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華夫人陳氏是南北朝時期陳國的亡國公主,在歷史上,她作為"隋煬帝弒父"的仁壽宮變女主角而出名,一生命運皆由他人操縱,實實堪憐。
宣華夫人是南朝陳國陳宣帝之女,後主時受封寧遠長公主。陳宣帝風流好色後宮眾多,宣華夫人的母親施姬是其中一員,施姬生育了臨賀王陳叔敖、沅陵王陳叔興和寧遠公主三個子女。隋朝滅掉了陳國之後,施姬和她的子女們都成為俘虜被從建康(南京)遷徙到了大興(今西安)。
隋文帝對南陳的皇室人員處置如下,南陳的男性皇室成員都被他遷移到了隋朝西北邊境地區,在政府的監督下靠種田等勞動自力更生;而陳朝那些沒有出嫁的公主們部分被分配給了親王大臣們為姬妾,寧遠公主當時可能年紀尚小,所以被配送到了掖庭宮,成為了隋朝的宮婢。
寧遠公主陳氏長大後,出落得非常美麗,而且從公主變成宮婢的特殊人生經歷,也讓她很擅長察言觀色。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為了皇后曾很長一段時間六宮無妃,過著一夫一妻的生活。但文帝到了晚年時,也「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背著皇后偷偷寵幸了一個宮女尉遲氏。獨孤皇后知道後大怒,打死了這個女人,憤怒的隋文帝一氣之下竟然策馬離宮出走。
雖然後來在宰相的勸和下帝後重歸於好,但文帝爭取到了納妾的權利,而獨孤皇后也因此事心灰意冷,幾年後竟鬱鬱而終。就在這次事件之後,帝女出身又美貌動人的寧遠公主被選為文帝的姬妾,成為了後宮的嬪位。即使如此,這幾個姬妾基本上也無法得到文帝寵幸。大概由於陳嬪生得乖巧又溫順可人,所以她在獨孤皇后嚴密控制的後宮竟然破例得到允許,可以伺候隋文帝。
開皇末年,比文帝離家出走嚴重百倍的事件是皇太子廢易一事。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由於常年以來不滿長子皇太子楊勇的表現,而逐漸偏心移愛次子晉王楊廣,因此晉王楊廣一直積極地為自己謀取儲君之位。
楊廣為了奪嫡可以說使用了一切手段,他不僅精心打造出自己謙恭有禮、禮賢下士的賢王人設,在朝廷和社會輿論上刷出了良好的聲望,而且用豐厚的財物各種結交文帝和皇后身邊的各路人馬。隋文帝和皇后每次派去看望晉王的宦官和宮女,楊廣必定親自接待他們,用豐盛的宴席、高規格的禮儀和豐厚的禮物來招待饋贈他們,文帝和皇后身邊的侍女、宦官們,也經常能得到楊廣的賄賂。
作為能接近隋文帝的一員,陳嬪自然也順水推舟成為了替晉王辦事的一員,她在宮中成為楊廣奪嫡的內應助力,而為了報答陳嬪,楊廣也贈送給了她金蛇、金駱駝等寶物。
楊廣如願以償成為皇太子之後不久,他的母親獨孤皇后因病去世。皇后之死對隋文帝打擊很重,一年多後他也在仁壽宮臥床不起。這期間陳嬪很得寵,和另一個寵妃蔡氏一起被封為貴人,並且隨身為文帝侍疾。這時文帝已經病入膏肓,他把自己的諸般後事都已經處理好了,陳貴人在他死後也會被恩封宣華夫人。文帝就等著平靜離世時,誰知這時發生的一件桃色緋聞事件卻讓他的死變成了千古疑案。
原來文帝病重期間,皇太子楊廣按例也要為父親侍疾,因此難免和妃嬪們有所照面。根據史書記載,有天陳貴人突然神色慌亂地來到了文帝寢宮,文帝看到她的樣子很奇怪,於是追問下去,誰知陳貴人哭著說:「太子無禮!」文帝知道後大發雷霆,似乎瞬間看穿了楊廣平時的表現都是偽裝,馬上要求詔廢太子楊勇來仁壽宮。而狗急跳牆的楊廣迅速控制了宮殿和父親,並把陳貴人等近侍趕走,不久後就傳來文帝駕崩的消息。
陳貴人正在惶恐不安時,看到內侍們帶著盒子過來,以為自己要被賜死了,誰知打開一開,裡面竟是幾個同心結。陳貴人羞憤不已,不想接受,而宮人們為了活命,於是催逼著她還禮受了下來。就在隋文帝駕崩當晚,楊廣和宣華夫人發生了不正當關係。
根據史書記載,不久後宣華夫人被安置到了文帝別廟仙都宮,不久後楊廣又把她接回到皇宮,誰知一年左右宣華夫人就一病不起去世,年僅二十九歲,楊廣似乎還頗為可惜,為她寫了一篇《傷神賦》。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發生了一件對陳國皇室命運影響深遠的大事。宣華夫人的侄女、陳後主的女兒陳婤在一向喜愛南方文化、注重提拔南方士人的隋煬帝那裡得寵,陳國皇室獲得了命運轉機,他們集體被召回京城授官,其中也包括宣華夫人的兩個兄長。這一切顯然與宣華夫人無關,因為以下的事實證明了隋煬帝對她家人的冷漠。
陳國皇室的這次命運轉機,並沒有給宣華夫人和她母親、家人帶來多少好運。本來宣華夫人去世後,她的兄長陳叔興等人終於可以改變種田命運,回來和施太妃母子團聚是一件聊以安慰的大喜事,結果也許長期在偏遠地區的艱苦生活影響了他的健康,還沒等到授官,陳叔興就身染重病,於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撒手人寰不治而亡。
而陳叔興剛剛去世,和他一起發配到蠻荒偏遠之地飽嘗艱辛的妻子沈王妃經受不起這個打擊,一年後(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又匆匆去世,年僅三十三歲,夫妻倆還留下了兩個十來歲的幼子。不過三年,接連失去三個兒女親人的骨肉之痛,無疑沉重地打擊了施太妃。不過一年時間,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施太妃也跟隨一雙兒女和兒媳駕鶴西去。而這個期間,隋煬帝對他們沒有表示任何關懷和恩賞。
短短四年時間,宣華夫人家竟然連喪四個親人,都不能安享長年而多死於短命,實在是悲慘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