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國婦女報》創刊三十周年之際,我們將推出《重訪·30年30人》大型系列報導,每天重訪一位本報曾經評出的年度人物。今日推出的是1998年年度人物吳小莉。1998年,兩會期間吳小莉獲時任總理朱鎔基的點名提問,她被本報評為「1998年年度人物」。
「13年前,我曾經在上海浦東採訪中國首次主辦的APEC會議。13年後,在北京舉辦,真的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這13年來中國國力的變化,點點滴滴的進展,作為媒體人能夠經歷感受,這也是我投入這個行業很大的動力和樂趣所在。」
本報創刊30周年之際,吳小莉對本報記者侃侃而「談」。十餘個關於職業、關於家庭、關於香港與內地的問題,小莉一一作答,不迴避,不誇飾,平實生動富有見地之中,還穿插著些許幽默與俏皮。
如今,APEC漸行漸遠,而作為見證人,置身歷史現場的興奮感與「經歷大事時的存在感」還記憶猶新。
小莉介紹,APEC會議期間,鳳凰衛視做了將近一周的直播。作為鳳凰信息臺副臺長、鳳凰首席女主播的她,責無旁貸地要深度參與,乃至衝鋒陷陣。嚴密的安檢、頻密的活動,做直播外,還要完成她自己欄目的採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問答神州》剛剛播完,朋友們都吃驚,不是在APEC做採訪嗎?怎麼精神這麼好?《問答神州》是小莉的品牌欄目之一,是享有盛譽的高端訪談節目。
「我覺得這就是打雞血或者是說腎上腺素立刻飆升的狀態,當大事情發生時,立即進入一個亢奮狀態,精氣神高度集中、高度展現。我想這就是新聞的魅力,也是我當時投入這個行業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小莉用這種口語化的風格,生動地表達自己對職業的理解與熱愛。
這份熱愛,讓小莉成為國家巨變的專注的觀察者與見證人,也讓她成為東南亞華人電視觀眾中的明星主持人。
如所有的成功一樣,小莉的成功,也是在時間的河流上耐心航行的結果。而其起點,要追溯到很遠很遠。
作為百裡挑一的幸運兒,走出校門後,吳小莉走入了自小就嚮往的新聞行業。入行第二年,因主持《小勇士》欄目,被評為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並漸漸在新聞、綜藝類節目中嶄露頭角,成為華視當紅主播。
就在此時,工作了四年的她,被香港衛視中文臺相中。去,還是留,成為一個問題。當時的吳小莉,不懂廣東話,在香港舉目無親,甚至不知道自己職場生涯的未來會走得更好還是一瀉千裡,但是,「我還是覺得該邁出那一步。」她說。
回首當時的選擇,小莉這樣解釋:「我相信性格會決定人生的走向。我從小就是一個好奇,愛探險,希望能夠四處學習的個性,所以只要工作稍微遊刃有餘了,就會想下一個挑戰在哪裡,下一個成就感在哪裡。」
1993年,骨子裡總想「不斷的求新、求變、求進步、求學習」的吳小莉,來到香港衛視中文臺。未知的召喚,讓她成為當時臺灣新生代主播新星中第一位離臺發展的媒體人。
加盟香港衛視中文臺,吳小莉先後主持了多個風格迥異的節目,名聲鵲起。1996年衛視中文臺改為鳳凰衛視中文臺後,吳小莉鎖定主持新聞、綜藝信息類節目,並開始專訪政界商界要人。她幾乎親歷所有重大的事件,諸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都是她領銜主播,甚至曾連續播報60小時,其敬業態度和報導深度,皆令同行和觀眾稱道。
1998年採訪兩會,堪稱小莉職業生涯的嘉年華。當時,時任總理朱鎔基點名讓她提問。而小莉的表現,對得起這份幸運。提問時,她那自信、職業的風範,讓億萬中國電視觀眾迅速記住了這張姣好的面孔。此後,每一年的兩會,都有小莉的身影。
時光匆匆,滄海桑田。如今,這位跨海而來的見證人,已經見證了中國21個春秋的巨變。而此間,媒體行業本身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小莉認為,怎麼樣在各種信息管道和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繼續留住你的觀眾,吸引你的受眾,做出「吸引人的,能夠雋永的值得留存的作品和內容」,是電視媒體面臨的最大挑戰。
對此,小莉給出的對策是:不斷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了解新的動態,形成自己的觀點,提高理解世界的能力;嘗試新的領域崗位,面對新的人物,新的科目,做探究,做挖掘。從而磨練出快速捕捉到新的焦點和熱點的能力。
如今,小莉重回清華,再次充電。2005年時,她曾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讀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靜下心來,喝口茶看本書做做筆記」,在這個崇拜速度的時代,她希望能有份從容的心態。
世界也進入了海量網絡資訊時代。「人人都有點『紅點控』,」小莉說。她的解決方案是,先收藏,再分類。她還備有筆記本,把看的書,上課的心得都集中在一起,方便在需要的時候再分類、閱讀、使用。這種「古典」的辦法,有效地將信息處理焦慮拒絕在外。
「有幸能夠選擇一個職業是自己熱愛,又是自己能夠勝任的時候」,心中會產生一種被稱之為「福流」(FLOW)的「幸福感」。
經常遊走於香港和內地之間,怎樣看待近來出現在兩地民眾之間的誤解?對於記者的這一問題,小莉如是回答:「再好的朋友也會吵架,再親的親人也會意見不合。」她認為,內地和香港民眾在成長的環境,接受的訓練和教育並不相同,不少的價值觀和理念也不完全一致,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
在她看來,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並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原因,了解歷史,才有機會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