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
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
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
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譯文:魏國國相公叔痤娶了公主為妻,又時刻懷疑聰明能幹的吳起會奪他的權。
他的僕人獻計說,吳起為人剛勁又沾沾自喜,只要設下計策,除掉他並不難。
首先,您要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
然後,您再勸國君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
主人您再邀請吳起到府上做客,與公主商量好,讓她當著吳起的面羞辱您。
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辭謝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
公叔痤依計行事,吳起果然辭謝了與公主的婚事。
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我今天寫的這篇分析文章稍長,但我自認為非常精彩,希望大家撥冗讀完,我相信您一定會有所收穫。
今天我們說說吳起,講的是他被公叔痤暗算,魏國混不下去,逃到楚國去的故事。
今天的這個故事是個不折不扣的陰謀詭計。
我讀歷史時如果碰到這種鬼蜮伎倆,一般會耐著性子看完,然後查找各種資料,思考隱藏在背後的邏輯線索。
現在請大家跟著我的思路,試著解剖這隻麻雀吧。
根據史料記載,吳起被迫逃離魏國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387年,兩年前,魏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389年,由於魏國的步步緊逼,秦魏兩國關係完全破裂,兩國已到了你死我活的關鍵時刻。
為拔除魏軍在河西的重要軍事據點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秦惠公孤注一擲,動員全國兵力,派出五十萬大軍攻打這座城市。
吳起僅僅率領五萬沒有戰功的魏武卒迎戰,包括三千騎兵和五百乘戰車。
這是一場決定國運的關鍵之戰,魏武侯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人數雖少,在吳起的統率下,魏軍上下士氣高昂。
陰晉之戰中,魏武卒作戰勇猛,個個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取得了輝煌的決定性戰果,史稱「陰晉之戰」。
秦軍兵敗如山倒,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
前387年,吳起以河西為據點,再次率軍攻打秦國,大敗秦軍倉促間集結的殘餘部隊於武下(今陝西華縣東),並向秦國腹地推進。
吳起的事業達到了頂峰,秦國覆滅就在眼前了。
誰料到,僅幾個月後,吳起竟為魏國國相公叔痤暗算,出奔楚國,秦國死裡逃生。
從人生巔峰到狼狽出逃,吳起的命運在短時間內如同「過山車」般充滿了戲劇性,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內情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把吳起、魏武侯、公叔痤這三位大佬之間的三角關係掰扯掰扯,先從公叔痤說起。
公叔痤的動機
魏武侯執政後,考慮設置國相(相當於丞相)職務,當時朝中元老李悝已經逝世。
從資歷威望來看,功勳卓著的吳起是不二人選,但魏武侯最終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田文(非後來的齊國孟嘗君)為國相。
吳起對此很不高興,和田文據理力爭的辯論了一回,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己去查資料看看,這裡不多說。
公元前389年,吳起率魏武卒取得了「陰晉之戰」的輝煌勝利, 魏國從此對秦國形成碾壓性的優勢,吳起的聲勢如日中天,達到自己在魏國事業的頂峰。
公元前387年,國相田文病逝。根據吳起的樂觀預計,這回國相之位絕對是煮熟的鴨子,怎麼也飛不掉了。
出乎滿朝文武意外的是,魏武侯這次又沒考慮吳起,而是選擇了政壇黑馬公叔痤擔任國相。
可一而不可再,地球人都知道吳起失寵了。
反觀公叔痤,則是聖眷正紅,春風得意,又娶了公主,紅得發紫。
公叔痤和吳起的榮寵有別,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失去君心」的吳起,對公叔痤能有什麼現實威脅呢?
但是公叔痤的表現卻很反常,剛剛登上相位,就片刻容不下已成落水狗之勢的吳起。
公叔痤為何不顧「穩定壓倒一切」的大局,甚至也不怕同僚們對他「落井下石」的譏評,要迫不及待的除掉吳起呢?
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能夠決定吳起命運的終極boss—魏武侯身上來。
讓我們先從吳起剛出仕時在魯國的經歷開始說起。
一、道德汙點
吳起是衛國人,在魯國出仕,剛開始擔任低級官員。
這一年,正好強大的齊國討伐魯國,吳起想自薦為將軍對抗齊軍。
但因吳起的妻子是一位齊國宗室女子,有一些魯國人對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國君信任,竟將自己妻子殺死。
雖然吳起隨後率軍大敗了齊軍,但是吳起以殺妻來求得將位,這種行徑為魯人所不齒,吳起在魯國混不下去才來到魏國。
在魏武侯心中,吳起是有「道德汙點」的人。
在前文《「霸道總裁」不可為》中,我們可以看出,魏武侯本就從骨子裡不太瞧得上士人官員。
士人出身的田子方,是父親魏文候的良師益友,又曾經做過自己的老師,魏武侯都不太看得上,更何況是吳起呢?
魏武侯雖然不喜歡吳起,但畢竟是父親留下的國之幹城,該用還得用著吧。
但吳起卻把臉孔一板,把自己當成了武侯的老師。
二、孤傲耿直的個性
吳起在魏國擔任西河郡郡守時,魏武侯曾來巡遊,面對大好河山,魏武侯不禁對吳起說道:「魏國的山河如此險要壯美,是魏國的瑰寶啊!」
而吳起並未順著魏武侯的意思說下去,反而當場指出,國家強大所依恃的並不是山河的險要,而在於國家的德政。
吳起猶嫌不足,又以桀紂為例,指出夏桀、殷紂當國時都佔盡地利,但卻因為不修德政,暴虐恣肆,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魏武侯有點鬱悶,吳起你這是什麼意思嘛,我也就有感而發一句話,你當我是桀紂,這是借題發揮啊。
不過魏武侯這人城府頗深,雖然心裡不以為然,面上還是點頭稱善,這點我們已經在前文《「霸道總裁」不可為》中領教過了。
武侯可能還會這樣想,你吳起自己屁股都不乾淨,為了官位不擇手段,連髮妻都殺了,憑什麼教導我怎麼做人,快省省吧。
但吳起毫不自身,依然我行我素,據史料記載,吳起又曾多次就德政、武備等國家大事向武侯進諫,武侯耳朵聽得都快長了繭。
吳起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通過直言上諫的方式,逐步削弱武侯對自己殘存的好感,和本來就不多的依賴感。
不過,在武侯的心裡,與吳起逆天的軍事才華比起來,他的道德汙點和個性缺陷就不算什麼了。
三、傑出的軍事才華
吳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理論,又有戰績」的傑出軍事家。
著作有《吳子兵法》流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吳起來到魏國後,以募兵制的方式,建立了戰國時期第一支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魏武卒的待遇極其優厚,應者雲集,吳起按照特種兵的標準選拔士兵,並引進了KPI考核制度,打造出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創造出了極其輝煌的戰績。
根據史料記載,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徵北戰,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未嘗敗績。
吳起不僅軍事才華突出,還極得兵心。
在吳起剛開始當上將軍時,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天氣冷了就在身上蓋些稻草禦寒。
就連扛麻袋修工事,他都身先士卒,更誇張的是,當時有個士兵身上生了毒瘡,吳起甚至跪到地上為他把膿血給吸出來。
這樣的將軍,哪個士兵不為其盡忠效死,魏武卒中有相當一部分軍士「只知有吳起,不知有魏王」。
尤其有一個場景,武侯只要一回想起來便寢食難安。
在陰晉之戰中,魏武侯親自到軍中犒勞將士,魏武卒披堅執銳、以一當百,給武侯帶來了極大的心理震撼。
同時,武侯也必定深刻地感受到了吳起在軍中一呼百應的巨大威望。如果這樣精銳的軍隊某天突然「不姓魏,改姓吳」,那魏王將安處?
只要君王覺得你有了造反的能力,你究竟是否有造反的行為,其實就不是你自己能夠說了算的了。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震主者身危,功高者不賞。
弄清楚了人物之間的恩愛情仇,我們再品味一下今天的故事,會發現至少有三處地方邏輯上說不通。
一是公叔痤所說的「君之(魏)國小,臣恐(吳)起之無留心也」。
這完全沒有道理,戰國初期,天下之大,沒有比魏國更強大的國家了。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記載,公叔痤對武侯說,「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這個記載比資治通鑑多了一句話,「又與強秦壤界」,多種史料都說公叔痤和魏武侯都擔心吳起會出走秦國,這就近乎於「放屁」了。
秦國此時剛剛在決定國運的陰晉之戰中,被魏國揍得滿地找牙,精銳盡失,苟延殘喘。
吳起被迫離開魏國前,借著陰晉之戰勝利的餘威,在三年中兩次掃蕩關中平原,打得秦國剩餘的殘兵敗將丟盔棄甲,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邊緣,與公叔痤所說的「強秦」沒有半毛錢關係。
二是武侯、公叔痤商定的「嫁公主試探忠心」的手段毫無針對性。
天下人都知道吳起看重的是官職,對女人則毫不在乎。
用吳起不在乎的東西去試探他,即使吳起娶了公主,又能說明什麼問題。
這就好比某初創公司有一位技術大拿吳姓副總,出身於福布斯排行榜之家,家境優渥,視金錢如糞土,人家幹事業圖的是情懷。
某天該公司的常務副總向老闆報告,說有小道消息,近期吳總頻繁與獵頭公司聯絡,似乎有離職的可能性。
兩位大佬吭哧吭哧商量了半天,決定為吳總加薪,並打算以此為由試探他的真實意圖。
這就很搞笑了,你們連別人的興奮點都沒搞清楚,拿人家根本不在乎的東西去試探別人,這不是蠢,就是壞。
魏武侯和公叔痤這樣的人精顯然不屬於前者。
三是魏武侯的真實意圖非常可疑。
難道魏武侯不知道吳起最想要的是什麼嗎?
吳起出生於衛國的「千鍾之粟」之家,在陰謀和仇殺中成長,在刀山血海中鋪就了流血的仕途。
莫說魏武侯將公主嫁給吳起,就是魏武侯將自己的「三宮六院」全部賞給吳起,吳起恐怕也不會放在心上。
吳起真正想要的是作為大魏帝國相國的尊嚴和榮耀啊。
這個位置多年前李悝病逝時就應該屬於吳起,但武侯卻「一而再,再而三」的雪藏了吳起。
為何武侯卻在「新科國相」公叔痤的提醒下,突然良心發現,魏國離開吳起玩不轉,還假惺惺的以「公主下嫁」來試探吳起留在魏國的忠誠度?
如果魏武侯真的擔心吳起會離開魏國,那直接任命吳起為國相好了,這是留住吳起最好的方式。
這樣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魏武侯好像又不是特別希望留住吳起,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讀到這裡,可能有一些聰明的讀者已經看出端倪來了。
這裡我們假設要拍攝這麼一出鬧劇,名曰《吳起離魏》,表面上看,劇組內部工作分工是這樣的。
編劇:僕人;導演:公叔痤;主演:魏武侯;群眾演員:吳起。
如果我們將分工重新調整一下,看這個邏輯是不是就清楚了。
編劇:魏武侯;導演:公叔痤;主演:魏武侯;群眾演員:吳起。
看來魏氏家族「戲精」本色不改,「影帝」的頭銜絕不會放棄。
不過魏武侯卻不願意承認「自編自導自演」,畢竟當老大的不可能身兼數職,說出去沒面子。
為尊者諱,史官也是拿工資的,沒辦法,《東周列國志》的幾位編書大佬商量了一下,不行這麼著吧,國相公叔痤薪水拿得高,導演非君莫屬。
公叔痤一瞧老大點頭了,這沒辦法,不同意也得同意。
公叔痤也是個人精,自己幹點髒活可以,殺人不能誅心,餿主意可不能是自己出的。
正好自己手下有個有才華的僕人,編劇掛靠在他名下好了,反正主創團隊名單(史書)中也不會出現這位僕人的真實姓名。
這和幾千年以後單位出了事領導兜不住,那就往臨時工身上推的騷操作如出一轍,在此不再贅述。
可能有些國產電視劇看多了的小夥伴會問我,既然魏武侯是國君,面對可能有割據擅權威脅的吳起,為何不直接殺掉了事。
我只能說電視這個東西嘛,是個好東西,但不能看多,看多了真的可能會導致智商下降,會對一些明顯不符合常理的橋段(如手撕鬼子等)習以為常。
古代封建帝王雖然一言九鼎,也不是想殺掉誰就能殺掉誰的。
帝王行事謀劃不周,被臣子反殺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再舉例了,這裡簡述一下魏武侯不敢輕易殺吳起的兩個理由。
一是害怕有人寒心。吳起剛剛在陰晉之戰中立下驚天戰功,而且功高未賞。從群臣的角度來看,武侯是欠著吳起人情的,這時候貿然藉故殺掉吳起,會顯得君王薄情寡義,會有人害怕。
二是害怕魏武卒會譁變。吳起在軍中威望甚高,如果貿然處置吳起,可能會引起吳起手下的魏武卒譁變,動搖魏國的軍事根基,導致剛剛取得的對秦國軍事鬥爭戰果雞飛蛋打。
平心而論,魏武侯其實根本沒想殺吳起,只希望吳起知難而退,讓出兵權,退出政權核心,安安心心搞搞調查研究,寫寫兵書啥的挺好的,不要再插手政治了。
武侯曾經多次暗示,無奈吳起就是不接這個茬,每天激情澎湃的踐行著「996福報論」,那就不得不給他點顏色看了。
但魏武侯一通操作猛如虎,用力過猛,嚇得吳起既憂且懼,連夜出逃,這就超出了大家的想像力,搞得武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吳起來到楚國後,在楚悼王的支持了,主持了楚國的變法,變法後的楚國初步實現了「富國強兵」。
公元前381年,也就是吳起離開魏國6年後,魏國進攻趙國,趙國向楚國求援,楚國派吳起統率大軍進攻魏國。
吳起率領楚軍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楚軍穿越梁門(位於大梁西北的關塞),駐軍林中(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繫。
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南),攻克黃城(今山東省冠縣南),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大,這是吳起在楚變法後所取得的大勝利。
短短六年間,楚魏兩國國時勢異也,皆因吳起,我心中永遠的軍神。
相關閱讀:《資治通鑑精選本》,張宏儒,沈志華;《史記》,司馬遷;百度百科:魏武侯、公叔痤、吳起詞條。
說明:文字為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的不錯,那就點「贊」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取木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