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兒子愛嘟嘴,媽媽欣喜拍照發朋友圈,奶奶卻抱起孩子直趕醫院
案例分析
隨著手機功能的越來越強大,很多家長都很喜歡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開心事。有了孩子的寶媽們更是喜歡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育兒動態,小到孩子的一個可愛表情,大到孩子取得的成就,在媽媽眼裡孩子的一切都是值得分享的。有一位寶媽,因為分享朋友圈還救了孩子。
小安有一個2歲的兒子,小安對這個兒子視若珍寶,平時很喜歡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萌照。最近孩子很愛嘟嘴,嘟起嘴來臉上的嬰兒肥更明顯了,小安直喊可愛,欣喜之下更是拍了孩子很多嘟嘴照發在自己的朋友圈。
然而住在鄉下的奶奶看到小安每天都拍孫子的嘟嘴照,心裡卻感覺很擔心,孩子每天都做這個表情可不是什麼好現象。終於一個星期後奶奶忍不住了,來到小安家,抱起孩子就直趕醫院。直覺告訴奶奶,孩子肯定是生病了。
檢查結果出來後,孩子果然是因為牙床畸形導致愛嘟嘴,而罪魁禍首就是媽媽常給孩子用的安撫奶嘴。原來孩子很愛哭鬧,小安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就學其他家長給孩子用孩子安撫下來,殊不知,這種奶嘴雖然可以起到安撫作用,但是對孩子嘴巴的發育是非常不好的。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為了快速安撫孩子的心情,就借用手機電腦抑或是別的物品,來讓孩子快速安靜下來。其實這樣做只能安撫孩子一時,並不能起到真正的安撫作用。安撫孩子,家長應該用心,找對方法。
家長如何正確安撫孩子?
1、 提供一個發洩的渠道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情緒不佳,尤其是當自己也正在氣頭上時,就會命令孩子把眼淚憋住,不能掉下來。但是其實這樣強行鎮定孩子情緒的方法並不能真的抑制住孩子的情緒,反而會讓孩子心裡更難受。
如果孩子情緒要崩潰了,家長可以大大方方給孩子提供一個發洩的渠道,比如讓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出來,或者是帶孩子去空曠的地方把心裡的話喊出來,發洩之後孩子的情緒可能自然就好了,不需要家長再安撫了。
2、 提供安靜的機會
很多孩子心情很不好時,會希望家長可以讓自己靜一靜。而很多家長往往會選擇在孩子身邊不停地詢問孩子,一定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心情不好。這種吵鬧式的關心往往會讓孩子心情更加鬱悶。
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情緒不好又不肯說是為什麼時,不妨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在房間裡安靜一會,也許他想通了就會好很多了。
3、 提供聆聽的耳朵
家長在給孩子發洩和冷靜的機會之後,不要忘了關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心情不好。也許孩子此時心裡已經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卻沒有排解的地方,此時父母的聆聽就會是孩子心中的一棵救命稻草。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疏解心結,還可以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4、 提供肢體關懷
如果言語上的安慰不能很好地使孩子安靜下來,家長可以嘗試為孩子提供肢體關懷。在孩子因為情緒崩潰無法冷靜下來時,家長可以抱一抱孩子,把孩子抱入懷中,讓孩子知道你是關心和在意他的。
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尤其是在和孩子溝通時,可以多給予孩子肢體關懷,比如摸摸孩子的頭讚揚孩子,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親切感,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柔軟,受到安慰。
小結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崩潰的一天,大人是這樣,小孩也是一樣。不同於大人有更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小孩更容易被負面情緒壓垮。所以家長應該學會安撫孩子的情緒,安撫並不是給孩子買好吃的,給孩子手機玩,讓他獲得暫時的平靜就叫安撫。需要家長用心,找對方法,認真且耐心地與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