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慘敗仗:出兵50萬大軍,卻被5萬人打得潰不成軍

2021-01-13 靜止歷史

秦國本是偏處西方的一邊陲小國,一直要抵禦遊牧民族的侵襲,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而且遠離中原文明的中心地帶,使得秦國人在追求周人注重禮儀的基礎上,同時具有尚武的精神,秦國就是在這樣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培養出了一支極具作戰意識,精通騎射,悍不畏死的鐵血強軍。

參與到了諸侯國的爭霸戰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我們的印象中,秦軍不說百戰百勝,所向披靡,也是屢次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場記錄,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走在崛起道路上的秦軍也曾經被敵軍以少勝多,最終落敗而逃。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和魏國之間,被秦軍視為恥辱的陰晉之戰。

秦國自分封以來,就為了強大而不斷的努力,秦穆公在消滅了西方遊牧民族所建立的諸多國家之後,初步具有了參與諸侯爭霸戰的資格。隨著歷史的進程,最強大的霸主晉國被韓、趙、魏所瓜分,魏斯在晉國的地盤創立了魏國,並且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被封為了諸侯。

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魏國成為戰國所有諸侯國中最先進行變法的國家,魏國從此崛起。當時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魏國想要發展就只能去攻佔秦國的地盤,在大將吳起的帶領下,魏軍開始進攻秦國,渡過黃河之後,佔領了秦國的領地西河地區,成立了西河郡。

從此秦國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就處於魏國的管轄之內,秦國為了奪回丟失的河西之地,屢次發動反擊戰可是卻都失敗了,一直到公元前389年,秦惠公集結了五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收復河西。

秦軍的首先攻擊目標就是河西重要的軍事要地陰晉,當時鎮守魏國西河郡的是戰國名將吳起。當時吳起可謂是一代名將,只帶領五萬名身上沒有戰功的士兵去迎戰秦國的50萬大軍,魏武侯知道秦軍來襲的消息,給吳起的大軍派了三千的騎兵和五百乘的戰車。這就是吳起對抗秦軍的全步兵馬。

當時秦軍雖然人多,但只有數量極少的精銳部隊,大部分都是缺少甲冑的農民軍,在士氣高昂並且裝備齊全的魏軍面前毫無抵抗的能力,在魏軍數萬人馬的多次衝殺之後,有著50萬大軍的秦軍潰敗,陰晉之戰以魏軍以少勝多而結束。

相關焦點

  • 秦國最接近滅亡的一次 50萬大軍兵臨城下 最後反敗為勝
    同年秦國侵略韓國,齊韓本是友國,韓國請求齊國出兵支援,可齊國衡量再三,覺得韓國的戰略位置,對楚趙兩國才是重中之重,如今韓國有難,他們肯定不會束手旁觀,如今齊國當務之急是儘快趁著燕國內亂,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燕國。可是事實並未如齊國所願,雖齊國在五十日內拿下燕國,而韓國卻被秦國在岸門擊敗,此戰後韓國對齊國十分憤慨,於是與之反目,加入當時秦魏聯盟,秦魏韓同盟正式組成。
  • 《大秦賦》:秦國前後投入80萬大軍,最終消滅了楚國!
    朝堂之上,李信自認為只需要用20萬大軍就能消滅楚國,而老將王翦則秉承不同的意見。當然,秦王嬴政一開始同意了李信的方案,派遣他和蒙恬率軍攻打楚國。結果,李信、蒙恬前有項燕率領的楚軍,後有背叛秦國的昌平君羋啟,腹背受敵之下,李信和蒙恬幾乎將20萬大軍損失殆盡。
  • 王翦手握60萬秦國精銳,如果造反的話會成功嗎?說了你可能不信
    導語:王翦手握60萬秦國精銳,如果造反的話會成功嗎?說了你可能不信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最大的一個功臣了,六國之中最難對付的趙國楚國都是王翦作為主將而消滅,又領兵消滅了燕國,兒子王賁更是帶兵滅了魏國和齊國,可以說這父子兩絕對是秦始皇手中最得力的幹將,即便是孫子王離,後來也能成為秦軍長城軍團的統帥,鎮守一方。可以說王翦一家在秦國絕對是功高震主了,在其他朝代都是非常危險的,可為什麼王翦卻毫無反意還能善終呢?
  • 白起坑殺40萬大軍的真相:三請秦王下令,秦王卻只留了四個字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史最璀璨的一段時期,百家爭鳴由此開始,奴隸社會由此終結,一個新的社會形態,隨著秦國一統天下而開啟。而在秦國滅六國的偉大徵途之中,有一個武將不得不提,他就是有著「殺神」之稱的秦國將領白起。
  • 趙佗帶走秦國50萬大軍,在南方建立了南越國?93年後被漢武帝收復
    足有50萬大軍。不得不說秦始皇是敢用人的,這50萬大軍回過頭來,都能把秦國給滅了,秦始皇居然放手交給了這兩個人。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 《大秦帝國之縱橫》繼商鞅之後秦國最忠義大良造,為何掛五國相印,畢生都在抗秦?
    在這場戰役中,秦王採納蘇秦之計,任命公孫衍為統率,出師伐魏,在雕陰阻止魏軍,意欲奪回50多年前魏國名將吳起正是在這裡以區區5萬武卒打敗了秦國的50萬大軍,從而長期佔據的河西之地。當時,關中東部及黃河與洛河之間土地均為魏國所轄。魏國既可向西攻略,又可向東拓展。
  • 秦國大將白起為什麼要活埋40萬趙國俘虜?
    戰國時期,就有一場戰爭中有40萬俘虜慘遭殺害,這就是「長平之戰」。戰國末期,秦、趙、齊、楚、燕、魏、韓七國爭霸的戰爭愈加激烈。秦國因為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實力最強。秦國在向東擴張、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首先要徵服的鄰國就是趙國。因此,秦、趙之間發生的戰爭最多,也最慘烈。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
  • 腦洞一下:其他大國在北美大陸集結5萬大軍,需要多大的力度?
    因為最近在超級大國,有人說什麼已經在邊境線上出現了來自其他大洲的5萬大軍,甚至已經擊落了一架F16。而且還說已經有3艘航母部署在了超級大國的東海岸;另外2艘航母部署在了西海岸。就是為了迎擊可能來襲的H彈和更多的外來入侵部隊。世界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如此沒有基本地理常識的說法,還大行其道。甚至連超級大國的陸軍部門都專門出來解釋,說那些所謂鐵路運輸的自行榴彈炮其實是自家陸軍維修後準備重新部署的武器。
  • 《大秦賦》之楚王負芻:一度擊敗秦國大軍,最終下落不明
    而這,促使秦王嬴政真正掌握了秦國大權,得以開始一統天下的大業。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韓國在公元前230年被秦軍消滅。在韓國滅亡之後,王翦率領大軍進攻趙國,於公元前228年成功佔據了趙國都城邯鄲,俘獲了趙王遷。如果說韓國的滅亡,還不能震懾其他諸侯國的話,那麼,趙國的倒下,自然讓楚國等諸侯國如坐針氈。
  • 秦國大將白起史稱「殺神」,巔峰時期到底有多瘋狂?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是秦國的軍事家最厲害的戰神,他徵戰一生打了很多仗從無敗績,他徵伐戰場殺害了很多人,他讓當時的其他國的士兵將領,只要聽到他的名字都聞風喪膽無心戀戰,因此那時的人們稱白起為「殺神」。我們只聽他的稱號就能感受到那時的白起有多厲害,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白起巔峰時期有多狂吧?
  • 張宗昌手握20萬大軍,為何卻被10萬北伐軍打的潰不成軍?
    他擔任山東督辦的時候瘋狂擴編自己的軍隊,其部下最巔峰時期達到20萬之眾,不可謂強大,但就是這樣一支讓張宗昌感到傲然於眾人的力量,卻被只有10萬的國名革命軍擊敗,為何他的軍隊如此不堪一擊呢?其實軍隊就像一把刀,用的好不好還得看將領本身,張宗昌雖然很擅長拉隊伍,但他不會帶兵。他的部隊基本上就是烏合之眾。
  • 最不可思議的戰役,將軍說了一段話,只用2萬人就殺退70萬敵軍!
    在完顏阿骨打一生大大小小的戰役當中有兩場戰役最為著名,分別是出河店大捷和黃龍府之戰,兩場戰役都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出河店大捷中,阿骨打所擁有的女真兵只有3700人,而遼國卻派出了10萬士兵來攻打阿骨打。單單從人數比例上看,阿骨打似乎已經必輸無疑了,但是阿骨打最後卻反敗為勝,扭轉了戰局,他是怎麼做到的?
  • 秦國最慘烈的「將相之爭」:導致白起自盡,20萬秦軍傷亡!
    在戰國時期,秦國就出現了將相失和的問題。在這場最慘烈的將相之爭中,可謂沒有贏家,並且還損秦銳士二十萬,推遲了秦朝的建立時間。 一 首先,秦國最慘烈的「將相之爭」,發生在白起和範雎之間。一方面,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名將, 「兵家」代表人物。另一方面,範雎(?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因此,從兵力上來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當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是非常罕見的。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戰役,往往都是以少勝多。
  • 秦朝滅亡時,為何還有50萬大軍按兵不動?秦始皇下了一道死命令
    如今的秦始皇兵馬俑還未完全開發,但已經相當之壯觀,就算現代文明要建造這座兵馬俑都要花費不少力氣,可見當年秦始皇時期的秦國是多麼的強大。那當年如此強大的秦國怎麼會在頃刻間覆滅呢? 據說秦朝滅亡時,秦始皇還有一支50萬人的軍隊依舊按兵不動,這隻因秦始皇下了一道死命令。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秦國為了一統天下,必定要橫掃中原。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
  • 白起的軍事才能如何,他打勝仗是因為秦國強大還是個人能力突出
    比較一下你會就明白,王翦滅楚問秦始皇要60萬人,少了都不行,這還是秦始皇時期,秦國國力是越嚮往越強,六國國力是越往後越弱,白起曾經率軍從上庸一直打到楚國都城,還攻破了郢都,白起所率領的軍隊還不到20萬人,楚國都城都破了,要不是楚國地大物博,有戰略縱深,不就相當於滅亡了嗎?
  • 都說楚懷王愚蠢,但是他曾帶領楚國走向巔峰,險些一戰滅掉秦國
    楚國版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巔峰時期近乎佔據整個南方,因為地大物博被稱之為「萬乘之國」。湊出五十萬的軍隊不難,但還要維持大軍的日常補給便十分困難了。要知道戰國後期,趙國在長平之戰為了維持四十萬大軍的供需,幾十年的家底都被掏光了。而楚懷王時期,楚國就能調動五十萬人的大軍,而且是遠徵秦國,隨著戰線拉長補給更加困難,但楚國卻表現地綽綽有餘,由此可見楚國的底蘊深厚,就算是當時的秦國也要望而卻步。此時的楚國是「悉國兵復襲秦」,楚懷王傾全國之力誓要徹底消滅秦國。
  • 秦晉崤之戰:秦國最慘一戰
    秦國偏居於物資匱乏的西北地區,這嚴重限制了它的發展。為了打破這個困局,秦穆公採取的戰略是:東進,佔據中原的膏腴之地。 前630年,晉文公會同秦穆公一起討伐鄭國。晉國撤軍後,秦國得到鄭文公許諾,秦國以後可以將鄭國作為東進的基地,秦穆公就背著晉國與鄭國結了盟,並留下三位大夫助鄭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