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八章》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貴卻謙虛好禮。」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刻,然宕磨光後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
朱子解讀:樂,音洛。好,去聲。諂,卑屈也。驕,矜肆也。常人溺於貧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無諂無驕,則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也。凡曰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也。樂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好禮則安處善,樂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貢貨殖,蓋先貧後富,而嘗用力於自守者,故以此為問。而夫子答之如此,蓋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磋,七多反。與,平聲。詩衛風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問答,其淺深高下,固不待辨說而明矣。然不切則磋無所施,不琢則磨無所措。故學者雖不可安於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亦不可騖於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
小文解讀:這段話記載了子貢和孔子討論如何對待窮和富的問題。在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裡面都會有貧富差距的問題,而且這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問題。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個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社會上無論貧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孔子還讚揚了子貢「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學有所得,是孔門弟子中傑出的學問家、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善於經商,富至千金。他向孔子求教: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傲慢,怎樣?想必在他內心這是很高的境界了,因為人窮生活容易捉襟見肘,難免氣短阿諛人以圖利,而富貴之人又容易財大氣粗、盛氣凌人,這都是一般人好富惡貧的共同心理。所以人要能達到子貢所說的境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但仁者止於至善,所以孔子說,可也,但還不如貧而樂道,富有卻好禮。聰明的子貢馬上領悟了,並且觸類旁通地去舉一反三,孔子才由衷地讚揚他這下入門了。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