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石龍子
【出處】《本經》
【拼音名】Shí Lónɡ Zǐ
【別名】蜥蜴(《本經》),山龍子、守宮、石蜴(《別錄》),泉龍(《春秋繁露》注),豬婆蛇(《綱目》),五寸棍(《陸川本草》),四腳蛇(《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石龍子科動物[b]石龍子[/b]的[b]全體[/b]。
【原形態】全長約21釐米。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鱗下分布骨片;鱗片質薄,光滑,鱗列24~26行。吻端圓凸,鼻孔1對,鼻後鱗缺如;眼分列於頭部兩側,眼間距寬;舌短,稍分叉。體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條縱走的淡灰色線;鱗片周緣淡灰色,因而呈現網狀斑紋。四肢發達,前肢5指,後肢5趾,指、趾端均有鉤爪。尾細長,末端尖銳,易斷,斷後能再生。 石龍子種類很多,分布較廣的尚有藍尾石龍子(長江流域以南)、銅石龍子(華南、華中)等。
【生境分布】棲於山野草叢中,爬行迅速。分布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
【性味】鹹,寒,有毒。 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有小毒。" ③《本經逢原》:"鹹,溫,小毒。"
【功效】破結,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惡瘡瘰癧,臁瘡。 ①《本經》:"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綱目》:"消水飲陰癀,滑竅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藥志》:"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溼,皮膚發癢及瘡毒。" (石龍子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調敷。
【注意】①《本草經集注》:"惡硫黃、斑苗(蝥)、無夷。" ②《綱目》:"娠婦忌用。"
【附方】①治小兒頹:蜥蜴一枚,燒灰,末,以酒服之。(《備急方》) ②治諸瘻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膽(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下。(《劉涓子鬼遺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瘡,九子爛瘍及一切無名腫毒:石龍子、壁虎、千腳蟲、滾山珠、娛蚣蟲、鏵頭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藥志》)
【摘錄出處】《*辭典》
身體疾病調理,諮詢百草中醫微信:bczys12 QQ:873324412
1.馬齒莧功效與作用
2.雪蓮花功效與作用
3.茴香根功效與作用
4.黃精功效與作用
5.茉莉花功效與作用
傳播中藥知識,弘揚中醫文化,從小受母親影響,長大後也從事了中醫研究,喜歡各種中草藥搭配,就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真的很神奇,帶著這種好奇心進入了中醫世界,也找到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樂趣!
需要各種野生草藥、中藥材、可加百草中醫微信:bczys12
QQ:87332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