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史上,有一個堂吉訶德勇鬥大風車的故事。閱讀古希臘、羅馬的軍事史,便深有此種感覺。
據說可能是凱撒大帝自撰的戰場日記《內戰記》等「戰記」,便大為有趣。
我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比如,《內戰記·阿非利加戰記》:
「凱撒連續多天行軍,一天都不息,每天都趕完全程,終於在十二月十七日到達利呂拜烏姆。……只是在這個季節裡,沒有適於航行的風。……他(凱撒)對主管西西里的司法官阿利努斯作了有關各方面工作的指示,要他把其餘的軍隊迅速載上船去。給了這些指示後,他自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登船,立刻趕上他的其他艦隊。乘著一帆順風,迅速前進,四天以後就和少數幾艘戰艦航到可以望見阿非利加的地方。但其餘的運輸艦,除少數以外,都被風吹散了,隨處漂泊,分別航向許多別的地方。他帶著艦隊航過克盧佩亞,又航過漫波利斯,此外還把許多離海不遠的堡壘和城鎮拋在身後。 ……在一月一日,他(凱撒)從那邊移營出發,到達勒普提斯城,……很快敵人就可以老遠看到。他(凱撒)命令士兵們都戴上頭盔,在平地上作好戰鬥準備,他們的總數包括三十個營,並有四百騎兵和一百五十名弓箭手。同時,敵人由拉比努斯和帕基德尤斯兩兄弟率領著,展開成為一橫列長得出奇的模隊,緊緊擠在一起,但卻不是步兵而是騎兵,中間穿插著努米底亞的輕裝兵和步行的弓箭手,陣列緊密得使凱撒的部下最初老遠一看到還以為他們是步兵。左右兩側翼都有許多騎兵隊在加強它們。同時,凱撒也儘可能把他那支單薄的隊伍布成一列單行。並把弓箭手安放在隊伍前方,騎兵布列在左右兩翼。……在雙方陣列的中央部分互相接觸時,夾在敵人密集的騎兵中間一起前進的努米底亞輕裝步兵突然快步衝出來,向我(凱撒)軍團的步兵投擲武器。…… 當他(凱撒)看到敵人已經沒精打採,投擲起武器來也心不在焉時,突然一聲令下,縱使他的步兵和騎兵隊向前衝擊,不用多少時間就毫不費力地把敵人逐出那片平原,趕到山嶺後面去。」
我的一點體會:
1、凱撒大帝敘事,自始至終,只有月日,沒有「某某年」既沒有中國式的「癸丑年」、「趙惠文王十六年」或者「康熙三年」,也沒有後來的西洋式的「1980年」。其實,這種事兒,從據稱是「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歷史學家的希羅多德開始,便是如此。不知西洋的「編年史」是如何「編」出來的?而且編的如此之精確?
2、從「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登船, ……在一月一日,他(凱撒)從那邊移營出發」,可知,在凱撒大帝實施「儒略曆之前」,羅馬共和國(如果有曆法的話)的一年也是12個月的。那麼,當凱撒大帝正式推行儒略曆之時,在前一年一下子增加至少90天時間,怎作何解釋?
3、凱撒大帝乘船,從義大利出發,「乘著一帆順風,迅速前進,四天以後,就和少數幾艘戰艦航到可以望見阿非利加」。 凱撒大帝在海上漂了四天,橫渡地中海,抵達突尼西亞。那麼,凱撒大帝的「軍艦」是什麼樣子的呢?全是古希臘式的「三列槳船」、「四列槳船」之類,甚至是連「烏篷」都沒有的船兒。這種船兒,是如何保證正確的航向的?那些「都被風吹散了,隨處漂泊」的船舶,又如何抵達目的地呢?
4、凱撒大帝和他的敵人,都擁有「弓箭手」。但是,戰鬥開始後,卻沒有弓箭手的事兒,雙方都是「步兵投擲武器」。看來,在偉大的羅馬軍團,弓箭真的就只是玩具。沒法想像,羅馬軍團是如何與安息王國的軍隊作戰,並且佔領兩河流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