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典的美式鬼屋恐怖片遇上二戰元素,最後再加點科幻噱頭,如此龐雜豐富的類型融合,如果雜糅得當,勢必碰撞出令人驚喜的成片效果。
最近,一部低調的美式恐怖片《戰爭幽靈》(Ghosts of War)以黑馬之勢,引起了不少恐怖片影迷的注意。R級、驚悚、懸疑、科幻、戰爭、鬼屋,多種類型元素被巧妙地放入了故事中,並且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崩盤,結尾的反轉讓人目不轉睛,倒吸一口涼氣,餘味繚繞許久不散。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導演埃裡克·布雷斯來頭不小,雖然作品不多,但一部《蝴蝶效應》足以將他捧上神壇。這部科幻愛情片,把平行空間和時空穿越玩得即先鋒又令人心碎,是無數影片的心中最佳。
這次的《戰爭幽靈》,他依然擔任了導演和編劇兩個工作。時間和記憶依然是埃裡克·布雷斯影片的重要主題,科幻只是製造驚喜的噱頭,最深層次的內核依然是自我救贖。
故事講述二戰時期,五名身經百戰的士兵來到法國境內的一棟古堡,軍方下達任務,要他們死守這個古堡作為盟軍的重要補給點。
當五位士兵一來到這裡時就發現了異樣。之前負責守衛這裡的士兵,有的乾脆住在古堡外,臨走時也非常匆忙,似乎一秒也不想多待在這裡。
駐紮在古堡後,五位士兵先後遇到了不少難以解釋的超自然現象,恐懼和壓力與日俱增,士兵們都想弄明白其中的緣由,但死亡的威脅卻步步逼近,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找到答案。
《戰爭幽靈》在前半段的故事裡埋下了不少伏筆,做足了氛圍感,為故事最後的驚人反轉積蓄了能量十足的戲劇性張力。
其實五位士兵的古堡遭遇與美國大多數的「鬼屋」電影大同小異。比如忽然打開的門;
屋子裡的各種怪響;
士兵不受控制,突然寫出令人背脊發寒的警告短語;
點不燃的香菸等。
這些小把戲預示著不明力量的潛伏狀態,讓觀眾始終處於焦慮狀態,做好被驚嚇的準備。與其說影片在借鑑溫子仁的《招魂》,不如說它與韓國多年前的一部同類型影片《羅密歐點》高度神似。
影片講述老兵回到R高地確認士兵是否陣亡的驚悚故事。場景依然是一棟廢棄的屋子,幾位士兵遭遇了恐怖的經歷,故事的主題也是救贖。
《羅密歐點》也是韓國電影學習美式恐怖類型片元素,加入本地素材,融合探索韓國恐怖片的開始。一樣的主打戰爭加恐怖,聚焦士兵的戰後創傷與心理困境,而且恐怖效果不俗,給不少影迷留下了心理陰影。
如果說《戰爭幽靈》的前半部分與《羅密歐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那麼後半部分的燒腦大反轉則與經典科幻片《原始碼》殊途同歸。
為了治療戰爭創傷,科幻元素突然發力,將二戰與中東戰爭,過去與現在,虛擬與真實縫合。原來,進入古堡,遭遇恐怖經歷的士兵們早已深受重傷,其實影片中,士兵們身上不時出現的傷痕就在暗示他們身處虛擬空間。
而那些恐怖的經歷也是現實遭遇的「夢境移植」想像,即現實的遭遇以潛意識的方式,被二次「包裝」後,變換了模樣出現,以此保護大腦不再遭受過度刺激,修復人類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原始碼》是利用士兵的大腦,建構虛擬空間找尋現實空間的兇手,那麼《戰爭幽靈》就是借用虛擬技術,消解士兵在現實中遭遇的重大心靈創傷。
影片中,科學家提出理論,人類的精神狀態對於人類的身體修復也存在重大作用。幫助人類忘掉過去的傷痛,走出戰爭恐懼,不僅能治療士兵的心理疾病,還能加速修復士兵的身體創傷,甚至能讓腦死亡的士兵恢復意識。
科學家為幾位身受重傷的士兵撰寫了虛構的故事,結合現實遭遇,讓他們重新經歷「修改」後的故事,完成任務,獲得心靈救贖。
《戰爭幽靈》中有大量細膩地描摹士兵心理狀態的場景,並不遺餘力地想展現戰爭殘暴的一面。兩軍在古堡對壘的一幕,人性最兇殘的一面顯露無疑。而這一幕又與影片高潮時刻的一幕相互呼應。
士兵們的心靈困境是為了保全自己,眼睜睜看著他人被殺害。被害人,士兵,還有暴徒其實都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被戰爭異化,深受暴力帶來的身體與精神痛苦。
影片結尾,類似於《恐怖遊輪》的詛咒循環再次上演,士兵想回到虛擬空間,完成任務,營救戰友,但就在他進入系統時,醫護人員提醒他,重新開始任務,之前的記憶會被抹去,這意味著他又將重新經歷這些痛苦,而且不一定能戰勝自己的人性弱點。
戰爭就是這樣,人類多次目睹了戰爭的恐怖,對於人類社會的摧殘,但卻一次又一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中,在貪婪和暴力中恣意妄為,重蹈覆轍。
這才是最恐怖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