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殺熟,不過是大數據的本職工作,3招告訴你如何避免被殺熟?

2020-12-23 互聯深8點

同一時間、同一配送地點、同一家外賣平臺、同一個商家,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配送費比非會員還高,吃瓜群眾都不理解,這會員買了就為交智商稅用的?近日,《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自媒體文章被廣泛傳播,大數據殺熟成為繼螞蟻集團、辛有志、羅永浩之後的又一個年終大瓜。美團也再次成為大家口誅筆伐的對象,一時間人們對於美團的種種不滿,都藉由這個機會噴薄而出,官媒也第一時間表示:吃相難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根據美團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餐飲外賣收入為206.9億元,同比增長32.8%,餐飲外賣交易額達到1522億元,年度交易用戶數達4.8億,創下歷史新高。如果按照第三季度90天計算,美團外賣的日純收入高達2.29億元,餐飲日均單量3490萬單,平均每單美團外賣可以獲得6.65元的收入。這樣一家擁有超級現金流和活躍用戶數的企業,與滴滴一樣,擁有極其龐大的大數據,這也是人家的重要核心資產,想殺熟,太容易了。

大平臺為何會出現大數據殺熟呢?

如果你是常客,且並不會貨比三家,每次都是固定的幾家餐館點餐,最後對價格也不怎麼確認,一通操作不用動腦子,1分鐘不到就搞定了,那麼美團的大數據就會認為你是對於價格不敏感的常客,那就宰你沒商量了。

如果你偶爾下單一次,每次都要看半天,挑很長時間,最後還要算半天附近兩個商家的滿減券哪個更實惠,40塊錢是吃一葷一素好還是吃兩個肉菜一個湯好,點餐時間超過10分鐘,且付款前又四處翻找優惠券,那對不起,大數據會判定您既是生客,又是對價格斤斤計較的人,暫時不會殺你。

為什麼要殺熟?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有人大大咧咧慣了,懶得自己做飯,懶得出去吃,懶得選飯館,三家飯館輪著來,不用動腦子直接點老三樣,提交帳單自動付款然後就等著吃了,多少錢從來都沒看過,那不坑你坑誰?你大大咧咧,平臺就利用這個消費習慣,擺你一道,很多人不知不覺就中了招。

美團的回應有多少可信度?

針對用戶反饋的「會員和非會員配送費差異」問題,12月17日,美團外賣回應稱,文中提到的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用戶實際下單的配送費,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您看清楚了,不是地址不準確,也不是殺熟,是用戶的手機裡有定位緩存,顯示的是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這個定位緩存的說法,似乎和當年ofo小黃車的定位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啊。那麼,定位緩存為何只會讓配送費增多,而不會減少呢?會員的定位緩存默認比配送地址要遠唄?這個有點意思。

美團的解釋可以說是漏洞百出,甚至連自家辛苦加班搞代碼的程式設計師都得含淚表示,這鍋我不背。說白了,美團也好、滴滴也好,人家有成千上萬個系統算法工程師在研究背後的大數據,也在研究怎麼進行用戶的精準分類,更在研究怎麼算計這些又懶又不看價格的外賣吃貨。

怎麼避免大數據殺熟?

著名的經濟專家說過這樣一段話,到現在看起來依然有點驚心動魄,大致意思是,一旦企業對某個行業形成了壟斷,人們對它形成了依賴,只要不發生致命的錯誤,基本上是它想漲價就漲價的,用戶只能跟著走。這不就是美團殺熟最好的解釋麼?

此前,某經濟學專家表示,「過去經濟學裡講一級價格歧視,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現在有了所謂的大數據,倒是堂而皇之地實現了。」所謂的一級價格歧視,就是指把消費者心中的價值運用到極致的方法。舉個例子就是:你媳婦去買豬肉,單價砍完了又抹個零,合一斤豬肉只需要25塊錢;而你去買菜,問一句多少錢,連還都不還一句價稱了就走,一斤豬肉要30塊錢,是你不會過日子麼?並不是。是你大大咧咧慣了,你才不會為這點小錢斤斤計較,一斤給你八兩,裡外裡重量不夠價格又高,不知不覺你就成了被坑的。

怎麼避免被殺熟呢?

第一,對於這種付費會員,要看好了再下手,認真分析完買了的意義再付錢,不要順手結帳的時候就勾選了,當時便宜幾塊錢,然後就月月自動付了,不知不覺就成了熟客了;

第二,要養成對帳和記帳的習慣,很多人沒有這個習慣,直到自己有很大一筆虧空的時候,才想起去核對帳單,那個時候真是費時費力,關鍵是半個月之前發生的事,您哪裡還記得?凡是自動付款的app,完事了都再確認一下有沒有沒花冤枉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別那麼懶。

相關焦點

  • 你是如何被大數據殺熟的?普通人該如何避免被殺熟?
    在回顧大數據殺熟事件的同時,小編也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大數據是如何殺熟的?大數據殺熟的原理是什麼?是故意為之還是技術失誤?作為普通人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被大數據殺熟?今天就簡單和大家說一說大數據殺熟那些事兒!
  •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大數據殺熟行為明令禁止是怎麼回事?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餘的行為。
  • 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儘管美團回應是定位問答,但是大數據殺熟再一次成為熱門議題。為什麼這多年過去了,大數據殺熟屢禁不絕?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與你分享。日前,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把美團盯上了熱搜。在筆者看來,平臺商業模式與利益決定了部分網際網路APP殺熟難以避免,要防範這些平臺殺熟,應對方法只有想辦法成為平臺的「非忠誠度用戶」才可以。
  •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學者張敏告訴《21CBR》記者,大數據殺熟現象非常普遍,在電商網站、網約車軟體、外賣平臺、在線旅遊服務等平臺上尤為突出。殺熟機制受益於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當大數據技術越發達,智能化程度越高,當平臺經營者擁有市場支配地位、數據的收集與運用能力,將會積累起隱性侵害熟客消費者的能力。張敏解釋道,目前大數據殺熟算法主要依託類線性空間算法、類線性時間算法和並行算法等技術。
  •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學者張敏告訴《21CBR》記者,大數據殺熟現象非常普遍,在電商網站、網約車軟體、外賣平臺、在線旅遊服務等平臺上尤為突出。殺熟機制受益於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當大數據技術越發達,智能化程度越高,當平臺經營者擁有市場支配地位、數據的收集與運用能力,將會積累起隱性侵害熟客消費者的能力。張敏解釋道,目前大數據殺熟算法主要依託類線性空間算法、類線性時間算法和並行算法等技術。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
    國慶將至,一條與在線旅遊相關的話題——「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1名。根據《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徵的旅遊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根據微博眾多網友評論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等領域或多或少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 美團、肯德基、滴滴都「殺熟」?大數據放過我吧!
    圖片來源:天眼查大數據「殺熟」,如何暴打消費者智商?其實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都是消費者們非常深惡痛絕的行為,據悉,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中,「大數據殺熟普遍」排在十大熱點話題第三位。天眼妹還從《中國質量萬裡行》了解到,2018年鬧得最火的時候,滴滴、攜程、美團、淘票票都被捲入其中,不過當時所有提供服務的公司都沒有承認。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新華網評大數據殺熟
    摘要:攜程回應「大數據殺熟」:是系統BUG,涉及上百個訂單 ---22日,攜程客服微博官網帳號回應稱: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美團也同樣遇到了"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而美團和攜程對外的態度非常一致:否認"殺熟"。調查顯示:56%受訪者曾被大數據殺熟 。
  • 美團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否則,它仍然是揩用戶的油,跟利用大數據殺熟,沒啥本質區別。大數據殺熟或已成為不少平臺的隱性商業模式大數據殺熟基本上已經不是新聞了,沒有大數據殺熟才是新聞。不過監管層面已經在針對「大數據殺熟」有所動作。2020年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中,第十七條明確指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可能會基於大數據和算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
  • 打好反壟斷組合拳,讓大數據不再「殺熟」
    (12月23日經濟日報)9月15日,央視點名在線旅遊平臺的「大數據殺熟」現象,當日,在微博上發起的一個投票顯示,有1.5萬人認為自己遇到價格明顯差異的情況,佔所有投票人員的近八成。去年3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大數據「殺熟」為何會如此猖狂
    面對大數據「殺熟」質疑,企業進行否認,或是聲稱故障為由,絕不是個例。1.「殺熟」事件已成為市場常態大數據「殺熟」,早在2018年就已經進入大家的視野。當年,飛豬遭消費者多次爆料,在買機票、訂酒店價格上進行大數據「殺熟」。
  •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什麼時候實施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什麼時候實施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什麼鬼 今日,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的新聞上了熱搜,但是不少人對於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並不是非常了解,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給大家解釋一下。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如懷疑請提供截圖。近日,有網友反映,「能花錢的軟體都在殺熟,淘寶攜程美團一大堆,我都對比過。兩個手機放一起,連結互相發過去,一樣的東西價格都不一樣。」22日,攜程客服 對此回應: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此前,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曾回應該話題:「在價格方面,攜程以前的規則太複雜,給某些客戶造成了假象,但現在規則更加透明化。」
  • 「大數據」殺熟再現市場,你被「坑」過嗎?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的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了很多人最親密的「戰友」,訂餐、打車、住宿、網購、電影等等均可以在手機上實現,由於在下載安裝APP時,無一都要求必須授權讀取我們的各類信息(位置、相冊、簡訊、通訊錄、機器識別碼、存儲內容等等),所以我們在各類APP前面其實屬於「裸奔」的狀態,由此也引出了一系列大數據殺熟事件。
  • 美團被圍攻,大數據「殺熟」防不勝防!真的該管管了!
    此次事件中,肯定有些人會問,美團這樣「殺熟」不違法嗎?筆者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不違法。你可以從商業道德上譴責,但從商業邏輯上來講是沒問題的。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是在「裸奔」,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大數據包圍了起來,你每天上網的時間,瀏覽的網頁,家裡到公司的路徑,在哪裡停留,用外賣點餐,點的是什麼,這些都會作為數據被平臺知曉。換句話說,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便捷,就越容易成為平臺殺熟的對象。
  • 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在電商行業中頻頻出現。今年9月15日,央視財經頻道再次揭露「大數據殺熟」現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大數據「殺熟」調查顯示,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被大數據殺熟,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
  • 外賣平臺涉嫌大數據殺熟,處理不能「自說自話」
    對於涉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司法該如何有效介入?作為監管部門和服務提供單位,應各自承擔起怎樣的責任?上述問題,必須在平臺發展運營的過程加以解決。倘若失去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和保護,也就難以建立起人們的安全感,間接失去了公平互信的市場。事發之後,平臺方迅速回應用戶關切值得肯定,但不能就此戛然,第三方調查取證,汲取教訓並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 美團涉 「大數據殺熟」被質疑:你以為你在薅羊毛,但你才是被薅的羊
    存在未必合理,為此,搜狐科技採訪了此次事件的當事人以及眾多技術專家、律師和行業從業人員,還原美團被質疑 「大數據殺熟」的真相。「大數據殺熟」還是定位緩存誤差?在外賣服務中,一般商家配送服務範圍覆蓋周邊 3 公裡左右,如商家希望向更大範圍配送,可使用 「全城送」服務,配送範圍更廣,相應的配送費用也會更高。
  • 美團涉「大數據殺熟」被質疑:你以為你在薅羊毛,但你才是被薅的羊
    存在未必合理,為此,搜狐科技採訪了此次事件的當事人以及眾多技術專家、律師和行業從業人員,還原美團被質疑「大數據殺熟」的真相。「大數據殺熟」還是定位緩存誤差?從2016年起,包括美團、淘寶、天貓、滴滴、攜程、飛豬等一系列平臺都被陸續指控「大數據殺熟」。拋開「大數據殺熟」問題,有關於配送費、會員權益等,你以為你在薅美團外賣的羊毛,但在很多時候,餐飲商戶為了獲取更多的平臺流量,也做了大量的補貼。
  • "大數據殺熟"愈演愈烈 電商誠信修復成系統工程 _ 經濟參考網...
    圍繞著「大數據殺熟」是否存在的爭論延續至今仍無定論,但從去年初爆出到現在,「大數據殺熟」所指向的在線差旅平颱風波難斷。  從「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2018年受理的全國306家各類電商全年度真實用戶投訴大數據看,經營者信用缺失的現狀依然不容樂觀,消費者仍難以充分獲得安全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