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子不用的繪畫書、讀過的圖畫故事書還能做什麼用?能給奶奶當成臨摹的模板。小店區塢城街道並南一社區裡,從沒進過一天學堂的韋雙琴老人,每天窩在家裡照著畫,現在70歲的她,竟手繪出了兩本小人書,厚達三百多頁,而且張張傳神。
6月4日,在太原市染料廠宿舍院,聽說記者來採訪韋老太太畫畫的事,鄰居們來了好幾位,都說她「畫得好,能賣錢」。
上午9時許,記者進門時,75歲韋老太太的兩本畫作已經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茶几上。
158頁的小人書《三讓徐州》,她在8開紙、A3紙大的掛曆紙上一頁頁手繪放大,一頁故事書,就是一張掛曆紙,老太整整畫了厚厚的4大本。161頁的《嶽雲》,畫在閨女專門給她買的素描紙上,一袋子20張紙,畫完一袋子又完好地裝封進去,像對待寶貝一樣。
記者仔細觀察這些畫作,每張紙上不光有畫,還有對應書的頁碼,就連書上的字也抄了下來,真是一本放大的小人書啊!按照老韋畫上的頁數,對照小人書原版,一模一樣。有的原版畫面是恢弘的作戰場面,人馬眾多,細小得很難辨識,她都畫得栩栩如生,比例協調,人物神情俱佳!
「很多字其實我媽都不認識,但她就是認真,要強,做什麼都要做好。」閨女秋花笑著說,「2004年前後,我媽拿起鉛筆畫畫的,之前從沒畫過畫。畫了多半年就上手了。」
當時,老韋住在兒子家,幫著照看孫子,拿起孫子的鉛筆、蠟筆,照著簡筆畫開始學起。《天鵝王子》《桃太郎》《西遊記》《語言》《科學》《計算》《幼兒學說話畫冊》等都是她用過的繪畫教材。剛開始畫得也不好,不停地擦,一幅糖果圖畫了擦,擦了畫,能消耗一上午時間,每天擦下來的橡皮黑渣渣都能用手掬起來。
畫了半年簡筆畫,2008年前後,韋老太68歲時,開始著手畫小人書,越畫越上手,越畫越快,現在已經有兩大本300多頁。
老韋說,自己的媽媽就擅長畫畫,村裡繡鞋墊、繡枕套等,她媽媽不用看,隨手就畫出來了。每次見電視裡那些大師譁譁幾筆,就完成一幅佳作,我心裡就一直很羨慕!」老韋說,雖然鄰居、親戚來了,都要看她的畫,都要美美地誇讚,但自己畢竟沒有學過,如果有機會,能跟懂畫的人交流交流就好了。
老人家裡,珍藏著27本舊版的小人書。
其中她畫過的《三國演義》之七《三讓徐州》,是1982年的版本,定價才0.22元。《嶽雲》是1988年的版本,定價0.28元。翻開這些充滿年代記憶的書籍,發黃的紙張羸羸弱弱,紙頁上,一幅幅小小的黑白畫讓人物飛揚,烈馬嘶鳴。「那會兒的小人書的繪畫技巧真叫好啊!別看小小的一幅畫,一個眉毛、一桿槍,都很有琢磨頭,我是越畫越歡喜,學到不少東西。」韋老太陶醉地沉迷在了她的小人書裡。
老太的小人書還有《魯迅在廣州》《牛頭山》《平原槍聲》《一打瓦崗山》《紅鯉魚案件》《敵後武工隊》《薛剛反唐》《百丈嶺》《血戰屏風山》等。
記者觀察
老人現場作畫19分鐘畫出女兒照片
老人床頭邊,一張小學生課桌就是她畫人小書的地方,書桌前還貼著她的一幅手繪作品。採訪結束時,老太現場做一幅畫。
因為患類風溼,老人腿關節、手關節仍有疼痛,她身材微胖,從凳子上往起站時,也得有人攙扶著才能慢慢站起。牆上掛著一張秋花年輕時的黑白照,記者選中了給老太畫,秋花找來了紙、筆,韋老太戴上老花鏡開始臨摹起來。老人腰身筆直,不急不躁,細細畫來。
19分鐘後,老人完成了畫作。在場的人都說畫得像:「那眼睛、那笑容,就像活的一樣!」但老人還不滿意,一直說不好、不好:「畫得多了,就知道這個地方應該怎麼用筆、怎麼拐,要有耐心,心要靜,慢慢就找到了門,自己畫起來感覺也有味道了!現在手生了!」
延伸調查
原版小人書那可是很珍貴的哦
近年來,連環畫收藏吸引了眾多藏友,多部連環畫原稿在拍賣行售出天價,舊版連環畫的價格在10年間瘋漲10倍,可謂一書難求。一本好品相的第一版《雞毛信》可以賣到5000元,1957年版的《瓦崗寨》價格直指2萬元。專家稱,收藏連環畫,不僅要看出版年代,而且要看繪畫技巧、品相,如果出自名家之手或出版數量極少,就會越加珍貴。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很多出版社區將以前的連環畫重新出版,淘寶網上,記者搜索「小人書」,跳出來的,都是三四元一本的新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