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間、同一配送地點、同一家外賣平臺、同一個商家,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配送費比非會員還高,吃瓜群眾都不理解,這會員買了就為交智商稅用的?近日,《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自媒體文章被廣泛傳播,大數據殺熟成為繼螞蟻集團、辛有志、羅永浩之後的又一個年終大瓜。美團也再次成為大家口誅筆伐的對象,一時間人們對於美團的種種不滿,都藉由這個機會噴薄而出,官媒也第一時間表示:吃相難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根據美團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餐飲外賣收入為206.9億元,同比增長32.8%,餐飲外賣交易額達到1522億元,年度交易用戶數達4.8億,創下歷史新高。如果按照第三季度90天計算,美團外賣的日純收入高達2.29億元,餐飲日均單量3490萬單,平均每單美團外賣可以獲得6.65元的收入。這樣一家擁有超級現金流和活躍用戶數的企業,與滴滴一樣,擁有極其龐大的大數據,這也是人家的重要核心資產,想殺熟,太容易了。
大平臺為何會出現大數據殺熟呢?
如果你是常客,且並不會貨比三家,每次都是固定的幾家餐館點餐,最後對價格也不怎麼確認,一通操作不用動腦子,1分鐘不到就搞定了,那麼美團的大數據就會認為你是對於價格不敏感的常客,那就宰你沒商量了。
如果你偶爾下單一次,每次都要看半天,挑很長時間,最後還要算半天附近兩個商家的滿減券哪個更實惠,40塊錢是吃一葷一素好還是吃兩個肉菜一個湯好,點餐時間超過10分鐘,且付款前又四處翻找優惠券,那對不起,大數據會判定您既是生客,又是對價格斤斤計較的人,暫時不會殺你。
為什麼要殺熟?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有人大大咧咧慣了,懶得自己做飯,懶得出去吃,懶得選飯館,三家飯館輪著來,不用動腦子直接點老三樣,提交帳單自動付款然後就等著吃了,多少錢從來都沒看過,那不坑你坑誰?你大大咧咧,平臺就利用這個消費習慣,擺你一道,很多人不知不覺就中了招。
美團的回應有多少可信度?
針對用戶反饋的「會員和非會員配送費差異」問題,12月17日,美團外賣回應稱,文中提到的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用戶實際下單的配送費,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您看清楚了,不是地址不準確,也不是殺熟,是用戶的手機裡有定位緩存,顯示的是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這個定位緩存的說法,似乎和當年ofo小黃車的定位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啊。那麼,定位緩存為何只會讓配送費增多,而不會減少呢?會員的定位緩存默認比配送地址要遠唄?這個有點意思。
美團的解釋可以說是漏洞百出,甚至連自家辛苦加班搞代碼的程式設計師都得含淚表示,這鍋我不背。說白了,美團也好、滴滴也好,人家有成千上萬個系統算法工程師在研究背後的大數據,也在研究怎麼進行用戶的精準分類,更在研究怎麼算計這些又懶又不看價格的外賣吃貨。
怎麼避免大數據殺熟?
著名的經濟專家說過這樣一段話,到現在看起來依然有點驚心動魄,大致意思是,一旦企業對某個行業形成了壟斷,人們對它形成了依賴,只要不發生致命的錯誤,基本上是它想漲價就漲價的,用戶只能跟著走。這不就是美團殺熟最好的解釋麼?
此前,某經濟學專家表示,「過去經濟學裡講一級價格歧視,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現在有了所謂的大數據,倒是堂而皇之地實現了。」所謂的一級價格歧視,就是指把消費者心中的價值運用到極致的方法。舉個例子就是:你媳婦去買豬肉,單價砍完了又抹個零,合一斤豬肉只需要25塊錢;而你去買菜,問一句多少錢,連還都不還一句價稱了就走,一斤豬肉要30塊錢,是你不會過日子麼?並不是。是你大大咧咧慣了,你才不會為這點小錢斤斤計較,一斤給你八兩,裡外裡重量不夠價格又高,不知不覺你就成了被坑的。
怎麼避免被殺熟呢?
第一,對於這種付費會員,要看好了再下手,認真分析完買了的意義再付錢,不要順手結帳的時候就勾選了,當時便宜幾塊錢,然後就月月自動付了,不知不覺就成了熟客了;
第二,要養成對帳和記帳的習慣,很多人沒有這個習慣,直到自己有很大一筆虧空的時候,才想起去核對帳單,那個時候真是費時費力,關鍵是半個月之前發生的事,您哪裡還記得?凡是自動付款的app,完事了都再確認一下有沒有沒花冤枉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別那麼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