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距離高以翔錄節目時猝死過去並沒有太久,這一次又有人在現場表演時猝死了。
曾獲得「金曲獎」的歌手嚴詠能是臺灣一個本土樂團的主唱,9月5日晚在外地參加演出,可是卻在舞臺上突然倒地不起,疑似突發心梗。
現場的觀眾見狀有第一時間上臺搶救的,有打電話叫120的,也有不知所措圍觀的,只有嚴詠能一動不動,等待著別人將他從死神手上拉回來。
在經歷了一番手忙腳亂的急救後,救護車將嚴詠能送進醫院,可最終還是在9月5日晚宣告不治身亡。
有著與蕭煌奇爭奪歌王的他,享年50歲,與世長辭了,這對他的家人和喜歡他的粉絲而言,都將帶來極大的悲痛。
生命的流逝有時候是轟轟烈烈的,有時候是猝不及防的,有時候是悄無聲息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安享晚年,平靜地離開人世間,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意。
高以翔的生命定格在了35歲,嚴詠能的生命定格在了50歲,而節目一直在前行,不曾等一等這是突然離去的人。
據了解,嚴詠能當晚在露天舞臺場外演出,天氣炎熱,現場的觀眾也比較多,嚴詠能本來是坐在舞臺一旁用樂器在演奏,時不時的還在哼唱,倒地時非常突然。
嚴詠能體型偏胖,以往並未傳出有過往病史,這一次的品牌方大概也沒有提前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突發情況。
事後通過公開的照片來看,搶救時現場並沒有看到除顫儀,能夠撐到救護車來的嚴詠能與活下來之間相差的真的只是一個除顫儀嗎?
當初高以翔錄節目時暈倒的地方不到300米處,就有除顫儀,可是卻並沒有被使用。
藝人為了拍節目其實都很拼,有時候高強度運動,有時候是環境極其惡劣,有時候是長時間沒有休息……
並不是想說藝人有多慘,也沒有要以此博取同情。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尊重工作也尊重工作者,唯一值得反思的是在這些工作過程中不到位的防護措施。
嚴詠能暈倒時雖然有熱心的觀眾上臺搶救,但是現場一片混亂,並沒有人能夠維持良好的搶救環境,圍觀式的五六個人同時施救,對於昏倒的人而言真的有效嗎?
沒想到會有意外,絕對不是可以推脫責任的藉口,在藝人工作的同時,應該要有相應的應急救治措施,這不僅是對藝人的保護,也是對品牌方的一種保護。
不僅僅是這些會被大眾關注到的藝人,大部分人在從事特殊高危職業時,都應該有相應的應急救治措施,在生命面前,任何人都不應該鬆懈。
圍觀式手忙腳亂的搶救雖然好過坐以待斃,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這是不專業的救治,在與死神賽跑的路上,業餘選手相比專業選手,自然是要稍顯遜色的。
就像當初高以翔暈倒時沒有人意識到要找附近的施救設備一樣,這一次嚴詠能暈倒時也沒有人想到要維護現場的施救秩序。
這些都是品牌方的失職之處,沒有提前準備好的應急方案,沒有充分考慮工作中隱藏的風險,沒有應急處理的能力……
這些所有的「沒有」都給了死神奪走生命多一些的可能,悲劇發生一次眾人扼腕嘆息,悲劇發生兩次開始有人反思,要等到第幾次,才能引起重視,才能從根本上有人採取措施來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