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3日訊(記者高陽)近日,祁先生為了給自己病癱的八旬老母親換導尿管,傷透了腦筋。
換導尿管需要叫120急救車
「導尿管一個月就要更換一次,老太太84歲了,連床都下不了,我們怎麼帶她去醫院啊。」 家住江岸區新村街黑泥湖社區的祁先生負責照看母親的起居,今年4月祁先生的母親因患卒中入院,7月中旬出院後需要隨身佩戴導尿管,老人沒有行動能力,家住6樓,又沒電梯,這可愁壞了祁先生。「抬上抬下老人實在受不住,我諮詢了新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想要申請護士上門服務,但他們要我打120接送老人去漢口醫院換導尿管。」
「我們也很無奈!有不少居民想要我們上門進行換導尿管等有創操作,這可能會導致感染,所以我們無法提供。」新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換導尿管必須在嚴格的無菌區進行,換完導尿管也要有醫務人員監護,居民家裡環境、人員條件基本不具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可以更換導尿管,但因導尿管材質不同,每周都要來更換,所以建議祁先生打120。
醫生上門換導尿管不合規範
「我在淘寶、醫護到家App上都看到過這種服務,為什麼『網約護士』可以上門插胃管、導尿管和輸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能?換個導尿管有必要打120嗎?為什麼我家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幾百米,卻還要到2公裡開外的漢口醫院換導尿管?」 祁先生對此表示很不理解,打120換導尿管既浪費他的時間金錢,也浪費了社會公共資源。「120不是滴滴,不能隨叫隨到,如果有急救病人,我們肯定是要讓的。」
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目前有很多面臨同樣難題的老人,他們只能通過私下託請相熟的護士,或籤免責協議,或網約上門醫療服務的方式更換導尿管,前幾天,母親出院後第一次換導尿管,只能求熟人幫了一次忙,可下個月怎麼辦,他迫切希望相關部門儘快予以答覆。
「護士如果超出註冊的執業地點、類別或範圍的醫療行為未經批准,又不屬緊急情況下的救治行為,應定性為非法行醫。」 江岸區衛健局相關科室負責人表示,目前湖北省不屬於「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省份,不具備開展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沒有相關審批機構的許可,不是特殊情況下(比如急救),「網約醫生」 「網約護士」登門換導尿管在武漢市肯定是屬於非法執業,但武漢並沒有出臺相關法規細則。如果有不良於行卻需要這類服務的患者,可以請家庭醫生團隊聯繫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前在附近醫院掛號、預約。
家庭醫生「進家門」還需有正規流程
據長江日報記者了解,今年1月8日,武昌區水果湖街省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有派醫生上門為老人服務的先例。家住武昌區省國防科工辦宿舍的張奶奶今年84歲,去年10月突發腦溢血成為植物人,去年底出院,和祁先生的母親一樣,張奶奶需要定期更換導尿管,卻出行不便,張奶奶的家人向多家醫院求助被拒,最終在媒體協調下,該中心同意派醫生上門更換導尿管。武漢市衛計委相關人士也表示,對於張奶奶這種特殊情況,其家屬可以和其之前治療的醫院或者和社區的家庭醫生溝通,醫院或醫生在對老人身體健康狀況進行科學評估的前提下,雙方達成一致後,醫護人員上門提供服務。但至今,武漢市並未出臺相關文件。
關於義務上門換尿管的媒體報導也有不少,2013年,武漢長航醫院泌尿外科醫生顧鵬從2005年開始,堅持八年義務上門為88歲的肖爺爺換導尿管。2018年,黃陂區人民醫院盤龍城院區外科護士長胡婷連續4個月上門,為84歲的朱奶奶換導尿管。
需要上門服務的患者一般都是失能、失智、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的情況下,溝通交流是否流暢,醫療安全如何做到位,給患者帶來方便的同時,如何保護好醫護工作者自身的安全。有些醫療後期也需要規範護理,比如胃管、導尿管的護理,這需要一套正規的流程。給家庭醫生配套聯動的政策支撐,賦予他們管理健康的權力和動力,才能把健康中國的根基扎牢,以效益更高的方式去守護人民健康。
【編輯: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