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推送的這篇《麻雀的家 究竟在哪裡》受到很多粉絲朋友的喜歡,不過有幾張配圖中的小主角因為跟麻雀實在是太像了,並不是麻雀的它們巧妙地躲過了編輯的火眼金睛,混進了「麻雀」的隊伍。
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闢謠決定刪掉昨天的推送,更換圖片後今天重新發送。不知道大家能否看出,哪幾張圖片是今天新換的呢?
那麼,麻雀究竟長什麼樣子?科學闢謠再次邀請李維陽老師在今天的二條中做出了解答,感興趣的朋友記得去看喲~
「……你飛向了雪山之巔
我留在你回憶裡面
你成仙我替你留守人間
麻雀也有明天……」
創作歌手李榮浩的《麻雀》相信很多年輕朋友都不陌生,那麼麻雀這種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鳥類,就無論你是不是歌迷,都不陌生了。一年四季,無論南北,鄉村也好城市也罷,再沒有哪種鳥類,可以跟人們如此親密無間地生活在一起了。不過有一個問題:身邊的麻雀那麼多,但是為啥很少看到麻雀的窩?這些看起來不起眼但卻適應力超強的小小鳥類,它們的家究竟在哪裡?
01
在人類的生活空間
尋找自己的生存機會
大多數動物,本性都會遠離人類。因為智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捕獵動物了,經過了數萬年的「領教」,這個印象已經深深的烙印在大多數動物的基因裡。而智人的聚居區域——城市,對於大部分野生動物來講,就成了猶如地獄一樣的存在。然而有些動物,不僅沒把城市當成地獄,反倒是讓自己適應了城市的生活,把這裡變成了天堂。
麻雀就是其中之一。
麻雀是我們對於一種市區常見雀鳥的俗稱,北京地區管麻雀叫家雀(qiǎo)兒或者老家賊。而在分類學上,所有麻雀屬的鳥,你都可以管它叫麻雀,但在我們國家大部分城市裡最常見的,還是樹麻雀(Passer montanus)。而在歐洲、美洲和中亞,城市中更常見的是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
圖蟲創意
為什麼麻雀更喜歡生活在城市?目前還並沒有確切的解釋,但有以下幾種說法:
1. 人類自從進入農耕時代以後,聚居區域裡各種穀物的數量會很多,這讓麻雀能夠更容易的獲取更多的食物。
2. 由於人類的存在,一些捕食麻雀的食肉動物如隼、豹貓、蛇等會遠離人類的聚居區域,讓麻雀更加安全。
3. 人類開始建造房屋以後,房屋頂部的縫隙等空間,為麻雀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場所。
4. 人類對於環境的改造,驅逐了一些和麻雀體型相似、食性相近的競爭物種,麻雀可以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
5. 生活在溫帶的人類會在冬季取暖,使得人類聚居區域更容易過冬。
而麻雀的繁殖速度比較快,並且本身適應力較強。經過很長時間和人類做鄰居,麻雀適應了和我們人類一起共享棲息地的這種生活。相似的例子還有褐家鼠。
我們在公園散步時,常常可以看到高高的樹杈上隱藏著的喜鵲窩;房簷和橋梁的下面,也會偶爾看到燕子銜著泥巴辛勤地築巢。可是對於身邊最常見的麻雀,我們卻很少能看到他們築巢的動作。那麼它們究竟把「家」安在了什麼地方呢?
圖蟲創意
人類的生活習慣是早出晚歸,黃昏時分回到家,夜幕降臨到床上睡覺,因此就覺得鳥也是每天晚上都要回到巢裡睡覺。其實大部分鳥類和我們的生活軌跡並不同:它們築巢,絕大多數是為了繁殖而用的,平時並不回到裡邊睡覺。生活在城市裡的麻雀,到了晚上會找一棵枝葉比較茂盛的大樹,聚集成一群在上面睡覺。在一些城市公園的大型古樹上,甚至有一棵樹上聚集幾百上千隻麻雀過夜的場景。
但在冬天寒冷的夜晚,一些麻雀為了避風,也會尋找一些樹洞、建築的縫隙鑽進去。作者在16年買房子裝修,在拆除陽臺的塑鋼窗的時候就發現塑鋼窗和樓板的縫隙中有十幾個堆在一起的麻雀骸骨,可能就是某個冬天,這些麻雀鑽到了樓板的縫隙中避風,但因為溫度過低被凍死在裡邊。
圖蟲創意
在野外,麻雀繁殖並不會像喜鵲、燕子一樣使用材料自己搭建一個巢,而是會選擇自然形成的樹洞,或利用啄木鳥、松鼠廢棄的洞穴,甚至會搶奪一些其他小型雀鳥的巢穴使用。
在城市中,尤其是現代城市,類似於樹洞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房簷的縫隙、建築的犄角旮旯、各種排水管通風口、甚至一些高層建築保溫層的破損口都能讓它們作為巢穴使用。
我家曾經有個空調口,因為那個房間沒裝空調,我又沒給堵起來,結果被一家麻雀發現,就在裡邊築巢了,每天早上很早就嘰嘰喳喳的把我吵醒……
圖蟲創意
有害?有益?
動物的標籤不能隨便貼
麻雀是一種R策略繁殖的鳥類,繁殖速度很快,只要環境適宜,就會產卵繁殖。以北京為例,一般年景繁殖兩窩雛鳥都是正常的,如果好的年景,可以繁殖三窩。而制約麻雀繁殖的主要因素,一個是溫度,另一個則是昆蟲的數量。
如果溫度太低,雛鳥會被凍死;而麻雀育雛,需要大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也就是昆蟲。在南方一些熱帶地區,因為昆蟲數量充足,麻雀就可以整年繁殖。
圖蟲創意
曾經我們把麻雀列為「害鳥」,因為麻雀會吃穀物,但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麻雀在繁殖期會取食大量的昆蟲,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林害蟲;而在大量捕殺麻雀的年代,也多次爆發蟲害,影響了糧食的收成,造成的損失遠大於麻雀吃掉的那些。
看問題並不能只看表象,而要用科學的態度去深入研究,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人類經常根據自己的好惡給一些動物貼上「有害/有益」的標籤,這個做法本身就很有局限性。其實,每一個物種在自然界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態地位,人類應該做的是在不影響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儘量不去打擾;對於強行人為介入的行為,自然界已經多次通過不可挽回的後果給出了帶有警示意味的答案。
作者 | 李維陽 科普作家 作品發表於果殼網、國家林業局、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少年科學雜誌等
審核 | 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可能還想看
▽
當貓盯著你看時 它的心理活動作為熊的近親 為啥大熊貓不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