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這樣一幕,引發了眾人憤怒:
一名家長騎電動車帶孩子等紅燈,誰知起步時速度太快,小女孩不慎從後座跌落下來。
騎車的大人毫無察覺,仍然開車前行,留下小朋友可憐地迅速爬起來追著電動車跑。
車來車往的大馬路上,後車司機放慢速度狂按喇叭一路護送,好不容易家長在轉角處停下,孩子也跟上了上去。
突然,那個我們原以為會痛哭悔恨的大人,竟二話沒說就狠狠一腳把女孩踢倒在地
孩子倒在地上委屈大哭,簡直讓人心疼不已。瞬間引起了微博上 7.8 億網友的熱議和怒罵:
當家長,你配嗎?
素不相識的司機尚且都為孩子擔憂、一路鳴笛護送,朝夕相處的大人,為何能對自己剛剛穿越生死線的孩子如此心狠?
有些父母,最擅長拿孩子撒氣
自己把孩子掉在的路上,發現後沒有關心小朋友有沒有受傷、也沒有抱抱孩子,讓孩子放一放被嚇壞的心
而是首先發洩自己的暴脾氣,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揍一頓。
「你什麼時候掉下去的?」
「是你自己下的車嗎?」
「怎麼就這麼沒用,車子都抓不住!」
.
這些情緒不能自理的父母。
最擅長把所有問題都歸結到孩子上身上,也最擅長拿孩子撒氣,將本應該扇自己的巴掌打到孩子身上。
更可怕的是,現實中這樣遇到問題就愛拿孩子撒氣的父母不在少數,程度雖不及施暴虐待,但也踐踏著孩子的自尊。
工作不開心,自己在外面受了氣,回到家就拿孩子做出氣筒:「我上班那麼累,你就不能爭口氣嗎?不成器!」
兩夫妻吵架,無辜的孩子常常被大罵:「哭什麼哭,和你那混蛋爸爸一樣,只會氣我!」
..
捫心自問,孩子被這樣吼罵,真是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錯嗎?不是!錯就只錯在大人心情不好。
剛好又有個無力反抗的小不點可以做出氣筒。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視頻。
一位媽媽因與丈夫發生口角,憤怒之下竟拿起棍子,狠狠地抽打三個孩子。
「不要打了,不要打了」,孩子們被媽媽打得無處躲藏、哇哇求饒。
而一旁錄視頻的丈夫非但不阻止,還無動於衷地大喊:你有本事就打死她!
就好像他們養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一個洩憤的工具!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癒童年。
遇上這樣的父母,孩子從大人那裡感受的,只怕是無盡寒冷和悲涼。
漸漸地,內心也會充滿戾氣。而父母的冷臉,就是他們一生都在懼怕的噩夢。
情緒化教育
是給孩子最毒的毒藥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孩子就是父母的接收器,父母不安孩子會立即警覺,父母放鬆孩子就會感到愉悅。」
而當父母情緒不穩定,並把這種不穩定帶到孩子教育中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高興的時候千般萬般好,星星都恨不得摘下來給孩子。
不高興就黑著張臉,孩子做什麼都是錯的,站在那裡也會不停被罵:怎麼還沒弄好?怎麼一點都不懂事?不聽話.
好像他們就是權威,可以隨意踐踏孩子的尊嚴和人格,稍有反駁就是翅膀硬了、想挨打了
兩種狀態的切換常常就在幾秒間,陰晴不定。
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就因為點小事對孩子大吼大叫,用最難聽的話侮辱孩子,甚至動手。
未經世事的孩子根本不懂為什麼,總是小心翼翼,時時刻刻都提心弔膽:
想靠近又不敢靠近。
綿羊一般,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哈哈大笑、就連電視動畫片的聲音都不敢放大,唯恐惹怒陰晴不定的大人。
像這次掉下電瓶車被踹一腳的小女孩。
追上大人後,第一時間不是跑上去抱住父親,而是佇立在離家長還有一小段距離的地方。
說明了什麼?說明比起依賴和信任,孩子對這位父親更多的是恐懼。
且肯定經常處在這種遭到體罰的恐懼裡,才會有習慣性的警覺,意識到前方將有危險。
知乎上一位在父母情緒化教育下長大的網友說:「對她是真害怕,也愛不起來,只剩厭惡了,好羨慕朋友們溫柔的媽媽。」
種下情緒化教育這顆毒苗。
最終受害的是孩子,更是親子關係,孩子變得叛逆,甚至,視父母為仇敵。
做情緒穩定的父母管理自己情緒,是我們教養孩子的第一步。
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以免情緒失控傷到孩子,更是每個父母都該思考的問題。
1 給情緒打」預防針「
情緒化的人常常被小事輕易激起怒火,因此我們要設法做自己情緒的旁觀者。
一旦察覺到了自己的焦躁、憤怒,就可以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深呼吸、停止說話,抑制要爆發的衝動。
或者離開現場一會兒,然後自問:
我這麼生氣能得到什麼?
這件事值得我這麼憤怒嗎?
我是因為自己情緒,還是孩子的行為生氣?
我能做點什麼讓自己好受點?」
..
停下來詢問自己時,左腦理性思維就會介入,負面情緒也會得到控制,避免在情緒支配下,直接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2 情緒爆發,要及時按下」暫停鍵「
憤怒到來時,苛責辱罵就會脫口而出,甚至動手,這時候大人們一定要及時按下暫停鍵。
意識到打孩子或辱罵孩子是絕對不行的。
實在控制不住,可以暫時離開孩子或者出門走走,給自己一個平復心情的暫停鍵,憤怒情緒可能就會變得無影無蹤。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打完孩子後有什麼感想的帖子,裡面很多回答都說打完就後悔了。
希望大家能少一些這樣的後悔,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3 和孩子協商,給自己終止提示
人在憤怒時越是喋喋不休,越會勾起自己內心的委屈感,就越覺得自己有理由生氣施暴,並且一時難以醒悟。
這時如果有人提醒,會為我們不清醒的頭腦注入一點清泉。
所以可以和孩子立下約定:下次被吼或打可以怎麼樣做,以提醒爸爸媽媽不要再打,或大聲吼罵自己。
真心愛孩子的父母,面對孩子可憐巴巴的乞求,不會無動於衷地繼續傷害。
那如果不得不扮「黑臉」,教育孩子懂規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怎麼辦?
繪本《我永遠愛你》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但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故事裡的媽媽,不厭其煩的告訴並保證永遠愛孩子,但也告訴 Ta,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任。
而教育孩子,大抵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愛孩子和立規矩兩者從來不是單選題,我們可以用愛滋養,給孩子立規矩,但不應該通過威脅恐嚇來養育。
也請記住:情緒穩定、不隨便拿孩子撒氣,是每個父母都該有的自律
今日有獎話題
【孩子不慎跌落電動車,
追上來後反被家長踹倒在地】
你怎樣看待家長的這種行為?
參與留言並轉發文章
點讚數前五名的家長
即可包郵獲贈
價值 ¥39 元的精美繪本
《我永遠愛你》
點讚截止至10月23日12:00
不吼不罵,不破壞親子關係
用充滿愛的方式
讓孩子明白愛與規則
在溫暖中學習,積蓄成長力量
趕緊參與留言活動贏取吧~
本文作者:朵媽,豌豆思維(ID:vipthink01)特約作者。專注於3-10歲少兒數理邏輯思維培養,百萬中國家長關注的育兒課堂。文章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處理。
還有一節免費的【學數學、提思維】的真人小班直播課,幫助孩子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孩子學得好,大人少生氣!
限時 0 元免費領取,別再讓孩子落後啦,早報名早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