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離魏」—看我解剖歷史「小麻雀」

2021-02-12 取木

原文: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

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

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

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譯文:魏國國相公叔痤娶了公主為妻,又時刻懷疑聰明能幹的吳起會奪他的權。

他的僕人獻計說,吳起為人剛勁又沾沾自喜,只要設下計策,除掉他並不難。

首先,您要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

然後,您再勸國君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

主人您再邀請吳起到府上做客,與公主商量好,讓她當著吳起的面羞辱您。

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辭謝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

公叔痤依計行事,吳起果然辭謝了與公主的婚事。

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我今天寫的這篇分析文章稍長,但我自認為非常精彩,希望大家撥冗讀完,我相信您一定會有所收穫。

今天我們說說吳起,講的是他被公叔痤暗算,魏國混不下去,逃到楚國去的故事。

今天的這個故事是個不折不扣的陰謀詭計。

我讀歷史時如果碰到這種鬼蜮伎倆,一般會耐著性子看完,然後查找各種資料,思考隱藏在背後的邏輯線索。

現在請大家跟著我的思路,試著解剖這隻麻雀吧。

根據史料記載,吳起被迫逃離魏國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387年,兩年前,魏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389年,由於魏國的步步緊逼,秦魏兩國關係完全破裂,兩國已到了你死我活的關鍵時刻。

為拔除魏軍在河西的重要軍事據點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秦惠公孤注一擲,動員全國兵力,派出五十萬大軍攻打這座城市。

吳起僅僅率領五萬沒有戰功的魏武卒迎戰,包括三千騎兵和五百乘戰車。

這是一場決定國運的關鍵之戰,魏武侯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人數雖少,在吳起的統率下,魏軍上下士氣高昂。

陰晉之戰中,魏武卒作戰勇猛,個個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取得了輝煌的決定性戰果,史稱「陰晉之戰」。

秦軍兵敗如山倒,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

前387年,吳起以河西為據點,再次率軍攻打秦國,大敗秦軍倉促間集結的殘餘部隊於武下(今陝西華縣東),並向秦國腹地推進。

吳起的事業達到了頂峰,秦國覆滅就在眼前了。

誰料到,僅幾個月後,吳起竟為魏國國相公叔痤暗算,出奔楚國,秦國死裡逃生。

從人生巔峰到狼狽出逃,吳起的命運在短時間內如同「過山車」般充滿了戲劇性,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內情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把吳起、魏武侯、公叔痤這三位大佬之間的三角關係掰扯掰扯,先從公叔痤說起。

公叔痤的動機

魏武侯執政後,考慮設置國相(相當於丞相)職務,當時朝中元老李悝已經逝世。

從資歷威望來看,功勳卓著的吳起是不二人選,但魏武侯最終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田文(非後來的齊國孟嘗君)為國相。

吳起對此很不高興,和田文據理力爭的辯論了一回,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己去查資料看看,這裡不多說。

公元前389年,吳起率魏武卒取得了「陰晉之戰」的輝煌勝利, 魏國從此對秦國形成碾壓性的優勢,吳起的聲勢如日中天,達到自己在魏國事業的頂峰。

公元前387年,國相田文病逝。根據吳起的樂觀預計,這回國相之位絕對是煮熟的鴨子,怎麼也飛不掉了。

出乎滿朝文武意外的是,魏武侯這次又沒考慮吳起,而是選擇了政壇黑馬公叔痤擔任國相。

可一而不可再,地球人都知道吳起失寵了。

反觀公叔痤,則是聖眷正紅,春風得意,又娶了公主,紅得發紫。

公叔痤和吳起的榮寵有別,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失去君心」的吳起,對公叔痤能有什麼現實威脅呢?

但是公叔痤的表現卻很反常,剛剛登上相位,就片刻容不下已成落水狗之勢的吳起。

公叔痤為何不顧「穩定壓倒一切」的大局,甚至也不怕同僚們對他「落井下石」的譏評,要迫不及待的除掉吳起呢?

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能夠決定吳起命運的終極boss—魏武侯身上來。

讓我們先從吳起剛出仕時在魯國的經歷開始說起。

一、道德汙點

吳起是衛國人,在魯國出仕,剛開始擔任低級官員。

這一年,正好強大的齊國討伐魯國,吳起想自薦為將軍對抗齊軍。

但因吳起的妻子是一位齊國宗室女子,有一些魯國人對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國君信任,竟將自己妻子殺死。

雖然吳起隨後率軍大敗了齊軍,但是吳起以殺妻來求得將位,這種行徑為魯人所不齒,吳起在魯國混不下去才來到魏國。

在魏武侯心中,吳起是有「道德汙點」的人。

在前文《「霸道總裁」不可為》中,我們可以看出,魏武侯本就從骨子裡不太瞧得上士人官員。

士人出身的田子方,是父親魏文候的良師益友,又曾經做過自己的老師,魏武侯都不太看得上,更何況是吳起呢?

魏武侯雖然不喜歡吳起,但畢竟是父親留下的國之幹城,該用還得用著吧。

但吳起卻把臉孔一板,把自己當成了武侯的老師。

二、孤傲耿直的個性

吳起在魏國擔任西河郡郡守時,魏武侯曾來巡遊,面對大好河山,魏武侯不禁對吳起說道:「魏國的山河如此險要壯美,是魏國的瑰寶啊!」

而吳起並未順著魏武侯的意思說下去,反而當場指出,國家強大所依恃的並不是山河的險要,而在於國家的德政。

吳起猶嫌不足,又以桀紂為例,指出夏桀、殷紂當國時都佔盡地利,但卻因為不修德政,暴虐恣肆,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魏武侯有點鬱悶,吳起你這是什麼意思嘛,我也就有感而發一句話,你當我是桀紂,這是借題發揮啊。

不過魏武侯這人城府頗深,雖然心裡不以為然,面上還是點頭稱善,這點我們已經在前文《「霸道總裁」不可為》中領教過了。

武侯可能還會這樣想,你吳起自己屁股都不乾淨,為了官位不擇手段,連髮妻都殺了,憑什麼教導我怎麼做人,快省省吧。

但吳起毫不自身,依然我行我素,據史料記載,吳起又曾多次就德政、武備等國家大事向武侯進諫,武侯耳朵聽得都快長了繭。

吳起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通過直言上諫的方式,逐步削弱武侯對自己殘存的好感,和本來就不多的依賴感。

不過,在武侯的心裡,與吳起逆天的軍事才華比起來,他的道德汙點和個性缺陷就不算什麼了。

三、傑出的軍事才華

吳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理論,又有戰績」的傑出軍事家。

著作有《吳子兵法》流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吳起來到魏國後,以募兵制的方式,建立了戰國時期第一支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魏武卒的待遇極其優厚,應者雲集,吳起按照特種兵的標準選拔士兵,並引進了KPI考核制度,打造出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創造出了極其輝煌的戰績。

根據史料記載,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徵北戰,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未嘗敗績。

吳起不僅軍事才華突出,還極得兵心。

在吳起剛開始當上將軍時,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天氣冷了就在身上蓋些稻草禦寒。

就連扛麻袋修工事,他都身先士卒,更誇張的是,當時有個士兵身上生了毒瘡,吳起甚至跪到地上為他把膿血給吸出來。

這樣的將軍,哪個士兵不為其盡忠效死,魏武卒中有相當一部分軍士「只知有吳起,不知有魏王」。

尤其有一個場景,武侯只要一回想起來便寢食難安。

在陰晉之戰中,魏武侯親自到軍中犒勞將士,魏武卒披堅執銳、以一當百,給武侯帶來了極大的心理震撼。

同時,武侯也必定深刻地感受到了吳起在軍中一呼百應的巨大威望。如果這樣精銳的軍隊某天突然「不姓魏,改姓吳」,那魏王將安處?

只要君王覺得你有了造反的能力,你究竟是否有造反的行為,其實就不是你自己能夠說了算的了。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震主者身危,功高者不賞。

弄清楚了人物之間的恩愛情仇,我們再品味一下今天的故事,會發現至少有三處地方邏輯上說不通。

一是公叔痤所說的「君之(魏)國小,臣恐(吳)起之無留心也」。

這完全沒有道理,戰國初期,天下之大,沒有比魏國更強大的國家了。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記載,公叔痤對武侯說,「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這個記載比資治通鑑多了一句話,「又與強秦壤界」,多種史料都說公叔痤和魏武侯都擔心吳起會出走秦國,這就近乎於「放屁」了。

秦國此時剛剛在決定國運的陰晉之戰中,被魏國揍得滿地找牙,精銳盡失,苟延殘喘。

吳起被迫離開魏國前,借著陰晉之戰勝利的餘威,在三年中兩次掃蕩關中平原,打得秦國剩餘的殘兵敗將丟盔棄甲,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邊緣,與公叔痤所說的「強秦」沒有半毛錢關係。

二是武侯、公叔痤商定的「嫁公主試探忠心」的手段毫無針對性。

天下人都知道吳起看重的是官職,對女人則毫不在乎。

用吳起不在乎的東西去試探他,即使吳起娶了公主,又能說明什麼問題。

這就好比某初創公司有一位技術大拿吳姓副總,出身於福布斯排行榜之家,家境優渥,視金錢如糞土,人家幹事業圖的是情懷。

某天該公司的常務副總向老闆報告,說有小道消息,近期吳總頻繁與獵頭公司聯絡,似乎有離職的可能性。

兩位大佬吭哧吭哧商量了半天,決定為吳總加薪,並打算以此為由試探他的真實意圖。

這就很搞笑了,你們連別人的興奮點都沒搞清楚,拿人家根本不在乎的東西去試探別人,這不是蠢,就是壞。

魏武侯和公叔痤這樣的人精顯然不屬於前者。

三是魏武侯的真實意圖非常可疑。

難道魏武侯不知道吳起最想要的是什麼嗎?

吳起出生於衛國的「千鍾之粟」之家,在陰謀和仇殺中成長,在刀山血海中鋪就了流血的仕途。

莫說魏武侯將公主嫁給吳起,就是魏武侯將自己的「三宮六院」全部賞給吳起,吳起恐怕也不會放在心上。

吳起真正想要的是作為大魏帝國相國的尊嚴和榮耀啊。

這個位置多年前李悝病逝時就應該屬於吳起,但武侯卻「一而再,再而三」的雪藏了吳起。

為何武侯卻在「新科國相」公叔痤的提醒下,突然良心發現,魏國離開吳起玩不轉,還假惺惺的以「公主下嫁」來試探吳起留在魏國的忠誠度?

如果魏武侯真的擔心吳起會離開魏國,那直接任命吳起為國相好了,這是留住吳起最好的方式。

這樣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魏武侯好像又不是特別希望留住吳起,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讀到這裡,可能有一些聰明的讀者已經看出端倪來了。

這裡我們假設要拍攝這麼一出鬧劇,名曰《吳起離魏》,表面上看,劇組內部工作分工是這樣的。

編劇:僕人;導演:公叔痤;主演:魏武侯;群眾演員:吳起。

如果我們將分工重新調整一下,看這個邏輯是不是就清楚了。

編劇:魏武侯;導演:公叔痤;主演:魏武侯;群眾演員:吳起。

看來魏氏家族「戲精」本色不改,「影帝」的頭銜絕不會放棄。

不過魏武侯卻不願意承認「自編自導自演」,畢竟當老大的不可能身兼數職,說出去沒面子。

為尊者諱,史官也是拿工資的,沒辦法,《東周列國志》的幾位編書大佬商量了一下,不行這麼著吧,國相公叔痤薪水拿得高,導演非君莫屬。

公叔痤一瞧老大點頭了,這沒辦法,不同意也得同意。

公叔痤也是個人精,自己幹點髒活可以,殺人不能誅心,餿主意可不能是自己出的。

正好自己手下有個有才華的僕人,編劇掛靠在他名下好了,反正主創團隊名單(史書)中也不會出現這位僕人的真實姓名。

這和幾千年以後單位出了事領導兜不住,那就往臨時工身上推的騷操作如出一轍,在此不再贅述。

可能有些國產電視劇看多了的小夥伴會問我,既然魏武侯是國君,面對可能有割據擅權威脅的吳起,為何不直接殺掉了事。

我只能說電視這個東西嘛,是個好東西,但不能看多,看多了真的可能會導致智商下降,會對一些明顯不符合常理的橋段(如手撕鬼子等)習以為常。

古代封建帝王雖然一言九鼎,也不是想殺掉誰就能殺掉誰的。

帝王行事謀劃不周,被臣子反殺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再舉例了,這裡簡述一下魏武侯不敢輕易殺吳起的兩個理由。

一是害怕有人寒心。吳起剛剛在陰晉之戰中立下驚天戰功,而且功高未賞。從群臣的角度來看,武侯是欠著吳起人情的,這時候貿然藉故殺掉吳起,會顯得君王薄情寡義,會有人害怕。

二是害怕魏武卒會譁變。吳起在軍中威望甚高,如果貿然處置吳起,可能會引起吳起手下的魏武卒譁變,動搖魏國的軍事根基,導致剛剛取得的對秦國軍事鬥爭戰果雞飛蛋打。

平心而論,魏武侯其實根本沒想殺吳起,只希望吳起知難而退,讓出兵權,退出政權核心,安安心心搞搞調查研究,寫寫兵書啥的挺好的,不要再插手政治了。

武侯曾經多次暗示,無奈吳起就是不接這個茬,每天激情澎湃的踐行著「996福報論」,那就不得不給他點顏色看了。

但魏武侯一通操作猛如虎,用力過猛,嚇得吳起既憂且懼,連夜出逃,這就超出了大家的想像力,搞得武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吳起來到楚國後,在楚悼王的支持了,主持了楚國的變法,變法後的楚國初步實現了「富國強兵」。

公元前381年,也就是吳起離開魏國6年後,魏國進攻趙國,趙國向楚國求援,楚國派吳起統率大軍進攻魏國。

吳起率領楚軍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楚軍穿越梁門(位於大梁西北的關塞),駐軍林中(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繫。

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南),攻克黃城(今山東省冠縣南),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大,這是吳起在楚變法後所取得的大勝利。

短短六年間,楚魏兩國國時勢異也,皆因吳起,我心中永遠的軍神。

相關閱讀:《資治通鑑精選本》,張宏儒,沈志華;《史記》,司馬遷;百度百科:魏武侯、公叔痤、吳起詞條。

說明:文字為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的不錯,那就點「贊」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取木讀史」。

相關焦點

  • 「被撐死」的麻雀,待解剖的真相
    6月29日,一艘貨船在夜明珠碼頭裝運大米的過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餘只麻雀在此搶食大米後相繼死亡。事發後,宜昌市政府、公安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高度重視,經過對該船裝運的4批大米進行取樣抽檢化驗,確認大米並無問題。
  • 從歷史名將吳起殺妻求將,看看男人的愛情、婚姻到底是什麼?
    愛情永遠是人類歷史中具有爭論性的話題,多數都會把愛情描寫得美好絕倫,「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多情!」特別是女人總是憧憬著美好的愛情、夢想著自己的白馬王子愛自己一生一世。那麼男人眼中的愛情婚姻到底是怎樣的呢?這裡先說一個歷史名將吳起的故事。
  • 說說歷史上的三個魏國,以及魏氏的由來
    2、西周、春秋魏國:周王國推翻了商王國,奪得大片土地,然後,封給眾多的親屬、功臣,其中的魏國,就是姬姓諸侯,地方應該離夏時期魏國不太遠,位於今山西省芮城縣一帶。芮城縣,其實就得名於魏國,但為何不是「魏城」而是「芮城」呢?
  • 陰晉之戰——戰神吳起封神,秦魏兩國卻在十字路口走向不同的方向
    看秦國和黃河的關係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繼承了晉國河東的領土,與黃河對面的秦國成為了的新對手。正當魏文侯虎視眈眈河西之地的時候,一代戰神吳起離開魯國來到了魏國。魏文侯倒履相迎的同時,也揭開了秦軍敗落的序幕。吳起何許人?我先介紹關於他的幾個重大事件,保管叫你大開眼界:吳起家道中落,受人排擠,於是他開始報復,怎麼報復呢,自然不是言語懟人家,吳起直接殺人,而且殺了三十多個!
  • 士兵長毒瘡,吳起幫他吸出來,士兵母親聽說後大哭:吸完活不久了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吳起的故事。他的一生曾經在魯、魏、楚三國任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最受人佩服的是沒打過敗仗。下面給大家講講吳起的一生中最出名的幾件故事。那位母親說:「以前,吳將軍曾為我丈夫吸過毒瘡,所以我丈夫打起仗來使勁往前衝,最後戰死沙場。現在,吳將軍又為我兒子吸毒瘡,不知道兒子以後會死在哪裡,我怎麼能不哭呢?「所以,」士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 以史為鑑:3招擠掉吳起,1計逼走商鞅,提防身邊的「公叔痤」!
    公叔痤其實本事不小,也不怎麼貪汙,還有廉潔的名聲。治理國家上也能安邦,不然也不會當了魏國的國相,甚至他還娶了公主為妻,屬於魏國核心人物。但是公叔痤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魏國的利益。
  • 柏楊:吳起沒殺妻,死後還能復仇。智謀冠群,卻體現知識分子悲劇
    於是吳起為當上大將,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後帶兵大破齊國軍隊。他立了大功,卻有人在魯國國君面前攻擊他說:「吳起當初曾跟隨曾參學習,母親死了也不回去治喪,曾參因此與他斷絕關係。現在他又殺死妻子來求得您的大將職位。吳起真是一個殘忍缺德的人呀!況且,以我們魯國之小,就能有戰勝齊國的名氣,各個國家都要來算計魯國了。」
  • 同樣是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與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有何差別
    #歷史自此以後,楚國的國運開始走下坡路,不斷有新興的勢力和國家來挑戰、攻擊,在內憂外患之下,楚國根本就無法阻擋這一歷史大勢。在這時,吳起因為受到魏國當局的排擠,來到了楚國。這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悼王,他對吳起的才幹非常賞識,在了解到魏國因為變法而政治清明,國富民強之後,他便一心改革,想要通過改革來改變此時楚國陷入的困境。於是,他便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事宜。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兩大典故讓廉頗知名度非常高,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知名度已經高於白起、王翦和李牧,更別說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了。當然歷史迷會不屑,誰不知道這些人的事跡?普通人還真不一定知道。廉頗知名度最高,可不代表能力和戰功比他們高!
  • 歇後語「屋簷下的麻雀——」後半句是什麼?
    大禮堂很高很大,屋頂也沒釘天花板,梁上棲滿了麻雀,從下面望上去,就像是木頭裡長出的無數小蘑菇。早晨,他們剛剛醒過來,就嘰嘰喳喳地吵個不停。麻雀真是一種令人討厭的鳥,絕不像黃鶯、畫眉那樣討人喜歡。更令人氣憤的是,它們實在太不講衛生,白屁股一翹,一顆白色的糞彈就從天而降,不管它屁股下面,還堆著正收割回來的稻穀。
  • 吳起入魏勵士而拒強秦,三晉圖謀私利而怒諸侯,陰晉之謎竟為何
    前言公元前409年,原本效力於魯國的吳起在遭到同僚的誹謗之後決心奔赴魏國。一直以來招賢納士祈求使魏國走向強大的魏文侯認為吳起實為可用之才,於是任命吳起擔任將軍鎮守魏國的西部邊境,吳起上任以後不但保護了魏國的西部邊境,更是採取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攻擊秦國從而擴充了魏國的土地。
  • 鳥叔 | 科學龍門陣——麻雀趣談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種家喻戶曉的鳥,這種鳥,除了南北極,只要有人住的地方,都能找到它,或者它的堂兄弟。這種鳥,深深地印記在各國文化當中。這種鳥的中文名字就叫麻雀。我還非常清楚地記得,小的時候,春天,麻雀爸爸和麻雀媽媽叼著蟲子排著隊在屋簷的瓦縫裡鑽進鑽出,偶爾一陣風過後,在地上總會看到掉下來的小麻雀,羽毛還沒有長齊,撲扇著翅膀,在地上跳來跳去。
  • 白起坑趙兵45萬,吳起破秦兵50萬,他們誰更厲害?答案很簡單
    就戰國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而言,前後足足跨越了200多年。有道是:「春秋戰國多名將」。光200來年的戰國時代就出了不少的名將,吳起與白起就是那時的2大代表人物。其實名將也有很多種類型。比如南宮長萬這樣的猛男就屬於典型的高武力值猛將,而如孫武那樣的則是謀略型武將。古人有云:「將在謀不在勇。」打仗並不光依靠個人的勇武,而是靠過人的智謀。
  • 【成語一則】殺妻求將:性格極端的吳起將軍,悲劇結局並不意外
    殺妻求將【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故事】吳起,那是可以和孫武比肩的軍事家,而且吳起一生侍奉魯、魏、楚三國,百戰百勝,無一敗績。從軍功上講,吳起可比孫武厲害多了。「殺妻求將」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起吳起。吳起娶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欲就名,遂殺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攻齊,大破之。」吳起原本是衛國人,但為了個人仕途,就去了魯國謀求政治上的出路。正好此時齊國攻打魯國,而魯國沒有可用之將,衛國投奔過來的吳起就成了一個不錯選擇。但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所以魯公不想用他。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412年,齊魯爆發大戰,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但因為魯國內部不穩,吳起遭到猜忌,且他的主公季孫氏被殺,所以吳起就離開魯國投奔了魏國,鑄就了戰國第一霸!一般是楚國貴族擔任,吳起能擔任令尹,顯示了他的能力。  擔任令尹之後,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簡單的說就是  依法治國、精簡貴族官員、禁止私人請託、糾正官場不良風氣  等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起變法」。
  • 兵不在多而在於精,陰晉之戰中吳起以少勝多,擊敗秦軍
    三家分晉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在魯國受到猜忌,來到魏國,魏文候正招賢納士,此前吳起幫助魯國擊退齊國軍隊,已經是小有名聲了。吳起到魏國後,受到了魏文候的重用,任命吳起為主將,去攻打秦國在河西的領地。吳起可以說是一位軍事天才,連連攻克秦國的臨晉、元裡,此後又將軍隊在駐紮在此,修建防禦工事,穩定戰國。然後再大舉進攻。秦國看出魏國的目的,便立即發兵想要阻止吳起的步伐,結果秦軍被吳起打敗損失慘重。無奈之下,只得退據黃河,沿著黃河修築防禦,以阻止魏軍繼續西進。
  • 與麻雀為鄰
    我靜靜地坐在不遠處注視:那一雙雙小眼睛,鑲嵌在小巧精緻的臉頰。它們好奇有神地左顧右盼,時而在地上、餐桌上跳躍著,時而穿梭於學生中間。我生在城市,小時候也能天天能見著麻雀跳來跳去,能見著喜鵲登枝,寒鴉成陣,一春一秋還有大雁橫空。但我沒掏過鳥窩,捕過麻雀,也從來沒留心過花鳥世界裡的喜怒哀樂。記得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自己的一篇隨筆中曾寫過麻雀。
  • 小麻雀,我放飛的愛 原創 陳家輝
    我第一眼看到它時,它站在屋簷下一堆沙土邊,身上粘滿了沙子,張著嘴聲嘶力竭的叫著。看它身上的絨毛和黃黃的小嘴兒,應該是剛出生兩三天,可能是被大雨從鳥窩裡淋下來的。我沒多想,既然遇到了就一定要救它,就這樣我收養了這隻小麻雀。 回到家裡,我先把它身上的泥沙衝洗乾淨,把饅頭用水泡軟了一點點餵給它吃。它仰著頭張大嘴巴真的吃了下去,看來是餓極了,我說:「你能吃就能活」。
  • 吳起幫士兵吸出毒瘡,士兵母親為此大哭:我兒命不久矣
    本來魯國是想讓吳起做將軍的,但是吳起的妻子是一位齊國人,魯國人都擔心吳起會暗中幫助齊國,從而無法統一意見讓吳起做將軍。吳起也擔心國君這樣的態度會對他不利,即使國君現在沒有治吳起的罪,到時候再有一些小人從中中傷,就難保國君還會袒護吳起了,所以吳起趕緊就離開了魯國。其實吳起離開魯國也是必然的。因為當中的確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根本就沒有實力可與戰國七雄抗衡,所以不管吳起的軍事才能有多麼的出眾,魯國都無法提供一個平臺,讓吳起充分展示他的軍事才能。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完勝50萬秦軍,為何40年後退出歷史舞臺
    說服韓魏兩大家族後,趙氏死活不肯出讓土地,因此導致戰國時期有名的晉陽之戰。晉陽之戰,原本眼看滅亡在即的趙氏,通過說客成功離間智瑤與韓趙三家聯軍,讓韓趙兩家在大戰爆發前夕臨陣倒戈,晉國智氏從此除名歷史。晉陽之戰的影響遠不如此,更為以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