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境之獸》Beasts of No Nation
這部投資只有600萬美元的影片,是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橫空出世的一匹黑馬。
不僅入圍金獅獎提名,還拿下最佳新演員獎。
爛番茄新鮮度也高達90%。
而且極有可能在明年奧斯卡上,也有所斬獲。
是Sir近一個多月來最朝思暮想的片兒。
《無境之獸》講了一個發生在非洲的故事。
小男孩阿古的家人在戰爭中喪生。
他一個人逃進深山老林。
無意間遇上一群遊擊隊。
首領是一個兇狠、粗暴的指揮官,他帶領一群士兵四處徵戰、報仇。
為了活命,阿古加入遊擊隊。
並漸漸被訓練成一個殺人機器。
講述非洲戰亂的好片不少。
比如2004年的《盧安達飯店》、小李子2006年主演的《血鑽》。
但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展示戰爭帶來的悲劇,這無疑是一個劍走偏鋒的角度。
影片公映後,外媒給出的最多好評,是片中對暴力極度真實的展示。
注意,是極度真實。
Sir最震撼的,是其中兩場戲。
加入遊擊隊初期,阿古被指揮官逼著第一次殺人。
指揮官不讓他用槍,給了他一把大砍刀。
第一刀下手不夠重,阿古只在戰俘頭上砍了道口子。
見狀,他的朋友母夜叉又補了一刀。
慢鏡頭下,兩個孩子一刀接一刀,血花四濺,直至把一個毫無反抗力的戰俘砍死。
攝像機一點沒迴避,整個過程,粗鄙而直白,仿佛向你砍過來。
在第一次大開殺戒以後,小男孩阿古開始嗜血之路。
他對殺人越來越熟視無睹。
在之後的一次「掃蕩」中,阿古看著他的朋友們在一棟樓房裡,肆意踩踏一個更小的孩子。
他也在痛苦自責之間,果斷開槍殺死了正在被強姦的婦女。
這些暴力畫面雖觸目驚心,卻紀錄著阿古的成長過程,從昔日的怯弱,一步步走向殘忍。
《赫芬頓郵報》的評價:
片中的暴力是殘酷的,但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沒有一幕被浪費。
一位見證過盧安達大屠殺的加拿大將軍看完此片後說,這是他在大銀幕上看過的,對那個時代非洲最真實的重現。
能拍出如此震驚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
《無境之獸》的導演和編劇,是凱瑞·福永。
這個擁有瑞典和日本混血的「好萊塢萬人迷導演」,最著名的作品要數去年HBO的美劇《真探》第一季。
福永(左)跟馬修·麥康納在片場
該劇不僅被IMDb等各大榜單評為去年最佳美劇之首,福永也因此拿下了艾美獎最佳導演。
如今的第二季《真探》沒了他掌鏡,口碑下跌不少。
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念本科時,福永研究了全世界2.5萬兒童兵的現狀,並深深為之震撼。
當導演的第一天,他就想把這個題材拍成電影。
2006年,他意外讀到奈及利亞裔美國籍作家烏佐丁瑪•伊維拉的這本小說《無境之獸》,立刻被迷住,並著手將其改編成劇本。
小說封面
但由於預算問題,影片一直拖到2014年。
整個拍攝過程,也是厄運連連。
電影大部分在加納拍攝。由於當地環境惡劣,福永在六個月的拍攝中,染上了寄生蟲病,足足消瘦了20斤。
還一度差點踩到一條黑曼巴毒蛇。
另外,飾演片中指揮官的男主角伊德裡斯·艾爾巴,也差點摔下懸崖。
影片的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腳受傷,福永還得自己扛起攝像機,兼職給影片做攝影。
全都是一班用生命在拍片的瘋子。
但堅持實地取景的好處是,你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
鏡頭中變幻莫測的天空。
兒童兵大開殺戒的血色村莊。
從晝到夜的無縫變換。
福永在戰爭殘酷中,淬鍊出超現實的美感。
他在接受《Mr Porter》採訪時,說到自己堅持拍這部片的原因:
我要我的電影,能讓觀眾認識並思考這個世界發生的現實。我希望十年後,這部電影仍然有存在的意義。
影片中,鏡頭不止一次跟隨著這些端著槍的孩子們遊走在叢林間,他們對殺戮已經感到麻木,不管殺了多少人,都面無表情。
但他們的真正目的,卻「單純」得近乎一種天地不仁的殘忍:
外媒EntertainmentTell就評價:
影片的殘忍可能會讓你看不下去,但其反應出戰爭的危害,卻令人痛心,發人深省。
除了導演,《無境之獸》中兩位演員的表現,也給影片大大加分。
扮演殘暴指揮官的,是英國男星伊德裡斯•艾爾巴。
這兩年,他憑藉在一些大片中出演配角,漸漸走入觀眾視線。
《雷神》中的天宮守門人海姆達爾。
《環太平洋》裡防禦總隊的最高長官。
2013年,他憑《曼德拉》,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
還曾一度被傳是下任007的扮演者。
007製片人:伊德裡斯•艾爾巴能演好邦德
將軍、長官、總統,艾爾巴非常擅長演這些「狠角色」。
而這次《無境之獸》中的指揮官,被《紐約時報》稱為艾爾巴職業生涯中「最硬的角色」。
他不僅要帶領遊擊隊在叢林中四處徵戰,還要給手下的士兵進行洗腦式教育,維持自己的領袖地位。
所以艾爾巴在塑造角色時,融入了非洲當地最強壯的銀背大猩猩的特質。
這種猩猩是現存最大的靈長類野生動物,具有極強的領地意識,異常兇狠,連老虎都不敢惹它們。
片中,艾爾巴不僅把髮型剃成類似銀背大猩猩的圓錐狀。
而且坐姿、動作、說話時的手勢等,都刻意模仿,塑造出一個野獸化的叢林領導者。
不少外媒甚至稱他一定會拿下明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小金人。
另一位飾演小男孩阿古的,是亞伯拉罕·阿塔哈。
阿塔哈是在加納一個學校的足球場上被發掘的。
他平時就是個經常逃課的頑皮孩子,家境貧窮,父母都是小販,他之前也沒有過任何表演經驗。
但試鏡時,阿塔哈毫不做作的表現讓所有人驚訝。
負責挑選演員的Harrison Nesbit就說:
阿塔哈根本不是在「表演」,他用驚人的記憶力和瘋狂的想像力,把自己完全融進這個角色中去。
片中,他把阿古在戰爭摧殘下,從一個天真的孩子,到麻木的殺戮機器的轉變,刻畫得相當出色。
影片最後,他目睹最好的朋友死去,吸著煙,面無表情地走過長長的戰壕,像只回不了頭的野獸。
但他時而流露出的,對母親的思念、渴望重逢的溫柔,又讓人格外心疼。
阿塔哈也憑藉這個角色,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新演員獎。
沒準我們還會在明年奧斯卡影帝的提名名單裡,看見他的名字。
當然,《無境之獸》並非沒有弱點——洩了元氣的結局是一大敗筆。
但,如果你想看一部夠硬夠冷酷,甚至能看出生理反應的電影。
就近期影市而言,這是個狠不錯的選擇。
也只有看完後,你才能真正明白,什麼叫無境之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