是極為先進的理念。秦國的商鞅變法,很多舉措都是效仿吳起的,最後加以改進和深化,成為秦國崛起的根本。
得罪貴族,慘遭殺害,以智謀成功復仇
因為楚國特殊的歷史環境,其貴族勢力極為頑固和龐大。楚國的貴族勢力,其實也沉重地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向,漢代至隋唐的世家政治也是受楚國貴族政治的影響。
秦國、三晉、齊國、燕國等周朝分裂的諸侯,從早期的採邑分封,向君主集權轉變,但是採邑制的基礎是軍功,所以中原諸侯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是實力強悍。
楚國則不同,其立國於落後的三苗部落,雖然被周王朝接納分封,但是還是遺留了原始的血親分封式的貴族政治。貴族的特權政治嚴重影響著楚國國力的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也被拖累,所以楚國幅員遼闊,總是看似強大,卻是外強中乾。
基於這種現狀,所以吳起的變法重心在於打壓貴族的特權、收繳貴族的財富,集中到國君手中,用以提升軍隊的訓練和戰鬥力。另一方面將貴族的土地權利下發給平民,提升低層的待遇,加強楚國在中原爭奪中的能力。
俗話說「鬥米恩,升米仇」,給出去的東西,再要回來,鐵定就要被人記恨上。吳起的變法,極大地損害了楚國老貴族的利益,於是他們就預謀除吳起而後快。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屈宜臼等人,趁吳起進宮為楚王安排後事。在王宮中發動兵變,對吳起發起突然襲擊,亂箭射向吳起。吳起急中生智,臨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屍體,大喊「群臣亂王」。作亂的貴族早已不顧一切,繼續向吳起射箭,亂箭射殺了吳起,也射中了楚王的屍體。
《呂氏春秋》認為,這是「吳起之智」,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因為吳起在楚國的權勢,完全依賴於楚悼王,現在楚悼王去世了,貴族作亂射殺了他,還有誰可以為吳起報仇呢,根本沒有人了,所以他必須借王權的勢為自己報仇。
第二,不論繼位的太子對吳起有什麼看法,滿意還是不滿意,他都不能允許大臣無視王權,破壞先王的屍身,所以他必須得捍衛王權的尊嚴,誅殺損壞楚悼王屍身的亂臣。
第三,新王繼位後,如果他支持變法的話,那麼可以藉助誅殺亂臣的名義,掃清新法的阻礙,進一步貫徹吳起的變法,這是吳起為自己的變法做的最後一步舉措。
可以說,吳起最後臨死的布局成功的前半部分,那就是復仇,楚肅王繼位後,下令將射殺吳起的貴族統統抓捕歸案,一律處死,同時追究三族之罪,七十多家貴族被一網打盡。
從楚肅王將吳起的屍身車裂,就能夠看出,就能夠看出他的態度。所以吳起的政治布局,因為楚肅王和繼任令尹的原因落空了,從此楚國也不復之前的強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