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王十三年,魏國大將吳起僅率五萬大軍,完敗十倍於己的秦軍,創造了戰國初期以少勝多的神話,而這支魏軍也名動天下。據《吳子》記載吳起鎮守西河三十餘年,這支軍隊跟隨他與秦國大小作戰六十四餘次,奪取秦國黃河西岸大片土地,而秦國只能在華山以西狹長地帶活動。這支創造神話的軍隊被稱為「魏武卒」,它是如何被組建起來,為何又會有如此戰鬥力呢?
精挑細選是魏武卒強大戰鬥力的保障。春秋後期就有選士之風,譬如越王勾踐滅吳時,曾派兩千熟悉水性的士兵,選拔選練有素之士四萬餘人,近衛軍六千人,各種理事軍官一千人。正是勾踐精心挑選訓練的軍隊首戰即斬殺吳國太子。
魏國吳起組建魏武卒時,正是發展了春秋後期的選士之風。當然吳起挑選士兵有他獨特方法,《荀子》記載參選士兵必須能拉十二石強弩,還要身披鎧甲,拿著弩,背負裝有50餘支箭,扛戈帶劍,再帶上三日口糧,半天急行軍百裡。也就是說吳起認為士兵的體力和速度非常重要。經此精心挑選出來的士兵也必定是孔武有力之士。
當然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轉型時期,魏國統治者挑選魏武卒時也不論出身,即使奴隸能通過測試,他們也能參軍入伍,享受魏武卒待遇。
優厚待遇也是保障魏武卒士氣的重要原因。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魏國開給條件也很優厚,一旦被選中入伍,朝廷先分配百畝良田和房屋,解決他們的吃住問題。同時魏武卒全家也可以免除賦稅,如果後期作戰有功的話,朝廷還會給他們封爵升官。
同時統帥吳起治軍也有獨特辦法。他訓練軍隊十分靈活,先是選拔骨幹,嚴格訓練軍事技能,再以他們一教十,十教百的方法訓練其他士兵。再者吳起治軍講究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如果作戰有功,他依照軍功給予不同獎勵,甚至請魏武侯開慶功宴,而如果有觸犯軍法者,他也好不留情,依法處置。
在眾諸侯國仍處於奴隸社會末期的時候,魏國率先改革,不惜花大力氣重新鍛造新軍,自然落後的秦軍人數佔優勢,也不會是魏武卒的對手。因此魏武卒也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的打成了平局。
當然前面也講到魏武卒的選拔、選練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所以這支軍隊的規模也就保持在五至七萬餘人。強盛時的魏國也是能負擔得起,但隨著時間的遷移,魏武卒士兵也年齡逐年增大,戰鬥力也下降十分厲害。同時魏國國策出現失誤,周圍樹敵過多,而主帥吳起被迫出走,空缺出的帥位也是後繼無人,更是加劇了魏武卒的衰落。
桂陵、馬陵等戰役,魏武卒慘敗,導致原魏武卒數量急劇下降。前面講過吳起選練士兵的方法,軍中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是魏武卒的魂,現在魏軍多次被全殲,這群老兵也就十分短缺。再加上魏國失去河西等大片土地,國內土地兼併也非常嚴重,魏國自然也無力再分配新選拔士兵土地。當然魏武卒的選練耗時十分長,周圍諸國也不會坐視不管。因此魏武卒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
(本文參閱資料《史記》、《吳起兵法》、《中國軍事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