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2020-12-23 騰訊網

摘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八章》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貴卻謙虛好禮。」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刻,然宕磨光後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

朱子解讀:樂,音洛。好,去聲。諂,卑屈也。驕,矜肆也。常人溺於貧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無諂無驕,則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也。凡曰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也。樂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好禮則安處善,樂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貢貨殖,蓋先貧後富,而嘗用力於自守者,故以此為問。而夫子答之如此,蓋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磋,七多反。與,平聲。詩衛風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問答,其淺深高下,固不待辨說而明矣。然不切則磋無所施,不琢則磨無所措。故學者雖不可安於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亦不可騖於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

小文解讀:這段話記載了子貢和孔子討論如何對待窮和富的問題。在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裡面都會有貧富差距的問題,而且這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問題。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個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社會上無論貧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孔子還讚揚了子貢「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學有所得,是孔門弟子中傑出的學問家、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善於經商,富至千金。他向孔子求教: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傲慢,怎樣?想必在他內心這是很高的境界了,因為人窮生活容易捉襟見肘,難免氣短阿諛人以圖利,而富貴之人又容易財大氣粗、盛氣凌人,這都是一般人好富惡貧的共同心理。所以人要能達到子貢所說的境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但仁者止於至善,所以孔子說,可也,但還不如貧而樂道,富有卻好禮。聰明的子貢馬上領悟了,並且觸類旁通地去舉一反三,孔子才由衷地讚揚他這下入門了。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貧而無諂和貧而樂,富而無驕和富而好禮,哪個境界高?
    【智】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 【學】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在其中,雖富貴卻謙恭好禮。【習】子貢是誰?是個富二代,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有錢的一個,也是儒商的鼻祖,所以子貢問這個問題和他的身份很對口。 子貢問人處貧窮時不諂媚,富貴時不驕傲,這種境界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安貧樂道、富而好禮。
  •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孔子回答,好是好,但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鄭康成認為,志於道的人,不會以貧為其擔憂的地方,意思就是道的追求已經超過生活的五欲六塵的追求,而且對道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已經超過五欲六塵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不知道多了多少。所以孔子對子貢說,一個人無論貧還是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雖然境界不錯,但和樂道好禮來比,差太多了。
  •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論語熙解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言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孔子說貧而無怨難,而孔子也說過他的話基本都是有依據的,那麼應該是身邊出現了「貧而有怨」的案例了。會是誰呢?孔子幾乎從不直接揭人短,後人如果好奇,只能從貧窮的幾個弟子裡去分析尋找了。富而無驕易呢?
  • 什麼是「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如果智不能夠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善於取捨,強不足以守業,那就無資格去談論經商之術了。「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白圭所說的「與」,是予人實惠,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一些奸商坐待價格貶得更低再大量購進,而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等市場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又囤積居奇,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銷售,滿足人民的需求。
  • 既能富而無驕也能貧而無怨!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一生安貧樂道。原憲這個人,是孔子學生中,所謂「七十二賢」裡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過總務方面的事情,孔子死了以後,他退隱於山澤布衣之間,走半隱俠的路線。司馬遷著《史記》,在《遊俠列傳》中,曾提到原憲。法家的韓非子反對遊俠和儒士,而司馬遷贊成遊俠並推崇孔子。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六篇: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原文: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拙的體會: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管是人生的閱歷,知識的掌握,財物的積贊……都存在貧與富的情況。一般說來,達到富的過程大多都會艱辛和漫長,一旦相對比達到了富的狀態,其心理和生理上的諸多需求也都能得到了滿足,也都會比較珍惜,故而不驕也並非是什麼難事了。相對來說,處於貧的狀態,時時事事都受制於貧,心理和生理上的諸多需求也長期得不到滿足,加之求富之心之欲,故而就會心生怨尤。怨天尤人的原因還有就是來自世俗的目光和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