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4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恩浩 上海老底子
與麻雀為鄰
陳恩浩
那天,我在供職的大學的學生食堂用餐,有十多隻麻雀嘰嘰喳喳,像是唱著迎賓曲,使人感受到一種輕鬆、歡快的氣氛。用餐者與其「和平共處」,沒人去驚擾它們。我靜靜地坐在不遠處注視:那一雙雙小眼睛,鑲嵌在小巧精緻的臉頰。它們好奇有神地左顧右盼,時而在地上、餐桌上跳躍著,時而穿梭於學生中間。
我生在城市,小時候也能天天能見著麻雀跳來跳去,能見著喜鵲登枝,寒鴉成陣,一春一秋還有大雁橫空。但我沒掏過鳥窩,捕過麻雀,也從來沒留心過花鳥世界裡的喜怒哀樂。記得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自己的一篇隨筆中曾寫過麻雀。為了保護幼雀,那麻雀奮不顧身地站出來與比自己高大幾倍的獵狗怒目相對,在獵狗的狂吠恐嚇下毫不退縮。從此,一個高大無私的母愛形象在我心中栩栩如生。
俗語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見麻雀真確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小動物。然而,就是這樣的弱小生靈,五十多年前,幾乎被人當作洪水猛獸。
「不讓麻雀落地,落樹枝上、房簷上也不行,累死那些個糟蹋糧食的小兔崽子!」 動員令一下,一場前無古人,轟轟烈烈的全民「人雀大戰」開始了。剛讀初中的我,手拿破臉盆和竹竿,也跟著加入了戰鬥的隊伍。連續幾天的敲擊聲、呼喊聲,竟然發生了巨大的威力,嚇得一群群麻雀東竄西躲,累得耗盡力氣,紛紛墜落,成了人們的「戰利品」。看到那些抽搐待斃的小動物,年幼無知的我沒有足夠的同情,也不知身邊的成年人是何感想。
如此大規模的圍殲戰,不僅麻雀成了驚弓之鳥,還連累了其它飛禽,紛紛墜地就擒,其戰果自然是輝煌的,僅摘錄當時的一則報導為例:
上海不分老人孩子,不論工人、農民、幹部、學生、戰士,全都投入戰鬥。人們使用了各種武器,竹竿、紅旗、鞭炮、石子、彈弓、鑼鼓、喇叭筒、洗臉盆、氣槍、假人、草人。一時間,紅旗飄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且看「戰績」,兩次共停產5天、滅雀686171隻,砸雀蛋265968枚。雀、蛋合起來接近100萬了。」
據估算,當時中國的22億隻麻雀幾乎被「一網打盡」。有位英國經濟學家說:「七億中國人費盡力氣打麻雀喪失的生產價值,足夠全世界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麻雀們飽飽地吃上九億年!」
古語道:雀,短尾小鳥,棲宿簷瓦之間,馴近階除之間,如賓客然,故曰瓦雀、賓雀,稱之賓雀也。麻雀與人類為鄰,已經和諧相處數萬年。對於對麻雀來說,人類巨大萬能如上帝,又何苦和這小小鳥兒過不去呢?麻雀亦食小蟲,且銜餵雛,孜孜不倦。天下食糧也有麻雀的份兒,厚道一點也不為過,人家不就是在田裡拾點稻麥穗果腹嘛!好在麻雀如螞蟻眾多,也未必能剿盡殺絕的,呵呵,麻雀數量恐怕比人口總數還大呢。
麻雀形不驚人、貌不壓人、聲不迷人,可它是距離人類最近的鳥,當其他鳥兒驚飛而起,遠赴雲端時,麻雀只是撲稜小翅轉個圈,過幾秒鐘仍然落定在我們身邊,或者在樹杈上棲息一會兒,又返回地面。麻雀究竟愛不愛人類,這無從知曉,但它們與人類為鄰,那可是確確實實。即便人類不公,甚至於殘忍,但它們還是喜歡與人類作鄰居。
麻雀雖未被標明益鳥,但一些生物學家將其解剖研究後早就證明了它「不是害鳥」。對整個生物群來說,它們是「鏈條」的一個環節。它們小小的身體需要不多,叫聲卻清脆悅耳,如果我們難以常見夜鶯,那麼為何不把麻雀當作大自然賞賜的禮物呢?鳥叫勝過鐘聲、風鈴嘛!
(本文原載2009年8月24日《嘉定報》)
來源:陳恩浩先生賜稿分享!
陳恩浩先生熱文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與麻雀為鄰(作者:陳恩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