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詹姆斯·麥克特格
編劇: 莉莉·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主演: 娜塔莉·波特曼 / 雨果·維文 / 魯珀特·格雷夫斯 / 史蒂芬·瑞 / 史蒂芬·弗雷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動作 / 科幻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5-12-11(BNAT電影節) / 2006-03-17(美國)
片長: 132分鐘
又名: V煞(港) / V怪客(臺) / 復仇者V / V字仇殺令 / V字別動隊
劇情簡介
未來的英國社會處於極權統治的高壓下,不能容許同性戀者、異教徒等社會角色的存在,人民在黑暗政權下苟延殘喘。
這晚,年輕女子艾薇(娜塔麗·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飾)身陷險境,幸得V(雨果·維文 Hugo Weaving飾)相助。V是一個永遠帶著面具的神秘男子,擁有高智商和超凡戰鬥力。V繼承了前革命英雄的使命,為了推翻荒唐極權的統治階層,他成立了神秘的地下組織,摧毀了倫敦的標誌性建築,點燃了反zhengfu的熊熊烈火。
艾薇和V深入接觸,不僅得知了V的神秘使命,還漸漸發現原來自己的身世,註定了自己和V是同一條陣線的人。
1、《V字仇殺隊》觀後感 1404 關雲鵬
《V字仇殺隊》可以說是今年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口碑上的無與倫比讓我在很久以前就對這部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我看完此片之後,我更認為人們對它的讚譽是實至名歸的。這部電影帶給人的震撼是真實無比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這個故事所牽動。
一個女孩在一個深夜被秘密警察即將傷害的時候,主人公V開始出現解救了她,他所生活的環境和現實生活裡的人們有著天壤之別,V喜歡文藝,音樂擊劍,讀過無數的書,並且精於製造火藥。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完美的,然而這種完美卻來自於一個zhengfu當年的計劃,這個反人類的計劃在V的手裡被終結。摧毀了創造自己的人。而影片中極權zhengfu的形象創造也很大程度上借鑑了納粹的統治尤其是那經典的敬禮姿勢,正是當年對希特勒的敬禮姿勢,當最終議會大廈被炸掉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震撼的,當有一天人們全部都想V一樣站出來反對極權zhengfu的時候,ducai政權也就會壽終正寢。這是最讓人感動和讓人深思的地方。
2、《V字仇殺隊》觀後感 1501劉雅
第二次看V,給我的感覺依舊是震撼,不僅因為V無所畏懼的謀殺行動,更因為它深刻的反抗主題。電影中的臺詞精煉的無可挑剔,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引用了很多名著中的臺詞,例如《浮士德》《基督山伯爵》《麥克白》等,很值得玩味,背後影射的人權思想也引人深思,情節設定的重重懸念和故事追溯都讓人腦洞大開。
V是生化實驗中存活的變異者,更是這個國家的異化者。他用精密的計劃殺死了一個個國家的精英分子,用精心策劃十年之久的地下鐵毀掉了代表國家權力的議會大廈。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這個國家總統為了權力製造危機和汙染,為了去除異端勢力而給無辜的人冠以罪名,為了穩固社會利用媒體輿論扯謊欺騙威嚇民眾,這樣的統治中心正是V要推翻的,正如他所說的「人民不應該懼怕zhengfu,zhengfu應該懼怕人民。」人民才應該是國家的主人,應該有有廣泛的權利,可以呼吸著自由的空氣。V做到了,他的面具傳遍全城,當無數民眾群起而反抗的時候,政府最終成為了不堪一擊的空殼。
最後的V說自己錯了,因為他也是以暴力的形式存在的,他不能讓自己這樣繼續活著,他讓艾薇幫他完成了最後的一步,載著V的地下鐵駛向議會大廈時,那爆炸噴發出的美麗煙火也正代表了這個國家的重生。
我想反抗暴政應該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吧,想想現在無論哪個國家的的體制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公和黑暗,我們也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
3、《V字仇殺隊》觀後感 ——1502 李家欣
「Remember,remember,the 5th of November.」這句話一直縈繞了整部電影,這部曾經被禁的電影,又得以在央視六套重播。它能帶給我們的啟示又得以重新思考,從這部電影中我們能窺探到些什麼呢?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以一個虛擬的未來世界為背景的,那時的英國變成了一個由獨裁者蘇特勒所統治的法西斯極權主義國家,人民生活在殘暴的統治之下,他們每天在恐懼中度過,充斥著疾病、灰暗,而且有無處不在的秘密警察監視著他們。執行著嚴厲的宵禁時間,必須信仰國家所規定的的宗教信仰。電視裡、報紙上也隨處可見剝奪人們思想ziyou的宣傳。影片開頭是女主角的一端獨白「我們被教導有記住思想,而不是記住人。因為人可能失敗,他可能會被捕,他可能會被殺死、被遺忘,但400年後,思想仍可能改變世界。我親眼目睹了思想的威力,我見過人們以它為名殺戮,或是為了維護它獻出生命。但你不能親吻思想,也不能觸摸它或抱著它。思想不會流血,不會感到痛苦,它們沒有愛……」其實這裡的400年暗示著1605年由蓋伊.福克斯策劃的火藥桶陰謀事件,而蓋伊被絞死的命運也暗示了主人公V的結局。
V是一個帶著蓋伊.福克斯面具的神秘人物、一位試圖創造社會政治變遷,同時暗自推動激烈私人復仇的自由鬥士,他擁有過人的口才,從他與女主角初見時說出了一連串不重複的以「v」開頭的單詞就能看出。他還是一個喜愛音樂與文學的「文藝青年」,他喜歡看《基督山伯爵》,這也折射出了他想要復仇的心理。
女主角艾薇本是一個柔弱的少女,她一次違反禁宵外出,被秘密警察發現,陷入被抓入集中營的危機中,就在生死危急關頭之時,V救了她,從此她與V的命運連在了一起,捲入了V的計劃之中。其實艾薇是一個外柔內強的女孩,童年的她見證了父母遭到迫害的場景,只因父母是所謂的反動人士。在元首蘇特勒用謊言、監視、秘密警察控制的這個國度裡,凡是稍有違背這種集權統治的「異類」,如異教者、同性戀者、反對人士都會被抓入集中營中處死。
與此同時,V的復仇計劃也隨之展開,有戀童癖的變態利利曼主教被他暗殺,也不由讓人想起片中的經典臺詞「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敬的行為掩蓋著一顆魔鬼般的心」。
下一個目標便是秘密細菌試驗基地的女科學家黛安娜,她也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反人性,在靜默中死去。V便是這次試驗中獲得重生的倖存者,其實,他的復仇不是針對個人的復仇,而是對一種集權的復仇。
最終,負責調查V的總督察芬奇在一系列猶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的事件中,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多年前,元首蘇特勒在還沒有上臺時,組織了以此生物實驗,以活人為犧牲品,試製出了一種致命病毒——聖瑪麗病毒。研製成功後,分別在河流、學校、地鐵三個地點投放,造成大量人員死亡,人們陷入恐慌之中,蘇特勒正利用了這種恐慌來培養人們對強權的依賴,從而成功改變選舉走向,當選為國家元首。
真相令人頭皮發麻,在V的宣傳下,人們也漸漸覺醒了,他們開始奮起反抗,不再盲目順從。蘇特勒被殺死,V以自己的犧牲為代價炸掉了國會大廈,死在了玫瑰花叢中,伴隨著他生前最喜歡聽的《1812序曲》。
至此,影片結束,全民皆V,V是基督山伯爵、總督察芬奇、伊芙的父母、伊芙……他是我們每一個人,這個國家獲得了重生。看到衝破士兵在廣場聚集著的人們,摘下蓋伊.福克斯面具的那一刻,我心裡有一絲莫名的感動滑過。終於自由和正義戰勝了,自由的暴力還是平等的奴隸,顯然,人們選擇了前者,那麼,V的死也就有了意義。
此外,片名的「V」也有諸多象徵意義,是「Vendetta(復仇)」嗎?還是「Victory」呢?亦或是V的牢房號羅馬數字五呢?巧合的是,打動V和伊芙,促使他們獲得重生的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為「Valerie」。娜塔莉.波特曼的演出也可謂是可圈可點,為了刻畫人物形象,不惜剃掉自己的一頭秀髮。總這,這部電影堪稱經典之作,其中值得人思考的主題還有很多……
4、《V字仇殺隊》觀後感 ——1502 劉金男
看完影片《V字仇殺隊》,我想談一談影片中的面具,福爾斯面具。
影片開頭講述了1605年的那次火藥陰謀,為了使後續的故事使之有某種聯繫,除了在時間上刻意挑選,另一個就是選用了1605年「火藥陰謀」重要成員福爾斯的面具。所以,男主角V出場時,便帶著這個詭異的面具。在故事的發展中,我曾幻想在女主角的影響下,V是否可以摘下他的面具,讓我看看他的臉,哪怕如他的手般的慘不忍睹,卻可以讓我相信V的真實,但直到V死,他仍帶著面具。
為什麼?想了很久,給了自己回答。一,面具是V的標誌,摘下面具的V恐怕無人認識。在女主角艾薇被囚的日子裡,她發現了女同性戀者留下的一份信,而V也證實,那確實是V在監獄時隔壁被關女性寫的真實的故事。既然V就在她隔壁,那麼鏡頭展示了這位女性排隊打針的情景時其前後應該就有V,可是,恐怕沒有人會立即意識到,這個就是V。
二,面具下的V,很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當V躺在那列使向議會大廈上的地鐵上的時候,芬奇問艾薇:「Who was he?」伊芙回答道:「He was Edmond Dantes, And he was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my brother .My friend .He was you and me .He was all of us.」他沒有摘下面具,就不是一個個例,他可能就是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一個可能會用暴力來作為一種手段,達到某種目的的人。
三,面具下的是思想。在V與克裡蒂見面的場景中,V說:「這張面具之下不僅是肉體,這句面具之下是一種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彈的。」那麼這個思想到底是什麼呢?對ziyou、minzhu的渴望?是以它為名的各種殺戮?為了維護它而獻出生命?我們不能親吻它,不能觸摸它、或抱著它。思想不會流血,不會感到痛苦。可是,仍沒有人告訴我,什麼是思想。因此,它需要藏在面具之下。
5、《V字仇殺隊》觀後感 ——1502慄麗枝
「這是正義,還是恐怖?他是自由鬥士,還是亡命殺手?暴力的行動能否換來公平和正義?」這種關於zhengfu、社會、自由、鬥爭的字眼總是能引起深深的興趣。 《V字仇殺隊》,以英國1605年的「火藥陰謀」展開,故事首尾都伴隨著1812序曲。
V的出場,是一段絕妙的開場白,從秘密警察手中救出艾微,邀請她一起欣賞音樂,零點鐘聲,11月5日到來,在《1812序曲》中,正義女神像炸毀,那麼美!他把復仇變成節日。他始終存在於面具之下,二十年的復仇謀劃,只為了那場美麗的煙火?V所復仇的目標,是極權主義下以恐懼維繫政權的政府,是一個有序的灰暗的死氣沉沉的社會。
令我駭然之處當屬其字字犀利的臺詞。1、「人可能會失敗、會被捕、被殺死、被遺忘,但思想不會,因為它刀槍不入」。V的暗影長廊中堆滿的書和藝術,是思想的力量。生活在泥沼之中,鋒利的雙刀,孤獨並高貴著。 2、「人民不應該懼怕它的zhengfu,zhengfu應該懼怕它的人民」,強國家對應的弱社會真實存在,極權主義下,政府控制著輿論,麻痺著人心,將人民隔離在假想的美好安定之中,道貌岸然的政客黨棍,宣揚著崇高的信仰,掩蓋事實幹著骯髒的勾當,秘密警察的蠻橫,黑口袋的恐懼,面對專制的強暴,人民無路可逃。就像元首蘇特勒始終存在於螢屏上的嘴臉,讓人生厭。面對國家的「不正常」,有人無知,有人沉默,V的「暴力仇殺」喚醒人民的意識,當11月5日無數V湧向國會大廈,「復仇節日」到來,他又必須死。V的自殺式行動,不僅是對「以暴制暴」推翻政府的復仇行徑的反思,更是因為他活著可能是人民通向自由的又一障礙。3、「我要的是絕對的服從!」當蘇特勒政府元首冒出這句話,我已經不大能弄清國家、zhengfu與人民的關係。
亡命復仇者的愛是隱忍而偉大。正像V說的:我本來不相信我還能愛,那是你能給我最美好的東西。伊微對V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對你一無所知,而你卻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大概是因為,唯有他,戴著面具,卻敞開了靈魂。
《V字仇殺隊》揭示的東西太多,我們注意不及,又或言之不出。
6、《 V字仇殺隊》觀後感 ——1503 鄭星宇
寫在前面:
「如果只看日常生活的表面,只從統計數字和官方報告來衡量,國家成功地獲得了安定,但如果從社會的道德與精神復興,人性和自由的擴展,人的尊嚴的提高這種角度看,社會並不是安定的,而是處於空前的危機之中。因為人民對政府的服從、社會表面的團結,根源只是人們的恐懼。」——哈維爾致胡薩克公開信。
極權國家中,人們既是囚徒,也是獄吏,痛苦不言而喻,但言辭中只能代以晦澀和四下無人時的狂斥。故事是科幻主題,註定裡面的情節不會發生。當然,我指的是V這個人的出現。自由,多少人假你之名行惡,但做自由之暴民還是平等之奴役,各國人民都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1605年福克斯愚妄但純粹壯舉給後世留下了以恐怖暴力手段去反抗之先例,以他為原型的面具以詭異之笑鐫刻於V的臉上。復仇之魂不滅,詹姆士一世變成了蘇特勒,真正的獨裁者,狂熱的極權者與宗教徒,也是曾經公眾眼中的救世主與一流的演說家,他平息了混亂,克定了恐慌,他讓這個國家「繁榮」。
殊不知這混亂到底因何而起 ,這恐慌到底是誰炮製!安定的基礎是服從,沉默者的墓志銘上寫的也是服從...V這個角色魅力十足,他瘋狂至極端,他和蘇特勒,一個瘋狂獨裁者,一個瘋狂自由鬥士,他也冷靜至極,他看透了這個非法且罪惡之zhengfu的局勢與上下離心,看透了他們嫻熟而讓人作嘔的愚民政策,也看到了顛覆這個政府要的不僅是毀滅者,還有覺醒者。華麗的殺人技巧與陰謀算計,教皇死於淫慾為誘的陷阱,官方媒體代表死時一改他那正氣凜然的虛表,醜態畢露,而那風光無限不怒自威的獨裁者,死於他聲嘶力竭的求饒聲中,恐懼,恐懼來源於恐懼本身。
無疑,最終的結局是V贏了,象徵不是國會大廈被炸了,是人人帶著V的福克斯面具,無畏地走向國會大廈,士兵們不再開槍殺戮...凝固中湧動著力量。這一幕,我們都見過,全世界的人都見過,旗幟倒下,雕塑碎裂,顏色更替,喪鐘為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