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殺熟,大數據割韭菜的冰山一角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文丨陳根

再一次,「大數據殺熟」被推到了大眾面前,刷屏了網際網路的討論。這一次,美團成為了輿論討伐的對象,對於「美團殺熟」的公眾輿論負面評價持續發酵。

事情源起於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文章中,作者陳述自己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發現常點的一家店鋪,其配送費由非會員的2元變為了6元。再次試驗後,會員依舊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在文章發出後不久,美團就帶著殺熟的標籤被頂上當日熱搜。

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在電商行業中頻頻出現。今年9月15日,央視財經頻道再次揭露「大數據殺熟」現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大數據「殺熟」調查顯示,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被大數據殺熟,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

顯然,對於「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價格歧視的極化應用

所謂「大數據殺熟」,簡單來說,就是算法在數據的加持下,根據「用戶畫像」透視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預期價格,量身定製差異化、動態化定價機制,實現「一人一價」,其實質則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

可以看到,大數據殺熟,也就是所謂的個性化定價。2013年英國競爭執法當局發布的《線上個性化定價經濟分析報告》指出:個性化定價,即經營者基於觀察、搜集、推導出的消費者個人特徵和個人行為信息,判斷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支付意願,進而對單個或一組消費者執行區別性、差異化的收費標準或價格政策。

事實上,個性化定價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價格歧視。在經濟學概念裡,價格歧視指企業就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同生產邊際成本的相同商品收取不同的價格。換言之,這種價格差異缺乏成本依據

同時,價格歧視的成功實施需要滿足一定的前提條件:一是經營者具備一定的市場力量;二是經營者有能力預測或識別消費者購買意願和支付能力;三是不存在轉賣套利的可能,否則享受低價的消費者就有動機去轉賣套利,價格歧視效果也會隨之抵消。

此外,從價格歧視細分來看:一級價格歧視指賣方將買方支付意願的上限確定為商品的賣價。在這種情況下,賣方在向每個買方收費時均可獲得最大化利潤。其中,經營者對消費者信息把握得越全面,其實施價格歧視的能力、可獲得的利潤就越高

二級價格歧視是說就相同的商品或服務提供不同的版本。對於二級價格歧視來說,賣方往往不了解買方特徵,通過提供一系列包括價格和各種條款在內的銷售協議供買方自行選擇。

三級價格歧視則是賣方基於對買方的分類,根據不同買方群體的需求彈性來確定不同的價格。三級價格歧視在現實中更為普遍,電影院或景點針對學生、老年人或未成年人收取不同的價格都可以歸為三級價格歧視。

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之前,經濟學都更多關注二級與三級價格歧視,由於賣方很難精確把握每位消費者的保留價格,因此一級價格歧視不易發生。然而,在數據規模擴大與算法分析優化緊密結合的當下,一級價格歧視已具備現實可能性,終於從停留於紙面的傳統分析模型轉變為付諸實踐的流行商業策略。

顯然,在大數據時代下,如果經營者收集的信息足夠全面,掌握的算法足夠先進,足以甄別出每位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支付能力,就可針對消費者單獨制定不同的價格。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商家為了獲得更多用戶,便可以通過大數據算法獲知哪些用戶可以接受更高的價格,哪些用戶應該適當地予以降價,「大數據殺熟」由此誕生。

其中,網際網路企業尤其是具有一定壟斷地位的行業巨頭利用用戶在平臺上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分析,對用戶進行建模,進而構建用戶的個人圖像,識別出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對價格歧視策略的使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得一直以來只存在於理論中的一級價格歧視真正在網際網路企業中發揚光大。

「大數據殺熟」亟待規制

「大數據殺熟」是企業在大數據助力一級價格歧視實現下的產物,在網際網路經濟中的應用已經尤其普遍。然而,價格歧視終究是一種歧視。正如人們對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定價不同時的批判態度,當下,民眾對的「大數據殺熟」的不滿情緒也已越來越強烈,從美團被爆殺熟的輿論情緒就可見一斑。

「大數據殺熟」的現實危害不容小覷,這首先就與穩定良好的市場秩序相違背。如今,反壟斷正走向全球化,各國相繼出臺適配網際網路時代的「反壟斷法」。而個性化定價就極有可能構成我國《反壟斷法》中的價格歧視行為,其突出表現為直接針對終端消費者的剝削性價格歧視。

顯然,若平臺通過大數據殺熟的方式搶佔市場份額,不當使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將擾亂有序的市場秩序。

此外,將不利於企業良好形象的建立,易引起企業信譽的喪失。同時,若是這一策略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常態,反而會傷害消費者對網際網路經濟的信心,使得平臺流失客戶,不利於平臺進一步成長。顯然,「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大數據技術的正當使用離不開法律的規制。然而,法律具有滯後性,其在規制新事物時,往往具有局限性。從法律程序來看,「大數據殺熟」其隱蔽性強、形式多樣,且大部分消費者處於信息不對稱的不利地位,因此存在取證、定性困難的情況。

因此,這需要從規制和執行層面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加大對非法獲取消費者信息行為的處罰力度。比如,歐盟 GDPR 中確立數據量最小化原則,這使得電商平臺在收集用戶信息時可大量地減少不必要用戶信息的收集,減少商家收集的用戶個人信息,從源頭上降低用戶被大數據「殺熟」的可能。同時,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監管「大數據殺熟」,通過搜集分析企業交易數據獲取證據。

其次,化解「大數據殺熟」需要多方共同的合力。除了立法、執法、司法方面,在「網際網路+」消費環境下,經驗者往往掌握著專業知識和事務經驗,處於優勢地位,應全面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確立的「消費者知情權」。只要存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不同價格的行為,消費者就依法有權了解。

經營者還應全面保障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事實上,「大數據殺熟」雖然短時間內可獲得部分利潤,但一旦曝光將會影響企業聲譽。所以,企業應該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加強自律機制檢核,優化行業自律機制,建立合理的大數據技術運行規則以及發展戰略,保障大數據技術的健康使用。

最後,除了法律制度和商業倫理,消費者需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比如,增強對於個人信息的管理意識,通過線上線下、不同用戶同一產品的比價來判斷是否遭受了「大數據殺熟」。在確認此類行為之後,及時通過相應的投訴舉報渠道等。

網際網路社會從來都不是一個不設防的社會相反,網際網路中充斥了大量的陷阱對於「大數據殺熟」,人們也需要深刻意識到對大數據技術的過分依賴有可能帶來喪失主體能動性、陷入「認知繭房」的不自由狀態。

大數據技術已廣泛運用於社會生活中,人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處在風險之中,「大數據殺熟」只是這眾多風險的冰山一角。在規制「大數據殺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真正合理合法地使用大數據技術。只有給予科技以人性,社會才會有溫度。

相關焦點

  • 望美團「好自為之」!大數據殺不的是熟?是人心!
    這年頭,哪家網際網路公司不對用戶們採用「大數據」殺熟?如果你沒有遇到殺熟,不要認為是網際網路公司有良心,而是你太窮了! 當國外的科技巨頭忙著造火箭時,我們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在利用大數據殺熟,還在搶小商販們的生意,你們說,這些巨頭該不該說?
  • 不甘被割韭菜,美團會員「起義」:大數據殺熟造的孽,須付出代價
    不過好在,憤怒的力量的是巨大的,每一個被美團殺熟的用戶凝結在一起,「圈圈相轉」,生生把這篇普通的揭秘文章,轉成了十萬加量級的爆文。「開了會員,還納悶為啥頭兩天買的配送費便宜那麼多,咋漲價了呢?」值得注意的是,美團方並沒有直接正面否定殺熟。而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已然是網際網路行業的公開秘密!大數據殺熟:先計算,後算計!常言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在殺熟這事上,則只有見怪不怪,沒有其怪自敗。
  • 京東、美團大數據殺熟邏輯:不能不殺?
    在今年10月1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明文規定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後,大數據殺熟的案例依然層出不窮。12月18日,新華網發布微博,點評大數據殺熟事件:不顧吃相,要改!
  • 美團被圍攻,大數據「殺熟」防不勝防!真的該管管了!
    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最近,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引起網友熱議,該文作者在點外賣時發現,同一時間在美團上同一家店鋪,同一個配送地址點餐,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還要高。作者稱平常這家店的配送費基本就沒超過3元,而自己開通了會員後,配送費居然變成了6元。
  • 攜程回應網友質疑:絕不會大數據殺熟 懷疑請提供截圖
    【CNMO新聞】此前,美團大數據殺熟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引起廣泛關注,甚至牽扯出了不少軟體,其中就包括攜程。有網友反映:「能花錢的軟體都在殺熟,淘寶攜程美團一大堆,我都對比過。兩個手機放一起,連結互相發過去,一樣的東西價格都不一樣。」
  • 網友質疑攜程大數據殺熟 官方:請提供截圖
    對於不少國內用戶來說,購買機票、預訂酒店基本首選就是攜程,而之前網際網路不少服務型公司都出現了殺熟的情況。近日,有網友反映,「能花錢的軟體都在殺熟,淘寶攜程美團一大堆,我都對比過。兩個手機放一起,連結互相發過去,一樣的東西價格都不一樣。」
  • 網曝攜程大數據殺熟 官方正面回應
    對於許多國內用戶來說,購買機票和預訂酒店基本首選是攜程,而之前網際網路不少服務型公司都出現了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最近,有網友表示,「能花錢的軟體都在殺熟,淘寶、攜程、美團一大堆軟體,我都對比過。對此,攜程方面也是給出了回應: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此前,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曾回應該話題:「在價格方面,攜程以前的規則太複雜,給某些客戶造成了假象,但現在規則更加透明化。」根據之前的規定,10月1日以後禁止使用大數據「殺熟」。
  • 「美團殺熟」這事兒吧,是地主家也沒餘糧了
    關於網際網路平臺問題的熱搜已經持續有一段時間,本周明星則非「美團」莫屬。一位剛註冊了VIP會員的美團用戶發現,自己成了VIP之後,不但沒有享受到什麼福利,反而運費啥的都漲價了,VIP的待遇還不如小白。當然,後來美團說,這不是我們在套路用戶,而是用戶的手機緩存定位問題。但無論美團說什麼,相信都不會改變業界已經建立的認知,那就是——網際網路平臺確實很會殺熟。這其實倒讓我想到「傳統商業」和「網際網路商業」的本質問題。
  • 反壟斷關鍵時刻出么蛾子,美團殺熟了
    事實上,在這件事被曝光之前,已經有用戶在社交媒體、網絡社區上表示對美團的不滿。在百度貼吧「美團外賣吧」中,能看到不少用戶分享自己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有網友在貼吧中發出自己在同一家餐廳點外賣付款的截圖——隨著時間推移,外賣付款金額越來越高,以此來表示對美團外賣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懷疑。
  • 美團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絕?
    文丨王新喜日前,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把美團頂上了熱搜。在筆者看來,平臺商業模式與利益決定了部分網際網路APP殺熟難以避免,要防範這些平臺殺熟,應對方法只有想辦法成為平臺的「非忠誠度用戶」才可以。
  • 美團外賣疑似割會員韭菜 「大數據殺熟」的原罪涉價格歧視
    雙方面對面交流時,他當場向美團工作人員提出了疑問,但後者態度明確地告知,絕對不會針對會員進行大數據殺熟。美團的說明再次引起熱議,「大數據殺熟」也再一次被拉上檯面。當「殺熟」遇到大數據殺熟,是商人常用的手段之一,也就是做生意時,利用熟人對自己的信任,採取不正當手段賺取熟人錢財。而大數據殺熟,是指藉助大數據這個工具,使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
  • 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這一次,美團成為了輿論討伐的對象,對於「美團殺熟」的公眾輿論負面評價持續發酵。 事情源起於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文章中,作者陳述自己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發現常點的一家店鋪,其配送費由非會員的2元變為了6元。再次試驗後,會員依舊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在文章發出後不久,美團就帶著殺熟的標籤被頂上當日熱搜。 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
  • 美團大數據殺熟會員用戶再發聲:緩存背不動這個鍋
    【CNMO新聞】最近,「美團大數據殺熟」事件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該事件相關的微博話題下,無數網友紛紛分享了自己被各平臺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引發了群體共鳴。隨後美團回應表示,這不是大數據殺熟,而是軟體定位緩存導致了配送費預估不準。這一回應自然是引起了網友們的群嘲。
  • 濃眉大眼的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
    一時間,買了美團會員的打工人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在微博、知乎、黑貓投訴、朋友圈裡發出了聲淚俱下的「控訴」:「價格歧視」、「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網友們仿佛上足了彈藥,齊齊瞄準美團打去。同時,#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迅速登上當日微博熱搜榜第五名,截至發稿,該話題下已有5.7億閱讀,形成4.4萬討論。
  • 「大數據殺熟」屢禁不止?央媒評美團事件:君子愛財,需取之有道
    在此次美團殺熟風波下,眾多網友紛紛指出餓了麼、京東、攜程、天貓等網際網路公司都存在殺熟現象。網際網路時代,海量數據和數位技術賦予了企業更敏銳的洞察力,不管是技術疏漏還是大數據瑕疵,網際網路都不能變成收割商家、用戶的「天羅地網」。
  • 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會員配送費比非會員多兩倍
    昨天(12月17日),一則「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前十位。有用戶發文質疑,美團對會員用戶實施差別待遇。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新華網評大數據殺熟
    摘要:攜程回應「大數據殺熟」:是系統BUG,涉及上百個訂單 ---22日,攜程客服微博官網帳號回應稱: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美團也同樣遇到了"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而美團和攜程對外的態度非常一致:否認"殺熟"。調查顯示:56%受訪者曾被大數據殺熟 。
  • 會員是我媽,越熟就越殺
    這一次,撞上槍口的是美團。昨天(12月17日),#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一度登上了熱搜第五。事件的大致意思是,購買了美團會員的用戶,訂單的配送費普遍高出非會員。如此一來,會員花了錢,體驗反而虧。熱搜話題#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美團被指的這一操作,我們已經很熟悉,這叫「大數據殺熟」。它早就不是新鮮事。
  • 你是如何被大數據殺熟的?普通人該如何避免被殺熟?
    在回顧大數據殺熟事件的同時,小編也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大數據是如何殺熟的?大數據殺熟的原理是什麼?是故意為之還是技術失誤?作為普通人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被大數據殺熟?今天就簡單和大家說一說大數據殺熟那些事兒!
  • 美團、肯德基、滴滴都「殺熟」?大數據放過我吧!
    其實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都是消費者們非常深惡痛絕的行為,據悉,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中,「大數據殺熟普遍」排在十大熱點話題第三位。天眼妹還從《中國質量萬裡行》了解到,2018年鬧得最火的時候,滴滴、攜程、美團、淘票票都被捲入其中,不過當時所有提供服務的公司都沒有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