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軍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任佔其一都是莫大的幸運,相對於地利來說,天時、人和都是不穩定的飲食,人們最能掌控的便是"地利"了。因此很多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往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魏國的河西一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春秋時期,為了爭奪這片土地,秦晉兩國就進行了數百年的鬥爭。秦國雖然實力不如晉國,與晉的戰爭也是輸多勝少,但是還是佔據著河西大片土地。
三家分晉之後,其中的魏國繼承了晉國曾擁有的部分河西之地。魏國作為新興勢力推翻舊貴族之後建立的國家,正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而秦國則與之相反,國勢不斷走低。實力提高之後,魏國便將目光集中在秦國佔有的河西部分。打算完成晉國一直未實現的願望。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在魯國受到猜忌,來到魏國,魏文候正招賢納士,此前吳起幫助魯國擊退齊國軍隊,已經是小有名聲了。吳起到魏國後,受到了魏文候的重用,任命吳起為主將,去攻打秦國在河西的領地。吳起可以說是一位軍事天才,連連攻克秦國的臨晉、元裡,此後又將軍隊在駐紮在此,修建防禦工事,穩定戰國。然後再大舉進攻。秦國看出魏國的目的,便立即發兵想要阻止吳起的步伐,結果秦軍被吳起打敗損失慘重。無奈之下,只得退據黃河,沿著黃河修築防禦,以阻止魏軍繼續西進。
秦人以為通過在黃河沿岸修築防禦工事便能阻止魏軍,結果被吳起打臉了。吳起一直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不緊不慢,等到在收復之地站穩腳跟之後,便又發起進攻。僅僅幾年,就進秦人趕到了洛水一帶。晉國幾百年都未完成的事業,吳起不過用了短短幾年便完成了。之後魏文候便任命吳起擔任西河郡守。
在此期間,吳起在魏文候的支持下,進行了變法,改革魏國的兵制,創立武卒制,使得魏國軍隊的大為提高,國家實力也更上一層。再說秦國,被魏國奪走了河西一帶的領土,當然十分不甘了。不過由於懼怕魏國實力,只得暗自努力,等待機會。不久,魏國開始進行爭霸,調走了駐紮在河西的部分軍隊,秦人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便集結了五十萬大軍,想要一洗前恥。這五十萬大軍可謂是調動了秦國全部的力量了,可見秦惠公的決心。
這時,河西之地只有吳起變革之後的五萬武卒,這些武卒也從未上過戰場,秦惠公認為這是天賜的良機。秦惠公此時高興異常,等到上戰場時,卻被這他看不起的五萬士兵打得大敗而還。吳起作為一個長年帶兵打仗的軍事家,對於訓練軍隊和帶兵可謂是十分精通。他手下的武卒,絕不是一般軍人能比的。首先,對武卒的體能要求遠遠超過普通士兵,且按照不同的人進行分類,對於射擊技巧等也有較高的要求。還有一點,這是武卒並不是普通的民兵,而是專門從事打仗的職業兵,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軍事訓練,雖沒有戰鬥經驗,但是無論是個人的作戰能力,還是集體的協作能力,都遠勝以往的普通士兵。再加上有吳起這麼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指揮他們作戰,想要用人海戰術獲取勝利,是沒那麼容易的。
與魏國的武卒相比,秦國士兵不過是民風彪悍了一點的農民。況且魏國據城而守,佔據著地利之勢。而人和方面,吳起在管理軍隊時,會根據士兵們的表現進行獎勵,並且他十分關心自己的下屬,與他們同吃同睡,軍隊的凝聚力與戰鬥激情遠遠高於秦國士兵。那些士兵都是秦國的普通民眾,還未實行商鞅變法的秦國,還是一種貴族政治,平民難有出頭之日,所以戰鬥積極性便大打折扣。
吳起以五萬之眾對秦五十萬人,最後將秦軍打得大敗而逃。守住了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戰果。這這一戰,雙方軍事數量相差之懸殊,最後吳起卻以少勝多,充分說明兵不在多而貴在精。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