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以言志,文以載道。伴隨著西夏區第三屆中華詩詞大會的深入,一場愛詩、比詩、詠詩的熱潮悄然興起。詩詞到底有何魅力能讓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齊聚同一個賽場?通過對西夏區第三屆中華詩詞大會參賽選手的採訪,或許可以得到答案。
樊玉智:用我的堅持為孩子們做榜樣
「兩次參加詩詞大會讓我收穫很多,不僅給孩子做了好榜樣,還認識了好多讀詩愛詩的詩友。以後每屆詩詞大會我都會參加,希望把中華詩詞的力量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西夏區第三屆詩詞大會前十強選手樊玉智說。
今年34歲的樊玉智正在創業,喜歡上詩詞,參加詩詞大會,完全是因為她的孩子們。2019年她的兒子和女兒報名了「詩王爭霸」賽,她本著「身教大於言傳」的態度每天陪孩子們讀古詩,慢慢養成了每天早起背古詩的習慣。「我陪孩子參加詩詞大會,結果我喜歡上了古詩詞,而後開始學習古詩詞,給孩子們樹立榜樣。」樊玉智說,正是這樣的堅持,體會到詩詞給予我積極向上的力量。
樊玉智想著,自己先學會,然後再教給孩子,讓他們也能成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翩翩少年。她發現,自從參加了兩次詩詞大會,不僅提高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兒子女兒詩詞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早晨女兒背誦了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當天下午接她放學時,陰雲密布,好像要下雨,女兒望了望天空,不由自主地就說出了『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這令樊玉智感到驚訝,她也意識到詩詞已經潛移默化浸潤到他們的心靈裡了。
如今看到夕陽西下,孩子們會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看到晴空萬裡,他們會說「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過春節時他們會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就連送給老師賀卡都會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樊玉智笑著說道,「這大概就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吧!」
詩詞不僅豐富了樊玉智的生活,還讓她懂得了一些人生哲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她最喜歡這首孟郊的《遊子吟》,一首母愛的頌歌,講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道。「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為了孩子總是默默的付出著,不求回報,作為子女也應該善待自己的父母。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樊玉智說,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為了傳承文化,弘揚美德。所以我深深地愛上了古詩詞,我要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從我做起,努力對父母盡一份孝心。
樊玉智說,以後每屆詩詞大會她都會參加,希望把中華詩詞的力量,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問我:『你天天這麼努力學詩詞,值得嗎?』我就拿著女兒自己寫的一首小詩給她看,我說值得,我不光做孩子的榜樣,我自己也樂在其中。」樊玉智說。
路金國:一位理工男的詩詞情懷
路金國,寧夏電力設計院電力工程師,一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但他卻是一位資深的古詩詞愛好者。今年已經是他第二次參加西夏區詩詞大會了,同這次一樣,上一屆也一路「殺」進了決賽。
路金國從小熱愛詩詞,他說詩詞仿佛已經融入了他的生活。由於從小家長工作忙,家教嚴格不能跟其他小夥伴出去玩,便在家翻看姐姐的歷史書、地理書。後來學習的古詩詞越來越多,發現詩詞跟歷史等知識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詩詞的寫作背景,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等。」這一切讓路金國更沉迷於詩詞了。
工作後,路金國對詩詞的熱愛沒有減退半分。「平時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會出差,如果遇到中秋節等節假日在外,腦海裡會想到一些應景的詩詞來。」他說,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也會想到那麼一兩句符合當下心情的詩詞來。平時,路金國也會教自己的孩子學習詩詞,詩詞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有幸參加詩詞大會也是一種機緣巧合。」路金國回憶,去年兒子學校組織參加西夏區第二屆詩詞大會,我就順口問了一句,家長能不能參加。得知可以後,路金國就以給孩子樹榜樣的心態,去參加了第二屆西夏區詩詞大會,結果他竟然進了決賽。「今年也是為了陪兒子,結果同去年一樣,兒子在淘汰賽環節被刷下來了,而我就一路進入了決賽。」路金國笑著說道。
路金國說,讓他比較欣慰的是,通過兩次參加詩詞大會,孩子對詩詞的學習更加感興趣了。「現在經常會翻閱相關書籍,同我對飛花令,也能對個一二十輪。」路金國說,「我兩次進了決賽,我兒子對我說『爸爸你太厲害了』,我就告訴他學習詩詞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有足夠的儲備量。你慢慢積累學習,也可以這樣的。」
經歷過多場的比拼,最終進入十強,路金國覺得,今年的詩詞大會同去年相比,在比賽題型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形式和內容都豐富了很多,賽制也更加合理了。「對下一場巔峰賽,肯定是充滿了期待,要拿出最好的水平去應戰。」路金國說道。
曹錦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