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雨菲
2021年上班第一周。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走上街頭,分別採訪了北京、上海、成都、南昌的當代「打工人」,想問問看,他們的加班現狀和心態是什麼樣的。
你願意接受加班嗎?
「你願意加班嗎?」「你為什麼要加班?」這些看起來甚至沒必要問的問題,「打工人」還是給出了我們意料之外的答案。
一位來自江西南昌,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的31歲「打工人」坦言:「我不加班,總有別人會加班。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了。」畢竟,工作機會難得,所以他選擇接受加班。
另一位在四川成都某公司做採購工作的「打工人」則稱,她對個人經濟獨立有一定的追求,如果加班能賺更多錢的話,她願意加班,希望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孝順父母、實現興趣愛好自由。
也有來自上海的大四實習生,初入職場,認為加班這件事自己沒有多少選擇權,很多情況下是迫於人情——同事們都在加班,自己也只好一起幹活。
你的工作平時需要加班嗎?
「平時加班多嗎?」《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偶遇的受訪者中,大多數人表示,對自己現在工作的加班情況沒什麼可抱怨的。一些是因為加班頻率和時長較少,在他們的可接受範圍內,一些是因為加班獲得的相應補償,達到了他們的心理預期。
如果給你百萬年薪,你願意加班嗎?
「年薪百萬但加班,你願意嗎?」
「一百萬還是不少!」一位來自成都的33歲「打工人」笑呵呵地說,「如果是想換車換房正缺錢的時候,領導不說,主動都要加班!」但接著他又說道,「平時嘛,不考慮這些東西,生在成都,還是以享受生活為主。」
上海一位40歲左右的「打工人」聽到這個問題後,誠懇地回答記者說:「那我願意的。(因為)經濟上有壓力,要還房貸。」
而北京的一位銷售人員覺得,每天工作時間要在12小時以內,「如果加班時間實在太長,那我覺得年薪百萬也不重要(沒有吸引力)。」她還說,如果那份工作真的是她喜歡的話,那也跟錢沒關係。
如何看待加班和身心健康的關係?
「身體健康最重要」,「工作和生活平衡」,「保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當代「打工人」在談及加班時,有意無意地就會提及這些對身心健康的關注。無論是相關的新聞報導,還是身邊發生的一些事,甚至是自己體驗過的不適感,都讓「打工人」更加注重理性加班。
「如果你覺得身體吃不消,或者你不願意做下去,就可以暫時離開這個工作,再找其他的就好了。」「並不是為了錢就得去破壞一些東西,我覺得健康和快樂,還是很重要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把身體透支了,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來。」……
「打工人」是當代人對自己工作現狀的一種自嘲調侃,也體現著他們為夢想拼搏奮鬥,腳踏實地的 「打工魂」。但也正如新華微評所說:逐夢得拼搏,成功須奮鬥,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能被忽視甚至被侵害。畸形加班現象必須堅決遏制。
讓勞動者超時工作、透支健康,是違法操作,是對奮鬥精神的背離。加強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讓追夢人健康地奔跑,讓企業發展更有溫度,才是奮鬥該有的樣子。
責編 | 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