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看到不公平的事就會說出來,不是那種躲在角落默默不發言的人。我不僅說,還要解決它。」那個從小愛發問、愛看書、愛打抱不平、中學時就立下當記者志願的小姑娘,早已成為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媒體人之一,「當大事發生時我存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我」。作為香港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兼首席新聞主播的吳小莉,在15年前的自傳《足音》之後,已為人妻人母的她想再次提筆總結自己這十多年的成長心得的,只是工作太忙一直沒有完成,而借著新節目訪談商業大腕的契機,她推出了新書《吳小莉:與卓越同行》。
若不是當初因為暈機身體不適應空姐的工作,或許觀眾就要錯失這位親切又幹練的女主播了。多數人看到的是吳小莉的功成名就,卻往往忽略了她那「永久的笑臉」背後的勤奮:香港回歸時《60小時播不停》,她連續3天帶妝作業,誘發嚴重的皮膚過敏症;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悲嘆「我實在頂不住了」,可事過之後,她照樣笑容可掬地出現在觀眾面前……吳小莉告誡想要入行的年輕人,要對這種隨時揣著護照準備到處跑的忙累工作有所心理準備,「要永遠記得自己當初選擇這個職業時的理想是什麼,做新聞工作不能只看到從業者光鮮靚麗的外表,還要看到他們所承擔的辛勞、風險以及他們的執著。」
採訪就像是一種雙人對唱
記者:鳳凰掌舵人劉長樂把你的主持風格概括為「既不卑不亢又有情有義」,你是如何做到的?
吳小莉:我曾經採訪過很多人,然而不管採訪對象是誰,我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就是把他還原成一個需要被理解、被溝通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卑不亢。當把他們還原成普通人後,你會發現他們既不特別高大,也絕不卑下,對於他們的強項、弱點,他們出現的喜怒哀樂,你能夠充分地理解,我覺得這就是有情有義。其實,每個人都是一部好書,我們可以讀紙質的書,也可以藉由閱覽人、跟人對話這種方式去閱覽「人」這樣一本書。我覺得這是媒體人的一種幸運,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每次都努力談出一個讓人有所收穫的對話過程,然後把它記錄下來,跟讀者和觀眾分享。
記者:採訪中會有你掌控不了的時候嗎?
吳小莉:要想做到採訪不緊張,最重要的是自己心裡有底,做了很多的準備和功課,了解對方的工作、生活、行業、專業,知道在和他對話的過程中,讀者和觀眾想知道什麼,我能和他聊什麼、又能談出什麼。這樣,就能跟他有共鳴,就像和他站在同一個琴鍵上。我覺得這種採訪就是一種雙人對唱,有來有往。我們採訪前不可能有彩排,但我可以進入他的生活、工作、專業,這樣我的採訪就不是提供一張白紙讓他自由塗抹,而是站在跟他一樣的理解高度上對話。這樣會讓他覺得有對手、有挑戰,談得更盡興,對觀眾、讀者,甚至彼此都有所啟發。隨著採訪經歷的增加,隨著跟越來越多的人溝通、交流,你會發現很多事是觸類旁通的,自己也會對很多事看得更透徹、清晰,採訪對象自然更願意和你長談。所以要珍惜每次採訪的機會,因為每次採訪都是讓你進步的機會,每次採訪都能讓你進入一個人的內心。
記者:副臺長、主播、記者這些身份你更喜歡哪個?未來有什麼規劃?
吳小莉:說到我在傳媒界的身份變化和職業規劃,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和女兒的一段對話。女兒和我討論她未來要做什麼,我跟她分享了我自己選擇職業的經歷,告訴她現在儲備知識和能量,不僅僅是為了找尋未來她能謀生的職業,人一輩子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並把它做到極致。我之所以喜歡做記者,是因為我喜歡站在這個位置上去觀察這個社會,去溝通這個世界。從一個傳媒人的角度來看,在這個領域中的任何一個角色和位置,都只是實踐我們跟隨世界脈動,觀察、分析、分享這個世界變化的角色而已。我不喜歡簡單的重複,也不喜歡留在原地。就像我當年離開父母來到香港是一樣的,我喜歡一切新奇、值得嘗試的事物。而這個行業,讓我常常有這種新鮮感、學習感以及成就感,我一直在做我喜歡的事。所以接下來如果遇到什麼讓我覺得很新鮮、很有意思、做起來很有成就感的事,只要是我喜歡的,我都願意去做。
吳小莉的老公是出過唱片、從事投資銀行工作的周秉鈞,周秉鈞三次求婚抱得美人歸的愛情故事已成佳話,2001年成婚的二人育有一女,女兒Renee今年10歲。這次,為了夫人新書的出版事宜,周秉鈞更一天飛越香港、北京、成都三地,帶著他的團隊和出版方無數次磋商,確認內容、進度、細節,往來郵件更是多達上百封,每個細節都考慮吳小莉的感受,對吳小莉滿滿愛意的呵護,簡直羨煞旁人。「他是我最嚴苛的觀眾,是我公眾形象的堅實捍衛者」,在吳小莉事業成長的過程中,另一半的支持從未缺席,對此,吳小莉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相信你自己,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選到什麼樣的他。沒有十全十美,只是看你要什麼。」
工作生活可以並行不悖
記者:這麼多年來你是如何永葆工作激情的?不覺得累嗎?
吳小莉:累一定會有的,尤其是在做了一段時間馬不停蹄的工作後,通常會有一種人要放空的感覺。我覺得全部的精力付出以後人要完全地放空,要跳離所有的角色,然後自己一個人獨處休息,讓自己能重新充電回來。休息的方式常常是看一場電影,或者是看一看電影臺的一部久違的經典之作,或者去跑步、散步、遊泳、做瑜伽。這麼多年來,我對傳媒工作和新聞工作的熱愛,對於上一線採訪、去學習和了解這個世界的這種熱情,始終不變。
記者:在了解世界的過程中,你自己有什麼變化呢?
吳小莉:改變的是,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越來越多元化、多角度,也更能理解很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折射到生活上來說,意味著我對很多事情更加寬容,更加了解該如何去面對。這些年來,我經歷了從為人女兒到為人妻子再到為人母親這樣的生活歷程,這也使我更加理解生活的全貌是什麼。可以說,過去十多年,我更多是在平衡家庭、生活、工作幾個關係中去學習和成長。在一個家庭中,母親是很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精神的核心所在。很多時候,男性在家庭裡更像一個「大兒子」,他也是需要被寵愛的,需要被像個孩子一樣去照顧的。我們每每回到家,第一個問到的通常是「媽媽在哪兒」,而不是「爸爸在哪兒」,女性起到的是穩定家庭基礎的作用。對我來說,當我的女兒、我的另一半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要存在。職業女性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會使得她在家庭生活中取得更大的平衡並且生活更美滿,我相信工作和生活是可以並行不悖的。
記者:你和女兒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對女兒有什麼期許?
吳小莉:不一定要賺很多錢,只要能找到一個她可以奉獻一生、讓她有成就感的努力方向,我認為就很好。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波折,比如女兒最近在北京的夏令營待了一個月,和室友相處時她遇到了一些挫折,作為母親,我怎麼去引導她面對這些挫折,會長遠影響她的。作為母親,我覺得存在感、與女兒時時的溝通以及我的言傳身教都很重要。前不久她問我說,現在的孩子都被寵壞了,她就擔心長大後沒辦法照顧我。對於她這類疑惑,我就會儘快找時間幫她解開,有時候是寫信,有時候是面談。我已經把一些和她的對話寫了下來,希望以後能把這些文章留給她。 (新報記者 仇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