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在多而在於精,陰晉之戰中吳起以少勝多,擊敗秦軍

2020-12-27 文月梧桐

古人行軍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任佔其一都是莫大的幸運,相對於地利來說,天時、人和都是不穩定的飲食,人們最能掌控的便是"地利"了。因此很多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往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魏國的河西一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春秋時期,為了爭奪這片土地,秦晉兩國就進行了數百年的鬥爭。秦國雖然實力不如晉國,與晉的戰爭也是輸多勝少,但是還是佔據著河西大片土地。

戰國時期的戰爭

三家分晉之後,其中的魏國繼承了晉國曾擁有的部分河西之地。魏國作為新興勢力推翻舊貴族之後建立的國家,正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而秦國則與之相反,國勢不斷走低。實力提高之後,魏國便將目光集中在秦國佔有的河西部分。打算完成晉國一直未實現的願望。

三家分晉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在魯國受到猜忌,來到魏國,魏文候正招賢納士,此前吳起幫助魯國擊退齊國軍隊,已經是小有名聲了。吳起到魏國後,受到了魏文候的重用,任命吳起為主將,去攻打秦國在河西的領地。吳起可以說是一位軍事天才,連連攻克秦國的臨晉、元裡,此後又將軍隊在駐紮在此,修建防禦工事,穩定戰國。然後再大舉進攻。秦國看出魏國的目的,便立即發兵想要阻止吳起的步伐,結果秦軍被吳起打敗損失慘重。無奈之下,只得退據黃河,沿著黃河修築防禦,以阻止魏軍繼續西進。

位於秦魏兩國之間的河西

秦人以為通過在黃河沿岸修築防禦工事便能阻止魏軍,結果被吳起打臉了。吳起一直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不緊不慢,等到在收復之地站穩腳跟之後,便又發起進攻。僅僅幾年,就進秦人趕到了洛水一帶。晉國幾百年都未完成的事業,吳起不過用了短短幾年便完成了。之後魏文候便任命吳起擔任西河郡守。

陰晉之戰

在此期間,吳起在魏文候的支持下,進行了變法,改革魏國的兵制,創立武卒制,使得魏國軍隊的大為提高,國家實力也更上一層。再說秦國,被魏國奪走了河西一帶的領土,當然十分不甘了。不過由於懼怕魏國實力,只得暗自努力,等待機會。不久,魏國開始進行爭霸,調走了駐紮在河西的部分軍隊,秦人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便集結了五十萬大軍,想要一洗前恥。這五十萬大軍可謂是調動了秦國全部的力量了,可見秦惠公的決心。

兩國進軍圖

這時,河西之地只有吳起變革之後的五萬武卒這些武卒也從未上過戰場,秦惠公認為這是天賜的良機。秦惠公此時高興異常,等到上戰場時,卻被這他看不起的五萬士兵打得大敗而還。吳起作為一個長年帶兵打仗的軍事家,對於訓練軍隊和帶兵可謂是十分精通。他手下的武卒,絕不是一般軍人能比的。首先,對武卒的體能要求遠遠超過普通士兵,且按照不同的人進行分類,對於射擊技巧等也有較高的要求。還有一點,這是武卒並不是普通的民兵,而是專門從事打仗的職業兵,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軍事訓練,雖沒有戰鬥經驗,但是無論是個人的作戰能力,還是集體的協作能力,都遠勝以往的普通士兵。再加上有吳起這麼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指揮他們作戰,想要用人海戰術獲取勝利,是沒那麼容易的。

與魏國的武卒相比,秦國士兵不過是民風彪悍了一點的農民。況且魏國據城而守,佔據著地利之勢。而人和方面,吳起在管理軍隊時,會根據士兵們的表現進行獎勵,並且他十分關心自己的下屬,與他們同吃同睡,軍隊的凝聚力與戰鬥激情遠遠高於秦國士兵。那些士兵都是秦國的普通民眾,還未實行商鞅變法的秦國,還是一種貴族政治,平民難有出頭之日,所以戰鬥積極性便大打折扣。

吳起

吳起以五萬之眾對秦五十萬人,最後將秦軍打得大敗而逃。守住了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戰果。這這一戰,雙方軍事數量相差之懸殊,最後吳起卻以少勝多,充分說明兵不在多而貴在精。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戰國吳起—陰晉之戰
    上文,講述吳起的生平以及一生的功過故事,今天小編帶領大家看看,最能代表吳起實力的經典戰役—陰晉之戰!吳起被任命為河西郡守之後,組建了一隻天下聞名的軍隊—魏武卒!魏武卒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史書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意思也就是說魏武卒的士兵需要披上3層重甲和鐵盔,能開12石之弩(120市斤為1石),同時每人還要背50隻弩箭,還需要攜帶長戈或者鐵戟,腰帶間懸掛著利劍,以及配備3天的作戰口糧,負重這麼多東西,還要在急行軍100裡地的情況下,能立即投入戰鬥,才算合格!
  • 五萬戰勝五十萬 陰晉之戰 魏武卒為何在吳起手中如此爆燃!
    被封鎖的秦國念念不忘恢復河西之地。秦惠公經過數年的準備,於公元前401年開始連續反擊,公元前393年與魏戰於汪(今陝西澄城境),公元前390年再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均告失敗。公元前389年,惱羞成怒的秦惠公決定破釜沉舟,調集50萬大軍,直接包圍河西的重要城邑陰晉(陝西華陰東)。陰晉的得名,是因為春秋時期此地屬晉,築城之地在華山北面,故有此命名。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以一當十,魏武卒的巔峰之戰,陰晉之戰
    吳起鎮守西河郡,訓練魏武卒魏軍經過十年的徵戰,終於全取河西之地,將秦國趕到了洛水。魏國設置西河郡,經過翟璜的推薦,吳起出任西河郡守。吳起在擔任河西,積極備戰,防禦秦軍,同時吳起著手開始改革魏國軍制,組建魏武卒。
  • 陰晉之戰——戰神吳起封神,秦魏兩國卻在十字路口走向不同的方向
    當時秦國內亂不斷,國力衰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魏國國力的不斷上升,在弱肉強食的戰國,身邊同宗的趙韓兩國自然不能去打擊,於是魏國很自然地把目光轉向了秦國。正當魏文侯虎視眈眈河西之地的時候,一代戰神吳起離開魯國來到了魏國。魏文侯倒履相迎的同時,也揭開了秦軍敗落的序幕。吳起何許人?
  • 秦魏陰晉大戰中,秦國傾50萬之眾開戰,卻被吳起帶5萬人完虐
    凡戰之要,必先佔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吳子兵法》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案例有很多。淝水之戰、巨鹿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皆是以少勝多。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陰晉之戰,在魏國與秦國之間發生。當時聲勢浩大,雖然它在《史記》中未有記載,可是在《吳子兵法》中卻有著詳細的記載。《吳子兵法》就是這場戰役的重要人物吳起所著。
  • 揭秘那些以少勝多的戰爭傳奇
    揭秘那些以少勝多的戰爭傳奇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 以少勝多是真能耐,下面將對這些傳奇進行揭秘。巨鹿之戰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完勝50萬秦軍,為何40年後退出歷史舞臺
    智氏總領晉國軍國事務時期,智瑤提出「光復晉室」的想法,希望通過晉國內部四家士大夫「智氏、韓氏、趙氏、魏氏」集體向晉室贈送土地,以此來擴大晉國的影響力,重回晉文公時代的巔峰。沒想到,智瑤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說服韓魏兩大家族後,趙氏死活不肯出讓土地,因此導致戰國時期有名的晉陽之戰。
  • 吳起入魏勵士而拒強秦,三晉圖謀私利而怒諸侯,陰晉之謎竟為何
    陰晉之戰的結果在《吳子·勵士》一文中講到,當初魏武侯曾詢問吳起,單憑賞罰嚴明就能夠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嗎?吳起回答說,關於賞罰嚴明是否真的可以取得勝利自己是無從知曉的,但是士兵積極響應命令,樂於衝鋒陷陣,願意為君王出生入死才是最重要的。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千字文》用「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戰國四大名將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很多人好奇戰國四大名將為何沒有吳起呢?
  • 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大敗50萬秦軍,為何不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最早的記載和形成常識是在《千字文》裡,其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裡的起翦頗牧就是指戰國時期的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一直被後世認同到今天,也是因為四人對自己國家的功績和其軍事才能作為基礎的。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談及中國古代真正的不敗名將,除了我們熟知的殺神白起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這就是吳起!  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經用5萬新練之兵大敗50萬秦軍,整體能力超越白起。
  • 「吳起離魏」—看我解剖歷史「小麻雀」
    吳起僅僅率領五萬沒有戰功的魏武卒迎戰,包括三千騎兵和五百乘戰車。這是一場決定國運的關鍵之戰,魏武侯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人數雖少,在吳起的統率下,魏軍上下士氣高昂。陰晉之戰中,魏武卒作戰勇猛,個個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取得了輝煌的決定性戰果,史稱「陰晉之戰」。
  • 戰國吳起到底有多厲害?他到了哪國,哪國就會迅速崛起
    吳起,著作有《吳子兵法》,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吳起出生在衛國一個「家累萬金」的富有家庭,早年十分好學,精通儒家、法家、兵家等多個學派的學說。之後吳起到哪個國家,這個國家就能變強,到哪個國家練兵,這個國家就能無敵。
  • 吳起之智,慘遭殺害時,趴在楚悼王屍體上,最後成功復仇
    任西河太守,改革軍制,大敗秦軍吳起起初在魯國為官,曾率領魯軍打敗齊軍,但是不久後吳起就遭受到了魯穆公的猜忌,於是吳起聽從別人的勸說,離開魯國來到了魏國。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率軍進攻秦國,吳起不負使命,一舉攻克秦國的臨晉、元裡,並在修築城池,鞏固對河西地區的佔領。
  • 淝水之戰之謎:雙方實際交戰兵力是多少?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晉軍人人奮勇當先,個個以一當十,終於打垮十倍於己的前秦軍隊,大獲全勝。秦軍潰敗,奪路而逃。他們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也懷疑是東晉的士兵,聽到風聲和鶴叫聲,也認為是晉軍來追擊他們。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逼真地概括出秦兵失敗時的恐慌心態,它留給歷史以笑柄。至於晉軍,他們以寡擊眾,以弱勝強,以輝煌戰績彪炳史冊,於是淝水之戰也成了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 戰國七雄的精銳部隊大揭秘,其中一支竟然能以五萬人擊敗五十萬人?
    在吳起的建議下,魏國開始進行嚴格的選拔,組建起一支五萬人左右重甲部隊,就是魏武卒。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 盤點中國歷史上五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巨鹿之戰項羽威震四方
    然而如果非要列舉幾場以少勝多的大戰役的話,我認為以下幾場戰役值得歷史好愛者閱讀與研究。1、巨鹿之戰(項羽對戰章邯、王離)巨鹿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對秦軍主力的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交戰的原因就不做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