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懸殊,為何只有5萬的魏武卒,能完勝50萬秦軍?

2020-12-27 夜讀歷史

周安王十三年,魏國大將吳起僅率五萬大軍,完敗十倍於己的秦軍,創造了戰國初期以少勝多的神話,而這支魏軍也名動天下。據《吳子》記載吳起鎮守西河三十餘年,這支軍隊跟隨他與秦國大小作戰六十四餘次,奪取秦國黃河西岸大片土地,而秦國只能在華山以西狹長地帶活動。這支創造神話的軍隊被稱為「魏武卒」,它是如何被組建起來,為何又會有如此戰鬥力呢?

魏武卒

精挑細選是魏武卒強大戰鬥力的保障。春秋後期就有選士之風,譬如越王勾踐滅吳時,曾派兩千熟悉水性的士兵,選拔選練有素之士四萬餘人,近衛軍六千人,各種理事軍官一千人。正是勾踐精心挑選訓練的軍隊首戰即斬殺吳國太子。

魏國吳起組建魏武卒時,正是發展了春秋後期的選士之風。當然吳起挑選士兵有他獨特方法,《荀子》記載參選士兵必須能拉十二石強弩,還要身披鎧甲,拿著弩,背負裝有50餘支箭,扛戈帶劍,再帶上三日口糧,半天急行軍百裡。也就是說吳起認為士兵的體力和速度非常重要。經此精心挑選出來的士兵也必定是孔武有力之士。

魏武侯父子將魏國推到頂峰

當然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轉型時期,魏國統治者挑選魏武卒時也不論出身,即使奴隸能通過測試,他們也能參軍入伍,享受魏武卒待遇。

優厚待遇也是保障魏武卒士氣的重要原因。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魏國開給條件也很優厚,一旦被選中入伍,朝廷先分配百畝良田和房屋,解決他們的吃住問題。同時魏武卒全家也可以免除賦稅,如果後期作戰有功的話,朝廷還會給他們封爵升官。

不同時期吳起形象

同時統帥吳起治軍也有獨特辦法。他訓練軍隊十分靈活,先是選拔骨幹,嚴格訓練軍事技能,再以他們一教十,十教百的方法訓練其他士兵。再者吳起治軍講究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如果作戰有功,他依照軍功給予不同獎勵,甚至請魏武侯開慶功宴,而如果有觸犯軍法者,他也好不留情,依法處置。

在眾諸侯國仍處於奴隸社會末期的時候,魏國率先改革,不惜花大力氣重新鍛造新軍,自然落後的秦軍人數佔優勢,也不會是魏武卒的對手。因此魏武卒也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的打成了平局。

秦魏大戰後情況

當然前面也講到魏武卒的選拔、選練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所以這支軍隊的規模也就保持在五至七萬餘人。強盛時的魏國也是能負擔得起,但隨著時間的遷移,魏武卒士兵也年齡逐年增大,戰鬥力也下降十分厲害。同時魏國國策出現失誤,周圍樹敵過多,而主帥吳起被迫出走,空缺出的帥位也是後繼無人,更是加劇了魏武卒的衰落。

桂陵、馬陵等戰役,魏武卒慘敗,導致原魏武卒數量急劇下降。前面講過吳起選練士兵的方法,軍中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是魏武卒的魂,現在魏軍多次被全殲,這群老兵也就十分短缺。再加上魏國失去河西等大片土地,國內土地兼併也非常嚴重,魏國自然也無力再分配新選拔士兵土地。當然魏武卒的選練耗時十分長,周圍諸國也不會坐視不管。因此魏武卒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

(本文參閱資料《史記》、《吳起兵法》、《中國軍事制度史》)

相關焦點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完勝50萬秦軍,為何40年後退出歷史舞臺
    魏武卒最鼎盛時期,連「虎狼之師」著稱的秦軍都聞風喪膽,一度讓秦國向魏國低頭服軟。魏武卒先是奪取函谷關要地,不斷地給秦國施加壓力,讓秦國不得不出讓黃以西250公裡的土地,將秦國死死地扼制在華山以西。秦國與魏國數十次交手中,讓魏武卒出盡風頭的是陰晉之戰。
  • 戰國時期的特種部隊魏武卒,曾以五萬兵力,打的50萬秦軍屍骨如山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一支有著赫赫威名的軍隊,戰國初期,魏國就是靠著這支強軍,攻秦,敗齊,破趙,滅中山,成為戰國第一個稱雄的國家。那麼,這到底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呢?其實,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亞聖吳起,而是李悝。戰國初期,魏國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大膽實行改革,魏國也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進行改革的國家。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經用5萬新練之兵大敗50萬秦軍,整體能力超越白起。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個輝煌人物,最終卻無緣進入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為什麼呢?所謂戰國四大名將,出自儒家萌學作品《千字文》,即「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大敗50萬秦軍,為何不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
    這時秦軍正好進攻過來,吳起帶領的魏國士兵作戰勇猛,誓死賣命,輕易地擊退了秦軍。魏王見到吳起如此厲害,立刻封他為西河太守,緊挨著秦國的地盤,讓他當了封疆大吏。吳起確實有一套,他沒有因為魏王的「坑人」安排所生氣,而是利用自己的權力開始訓練強大的士兵。
  • 秦魏陰晉大戰中,秦國傾50萬之眾開戰,卻被吳起帶5萬人完虐
    吳起也是想通過殺掉進攻的秦軍,消耗秦軍的士氣,而他自己率領魏武卒埋伏在秦軍的側方,等待著進攻的良機。秦軍不斷地架雲梯攻城,雖然死傷無數,但依舊前赴後繼。突然一群魏軍推著戰車,向秦軍的陣列衝去,秦軍反應不及,與衝過來的魏軍纏鬥了幾個回合。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很多人好奇戰國四大名將為何沒有吳起呢?吳起是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著作有《吳子兵法》,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秦國和魏國在武城開戰,秦國想奪回河西故地,魏國軍隊嚴防死守壓制住秦軍的報復。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看河西攻不下,於是調集50萬秦軍。 開始進攻秦國東邊的重要城市陰晉,秦軍就駐紮在陰晉城外。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這個時候的魏國,在河西只駐守著一支精銳部隊。
  • 魏武卒:魏國獨霸中原的基石,五萬武卒就能大破五十萬秦軍
    這五萬新軍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反覆衝殺秦軍軍陣,使五十萬秦軍如流水般潰散。此戰過後魏國國際地位直線上升,新興魏國如同一座大山壓得其他國家喘不過來氣。人們對戰爭也有了新的認識,更認識了什麼叫魏武卒!魏武卒的體能選拔標準如下:1:每個士兵必須要能拉開十二石的弓弩(ps:120市斤=1石)2:每個士兵必須要身披重甲*1、鐵頭盔*1、弩*1、箭矢*50、長戈*1、配劍*1、三天糧草,然後半日行軍100裡。
  • 戰國初期,魏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為何後來卻不行了?
    要當魏武卒身上必須能披上重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一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裡的士兵。面對如此嚴格的體能要求,能夠成為魏武卒的男子,一定是百裡挑一的勇士。當然,成為魏武卒之後,待遇也很高,魏國會授予其家庭五十畝到一百畝的土地,並且免除其家庭的土地稅、人頭稅,等各種稅收。
  • 五萬戰勝五十萬 陰晉之戰 魏武卒為何在吳起手中如此爆燃!
    這是中國第一支職業軍隊與傳統農民武裝軍隊的首次作戰,陰晉城,是最好的試驗場。戰爭之初,吳起沒有立即投入他的5萬魏武卒、500乘戰車和3000騎兵,他要用高大的陰晉城牆,消耗秦軍的士氣。他要讓子彈先飛一會兒。他命令陰晉城的守將,只要能守住陰晉城,大量殺傷秦兵,挫敵銳氣,你就立了頭功。而他率領的魏武卒,則早早埋伏在秦軍的側翼,靜靜地等待著爆發的那一刻。
  • 戰國第一強軍魏武卒,曾打得秦軍生活不能自理,為何會走向衰落?
    魏武卒在吳起的時代最為風光,基本上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於還創下過五萬魏武卒擊破五十萬秦軍這種以一敵十的誇張戰績。這裡面除了吳起這位兵家亞聖的強大統帥能力以外,魏武卒自身的實力也不可小覷。在戰國初期,魏武卒是列國中唯一一支成建制規模的職業化軍隊。其從兵員的身體素質,武器裝備以及戰鬥訓練各個方面,都做到了高標準。
  • 以一當十,魏武卒的巔峰之戰,陰晉之戰
    吳起鎮守西河郡,訓練魏武卒魏軍經過十年的徵戰,終於全取河西之地,將秦國趕到了洛水。魏國設置西河郡,經過翟璜的推薦,吳起出任西河郡守。吳起在擔任河西,積極備戰,防禦秦軍,同時吳起著手開始改革魏國軍制,組建魏武卒。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要知道秦國在滅六國的時候,每一戰可都是能隨隨便便就出動幾十萬兵馬,而且大都是能徵善戰之士。秦國並韓國滅趙國,秦國出兵30萬;秦國滅魏國之戰,秦國出兵10萬;秦國滅楚國之戰,秦國開始出兵20萬(李信為帥),後來出兵60萬(王翦為帥);秦國滅燕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秦國滅齊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2.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因此,從兵力上來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當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是非常罕見的。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戰役,往往都是以少勝多。
  • 前期的魏武卒那麼強,後期為何再也建立不起一支這麼強悍的部隊?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在魏文侯時代創建的一支軍事力量。這支部隊中的每個步兵都必須穿上重甲,背上重弩,在半天內跑完50公裡。再加上軍事家吳起極其嚴格的訓練,終於把這支部隊鍛鍊成了鋼。但是,這支部隊曾經的勇猛戰鬥力,依然讓後世的許多歷史迷們抱有幻想:戰國中後期,魏如果能再次重建魏武卒。馬陵之戰後長期處於弱勢的魏國能否復興?一路東進的秦軍,會再次被逼回到函谷關內嗎? 而且,戰國的歷史是否會被改寫?
  • 魏武卒在戰國時所向披靡,曾打得秦軍節節敗退,為何後期不行了?
    在名將吳起的時代,魏武卒可以說是風光無限,所到之處所向披靡,甚至有過五萬魏武卒擊敗十萬秦軍的戰績,這裡面出了吳起的軍事能力,更重要的是魏武卒的戰力,在整個戰國時期,魏武卒是唯一一支規模化的職業軍人,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鬥訓練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標準,吳起來到魏國後被任命為河西守將,而吳起是個很有想法的人
  • 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只有1600人,選拔難度為何如此大?
    司馬錯的目的就是建立一支能在馬上超越趙國「胡服騎兵」和齊國「技擊騎兵」,步兵超越魏國「魏武卒」的精銳部隊。因此,它的選撥和訓練必然是極其嚴苛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司馬錯籌措鐵鷹銳士之前,秦軍中就有鐵鷹劍士,不過數量極其少,僅有百餘人,原因就在於選拔極其嚴格,很多士兵並不能勝任。
  • 精銳重裝步兵的登場,赫赫威名「魏武卒」
    能給所有士兵都裝備上劍,可見武卒不惜工本的裝備精良。與之對比,根據秦俑考古發掘成果顯示,秦軍佩劍比例並不高(這也可能和秦俑經歷過盜掘破壞有關。但是即使考慮了這一因素,佩劍裝備比例也遠達不到魏武卒的1∶1)。可以推測魏武卒中主力方陣兵與近戰肉搏兵之間的身份可以隨時互換,以適應戰局不同的需要。
  • 魏武卒到底有多強大?五萬新兵,大戰五十萬秦兵,結果是大獲全勝
    說起戰國時期的魏武卒,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吧,魏武卒不僅是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王牌精銳部隊,哪怕在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都算得上是最頂尖的;當然,說魏武卒是最頂尖的,不僅僅是說說而已,關鍵還是要看戰績和威懾力,而這兩點,魏武卒都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