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錢開通美團會員,但享受的滿減優惠比非會員還少?」、「京東平臺上,兩個用戶搜索到的同一產品套裝,享受的折扣完全不同」……
打開手機上的各種吃喝玩樂APP,作為氪金用戶的你,是否意識到,自己又雙叒被殺熟了?
在今年10月1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明文規定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後,大數據殺熟的案例依然層出不窮。
12月18日,新華網發布微博,點評大數據殺熟事件:不顧吃相,要改!
更令人沮喪的是,目前看來,在流量紅利已經見頂的情況下,網際網路平臺只有繼續深入挖掘海量用戶數據,才能增加變現率,增加營銷收入。
大數據殺熟,成為流量迅速變現的神器。
·01美團氪金會員,卻成被宰的大水魚
作為經常點外賣的打工人,花錢充會員既可以見面配送費,又能享受會員福利,絕對是物超所值!
這或許只是你美好的想像。真相是一旦你充值成為會員,享受的新人折扣、滿減優惠甚至變少了。
以美團外賣為例,當筆者習慣性想點杯下午茶時,卻發現會員的配送費比非會員要多1塊錢,而滿減折扣卻比非會員少好多。
「一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的手機,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基本都要超出非會員配送費1~5元不等」。日前,有用戶發帖稱,自己遭遇了美團會員的「殺熟」行為。這名用戶在購買了美團會員後發現,同一時間,同一家店,開通美團會員的用戶配送費要高於普通用戶
12月17日,美團外賣針對此事作出回應稱,文中提到的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
·02美團殺熟:提升變現率的利器
花錢充值會員,卻被當成大水魚?
不妨先從外賣平臺盈利的邏輯說起。
從出現之日起,外賣的核心邏輯就是餐飲商家提高坪效的需求,因此美團等外賣平臺的變現空間來自門店租金與配送人工成本增速的差額。
有資深餐飲人士表示,整個餐飲行業絕大多數的毛利潤在50%-60%,美團現在最高的抽點到了26%,最低的也在18%左右。除了佣金外,商家還需要承擔一些營銷費用,累計起來,綜合成本應該是30%左右。
在50%-60%的毛利情況下,只剩下20%-30%的利潤,餐飲商家還需要平攤房租支出和人工水電。也就是說,當美團的抽傭比例超過餐飲門店能承受的範圍時,商家就會賠錢。
該人士表示,自己接觸的很多商家,在接入美團外賣平臺後,幾乎不賺錢甚至賠錢。
2020年4月10日,廣東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發布《致美團外賣聯名交涉函》,要求美團外賣降低抽傭比例和取消獨家合作。
隨後,美團發表聲明,稱將尊重商戶自主選擇,支持餐飲商家自主運營私域流量的多渠道發展。
來自Trustdata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3季度開始,美團在行業的佔比已經維持在60%以上。在外賣市場格局基本已定的情況下,美團外賣如今的市場份額已經足夠大,很難再出現較大的行業漲幅。
為了支撐萬億市值,美團外賣正在儘可能地增加餐飲外賣的淨利潤。深耕用戶購買習慣,實現精準推送,提升用戶黏性,則成為業務部門的當務之急。
·03京東殺熟:撒券增加活躍用戶
11月4日,正當各家的雙十一營銷熱熱鬧鬧舉辦的時候,央視財經頻道爆出:北京韓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物,下單的時候用的高級帳號,顯示價格為122元;結帳的時候用了另一部手機,不常用的帳號去結帳,發現便宜了25元。
節目中記者和韓女士仔細查看,原來導致價格有如此大差別的原因,是京東在普通帳號的界面上,多出了一張「滿69減25的優惠券」。
從電視畫面可以看出,這個涉嫌「大數據殺熟」的某電商平臺,是京東。
在今年618期間,京東就因為「先漲價後降價」的價格欺詐行為,受到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警告,並處以50萬的行政處罰。可轉眼到了今年的雙十一大促,京東的「殺熟」行為依然不見絲毫收斂。
按照正常的營銷邏輯,老用戶應該是所有電商拿出全部力氣爭取的對象。可事實卻是,付費老用戶卻成了待宰的豬羊。
而在京東商城,付費的PLUS會員僅有滿458-30的優惠;而沒有付費的會員,同樣的產品套裝卻有滿300-30、滿300-20的額外優惠。
山西證券研報顯示,今年以來,電商正在加速下沉滲透。以今年618為例,快手與京東合作帶貨GMV超2億,其中,京東提供物流支付和供應鏈,提高自營商品周轉率並且觸達下沉市場。快手則保證用戶數據沉澱在快手平臺,沒有跳轉。
也意味著,面對萬億的新興市場,京東商城迫切需要加速下沉和觸達。
11月16日,京東公布的三季度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實現收入1742億元,同比增長29.2%。具體到經營指標上,公司三季度新增年度活躍用戶2420萬人,目前總用戶數4.42億人次,同比增長32.1%,增速創下過去三年來的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80%新增活躍用戶來自於下沉新興市場。也就是說,在狂撒幣、補貼成為電商主流行情下,京東正在給非付費會員大量滿減券、吸引下沉市場的新用戶。
而對於已經充值的PLUS會員,京東似乎並沒有那麼積極拉攏,滿減優惠券少了許多。
·04難以界定的灰色地帶
對此,有用戶評論和調侃稱:「賺錢可以,收費貴可以,但是我和閣下何怨何仇,要把我當傻子?」
那麼美團、京東等巨頭,真的沒有辦法停下來大數據殺熟的大刀嗎?
究其根源,殺熟則是在流量紅利見頂、賽道擁擠的背景下,電商為了保證自身利潤最大化而採取的策略。
當個人數據和隱私權成為大數據時代的奢侈品時,單純呼籲「 DO NOT BE EVIL 」是沒有意義的。
有網友自行探索了一些「反AI算法」,例如反向操作,模糊用戶數據畫像。採用多個帳號、不同行動裝置交叉認證,下單之前,先通過不同帳號不同設備進行比價,最終選定一個最低價帳號進行下單。
相關法律專業人士指出,用戶數據為平臺所收集,平臺利用算法進行數據推送,具有複雜性和隱秘性,消費者難以進行舉證,買方和賣方存在信息不對等的關係。
可以說,平臺在暗處操作,用戶在明處成為被區別對待的「案上魚肉」。
另外,「大數據殺熟」的行徑在法律層面難以進行界定,正如平臺方所言,造成價格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優惠活動所致,也可能是手機緩存的原因,而非利用數據刻意為之。
「大數據殺熟」,處在法律的灰色地帶。
當個人數據和隱私權成為大數據時代的奢侈品時,我們不禁感嘆:大數據殺熟,何時才能有藥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