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有用戶發文質疑,美團對會員用戶實施差別待遇。對此,美團外賣回應稱不存在差異定價,會員配送費更貴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目前已成立專門團隊,正在進一步溝通解決問題。(12月18日《南方都市報》)
同一家外賣,同一個下單時間,同一個配送位置,在開通會員後,配送費卻比非會員高?在該起事件中,認錯致歉固然容易,但需要追問的是,此類技術問題是否常見,是軟體設計有漏洞,還是確如用戶反映,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傷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對於涉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司法該如何有效介入?作為監管部門和服務提供單位,應各自承擔起怎樣的責任?上述問題,必須在平臺發展運營的過程加以解決。倘若失去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和保護,也就難以建立起人們的安全感,間接失去了公平互信的市場。
事發之後,平臺方迅速回應用戶關切值得肯定,但不能就此戛然,第三方調查取證,汲取教訓並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才是題中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講,處理不能自說自話,不管是無心之失,還是別有用心,涉嫌殺熟行為都不能動輒「甩鍋」手機定位和緩存,讓消費者權益裸奔。這顯然與涉事企業的行業地位不相匹配,與人們對其建立的信任相去甚遠。主管部門要積極介入,引進第三方權威機構,作出公正判定,同時平臺也宜舉一反三,在軟體完善、服務流程等方面查漏洞、補短板。
近年來,隨著在線消費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殺熟」等亂象也隨之而來。現實中,同一家店吃兩三回就漲價、開通了會員反而滿減金額減少等帶有「差別對待」意味的殺熟頻頻上演,超半數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但大數據殺熟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消費者維權時常面臨舉證難的窘境。如何避免殺熟,成為大數據時代一道緊迫的課題。
10月1日起,《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對於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交易條件的行為進行禁止,不過《規定》適用範圍較為有限,加之目前關於大數據殺熟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判定是否「殺熟」的界限比較模糊,經營者往往以新人紅包、新人專享、時間點不同或系統出錯等理由予以否認,也呼喚主管部門通過行政立法對大數據殺熟加以釐清,將評價權保障、消費者信息使用等熱點納入監管範疇,與時俱進升級監管手段,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真正讓消費者擁有一個舒心的消費環境,同時對真正的價格欺詐行為依法制裁。
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他們真正在意的,不僅是產品和服務是否漲價,還有是否得到了平等公正對待。如若平臺執意反其道而行之,搞起「大數據殺熟」,最終損害的不只是消費者利益,也必將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