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楚國最冤。」——《陳涉世家》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巔峰時期近乎佔據整個南方,因為地大物博被稱之為「萬乘之國」。
然而,如此龐然大物的楚國,卻從鼎盛一步步走向衰落,最終被秦國滅亡。
楚國為什麼會衰落至滅亡?那不得不提及楚國一個重要的統治者,楚懷王。
在大多數人印象裡,楚懷王是一個昏庸愚蠢的君王。他多次被秦國矇騙,喪兵辱國不說,最後就連自個兒的性命也搭進去,被秦國幽禁直至老死。
但很多人不了解,楚懷王其實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他曾帶領過楚國雄霸天下。
楚懷王繼位時,楚國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能夠爭雄天下的不過秦、齊、楚三大強國,而在三國之中,楚國無論疆域、人口、物產等等都遠超秦齊,可謂是天下第一強國。
守著這麼大一片基業,楚懷王立志要讓楚國稱霸天下,因此他勵精圖治,準備放手幹一番大事。
在政治上,楚懷王任用昭陽、屈原等賢臣,並積極組織變法,恢復了許多被廢除的法治,抑制了楚國的貴族集團。而且他十分注重商貿,與南亞諸多國家通商,開闢了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使楚國富強發達。
在軍事上,楚懷王先是北伐魏國,在襄陵大破魏軍,奪取了魏國八座城池,使不可一世的魏國俯首稱臣;攻滅東方的強敵越國,使楚國的疆域擴張至江東地區;組織七國聯軍,西伐強秦,將強悍如虎狼的秦軍打回函谷關內。
楚懷王在位期間不斷徵伐,更一步擴充了楚國的疆域,使楚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國家。
著名的合縱家蘇秦曾說過:「縱成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當時秦楚為爭奪天下霸主之位,可謂是大打出手,雙方引起的大小戰役數不勝數,雖然最後楚國敗了,但楚國也曾險些滅掉如同虎狼的強秦,可惜因為戰略失誤功虧一簣。
公元前312年,秦國丞相張儀出使楚國,欺騙楚懷王說秦國願割讓六百裡商於之地,換取楚懷王與齊國斷絕關係。信奉禮樂制度的楚懷王以為大國之間當講信用,因此與齊國斷絕了關係。
但事後楚懷王索要土地時,張儀卻翻臉說只割讓商於之地六裡,得知被騙的楚懷王大怒,派遣大將屈蓋率十萬大軍攻秦,但因為韓魏兩國的臨陣倒戈,屈蓋腹背受敵,楚國軍隊大敗,八萬楚軍被斬首。
暴怒的楚懷王一聲令下,傾全國之力備戰,調遣五十萬大軍全力攻秦,天下諸國震驚!
五十萬兵馬是什麼概念呢?五十萬人一天的夥食可以吃掉一座山!湊出五十萬的軍隊不難,但還要維持大軍的日常補給便十分困難了。要知道戰國後期,趙國在長平之戰為了維持四十萬大軍的供需,幾十年的家底都被掏光了。
而楚懷王時期,楚國就能調動五十萬人的大軍,而且是遠徵秦國,隨著戰線拉長補給更加困難,但楚國卻表現地綽綽有餘,由此可見楚國的底蘊深厚,就算是當時的秦國也要望而卻步。
此時的楚國是「悉國兵復襲秦」,楚懷王傾全國之力誓要徹底消滅秦國。
面對浩浩蕩蕩的楚國大軍,秦國舉國上下震驚,因為這是一場關乎秦國生死存亡的大戰。
楚軍一路勢如破竹,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攻克了武關,直逼秦國的大後方鹹陽。楚國大軍行至藍田,距離秦國都城鹹陽只有不到百裡的距離。這也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頭一次被人追著打到家門口。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面臨著滅國的危機,秦國人十分具有血性,秦國上下無論婦孺老幼皆願誓死保衛鹹陽。
因為秦人眾志成城,楚軍一時難以攻入鹹陽,但楚軍攻勢始終不減,一副誓要滅秦才肯罷休的氣勢。
秦惠文王在張儀的建議下,派人攜重金以及割讓城池的承諾出使韓魏兩國,請求韓魏出兵襲擊楚軍後方,本是牆頭草的韓魏在利誘下立刻同意了出兵攻楚。
因為後路被韓魏切斷,前線的大軍又遲遲攻城不下,為了防止再次陷入腹背受敵的窘況,楚懷王無奈之下只能撤兵並向秦國求和,秦國也算是安全地度過了一場滅國之危。
這場聲勢浩大的藍田之戰,最終以楚軍的失敗告終。此戰之後,楚國窮兵黷武卻未能一戰而勝,致使積蓄多年的國力日漸衰弱,原本是附庸國的韓魏倒戈向秦,更是與強力的盟友齊國反目成仇。之後齊國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楚國再次遭到重創,從此徹底走向沒落。
楚懷王這一生,可以說是高開低走、大起大落,前期雄霸天下、合縱六國,但之後因為決策的失誤接連喪兵辱國,也導致楚國的國力衰退。但他並不是一個愚蠢懦弱的人,反而是一個志向遠大的君王,只是於時不利,終成秦國霸天下的墊腳石。
楚懷王被幽禁於秦國的時候,面對秦人的威脅,他至死都不肯割讓楚國的一寸土地,最終帶著楚國之王的傲骨身死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