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涉嫌大數據殺熟,處理不能「自說自話」

2020-12-25 紅網

日前,一則「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有用戶發文質疑,美團對會員用戶實施差別待遇。對此,美團外賣回應稱不存在差異定價,會員配送費更貴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目前已成立專門團隊,正在進一步溝通解決問題。(12月18日《南方都市報》)

同一家外賣,同一個下單時間,同一個配送位置,在開通會員後,配送費卻比非會員高?在該起事件中,認錯致歉固然容易,但需要追問的是,此類技術問題是否常見,是軟體設計有漏洞,還是確如用戶反映,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傷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對於涉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司法該如何有效介入?作為監管部門和服務提供單位,應各自承擔起怎樣的責任?上述問題,必須在平臺發展運營的過程加以解決。倘若失去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和保護,也就難以建立起人們的安全感,間接失去了公平互信的市場。

事發之後,平臺方迅速回應用戶關切值得肯定,但不能就此戛然,第三方調查取證,汲取教訓並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才是題中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講,處理不能自說自話,不管是無心之失,還是別有用心,涉嫌殺熟行為都不能動輒「甩鍋」手機定位和緩存,讓消費者權益裸奔。這顯然與涉事企業的行業地位不相匹配,與人們對其建立的信任相去甚遠。主管部門要積極介入,引進第三方權威機構,作出公正判定,同時平臺也宜舉一反三,在軟體完善、服務流程等方面查漏洞、補短板。

近年來,隨著在線消費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殺熟」等亂象也隨之而來。現實中,同一家店吃兩三回就漲價、開通了會員反而滿減金額減少等帶有「差別對待」意味的殺熟頻頻上演,超半數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但大數據殺熟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消費者維權時常面臨舉證難的窘境。如何避免殺熟,成為大數據時代一道緊迫的課題。

10月1日起,《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對於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交易條件的行為進行禁止,不過《規定》適用範圍較為有限,加之目前關於大數據殺熟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判定是否「殺熟」的界限比較模糊,經營者往往以新人紅包、新人專享、時間點不同或系統出錯等理由予以否認,也呼喚主管部門通過行政立法對大數據殺熟加以釐清,將評價權保障、消費者信息使用等熱點納入監管範疇,與時俱進升級監管手段,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真正讓消費者擁有一個舒心的消費環境,同時對真正的價格欺詐行為依法制裁。

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他們真正在意的,不僅是產品和服務是否漲價,還有是否得到了平等公正對待。如若平臺執意反其道而行之,搞起「大數據殺熟」,最終損害的不只是消費者利益,也必將自食惡果。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被指控從事「殺熟」的不僅僅是美團一家。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學者張敏告訴《21CBR》記者,大數據殺熟現象非常普遍,在電商網站、網約車軟體、外賣平臺、在線旅遊服務等平臺上尤為突出。以上涉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在網際網路平臺層出不窮。北京市消協的一項調查顯示,約56.92%的受訪者表示,曾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在對14個App或網站進行的57組模擬消費體驗樣本中,有23組樣本新老帳戶的價格不完全一致,佔比40.35%。
  •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被指控從事「殺熟」的不僅僅是美團一家。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學者張敏告訴《21CBR》記者,大數據殺熟現象非常普遍,在電商網站、網約車軟體、外賣平臺、在線旅遊服務等平臺上尤為突出。以上涉嫌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在網際網路平臺層出不窮。北京市消協的一項調查顯示,約56.92%的受訪者表示,曾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在對14個App或網站進行的57組模擬消費體驗樣本中,有23組樣本新老帳戶的價格不完全一致,佔比40.35%。
  • 美團被圍攻,大數據「殺熟」防不勝防!真的該管管了!
    因為會員權益只承諾給紅包優惠,並沒有說配送費一定更低,所以也就沒辦法判定美團屬於違約。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是在「裸奔」,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大數據包圍了起來,你每天上網的時間,瀏覽的網頁,家裡到公司的路徑,在哪裡停留,用外賣點餐,點的是什麼,這些都會作為數據被平臺知曉。換句話說,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便捷,就越容易成為平臺殺熟的對象。
  • 美圖殺熟,不過是大數據的本職工作,3招告訴你如何避免被殺熟?
    同一時間、同一配送地點、同一家外賣平臺、同一個商家,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配送費比非會員還高,吃瓜群眾都不理解,這會員買了就為交智商稅用的?近日,《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自媒體文章被廣泛傳播,大數據殺熟成為繼螞蟻集團、辛有志、羅永浩之後的又一個年終大瓜。
  • 「殺熟」會員?美團外賣回應了!這些殺熟套路你最好知道
    「同一家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節點,在開通會員後,為什麼配送費比非會員要高?」12月14日,自媒體「漂移神父」微信公眾號發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質疑美團對外賣會員「殺熟」。  文章稱,作者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12月9日在一家常點的外賣店鋪下單發現,平常不超過3元的配送費漲至6元。
  • 打好反壟斷組合拳,讓大數據不再「殺熟」
    (12月23日經濟日報)9月15日,央視點名在線旅遊平臺的「大數據殺熟」現象,當日,在微博上發起的一個投票顯示,有1.5萬人認為自己遇到價格明顯差異的情況,佔所有投票人員的近八成。去年3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外賣大數據殺熟說明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短視,而外國企業用大數據創新
    近期外賣企業大數據殺熟受到知名媒體的批評,同時也證明了這一事實,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短視,相比之下外國企業卻是利用大數據進行創新,這或許就是中外網際網路行業最大的不同吧。大數據殺熟的疑問其實早已存在,例如此前的網約車企業殺熟就曾引發巨大的爭論,不過當時並未有權威機構對此證實,而相關的網約車企業也迅速對此否認。這次外賣企業以大數據殺熟則得到了知名媒體的證明,說明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確實有利用它們掌握的大數據謀求更豐厚的利潤,宰割國內消費者。
  • 美團涉 「大數據殺熟」被質疑:你以為你在薅羊毛,但你才是被薅的羊
    存在未必合理,為此,搜狐科技採訪了此次事件的當事人以及眾多技術專家、律師和行業從業人員,還原美團被質疑 「大數據殺熟」的真相。「大數據殺熟」還是定位緩存誤差?在外賣服務中,一般商家配送服務範圍覆蓋周邊 3 公裡左右,如商家希望向更大範圍配送,可使用 「全城送」服務,配送範圍更廣,相應的配送費用也會更高。
  • 網友反映被餓了麼「大數據殺熟」
    這也意味著,他在這些門店叫外賣要花更多的錢,每家差價從2元至10元不等。「太過分了!我使用餓了麼的時間最長、頻次最高,所以我享受的補貼就應該最少?這不是『大數據殺熟』嗎?」小楊表示,他之所以開餓了麼會員,就是認為會員優惠力度必然會更大,「如今感覺自己的信任崩塌,太讓人心寒了!」
  • 京東、美團大數據殺熟邏輯:不能不殺?
    在今年10月1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明文規定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後,大數據殺熟的案例依然層出不窮。12月18日,新華網發布微博,點評大數據殺熟事件:不顧吃相,要改!
  • 殺熟的網際網路平臺,大而不倒?
    在大城市,每天點外賣,是每一個打工人的自我修養。 通常來說,外賣的好壞在於本身食物的好吃,和快速配送的效率,不僅有本身食物的價格,還要一個重要的部分——配送費,但令人不安的是,外賣平臺卻在這上面動起了心思。
  • 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儘管美團回應是定位問答,但是大數據殺熟再一次成為熱門議題。為什麼這多年過去了,大數據殺熟屢禁不絕?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與你分享。日前,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把美團盯上了熱搜。在筆者看來,平臺商業模式與利益決定了部分網際網路APP殺熟難以避免,要防範這些平臺殺熟,應對方法只有想辦法成為平臺的「非忠誠度用戶」才可以。
  • 知名外賣平臺被曝「殺熟」!你中招了嗎?
    知名外賣平臺被曝「殺熟」!你中招了嗎?有些人會說「買個會員唄,非常划算!」照理來說買會員肯定會省錢吧?可現實卻是……昨天美團被曝出「殺熟外賣會員」引起廣泛熱議一自媒體博主聲稱自己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卻發現自己常點的一家店鋪配送費從平時的2元漲到6元
  • 美團涉「大數據殺熟」被質疑:你以為你在薅羊毛,但你才是被薅的羊
    從2016年起,包括美團、淘寶、天貓、滴滴、攜程、飛豬等一系列平臺都被陸續指控「大數據殺熟」。拋開「大數據殺熟」問題,有關於配送費、會員權益等,你以為你在薅美團外賣的羊毛,但在很多時候,餐飲商戶為了獲取更多的平臺流量,也做了大量的補貼。
  • 外賣平臺被曝「殺熟」,官方這樣回應
    文丨糞提 審丨易桉導讀:相信很多人都點過外賣,有時候沒時間做飯,點一頓外賣也是非常方便的。提到點外賣很多人都會想到經常點外賣的平臺,美團外賣一直以來也是做得比較好的外賣平臺,最近,美團外賣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 「大數據殺熟」屢禁不止?央媒評美團事件:君子愛財,需取之有道
    在此次美團殺熟風波下,眾多網友紛紛指出餓了麼、京東、攜程、天貓等網際網路公司都存在殺熟現象。網際網路時代,海量數據和數位技術賦予了企業更敏銳的洞察力,不管是技術疏漏還是大數據瑕疵,網際網路都不能變成收割商家、用戶的「天羅地網」。
  • 大數據「殺熟」為何會如此猖狂
    換句話說,會員並未享受到平臺所承諾的優惠待遇,只要多點幾次外賣,額外支付的配送費甚至會超過會員所享的優惠。這一現象,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網民紛紛曬出自己被「殺熟」的遭遇。並且,還在網上就「你被殺熟過嗎」發起投票,有約佔76%的網民稱有被各種APP「殺熟」過的經歷。
  • 美團外賣疑似割會員韭菜 「大數據殺熟」的原罪涉價格歧視
    該文作者「漂移神父」控訴美團外賣專割會員韭菜,稱自己遭遇了美團會員「殺熟」行為,未開通會員的帳號配送費反而比他已經開通會員的配送費要低!也就理解為,購買了會員,就給了平臺一個記住你的機會,然後,根據你的消費水平給你定價。對此,美團回應稱預估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
  • 美團、肯德基、滴滴都「殺熟」?大數據放過我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經常用某家外賣軟體可紅包卻越領越小,經常點的外賣卻越吃越貴?其實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都是消費者們非常深惡痛絕的行為,據悉,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中,「大數據殺熟普遍」排在十大熱點話題第三位。
  • 濃眉大眼的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
    也有用戶指出,一個辦公室裡,同事之間餓了麼的百億補貼力度也不盡相同,有用戶反映,下單越多,補貼越少,但是停兩周之後,補貼力度又會變大。網友們將這種「差別對待」稱為「殺熟」,具體表現是平臺「對新用戶比對老用戶更好」。這裡的「新用戶」不僅僅是指新註冊的用戶,更多的是指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又回歸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