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朋友圈註定被喬任梁的逝世刷屏。網絡暴力、吃瓜群眾、抑鬱症、虐戀成了熱搜榜上的名詞。由於死者已經申請了名人保護,真實死亡原因我們可能永遠都不得而知。但,那些聲稱「謠傳死者死於SM是對死者極大不尊重」的人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無論今天事件的主角究竟是死於抑鬱,抑或死於SM,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的道德高下之分。而主觀地認為死於SM就比死於抑鬱症是更可恥、且不上檯面的觀點本身,就是一種歧視亞文化、忽略少數人偏好的一種行為。
不管怎樣,真實原因已然不那麼重要,節哀以後,我們有沒有真正直面過抑鬱症這樣一個話題呢?又或者,我們之中的一些人,是不是也曾經遭受過抑鬱與自卑的困擾,在成長的某個階段中,深受其害呢?
我就是其中之一,雖然抑鬱於我,還沒有上升到病理學的高度,但在過往生命歷程中的許多個時時刻刻,都曾厭世、自我否定、逃避與深陷悔恨的輪迴中。
2015年3月,和朋友去東京旅行,時值我剛剛過完25歲生日,對我而言,是又一個元年的開啟。而在旅行途中我卻不斷翻看朋友圈、刷微博,即使是在度假的時候,也無法完全靜下心來享受片刻的閒暇時光,也說不上來為何會有這樣的焦慮感。
讓我們把時光推回到十幾年以前,我的學生時代,那個時候瘦弱,經常被高年級的學生欺負,性格因為孤僻而變得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唯一找尋自我的方式便是閱讀,一本本的世界名著和小說,會因為書中曲折的劇情而揪心,亦會為主人公悲慘的結局而落淚。
彼時家境普通,父母和大多數中國家長一樣,本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指導精神要求我,在無數個循環交互的日日夜夜裡,我看到的都是他們對我的搖頭嘆氣,而聽到的,多半是責備和近乎打壓的教育方式——無論我取得多好的成績,在他們眼裡始終是還不夠,還可以做得更好。
還記得那時候我的書桌前貼滿了我媽做的剪報,都是一些諸如「五河縣高考狀元考上北大」、「全國奧數冠軍誕生在這個家庭」之類的事跡。直至我考上大學,離開他們的身邊才暫時消停。今天的我回想起性格中不服輸的成分,可能也是源自童年時候家庭的因素。只要我身邊有人比我做的更好,我就一定會竭盡全力去超越他。
這種性格是把雙刃劍,好的地方在於你會始終要求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好之處在於當你頻頻遭遇挫折的時候,會產生不斷的自我否認。大四那年,學了四年生物技術的我不按常理地報考了某高校英語語言學碩士,彼時恰逢我還在某家知名4A廣告公司實習,日夜顛倒的作息讓人精神恍惚,居然錯過了報名的現場確認時間,也就是說,如果還要考研的話,就必須再等一年!
所以畢業以後,我辭掉了手頭的工作,拒絕了很多家知名企業的Offer,一邊在新東方兼職做英語老師來維持日常收入,一邊在學校邊潛心準備深造。誰料造化弄人,複習了10個月最後還是以3分之差與碩士失之交臂。拿到成績單那天我一個人躲在租的房子裡嚎啕大哭,身上沒錢,舉家反對之後結果又不如人意,父母冷語相向,而在沒有工作的那一年裡,我從一個應屆畢業生,活生生地熬成了往屆生,2013年6月,租的房子到期,身上存款只剩800元,拖著重重地行李回到家,那種挫敗感,真的是要人命。
有時站在高高的樓層向下望去,那些掙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惆悵、那些曾經自我放逐自我否定的乖張、那些因浪費時光而悔恨又因悔恨而浪費時光的不停循環在我的腦海中周而復始地盤旋著,直到後來奶奶去世。
有人說真正的成長必須在經歷過親人的離開和直面死亡之後才能擁有,是啊,一個在生活中出現了幾十年的親人,你的人生軌跡中她曾扮演過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充斥著你的童年與成年,終於在你步入社會的時候她離開了,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除生死無大事。
在與挫敗和抑鬱鬥爭的幾年裡,身邊的朋友一直給予我很大的鼓勵,也許沒有他們我根本無法一個人走出那段時光。2015年年底,我註冊了這個公眾號,這裡記錄了我的心緒與成長、吐槽和喜好,這裡有我的堅持,還有一些熱愛我文字的讀者,每每想到這時,心中都會有一些積極的情緒在翻湧著。
想對自己說的是:那些好的壞的,都是命途裡無法避免的成分,不想讓被石頭投射出巨大的漣漪,就試著讓自己變得更廣闊。想對你們說的是:苦難就是苦難,在沒有獲得成功之前,它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你的墊腳石,任何一次成長與成熟,蛻變帶來的陣痛不可避免,最終能夠幫助你擺脫抑鬱的,依然是你自己。
po一張瘦弱少年時期的留影,你們找得到我嘛?
(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一直都不信什麼水逆火逆木逆,能決定明天和心情的,一定不是遠在幾十萬光年以外的星星。
感謝你閱讀,點擊「閱讀全文」查看上一篇推送《樂活,只是朋友圈的一個標題》
在這裡你可以找到:生活好物、同城美食、旅行攻略、男士護膚、心靈雞湯。萬千世界,一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你們!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不用做任何商業用途。轉載本文務必註明出處、微信號(Alanize9),未經許可的轉載必追究法律責任!合作請發郵件:alaniz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