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圈姐
吳耀漢這個名字也許你不熟悉。
但這張臉,喜歡港片的人一定不會忘記。
他曾經在李連杰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飾演了賤兮兮的「青翼蝠王」韋一笑。
是香港資深的金牌配角。
但就是這個配角,卻被媒體曝出坐擁35億身家。
一輩子都不做生意的吳耀漢到底做了什麼積累如此財富?
香港呀,東方明珠啊。
李嘉誠,霍英東啊。
香港是個大力出奇蹟的地方。
可能你已經猜到了,吳耀漢的致富手段。
買樓。
在香港,寸土寸金,手頭有多餘資本的人很難不選擇持有物業來進行財富配置。
當年吳耀漢在籤約德寶公司後,有了名氣,片酬也漲到100萬每部電影。
而那個時候,100萬就可以買到一棟小洋房。
「我拍一部就買一棟樓」。吳耀漢說
結果這一拍,11部。
時間是財富的催化劑。
吳耀漢當年攢下的物業,接連升值,晚年他坦言自己巔峰時買了兩部勞斯萊斯。
配角尚且如此,主角還不上天?
一點沒錯。
老一點的如徐小鳳,通過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晚年不愁吃喝,她對自己的投資理財之道頗為得意:
「我一有錢就買金子買磚頭,想不到現在樓市瘋漲到這麼高!」
年輕一點的如謝霆鋒,從19歲開始,就把自己拍戲賺的錢投到地產上。
小謝的邏輯倒是很單純:&34;。
靠著買樓賺下的錢,謝霆鋒完成了資本積累,於是就有了後來自己的創業之路。如今身上的標籤早就換成了商人。
而香港明星的中生代,更是娛樂圈買樓主力。
比較出名的有劉嘉玲和關之琳這二美。
前者,下手穩準狠。
1985年劉嘉玲花74萬買的房子,1991年轉手就賣245萬。
除了在香港經營物業,她還在內地廣撒網,據傳在上海外灘旁就斥資過億購入酒店式公寓。
而關之琳更是直言:「我好鍾意買樓,一有錢就會買」。
2007年關美人豪擲1.1億元買下的淺水灣南灣道獨立屋,七年後以2.45億轉手,帳面大賺超過1.3億。
除此之外,張學友夫人羅美薇,陳奕迅兩口子,也都是買樓好手。
甚至低調到經常乘坐公共運輸出行的發哥,名下也擁有大量的物業和地皮。
但香港娛樂圈真正實至名歸的樓王,還屬周星馳。
1990年之前,據說周星馳的老媽凌寶兒仍住在香港九龍相對赤貧的木板房中。
但在《賭聖》破紀錄的成為香港本土電影票房冠軍後,周星馳火速買下位於半山區寶雲道12號的峰景花園孝敬老媽。
等到2004年,凌寶兒在荷蘭旅遊時,走出酒店,看到對面樓上掛著電影《功夫》的巨幅海報,那一刻她內心的驕傲抵達頂峰。
但或許她並不十分清楚,兒子真正賺大錢的項目還不是電影。
凌寶兒
差不多在《功夫》大火前後,周星馳協同彼時女友於文鳳以3.2億港元買入太平山頂的「普樂道十號豪宅天比高」地塊。
有多瘋狂?
周星馳在這塊地皮上重建了4幢「天比高超級洋房」,當時估值就達9.2億元,周星馳也一躍成為普樂道最大業主。
等2007年,3年不到,周星馳就出手了其中兩幢,總價值6.5億港幣。
賺的喜笑顏開。
不過,投資總是伴隨著風險,樓市同樣如此。
明星們也不都是賺錢,賠到老本不剩乃至破產的大有人在。
比如張衛健。
1991到1997年期間,香港樓市異常火爆,6年時間大約升值4倍,年平均增長接近25%。
尤其是1995年後的一年多時間,更是價格狂飆。
那個時候,有錢買的人帳面上都賺錢。
但風險也在悄然累積,擊鼓傳花,最終會有「傻子」接棒。
1997年,香港樓市進入極盛時期,幾乎人人投資必談買樓,於是張衛健將所有積蓄投了進去。
瘋狂到甚至還向銀行負債購買。
不過熟悉經濟史的朋友可能知道,隔年的1998,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
香港房價大跌,張衛健一夜回到解放前。
血虧。
當然,要說到香港明星中最著名的破產案例,還輪不到張衛健。
只要有鍾鎮濤在一天,這稱號就非他莫屬。
因為娶妻章小蕙,這女人揮金如土,搞得鍾鎮濤賣力演出也入不敷出。
除了舉債供妻子消費,更是不得已進行激進的投資布局,期望能撞大運。
結果負債重金投資房地產,遭遇房價大跌,直接導致鍾鎮濤破產清算。
1993年陳凱歌的電影《霸王別姬》中有這麼一句臺詞:不瘋魔不成活。
香港這麼多明星買樓,背後的瘋狂到底是什麼?
80-90年代中期。
香港經濟繁榮,但其獨特的經濟定位,決定了香港股市和樓市將異常活躍。
而得益經濟給力,同一時期的香港娛樂圈也進入了黃金時代。
資本蜂擁而至,明星片酬水漲船高。
《旺角卡門》
在房屋供給捉襟見肘的香港,房子是剛需,於是買樓成為他們存放財富的一種方式。
但這還只是動機之一。
究其根本,四個字:不安全感。
相較於同時代的多數內地同行,香港明星們是沒有單位的,換言之,沒有固定工資。
而90年代中期以前的內地藝人,大部分背靠劇院、藝術團以及各種上到國家下至地方的演藝中心,錢雖不多,但有固定收入。
甚至還有可能分房子。
比如馮鞏當年就是靠著單位分房,一家三口才從劇院排練館的大廳簡易房裡搬出來。
所以我們看到為什麼80年代央視《西遊記》、90年代初《三國演義》,能花費好幾年時間拍片。
演員們把自己最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劇組,像打磨一件藝術品那樣揣摩角色。
這種「奢侈」,在香港根本無從談起,除了無線演員或許有極其微薄的薪水,香港演員基本上是「計件工資」。
於是「短平快」不但成為多數香港電影製作的不二法門,也是演員們的生存之道。
大傻成奎安曾爆料,自己24小時不休息,同時拍三部戲。
為什麼這麼拼?
因為在高度市場化條件裡,誰都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吃。
而失業,往往意味著沒飯吃。
常在周星馳電影中演配角的李兆基,就是因為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無戲可拍。
內地觀眾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晚年需要靠朋友救濟才能吃上飯。
李兆基《食神》
患癌後的李兆基
所以,但凡有點資本的香港明星,都希望通過做藝人賺的快錢,錢生錢實現自己財富自由。
拍戲、唱歌、跳舞對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而言,談不上藝術高度,只是一份謀生的工作。
尤其是進入90年代,香港樓市加速上漲。
而另一邊,好萊塢工業化製作的類型電影開始席捲全球,香港娛樂圈主戰場的電影生存環境變惡。其標誌性事件就是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成為香港影史總票房第一,這也是香港電影市場票房冠軍首次從本土電影手裡易主。
遑論票房重倉東南亞市場的快速萎縮。
《侏羅紀公園》
於是沒有安全感的香港明星藝人們,將炒樓風氣愈演愈烈。
只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每況愈下的娛樂產業。
以香港電影為例。
多年後,人們愛用「皆盡過火,皆盡瘋狂」來形容香港電影,而在這背後,其實藏的是逐利心態。
香港電影所謂的黃金時代,可能只不過是大家吹起的一個泡泡,缺乏原創性的內容,過於粗糙的製作,不但丟掉了市場,也使得90年代成龍、周潤發、吳宇森、林嶺東、徐克等人相繼出走好萊塢。
同時期明星們炒樓的熱情明顯高過拍電影,或許已經註定了香港電影的結局。
眼看它起高樓,地基不牢,然後樓塌了。
在眾多香港明星藝人中,只有那些炒樓成功的,或者北上重新佔據了一片天地的,目前活的不錯。
而那些既沒有實現財富自由,又沒有在內地新市場找到自己位置的香港藝人。
他們都隨香港娛樂產業,駛入了黃昏的港口。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