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突然火爆,導演都有點驚豔到了吧?關鍵在於它夠真夠全夠接地氣呀!每一個細微的場景都見證了那些年那些事心靈的成長。
主角自是不必多說,就連配角的個性也能全方位地體現出來,多少積累了一眾人緣。在整部劇看下來,主角光環下的人物自然不必多加評論,但是我卻更看好這3個平凡男人的不平凡的一面。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修煉場,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所以當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時,會看到不同的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第一個男人是陳嶼的弟弟陳旭----一個平凡的屌絲男,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工作還是愛情上都比陳嶼差一截,但是,有一樣比陳嶼強,也正是這一樣,把一個小人物的形象活出來了,那就是心態。
畢竟人生嘛,拼到最後,拼的還是心態,一個好的心態,可以讓人擁有健康的身體,無拘無束的靈魂,自然別有天地。
從小活在哥哥陳嶼優秀的影子下,做什麼都是低人一籌和無意義的。但是,陳旭對於生活抗挫的能力和心態卻是陳嶼不能比的。
每一次,在陳嶼和鍾曉芹吵架的時候,都是陳旭從中撮合和安排,能夠從根本上看清問題,並且給出合情合理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像陳嶼,除了一蹶不振,什麼也做不了。
對於同齡人來說,陳旭沒有鍾曉陽的孩子氣,相比之下,反倒更顯成穩。當他站在親人的立場為陳嶼爭取鍾曉芹的愛情,和鍾曉陽像情敵一樣面對鍾曉芹時,把選擇權交給嫂子鍾曉芹時,在心智上就比鍾曉陽更加成熟理智。
當他想辦法讓陳嶼用實際行動挽回鍾曉芹的心時,心思比哥哥陳嶼更細膩,作為陳嶼和鍾曉芹婚姻的一個局外人,陳旭更善於觀察,更懂得和體貼女人心。
我們從小到長大成人,所有的學習、經歷和榮耀,其實都成為了人生路上的鋪路石,而不僅僅是謀生的工具。
當品學兼優的陳嶼找到了謀生的出路時,卻迷失在了生活的夾縫裡,工作受排擠,婚姻亮紅燈,此時的陳嶼根本不知道如何應付,因為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而不是應用於生活問題的解決上。
而陳旭,雖然一直活在哥哥光輝的影子下,早就學會了洞察一切,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所遇到的困難,那是書本和順境裡學不到的絕技,也是人生路上披荊斬棘的利劍,更是行走江湖的底氣。
人生無常,事事多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生活技能和人生態度。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遭遇不公平和意外,有處理意外和挫折的能力才是生活的智者和強者。
擁有好心態的男人,即使處在泥濘裡也會有重啟的勇氣和能力。這也是所有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路,也是我們80%人的真實寫照,畢竟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存在二八原則的。
第二個男人是顧佳的爸爸,也是全劇最拎得清的父母代表人物。
顧爸,一個單親爸爸,對自己的癌症妻子有著最深沉的愛,儘管顧佳在自己沒有做父母之前,一直不能理解父親,沒有孤注一擲地救當年的癌症母親,讓她多活幾天,但是這個父親一直用最深沉的父愛,在履行著對亡妻的諾言,呵護著這個女兒一生的周全。
顧爸對自己的妻子也是沒有遺憾的,因為他懂顧媽,顧媽在走之前最大的牽掛是顧佳,所以他寧願要顧佳恨自己,也沒有花錢讓顧媽多活幾天,而是順從顧媽的意思,留下錢和顧佳過好往後的日子,讓顧媽走得更安心。
儘管掃墓都要穿黑色的衣服以示尊重,但顧爸知道,顧媽最喜歡看他穿紅色的衣服,所以其他的儀式都不重要,只要顧媽喜歡就好。
對自己的女兒,儘管愛但從不說出口,但是只要女兒過得好,其他都不重要。
顧爸在顧媽走後,一個人一輩子,含辛茹苦地將顧佳培養長大,結婚生子,過上了好日子,仍然能夠做到,從不打攪和幹預顧佳的生活,寧願和顧佳吵架也要進養老院,絕不拖顧佳的後腿。
和兒女保持適當的距離,得體地退出兒女的生活,保持父母的自立,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呢?
看看同樣30歲的顧佳、鍾曉芹、漫妮,我們可以更清晰地感知到父母和兒女保持距離的重要性。
鍾爸鍾媽即使在相信鍾曉芹離婚之後可以獨立,卻還是不斷地用親情綁架著鍾曉芹的感情歸宿,讓鍾曉芹始終活不明白,認不清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不斷地在情感的泥沼裡打轉。
王爸王媽那種望女結婚的期待,差點直接毀了漫妮的一輩子。從小張主任張志和漫妮第一次的約會就可以看出,張志是一個很自私且很大男人主義的人,太注重表面的虛榮,卻不關心內心的感受,而漫妮卻是一個注重內心成長的女人,他們在一起註定不和諧。
顧爸,這個男人,不管是作為老公,還是父親,都擁有如山的大愛,都是女人背後的定海神針,能夠懂妻子,理解兒女,即使人到老年,仍然能夠給顧佳安心的力量,這也是顧佳自立自強的家庭根源。
顧爸總是能夠在顧佳心煩的時候給予安慰,做女兒最堅實的精神靠山,永遠能夠做女兒的擺渡人。這樣的好父親難道不值得天下父母和兒女們反思嗎?
漫妮有一顆飛翔的心,因為三角戀擱淺回到老家,準備在父母的期盼下老老實實過日子,可惜,漫妮天性不認命,幸好還有個清醒的於伯,可以在心情煩悶的時候和他聊聊天,漫妮才不至於被父母的愛所牽絆。
第三個男人就是於伯,一輩子一個人,一個賴以生存的手藝,一間屋子,心裡透亮,手裡不閒。
有句話說,當你迷茫的時候,多和老人聊天,可以讓你少走彎路,但並不是每個老人都可以活得像於伯那樣通透,寧缺毋濫,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麼,想要什麼,不將就,不強求,不慌張。
一個活了大半輩子的人,終於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大家都覺得我好相處,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最不好相處,所以從此以後只有這間理髮屋和我作伴。
一個人,一輩子,想通了,看透了,然後平淡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大智若愚的智慧,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明白,不是嗎?當大家都說於伯好相處的時候,於伯並沒有相信,也沒有反駁,因為他知道:日子是自己的,過得舒服就好。
對於別人,對於曼妮這樣的小輩,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是決定權掌握一直在自己手中,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於伯,像一個海上的路燈,安靜而祥和地為每一位迷失的路人照亮,這就是他自己的活法,無怨無悔。通透而堅定,孤獨而執著,活出了自己的特色。
三十而已,五十而已,七十而已,年齡只是數字,關鍵是心不迷茫,有一個明確堅定的信念,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特色,落幕無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