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2020-12-23 21世紀商業評論

文 /曹彥君 編輯/陳曉平

美團最近陷入「殺熟」的風波。

一位名叫「漂移神父」的網友爆料稱,他在美團App購買驢肉火燒外賣時發現,在同一家店鋪、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點的條件下,開通美團會員的帳號所需的配送費,比未開通會員的帳號所需的配送費高出整整4元。

該網友多次親身測試後指出,其所在位置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會員帳號總是超出非會員帳號1-5元不等的配送費。

換句話說,會員並未享受到平臺所承諾的優惠待遇,只要多點幾次外賣,額外支付的配送費甚至會超過會員所享的優惠。

這一現象引起熱議,網友紛紛曬出自己類似的「殺熟」遭遇。

美團公開回應稱,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軟體的定位緩存所導致,用戶下單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該回應未得到該名爆料者及公眾的接受和認同。

被指控從事「殺熟」的不僅僅是美團一家。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學者張敏告訴《21CBR》記者,大數據殺熟現象非常普遍,在電商網站、網約車軟體、外賣平臺、在線旅遊服務等平臺上尤為突出。

層出不窮

大數據殺熟,狹義上理解,說的是同樣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貴過新客戶;廣義上,就是指企業分析和預測消費者大數據,對不同對象收取不同價格的行為。

2018年開始,「大數據殺熟」即受到廣泛關注和報導。

當年,攜程遭網友多次爆料,在機票、高鐵、酒店價格上進行大數據殺熟,攜程回應稱平臺從未有過該行為,此後依然頻繁爆出新老用戶價格不對等的情況。

今年10月,澎湃新聞報導,有一位程先生在攜程旗下去哪兒App以217元的價格預訂一家酒店,他和朋友打開另一部手機搜索同一酒店發現,相同入住日期下的同一房型,價格變成了169元,再換一部手機,又變為175元。

以上涉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在網際網路平臺層出不窮。

北京市消協的一項調查顯示,約56.92%的受訪者表示,曾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在對14個App或網站進行的57組模擬消費體驗樣本中,有23組樣本新老帳戶的價格不完全一致,佔比40.35%。

殺熟機制受益於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當大數據技術越發達,智能化程度越高,當平臺經營者擁有市場支配地位、數據的收集與運用能力,將會積累起隱性侵害熟客消費者的能力。

張敏解釋道,目前大數據殺熟算法主要依託類線性空間算法、類線性時間算法和並行算法等技術。

平臺經營者通過支付工具推廣、紅包發放等方式擴大自己的消費者資料庫,在消費者具備一定粘性之後,利用以上算法,根據消費者的習慣、地址、價位選擇、所用電子設備型號等特徵,有針對性地對新老消費者顯示不同的標價,以極其隱蔽得獲得更高的利潤。

多位專家向《21CBR》記者表示,大數據殺熟對消費者、社會將產生長期危害。

對於消費者個人來說,一次交易中或許僅僅是價格的小數額差異,但當消費者對平臺產生依賴,長期而言交易成本不降反升,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對於全社會而言,殺熟行為破壞了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降低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導致全社會交易成本的上升。

維權之難

根據《反壟斷法》第17條和第47條,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如果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可對企業處以上一年度銷售額上限10%的罰款。

此外,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中也有針對數據使用行為的類似條文。

多位專家在受訪時表示,至今未有網際網路企業因大數據殺熟行為受到執法機構的調查和處罰。

原因是多重的。

在法律法規方面,對大數據殺熟行為的規定仍然較為模糊,且該現象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反壟斷法》等多部法規的交叉區域,需競合執法,過程更為複雜。

相較「二選一」、反競爭併購等壟斷行為,大數據殺熟更為直接侵害了消費者的權利,然而,消費者個人維權異常艱難。

華東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巍告訴《21CBR》記者,殺熟行為非常隱秘,很多情況下消費者是被蒙蔽的,若不經過仔細比對價格,很難察覺自己是被殺熟的對象。即使發現可疑的現象,個人也很難向執法機關進行舉證。

高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姜麗勇表示,消費者個人力量單薄,若以個人名義向平臺企業提起訴訟,成本非常高,難以承擔;此外,我國的民事訴訟機制要求由原告方做出舉證,殺熟機制來自平臺內部的算法,消費者方面無法證明算法存在不合理之處。

稍可寬慰的是,市場監管總局在11月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第17條首次對大數據殺熟的概念作出細化,明確指出「差別待遇」的表現形式包括:

基於大數據和算法,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因素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對新老交易相對人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

多位專家表示,過去國內對數字經濟的監管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徵求意講稿直指大數據殺熟在內的多種壟斷行為,是反壟斷領域監管歸位的標誌。

「如果可以促使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不再靠大數據殺熟、不再靠壟斷行為獲利,實際上會促使他們只靠創新獲利,有利於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翟巍說。

算法雙刃劍

有網際網路分析師表示,利用算法殺熟或許並非企業本意,「殺熟」恰好只是可以捎帶的一個能力。

姜麗勇認為,一方面,算法可以基於消費者的個人畫像和用戶偏好作出更精準的推薦,提高交易的效率;另一方面,當平臺使用了算法卻不給消費者拒絕使用的選擇,是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的侵害。

由於網際網路企業對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算法機制的運作不透明,消費者群體非常脆弱。「企業對大數據掌握得非常精確,消費者看不出來企業是否對他們存在歧視,就會對企業的算法產生恐懼。」姜麗勇說。

美團上搜索酒店價格對比圖

姜麗勇認為,除了進一步細化《反壟斷法》中的大數據殺熟概念,還要對企業的數據、算法使用能力進行規制。

消費者應擁有拒絕被採集數據、拒絕接受算法服務的權利;即使消費者同意接受算法服務,企業也要對算法進行一定程度的公開,保證不會過分歧視某一類服務人群。

翟巍則表示,執法機構應該實行「科技監管」,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他建議,由於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存在,執法機構可對國內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都展開外圍調查,再選取具有明顯殺熟行為的企業,調取算法數據,進行重點調查。

姜麗勇相信,若執法機構未來對涉事企業進行查處,上一年銷售額上限10%的罰款金額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有望引導網際網路企業主動合規。

算法本身並無對錯,對於使用其非法獲利的企業,監管之劍終將落下。

題圖來源:CFP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文/曹彥君 編輯/陳曉平美團最近陷入「殺熟」的風波。殺熟機制受益於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當大數據技術越發達,智能化程度越高,當平臺經營者擁有市場支配地位、數據的收集與運用能力,將會積累起隱性侵害熟客消費者的能力。張敏解釋道,目前大數據殺熟算法主要依託類線性空間算法、類線性時間算法和並行算法等技術。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新華網評大數據殺熟
    摘要:攜程回應「大數據殺熟」:是系統BUG,涉及上百個訂單 ---22日,攜程客服微博官網帳號回應稱: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美團也同樣遇到了"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而美團和攜程對外的態度非常一致:否認"殺熟"。調查顯示:56%受訪者曾被大數據殺熟 。
  • 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儘管美團回應是定位問答,但是大數據殺熟再一次成為熱門議題。為什麼這多年過去了,大數據殺熟屢禁不絕?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與你分享。日前,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把美團盯上了熱搜。在筆者看來,平臺商業模式與利益決定了部分網際網路APP殺熟難以避免,要防範這些平臺殺熟,應對方法只有想辦法成為平臺的「非忠誠度用戶」才可以。
  • 大數據「殺熟」為何會如此猖狂
    這一現象,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網民紛紛曬出自己被「殺熟」的遭遇。並且,還在網上就「你被殺熟過嗎」發起投票,有約佔76%的網民稱有被各種APP「殺熟」過的經歷。輿論的風聲越來越大,美團終歸是坐不住了。面對大數據「殺熟」質疑,企業進行否認,或是聲稱故障為由,絕不是個例。1.「殺熟」事件已成為市場常態大數據「殺熟」,早在2018年就已經進入大家的視野。當年,飛豬遭消費者多次爆料,在買機票、訂酒店價格上進行大數據「殺熟」。
  • 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在電商行業中頻頻出現。今年9月15日,央視財經頻道再次揭露「大數據殺熟」現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大數據「殺熟」調查顯示,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被大數據殺熟,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如懷疑請提供截圖。近日,有網友反映,「能花錢的軟體都在殺熟,淘寶攜程美團一大堆,我都對比過。兩個手機放一起,連結互相發過去,一樣的東西價格都不一樣。」22日,攜程客服 對此回應: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此前,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曾回應該話題:「在價格方面,攜程以前的規則太複雜,給某些客戶造成了假象,但現在規則更加透明化。」
  •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大數據殺熟行為明令禁止是怎麼回事?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餘的行為。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
    國慶將至,一條與在線旅遊相關的話題——「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1名。根據《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徵的旅遊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根據微博眾多網友評論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等領域或多或少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 大數據殺熟,請把眼光放長遠
    先前有美團用戶暴露美團大數據殺熟問題,引發網友熱議。同一地點不同手機,配送費竟不一致?會員點餐價格竟比普通用戶更高?美團方面回應稱,「與會員身份無關,定位緩存偏差所致。」但從眾多網友的反應看,此番回應似乎並沒產生足夠說服力,甚至有網友直言:「吃飯的軟體,吃相太難看!」
  • 打好反壟斷組合拳,讓大數據不再「殺熟」
    (12月23日經濟日報)9月15日,央視點名在線旅遊平臺的「大數據殺熟」現象,當日,在微博上發起的一個投票顯示,有1.5萬人認為自己遇到價格明顯差異的情況,佔所有投票人員的近八成。去年3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什麼時候實施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什麼時候實施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什麼鬼 今日,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的新聞上了熱搜,但是不少人對於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並不是非常了解,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給大家解釋一下。
  • 美團、肯德基、滴滴都「殺熟」?大數據放過我吧!
    其實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都是消費者們非常深惡痛絕的行為,據悉,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中,「大數據殺熟普遍」排在十大熱點話題第三位。天眼妹還從《中國質量萬裡行》了解到,2018年鬧得最火的時候,滴滴、攜程、美團、淘票票都被捲入其中,不過當時所有提供服務的公司都沒有承認。
  • 美圖殺熟,不過是大數據的本職工作,3招告訴你如何避免被殺熟?
    近日,《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自媒體文章被廣泛傳播,大數據殺熟成為繼螞蟻集團、辛有志、羅永浩之後的又一個年終大瓜。美團也再次成為大家口誅筆伐的對象,一時間人們對於美團的種種不滿,都藉由這個機會噴薄而出,官媒也第一時間表示:吃相難看。
  • 美團被圍攻,大數據「殺熟」防不勝防!真的該管管了!
    這些APP算法強大,推薦人性化,我們不否認大數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值得警惕的是,在人性化的背後,這些手握大數據的平臺卻在想方設法的從用戶口袋裡「掏出更多錢」。大數據時代「殺熟」防不勝防其實不僅僅是美團,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平臺都有不同程度的「殺熟」情況。來自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一百個人中,有超過80個人認為「殺熟」現象很普遍,近一半以上的人有過被「殺熟」的經歷。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如有懷疑,請提供相關截圖!
    前幾天美團殺熟的事件剛剛落幕,今天攜程又被網友爆料大數據殺熟,該網友稱,自己對比過,兩個手機放在一起,連結互相發過去,一樣的東西價格不一樣。
  • 美團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否則,它仍然是揩用戶的油,跟利用大數據殺熟,沒啥本質區別。大數據殺熟或已成為不少平臺的隱性商業模式大數據殺熟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了,沒有大數據殺熟才是新聞。之所以成為殺熟的對象是會員,而不是非會員,如果從商業邏輯層面找原因,大概有幾點。首先我們知道,對於會員與非會員的權益部分,平臺並沒有從違約責任層面對自身的責任進行限定,因此這樣一來,大數據殺熟就更多只能歸咎到商業道德層面的問題。
  • 美團大數據殺熟會員用戶再發聲:緩存背不動這個鍋
    【CNMO新聞】最近,「美團大數據殺熟」事件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該事件相關的微博話題下,無數網友紛紛分享了自己被各平臺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引發了群體共鳴。隨後美團回應表示,這不是大數據殺熟,而是軟體定位緩存導致了配送費預估不準。這一回應自然是引起了網友們的群嘲。
  • "大數據殺熟"愈演愈烈 電商誠信修復成系統工程 _ 經濟參考網...
    圍繞著「大數據殺熟」是否存在的爭論延續至今仍無定論,但從去年初爆出到現在,「大數據殺熟」所指向的在線差旅平颱風波難斷。  從「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2018年受理的全國306家各類電商全年度真實用戶投訴大數據看,經營者信用缺失的現狀依然不容樂觀,消費者仍難以充分獲得安全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監督權。
  • 網友反映被餓了麼「大數據殺熟」
    這不是『大數據殺熟』嗎?」小楊表示,他之所以開餓了麼會員,就是認為會員優惠力度必然會更大,「如今感覺自己的信任崩塌,太讓人心寒了!」記者在網上以餓了麼和「百億補貼」為關鍵詞搜索發現,許多網友通過知乎、微博、貼吧等平臺反映餓了麼這個活動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
  • 你是如何被大數據殺熟的?普通人該如何避免被殺熟?
    在回顧大數據殺熟事件的同時,小編也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大數據是如何殺熟的?大數據殺熟的原理是什麼?是故意為之還是技術失誤?作為普通人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被大數據殺熟?今天就簡單和大家說一說大數據殺熟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