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新廣漢
部分圖片來自周道模
攝影師:李寧
走遍中國大江南北
遊覽世界35個國家、地區
多次獲得國內外文學獎項
詩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在當地發表
與世界多個國家、地區的詩人交朋友
把自己的生活繪成了一部詩集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神仙體驗?
本期
由廣漢市委宣傳部指導
廣漢市文體旅遊局、市文聯、市新聞傳媒中心聯合策劃的
微·新廣漢「品讀廣漢」欄目
邀請了廣漢詩人周道模
為大家講述他的詩與遠方~
周道模 1957年生,四川廣漢人,學詩30餘年,在國內外文學報刊上發表漢語、英語和翻譯作品,獲「中國新歸來詩人優秀詩人」獎、獲32屆世界詩人大會「詩歌卓越和傑出貢獻獎」等國內外文學獎項,作品多次被選入《中國詩選》和《世界詩選》,詩歌在多國被翻譯、發表。現為世界詩人大會終生會員及中國辦事處副秘書長、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漢語詩集2部、漢英雙語詩集2部。
與周道模先生見面後,他將他的新作品《詩生故土》贈與新姐,並介紹說這是他歌唱家鄉廣漢的詩歌、散文詩合集,是在故土(金魚鎮)、工作地(松林鎮及連山鎮)、居住地(連山鎮)、租居地(雒城鎮)和浪遊地(北京、以色列等)寫的故鄉情懷作品。周道模喜歡寫新詩,因為新詩寫作比較自由,不會被平仄束縛,長短、分節都是由詩人自己決定,更能將自己真摯的感情融入進去。他表示,寫詩最重要的是找到意象,要把情思寄托在意象當中,勾畫出很美的意境,要讓讀者通過意象和意境,在腦海中再創作,感知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思想,就像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房子一樣,光站在門外誇讚自己房子是不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要將他們引到房子裡面去,從家具、裝飾等感知主人想要呈現的風格與主題,這就是文學藝術的魅力。
人生「詩」路
在《詩生故土》的代跋(指不正式的後記)中提到,周道模至今還能背誦詩意課文《小河流過我門前》《春雨》等,可能那時候詩的種子就埋進了他的憧憬。初中時他將老師布置的作文寫成了一首詩交了上去,高中時他幾次在校會上朗誦自己的「詩歌」。二十餘歲時,受鞠鵬高、羅永成、藍幽、陳良藻等老師的教育和幫助,開啟了文學創作的大門。
農民出身的周道模渴望從農村中跳出來,在全國恢復高考後,服從調劑進入原廣漢師範學校學習,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離縣城最遠的松林鎮教語文和歷史。那時,廣漢英語教育很匱乏,每天晚上他會用半小時時間跟著廣播學習英語,就連春節去同學家玩耍時都帶著收音機及教材,廣播時間一到就開始自學英語,1985年考入都江教育學院。大學畢業後,周道模被調到原廣漢三中教高中英語,後又擔任校務管理工作,儘管工作很忙,但他仍然堅持寫作。2006年後,由於工作的變動,周道模相對輕鬆一些,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迷戀的文學上更多些,近十年來,創作並翻譯了很多中英文詩歌,碩果纍纍。
夢境與現實的交織
周道模認為世界上偉大的作家都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都寫過自己的家鄉,因為自己從小在那誕生並生活,了解很深,具有很深厚的感情,比如描寫江南水鄉生活的魯迅及講述湘西風情的沈從文。隨著歲月流逝,現在他常常夢見或回憶少年時與父母在金魚鎮老房子裡一起生活的場景,覺得過去很美好、值得回憶。《我的夢不喜歡現在的故鄉》這首詩看似是周道模表達不喜歡現在的家鄉,實際上是採用反語的修辭方式來讚揚已經產生巨大變化的金魚鎮。他稱任何一種藝術都非常著重構思及新意,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立意,這首詩摻雜了他複雜的感情,一方面讚美社會發展變遷,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對童年的懷念。周道模把過去他所經歷的和現在的生活情境作對比,角度新穎,寫出了歷史的縱深感,抒情也很真摯。渺小與偉大的相遇
三星堆古遺址景區 圖/李寧
夕陽西下,周道模與廣漢作協名譽主席陳修元、江蘇詩人沙克一同參觀三星堆古遺址景區,他有感而發,創作出了這首《殘堆上的殘陽》。整首詩用了大量的擬人與比喻,用詞新穎,因三星堆文明與巫文化相關聯,所以將「殘陽」比作巫師,「青絲」既是頭髮又指人類渺小的生命,寓意著每個人的生命在時間面前都會被「收割」。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遺址迎來了大規模連續發掘時期,出土了大量有別於其他古文化的物品,三星堆文明被正式命名,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周道模對此很驚奇,認為自己短暫生命與永恆的三星堆文明打了個照面,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濃厚的一筆!同時,他也感慨人類生命在巨大的時間和空間面前,顯得十分的短暫與渺小,所以這首詩也帶有悲壯的味道。
敬畏自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舉國悲痛,各地詩人都紛紛用文字來表達內心的傷感,但周道模遲遲不下筆,因為他認為不能憑著新聞報導,就用詩歌來表現這種濃烈的情感,應該深入實地了解災情,這樣才能寫出具有長時間生命力的詩歌。所以在地震發生的幾天之後,周道模跟隨朋友驅車前往受災十分嚴重的綿竹市漢旺鎮及附近山區,看到連片倒塌的房屋、緊張有序的救援隊伍,他切實體會到了地震帶給人類的浩劫。經過二十幾天的琢磨推敲,這首《自然之殤》始出來,周道模將汶川地震、印尼海嘯、維蘇威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聯繫在一起,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思考地球是個怎樣的存在。在詩的結尾,周道模希望這首詩能給人類帶來信心,在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在耶路撒冷代父親禱告
周道模在耶路撒冷哭牆前禱告
結束教育工作的周道模在北京租住了一段時間,跟北京的詩人交上了朋友,在偶然的機會下走向了世界,並應邀參加多屆世界詩人大會,於2013年成為這個組織的終身會員。這首《在耶路撒冷的哭牆前我默默地祈禱》是他2012年應邀隨團去以色列參加第三十二屆世界詩人大會,在耶路撒冷哭牆前,他思念起了已經逝世的基督徒父親,並聯想到人類命運的殘酷,希望世界能早點擺脫戰爭的陰霾,走向和平。這首詩感動了以色列詩人,有人將其翻譯成希伯來語發表在以色列的雜誌上,在國際上反響較好。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設計者、以色列著名建築詩人渡堂海與周道模相遇相知
周道模稱他現在工作的著力點在於翻譯,將外國優秀英文詩歌翻譯成中文,同時又把中國優秀詩人、詩歌翻譯成英文介紹出去,目前他將十多位來自北京、江蘇、香港等地的好朋友詩人的概況及著作翻譯出來,編成了一本書,待校對後進行出版。
在聊天中新姐真切感受到周道模這位廣漢詩人對詩歌、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他努力生活將自己的人生過成詩一般他熱愛家鄉在北京聽到布穀鳥的聲音以為是家鄉派來的鳥兒催促他回去人生苦短願大家不負韶華像周道模一樣在歷史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