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完勝50萬秦軍,為何40年後退出歷史舞臺

2020-12-27 讀史匯

三家分晉的故事,想必文史愛好者都不陌生。智氏總領晉國軍國事務時期,智瑤提出「光復晉室」的想法,希望通過晉國內部四家士大夫「智氏、韓氏、趙氏、魏氏」集體向晉室贈送土地,以此來擴大晉國的影響力,重回晉文公時代的巔峰。沒想到,智瑤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說服韓魏兩大家族後,趙氏死活不肯出讓土地,因此導致戰國時期有名的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原本眼看滅亡在即的趙氏,通過說客成功離間智瑤與韓趙三家聯軍,讓韓趙兩家在大戰爆發前夕臨陣倒戈,晉國智氏從此除名歷史。晉陽之戰的影響遠不如此,更為以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奠定基礎。

韓趙魏成功地瓜分晉室土地以後,原有的春秋五霸分裂成為戰國七雄,從春秋向戰國時代的序幕就此拉開。最初韓趙魏三家分贓時,基本上按照原有的土地為輪廓,排列順序是北方式趙國、東西方向是魏國,韓國夾在中間。魏國為什麼佔據東西方向呢?正是因為韓國將魏國的土地從中間一分為二。

如此一來,魏國的局勢很尷尬,本身土地沒有連接成片,主要的土地全部在西邊與強大的秦國相鄰,東邊小部分土地又與另一個超級對手齊國相鄰。內憂暫且不說,眼看著日漸強盛的秦國,時刻做好縱橫東向的準備,齊國也經常虎視眈眈伺機而動。

一代雄主魏文侯為了擺脫被動尷尬的局面,先後任用翟璜、李悝等人推行變法,雖然一定程度上讓魏國煥然一新,但距離強秦還有很大的差距。後來,吳起的出現讓才真正地幫助魏文侯「強兵」的願望。通過吳起訓練出的「魏武卒」,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中首個霸主。

魏武卒的主要戰績

放在戰國時代,提起魏武卒會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吳起帶出的這支部隊,人數不多卻很精悍,多的時候不過數萬人。這麼一支小型古代「特種兵」自創辦至退出歷史舞臺,總共47年的時間裡,有過72場大戰,其中64場大獲全勝,8場和解。自人類文明以來,沒有一支部隊能夠與之齊名。

魏武卒最鼎盛時期,連「虎狼之師」著稱的秦軍都聞風喪膽,一度讓秦國向魏國低頭服軟。魏武卒先是奪取函谷關要地,不斷地給秦國施加壓力,讓秦國不得不出讓黃以西250公裡的土地,將秦國死死地扼制在華山以西。

秦國與魏國數十次交手中,讓魏武卒出盡風頭的是陰晉之戰。此戰,吳起手裡僅有5萬魏武卒,秦國卻興師50萬之眾,打算採取巨石拍卵的策略,一舉消滅魏國的生力軍。戰爭的結果讓歷史大跌眼鏡,吳起用5萬步卒,加上100輛戰車和3000騎兵,居然讓50萬秦軍東向挺進的計劃破滅,吳起和他的魏武卒從此揚名天下。

魏武卒的基本情況

魏武卒換做今天的話說叫做「特種兵」,它的奇特之處不僅裝備先進,而且選拔嚴格。

裝備方面:

鐵製兵器取代銅質兵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冶煉技術核心是晉國,三家分晉後,由韓魏兩國繼承晉室原有的生鐵冶煉。魏國依靠先進的冶煉工藝,鍛造出大量的鐵製兵器給魏武卒裝備。生鐵經過鍛造要遠遠比青銅鋒利,魏武卒裝備上鐵製武器後,史書評價說「甲兵犀利」。改組裝備,以重型裝備為主,戈劍弓箭全副武裝。實際上,吳起是將多個兵種集合到一個兵種。讓所有的魏武卒全部裝備「戈、劍、弓、箭」,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士兵由原來的單一兵種變成綜合兵種,遠程可以用弓箭;中距離可以用戈,近距離肉搏直接用刀劍。再加上這些都是鐵製武器,殺傷力和戰鬥力大到驚人。

士兵選拔:

吳起真不愧是天才的軍事家,他看到魏國過去選拔士兵的標準太過寬鬆,軍人本身是一個極其考驗毅力和體力的職業,選拔那些體質不達標的人,無異於濫竽充數,一旦開戰進步可攻、退不能守,絲毫髮揮不出戰爭的意義。所以,吳起上書要求魏文侯改變士兵選拔標準。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很苛刻,所有想要入伍的男性,必須身披三層重甲、手執長戈、腰佩利劍、背插旗幟、身帶錦弩和50發箭、三天糧食,能夠在一天內跑步完成100裡,才可以成功入圍。試想,這樣的體能標準選拔出的人才基本都是「力士」一級的軍人,戰場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魏武卒的退出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魏武卒確實有著驚人的戰鬥力,戰鬥力的背後是高昂的軍費開支。魏武卒本身屬於募兵制,相當於職業軍人,不但可以免除賦稅,還可以定期領取俸祿。再加上,魏武卒的裝備都是鐵製武器,戰國時代的生鐵冶煉才剛剛興起,屬於極其稀有的金屬資源,對於魏國的負擔相當沉重。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魏武卒的普及化,很多人品嘗到作為武卒的甜頭,高額的俸祿使得他們家產豐厚,久而久之這些人便喪失戰鬥力,原因是一旦戰死會失去收入來源,只有活著才能領錢,所以後來的魏武卒也不像以前那樣玩命打仗。

相關焦點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大敗50萬秦軍,為何不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
    這時秦軍正好進攻過來,吳起帶領的魏國士兵作戰勇猛,誓死賣命,輕易地擊退了秦軍。魏王見到吳起如此厲害,立刻封他為西河太守,緊挨著秦國的地盤,讓他當了封疆大吏。吳起確實有一套,他沒有因為魏王的「坑人」安排所生氣,而是利用自己的權力開始訓練強大的士兵。
  • 戰國吳起—陰晉之戰
    上文,講述吳起的生平以及一生的功過故事,今天小編帶領大家看看,最能代表吳起實力的經典戰役—陰晉之戰!吳起被任命為河西郡守之後,組建了一隻天下聞名的軍隊—魏武卒!魏武卒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史書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意思也就是說魏武卒的士兵需要披上3層重甲和鐵盔,能開12石之弩(120市斤為1石),同時每人還要背50隻弩箭,還需要攜帶長戈或者鐵戟,腰帶間懸掛著利劍,以及配備3天的作戰口糧,負重這麼多東西,還要在急行軍100裡地的情況下,能立即投入戰鬥,才算合格!
  • 五萬戰勝五十萬 陰晉之戰 魏武卒為何在吳起手中如此爆燃!
    (吳起)公元前389年,剛剛繼位不久的秦惠公,親率50萬大軍,跨過洛水,兵鋒直指陰晉城。這是秦國在戰國初期最大的兵力調動,國內能夠打仗的青壯男子幾乎全數上陣。秦惠公雄心勃勃,意欲徹底奪回被魏國佔領的將近十年的河西之地!一場大戰即將展開!一、河西在哪裡?爭奪它的意義是什麼?
  • 兵不在多而在於精,陰晉之戰中吳起以少勝多,擊敗秦軍
    吳起到魏國後,受到了魏文候的重用,任命吳起為主將,去攻打秦國在河西的領地。吳起可以說是一位軍事天才,連連攻克秦國的臨晉、元裡,此後又將軍隊在駐紮在此,修建防禦工事,穩定戰國。然後再大舉進攻。秦國看出魏國的目的,便立即發兵想要阻止吳起的步伐,結果秦軍被吳起打敗損失慘重。無奈之下,只得退據黃河,沿著黃河修築防禦,以阻止魏軍繼續西進。
  • 以一當十,魏武卒的巔峰之戰,陰晉之戰
    魏軍於公元前413年開始大舉進攻河西地區,深入秦國縱深,在鄭大敗秦軍。公元前412年,魏擊率軍攻克秦國繁龐。公元前409年,吳起率領魏軍再度進攻秦國,攻克臨晉、元裡兩地,並在臨晉築城防守。公元前408年,魏軍再度攻秦,佔領洛陰、郃陽兩地,並在洛陰築城屯兵,防守秦國。此後魏軍在河西的戰略轉入防守,重心轉向中原,開啟了魏國的衰敗之路。
  • 秦魏陰晉大戰中,秦國傾50萬之眾開戰,卻被吳起帶5萬人完虐
    凡戰之要,必先佔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吳子兵法》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案例有很多。淝水之戰、巨鹿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皆是以少勝多。陰晉之戰因何而起一場戰爭的爆發必然是有它的原因的。自古以來,戰爭幾乎都是為了爭奪土地城池,最終是為了奪取權利,無論是對內擴張還是國家內部兼併,這也是歷史的趨勢,陰晉之戰也不例外。
  • 魏武卒:魏國獨霸中原的基石,五萬武卒就能大破五十萬秦軍
    公元前389年,陰晉城下遍布秦軍,烏壓壓的軍隊一眼望不到頭。隨著秦君的號令,五十萬大軍向陰晉發起了攻擊,一時間陰晉危如累卵。在危急關頭吳起臨危受命,率領五萬新軍開赴戰場。「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這就是當代人對魏武卒的評價,從這一句話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其他諸侯的無奈和絕望,魏武卒的壓力真的是太大了。但是隨著歷史的推移,魏武卒開始逐漸臃腫,吳起走後魏武卒的發展就進入了天花板,並且開始走下坡路。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秦國和魏國在武城開戰,秦國想奪回河西故地,魏國軍隊嚴防死守壓制住秦軍的報復。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看河西攻不下,於是調集50萬秦軍。 開始進攻秦國東邊的重要城市陰晉,秦軍就駐紮在陰晉城外。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這個時候的魏國,在河西只駐守著一支精銳部隊。
  • 實力懸殊,為何只有5萬的魏武卒,能完勝50萬秦軍?
    這支創造神話的軍隊被稱為「魏武卒」,它是如何被組建起來,為何又會有如此戰鬥力呢?春秋後期就有選士之風,譬如越王勾踐滅吳時,曾派兩千熟悉水性的士兵,選拔選練有素之士四萬餘人,近衛軍六千人,各種理事軍官一千人。正是勾踐精心挑選訓練的軍隊首戰即斬殺吳國太子。魏國吳起組建魏武卒時,正是發展了春秋後期的選士之風。
  • 戰國時期的特種部隊魏武卒,曾以五萬兵力,打的50萬秦軍屍骨如山
    吳起在擔任西河郡守時,便開始組建精銳武卒,從全軍中挑選,挑選條件十分嚴格。《荀子 議兵篇》記載: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 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意思就是,魏武卒的選拔制度是,在身負全套甲冑的情況下,還要帶拉力為12石的弩,背上50支箭,同時還要裝備長兵器戈和短劍,帶上三天的口糧,半天要行軍100裡。這種要求,怕是放在現在也是特種兵的選拔要求了吧。
  • 陰晉之戰——戰神吳起封神,秦魏兩國卻在十字路口走向不同的方向
    就是這麼一個狠人,走上歷史的舞臺,必定帶起一片腥風血雨。魏國這種箭塔流的作戰方式很有效果,前後三年時間,秦國就被趕出了擁有數百年的河西之地,無奈的秦軍又在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修築重泉城,希望遏制魏國的蠶食。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經用5萬新練之兵大敗50萬秦軍,整體能力超越白起。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個輝煌人物,最終卻無緣進入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為什麼呢?所謂戰國四大名將,出自儒家萌學作品《千字文》,即「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秦國最慘敗仗:出兵50萬大軍,卻被5萬人打得潰不成軍
    參與到了諸侯國的爭霸戰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我們的印象中,秦軍不說百戰百勝,所向披靡,也是屢次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場記錄,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走在崛起道路上的秦軍也曾經被敵軍以少勝多,最終落敗而逃。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和魏國之間,被秦軍視為恥辱的陰晉之戰。
  • 戰勝白起為何坑殺40萬大軍?揭秘長平之戰背後的原因
    白起又稱公孫起,是秦國有名的將軍,被封為武安君,未列於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在歷史中未嘗敗績,每次為秦國出徵都能凱旋歸來,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白起雖說一生徵戰無數,沒有敗績,但有一戰可謂是巔峰之戰,在那一戰後白起也叫「殺神」,那就是長平之戰,白起在這長平之戰中做的最絕的事情就是坑殺40萬趙軍,長平之戰中總計斬殺和俘虜趙軍45萬人,令趙國元氣大傷。那到底白起為何要坑殺這40萬趙軍呢?
  • 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只有1600人,選拔難度為何如此大?
    在司馬錯籌措鐵鷹銳士之前,秦軍中就有鐵鷹劍士,不過數量極其少,僅有百餘人,原因就在於選拔極其嚴格,很多士兵並不能勝任。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精銳之師紛紛出現,魏武卒、齊技擊、趙飛騎等等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在戰場上往往能以一當十,威力自然是相當大的。就拿步兵中的最強軍魏武卒來說,為魏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肥之戰為何會讓李牧功成名就?上次秦軍被全殲還是近400年前事?
    首先,肥之戰並不是李牧功成名就之戰,在肥之戰以前,李牧已經功成名就。其次,在肥之戰以前,秦軍並不是全勝。最後,在肥之戰以前四百年,秦軍的確遭遇了歷史上唯一一次全軍覆沒之戰。以下,逐條進行說明。秦晉崤之戰崤之戰,秦軍唯一一次被全殲的戰役肥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秦軍唯一一次被全殲的戰役,叫做崤之戰,發生於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從時間上看,的確相差了將近四百年,這一點,題主說的並無問題。崤之戰是秦國和晉國發生的一場大規模決戰,秦國的國君是著名的秦穆公,晉國的國君是當時還未摘孝的晉襄公。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秦國並韓國滅趙國,秦國出兵30萬;秦國滅魏國之戰,秦國出兵10萬;秦國滅楚國之戰,秦國開始出兵20萬(李信為帥),後來出兵60萬(王翦為帥);秦國滅燕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秦國滅齊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2. 秦朝五十萬軍隊戍守長城抵禦匈奴:既然秦朝一直都是有兵的,那麼各地農民起義遍起的時候,秦朝的軍隊都去哪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