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話說中秋。中秋是怎麼來的呢?
在中國的農曆中,「中秋」早已有之,而人們也早已發現,這一天的月亮,放在一年當中,也往往是最大最圓的。即使八月十五這一天的月亮不能解決「最大最圓」,不要緊,八月十六的月亮可以解決,這就是所謂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然而,中國人全民過中秋節,形成一整套的節日民俗,並不算太早。根據專家們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的考據,全民中秋應該是從宋朝開始。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講到。中秋節這一天幹什麼?
首先,當然是賞月。事實上,以月圓為象徵的傳統節日,還有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但是,如果論資排輩,八月十五要數第一。
其次,慶豐收。在四季分明的北溫帶,亞歐大陸上發展出了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而古代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中國更是一個農業立身的民族。秋天,顆粒歸倉,瓜果飄香,人們在這個季節擁有最為充分的「免於飢餓」的自由,自然要狂歡,要吃喝玩樂啦。第三,家人團聚。以家庭和家族為基石的中國傳統社會,春節、中秋、重陽這些節日,都相當重視闔家團圓。自古以來,寫中秋的詩詞,也是多得不要不要的。但是,蘇東坡的這首詞一出來,很抱歉,其他人幾乎等於白寫。蘇軾是一個重感情的人。我們看他寫的序文就明白:「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一年是農曆丙辰年,蘇軾在今天的山東密州任職。也就是在那裡,他寫出過《江城子 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還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等等。這一首《水調歌頭》,是他在中秋夜歡宴大醉之後,懷念弟弟蘇轍蘇子由。《水調歌頭》其實是詞牌名。如果一定要給這首詞取個名字,大詩兄鬥膽,可以叫做《天上·人間》。
上闕是「天上」。半醉半醒之間,蘇東坡夢遊仙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古人對於月亮和青天,都有過無窮無盡的疑問和想像。越是浪漫的人,越是想得離奇。屈原有《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太陽月亮和星星,都在哪兒待著呢?李白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明皇,據傳曾在八月十五遊月宮,帶回一套《霓裳羽衣曲》的曲譜。蘇軾,問著問著,仿佛被仙人帶到了天上宮闕。瓊樓玉宇固然好,卻是高處不勝寒。玉人起舞,仙樂飄飄,不知是天上,還是人間!
下闕是「人間」。醉後小寐,神遊八極。忽然一個冷戰,被秋夜寒露凍醒。再也難以入眠,舉目四望,原來已經回到人間?圓月已經轉過天頂,走到西邊的天空,愈加低垂,朱閣之上的月光轉換了方向,雕花精美的窗欞格柵,影子印在白粉牆上。親人不能團聚,心中五味雜陳,有絲絲惆悵。但是,蘇東坡向來不是一個鑽牛角尖的人,他是一個善於自我安慰的豁達之人。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長長久久、圓圓滿滿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俗話說得好「月盈則虧」,且留個念想。子由吾弟,想當年我送你離開,現在你在千裡之外。但是我知道,你也跟我一樣,在望著天上的月亮。但願人長久,世間只要你好。這首詞,小學生們應該背下來。宋詞其實是有曲調的,《水調歌頭》的古曲,恐怕已經失傳,不過不要緊,現代人給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譜上了曲子,鄧麗君和王菲都唱過,大詩兄覺得很棒。其實,跟著她們唱,唱著唱著也就會了。面對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流的詩人,總是有一流的表達。下面給大家介紹兩首,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那麼有名,但是,意境卻是一樣的不俗。杜甫這一輩子,顛沛流離,吃盡了家人離散的苦。越是在這樣的夜晚,越是對家人倍加思念。「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滿月仿佛一輪明鏡,舉頭望明月,歸心真似箭!不對,比箭還厲害,足以折斷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我就像一顆蓬草,漂泊在人世間;我想要折下月中的桂枝,卻恨沒有一把天梯。「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白月光照在水面上,仿佛一層霜雪;照在棲鳥的身上,羽毛歷歷可見。「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白兔」就是月宮中的搗藥玉兔,簡直可以清晰的看見它的毫毛。「明察秋毫」這句話,竟然可以點化用來形容玉兔,老杜的深沉,你懂不懂?老白也是寫月亮的高手。初月是這樣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滿月是這樣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華陽觀,是一個山中道觀。此中賞月,不像在長安洛陽鬧市之中,別有一番清意。「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老白也是一個愛交朋友的人!中秋夜,招呼大家一起來賞月;到了寒冬臘月,那就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了。「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他也不說月亮又多圓,不說它有多亮,單單說這月亮的「清光」。知道嗎?這就是留白,就是給你一個想像的空間。月亮,古代叫做「太陰」,當然這是跟「太陽」對比的。月亮的光,不耀眼,不暴烈,不是明晃晃的,而是清光光的,宜直視,宜發呆,宜物我兩忘……還在看月亮?別發呆了,讓我們回到熱鬧的人間。中國人善於把所有節日過得熱熱鬧鬧,善於把所有的吃喝玩樂貫穿其中。中秋節,也不例外。大詩兄前面講過,全民過中秋,是從宋朝開始的民俗。大詩兄也曾經不止一次地引用過宋朝的《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來講民俗。你不要嫌煩,要怪只能怪大詩兄讀書少。關於北宋京城開封府的中秋,《東京夢華錄》是這麼記載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慄、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關於南宋都城杭州的中秋,《武林舊事》又是這麼記載的:禁中是夕有賞月延桂排當,如倚桂閣、秋暉堂、碧岑,皆臨時取旨,夜深天樂直徹人間。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第一,市井小民、皇宮大內,一起歡歡喜喜過中秋。皇族吃什麼、玩什麼,小老百姓看不見,但是耳朵可以沾點光、享點福:「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夜深天樂直徹人間」,皇家愛樂樂團是一直演奏到深夜呢。第二,商業繁榮,吃吃喝喝。「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還沒到中午,酒店裡的新酒就被喝光了,商家只好打烊收帘子(就是「望子」),沒有新瓶裝舊酒、以次充好這一說。「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慄、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吃新上市的大閘蟹,吃各種水果。「榲勃」就是木梨,「孛萄」就是葡萄,「棖橘」就是橙橘。「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多麼繁榮的商品經濟!第三,夜間張燈結彩,通宵達旦。「燈燭華燦,竟夕乃止」,這簡直就是天上的街市。「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浙江就是杭州城外的錢塘江,原來,放河燈不僅是七月十五中元節啊!最開心的是孩子,「閭裡兒童,連宵嬉戲」,一夜瘋不夠!上面提到吃螃蟹是不是?秋風起,蟹腳癢,我們索性鋪陳開了講。
詩句非常樸實無華,沒有對月光的感慨,沒有羈旅的愁緒,只有對吃的熱愛與執著。中秋時節,「泖田秋霽稻未鐮」,晚稻還沒有收割,「葦箔竹斷收團尖」,用竹篾編制的籠筒來捉螃蟹;「團尖」是螃蟹的別稱,身體是團的,爪子是尖的。「紅膏溢齒嫩乳滑,脆美簇簇橙絲甜」,緊實橙紅的蟹膏,香甜溢齒。「無腸公子誇矍鑠,兩戟前驅終受縛」,哪怕你精神矍鑠、張牙舞爪,哪怕你兩隻鉗子就像大戟,最終還是像呂布一樣被綁成個粽子!「無腸公子」,也是螃蟹的別稱,這個詞兒我們在《紅樓夢》裡經常能看到。「靨心晝暖白玉臍,夔牟夜泣紅銅殼」,上好的螃蟹是在清水和新鮮的水草上長成,肚臍白花花,沒有一絲汙泥;蒸好的螃蟹,蟹殼不就是紅銅的顏色嘛!月餅的起源,說法不一。也許,唐宋時期已經有了「月餅」的雛形;但是,現代意義上的月餅,應該是在明清時期出現並傳承下來的。這首清朝人寫的《月餅》,給我們留下了當時的製作場景。打月餅,需要專業的「餅師」,和面、塞餡,放到「釜齊」,就是平底鍋上烘烤。「火烘羅羅出斧齊」,「羅羅」,就是圓餅子的意思。現在市場上的月餅,花樣百出、千奇百怪,論門派,有蘇式、廣式、京式等等;論餡料,有鮮肉、豆沙、蛋黃、五仁、榴槤、韭菜乃至冰激凌。但是,大詩兄記憶中的童年,月餅總是這樣的:捏起來撲簌簌地掉渣渣,掰開來是暗紅色的豆沙和「紅絲綠梅」,吃起來能感受到發齁的冰糖和豬油。事實上,我們小孩子最好奇的是:「紅絲綠梅」是怎樣一種神奇的東西?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將冬瓜、葫蘆等瓜果切絲,染上色素、用糖醃製。哎呦,知道了也就不好玩啦。來源:草地周刊(ID:caodi_zhoukan)
作者:大詩兄
監製:葛素表
編輯: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