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2020-12-27 網易

  談及中國古代真正的不敗名將,除了我們熟知的殺神白起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這就是吳起!

  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經用5萬新練之兵大敗50萬秦軍,整體能力超越白起。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個輝煌人物,最終卻無緣進入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為什麼呢?所謂戰國四大名將,出自儒家萌學作品《千字文》,即「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此後約定成俗為戰國四大名將,即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白起為四大名將之首!一個比白起更牛的戰國名將,卻為何名聲不顯?

  

  吳起到底有多牛?

  我們都知道戰國七雄,那麼誰才是戰國第一霸,誰鑄就了戰國第一霸呢?答案就是吳起!

  公元前412年,齊魯爆發大戰,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但因為魯國內部不穩,吳起遭到猜忌,且他的主公季孫氏被殺,所以吳起就離開魯國投奔了魏國,鑄就了戰國第一霸!

  吳起來到魏國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連戰連捷攻克秦國河西地區,最終佔領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陝西黃河沿岸地),設立河西郡,缺少了這一塊戰略要地,秦國就永無出頭之日,二是吳起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戰國第一支精銳,最終在公元前389年,吳起用新練之兵5萬人,大敗秦惠公的50萬人,這就是著名的陰晉之戰。

  自此之後,魏國成為戰國第一霸,起源在於魏國李悝變法,但關鍵起點在於吳起!

  我們熟知的龐涓孫臏鬥法,龐涓率領的就是魏武卒,曾攻破趙國都城邯鄲,當時齊國、秦國、楚國都不敢輕易與魏國交戰。當然,魏武卒最終覆滅於馬陵之戰,10餘萬人死去,導致魏國一下子變成了二流國家。

  

  不過,魏文侯去世之後,吳起遭到魏國內部猜忌,於是又來到楚國。

  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所謂令尹,就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一般是楚國貴族擔任,吳起能擔任令尹,顯示了他的能力。

  擔任令尹之後,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簡單的說就是

  依法治國、精簡貴族官員、禁止私人請託、糾正官場不良風氣

  等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之後,楚國迅速強大,率軍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率軍向北能與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扳手腕,甚至楚、趙兩國聯軍還曾大敗魏軍。但毫無疑問,吳起變法得罪了一大批貴族,最終楚悼王去世當天,吳起就被楚國貴族刺殺,同時宣告楚國變法失敗!

  

  從以上介紹中可見,吳起是戰國時代的一個超級軍神。根據史料記載,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精通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成就驚人。尤其軍事上,著作有《吳子兵法》,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

  既然如此,為何吳起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一,在個人私德上,吳起有二大缺陷。吳起曾在孔門弟子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但他母親去世之後,卻沒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條回家奔喪守孝,而被曾申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妻子是齊國人,齊魯大戰時,為了表示不會偏向齊國而殺妻,顯示吳起為了功成名就不擇手段。

  白居易評價這一段時指出,「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二,除了兵家之外,吳起最大的身份是法家,這一點非常關鍵!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使用的都是法家這一套,思想源於魏國李悝。這就涉及到了道統之爭,儒家對法家恨之入骨,自然不會給吳起好評價,所以可以看到後世對他惡評如潮,比如漢朝班固評價他「

  彼孫、吳者,上勢利而貴變詐,施於暴亂昏嫚之國,君臣有間,上下離心,政謀不良

  」等等。

  

  2000年來,儒家一直掌握著輿論陣地,儘管軍事上一生不敗戰績輝煌,但私德有虧、法家身份的吳起,自然不如戰國四大名將純粹,也自然不會得到後世好評,不被儒家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也就不足為奇了。(儒法思想分歧很大,儒家厚古薄今,法家厚今薄古)

  其實,以筆者觀之,相比戰國四大名將,吳起能力明顯更勝一籌,不被列入反而是正確的,後世有人將他與兵聖孫武並列,這反而才體現出了吳起的真正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之際的改革派,基本都是法家,三位著名改革家李悝、吳起、商鞅,都是法家代表,且都實現了強國目的。商鞅變法的思想成就,與此前的李悝、吳起密不可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來形容戰國四大名將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很多人好奇戰國四大名將為何沒有吳起呢?吳起是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著作有《吳子兵法》,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 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大敗50萬秦軍,為何不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白起。這四大名將不光打過大小戰役幾百次,還擊殺過上百萬的其他國家軍隊,可謂是軍功顯赫、戰功高壘。正因為如此,四個人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最早的記載和形成常識是在《千字文》裡,其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裡的起翦頗牧就是指戰國時期的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一直被後世認同到今天,也是因為四人對自己國家的功績和其軍事才能作為基礎的。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他在魏國當了22年將軍,率領魏軍打得秦國「不敢望西河之外」,幫助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諸侯;他去到楚國後,幫助楚國「南平百越」,讓「諸侯患楚之強」。這樣的豐功偉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都是很少見的,他為何就不能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之中呢。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看廉頗的代表戰吧,基本是軍級別的,而不是軍團級別的!廉頗也打過軍團級別的,那就是長平之戰,生生將戰國拖入了泥潭,無計可施!白起是殲滅戰之祖,一生殺敵160萬!王翦是滅國之王,一人滅五國!李牧是騎兵之神,北抗匈奴,南破強秦。可見,廉頗雖強,但和戰國四大名將其餘三人相比,可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很大!那假如廉頗進不了四大名將?誰能呢?吳起、樂毅和魏無忌明顯是更有資格的!
  •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歷史上稱之為戰國時期,當時七大強國分別為齊、楚、燕、趙、韓、魏、秦史稱戰國七雄。七國的具體位置是南楚、北趙、燕在東北、西秦、東齊、中則為韓魏。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在後人的不斷流傳中,「起翦頗牧」也漸漸的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戰國四大名將」。唐朝的李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古論兵,孫吳白韓為首,頗牧衛霍次之。」「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
  • 戰國時期的特種部隊魏武卒,曾以五萬兵力,打的50萬秦軍屍骨如山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一支有著赫赫威名的軍隊,戰國初期,魏國就是靠著這支強軍,攻秦,敗齊,破趙,滅中山,成為戰國第一個稱雄的國家。那麼,這到底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呢?其實,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亞聖吳起,而是李悝。戰國初期,魏國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大膽實行改革,魏國也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進行改革的國家。
  • 實力懸殊,為何只有5萬的魏武卒,能完勝50萬秦軍?
    周安王十三年,魏國大將吳起僅率五萬大軍,完敗十倍於己的秦軍,創造了戰國初期以少勝多的神話,而這支魏軍也名動天下。據《吳子》記載吳起鎮守西河三十餘年,這支軍隊跟隨他與秦國大小作戰六十四餘次,奪取秦國黃河西岸大片土地,而秦國只能在華山以西狹長地帶活動。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伍子胥與孫武商議之後,以奇襲的方式迅速挺進漢水東岸,之後則在柏舉以3萬兵力大敗楚軍20萬主力,進而攻佔楚都郢都,楚國差點因此滅國。5、司馬穰苴,抵抗晉、燕軍隊。司馬穰苴又稱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乃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軍事家,相傳留有《司馬兵法》,被尊為武廟十哲之一。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如果要算軍事理論和治軍,孫武、吳起、田穰苴都是其中佼佼者;如果以實戰戰功論,吳起、樂毅、田單、吳起、匡章也未必會輸給四大名將中的任何一人。從四大名將中白起、王翦、廉頗三人的履歷來看,似乎是注重實戰的。戰國名將都是打出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實戰為主,連以戰術戰略全面聞名的吳起、樂毅二人都沒能入選,李牧這位連單獨的列傳都沒有的人為何入選了呢?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一稱呼是在多久出現,如何出現的。在《千字文》之中,曾有這樣兩句話——「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因《千字文》後來從教導皇子的文稿成為了後世孩童們的啟蒙文章,漸漸傳播開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所寫的這兩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堪比廉頗的趙國名將,曾打破了秦軍不敗神話
    要知道在將星璀璨的戰國時代,馬服君趙奢那也是響噹噹的存在。一般只要提起戰國名將,必有趙奢的一席之地。比如在賈誼的《過秦論》裡面,趙奢乃是與吳起、廉頗、田忌等人並列的存在,共同位列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中。「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而在歷朝歷代的武廟之中,也都有趙奢的位置,由此可見其在軍事史上的地位。
  • 秦國最慘敗仗:出兵50萬大軍,卻被5萬人打得潰不成軍
    在我們的印象中,秦軍不說百戰百勝,所向披靡,也是屢次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場記錄,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走在崛起道路上的秦軍也曾經被敵軍以少勝多,最終落敗而逃。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和魏國之間,被秦軍視為恥辱的陰晉之戰。秦國自分封以來,就為了強大而不斷的努力,秦穆公在消滅了西方遊牧民族所建立的諸多國家之後,初步具有了參與諸侯爭霸戰的資格。
  • 《大秦賦》之項燕:楚國最後的戰神,挫秦軍,堪稱戰國第五大名將
    戰國末期,諸侯相互攻伐,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是人才薈萃的時代,這時期,七國名將如雲,以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四人最具代表,他們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戰國末年,傑出的軍事家遠不止這四人,例如,筆者認為,楚國名將項燕,就有資格成為「戰國第五大名將」。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寫道:「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其中白起和王翦乃秦國名將,李牧和廉頗乃趙國名將,不難看出,戰國四大名將被秦、趙兩國包攬。
  • 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中各選出五虎將,哪些名將會入選
    ,戰國哪些名將會入選?趙國五虎將:廉頗、李牧、趙奢、司馬尚、龐暖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曾聯合秦、韓、魏,形成五國聯軍伐齊,大敗齊軍,還在長平之戰後,大破燕軍。李牧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抗擊匈奴有功,還在宜安之戰中擊敗秦軍,是趙國最後的支柱。趙奢是趙括的父親,曾在閼與之戰大破秦軍。司馬尚和李牧一起抗擊秦軍,但遭奸佞郭開誣陷,李牧被殺,他被撤職,讓趙國失去了兩大名將,隨即被秦國所滅。龐暖曾率兵擒殺燕將劇辛以及合縱五國伐秦。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其中白起和王翦乃秦國名將,李牧和廉頗乃趙國名將,不難看出,戰國四大名將被秦、趙兩國包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