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戶藩位列江戶幕府的御三家,是僅次於將軍家的名門之一,其先祖是德川家康的第11子德川賴房(小名鶴千代丸),當其6歲時就被封在了常陸國水戶城(今茨城縣水戶市),石高是25萬,後來增至28萬石,而元祿年代重新檢地,實測石高大概有35萬石。當將軍的直系血脈斷絕時御三家將以養子的身份入主幕府,其地位與日本皇室的旁系宮家類似,因此也只有這三家被賜姓德川,其他親藩大名只能使用松平的本姓,這是其煊赫地位的象徵。
但在整個御三家中,水戶藩又處於別格,一般默認其藩主沒有資格繼承將軍位,或即使是有資格也應排在最末。御三家中的尾張藩與紀州藩,藩主在官位上都是大納言,而水戶藩主僅為中納言,低一個檔次;石高方面水戶藩也只有其他兩個大藩的一半左右;另外更特別的一點是,水戶藩是唯一不進行「參勤交代」的大藩藩主,世世代代居住在江戶城中,所以也有人傳說德川家康遺命其世襲幕府的「副將軍」之位,對將軍負有輔佐與監督義務。
德川斉昭是水戶藩的第九代藩主,斉這個字,來自中國的古字,通假於「齊」。日本人在借用了這個漢字後,又把斉與斎混在了一起,尤其是作為姓氏,斉藤與斎藤都讀さいとう,更是讓人傻傻地分不清楚。但在中文漢字中,斉=齊,斎=齋,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他這個名字應該作德川齊昭。德川齊昭是幕末著名的「賢侯」,他大力推行藩政改革,建設藩校弘道館,登用人才,不但對領土進行重新檢地,且自動停止了藩主留守江戶城的「定府制」,為此遭到幕府的猜忌,1844年被處於「隱居謹慎」(相當於軟禁)的處分。1849年被赦後,他開始參與幕政,主要負責海防工作。當時幕府將軍垂垂將死,而在繼嗣問題上他主張由自己的兒子德川慶喜(已過繼給了御三卿一橋家)繼任,與主張擁立紀伊藩主德川慶福的一派針鋒相對。1858年紀州派的中堅井伊直弼就任大老後,興起「安政大獄」,齊昭再次被幽禁,不久後就去世了,終年60歲。
這裡要簡單介紹一下幕府將軍的繼承架構,其實從第二代開始就隱隱存在著繼承之爭了。但當時德川家康這個鎮海神針還在,所以由他一錘定音選擇了最穩妥的第三子德川秀忠為二代將軍(長子松平信康早年間已被織田信長勒令切腹,而二子結城秀康是私生子,從小又被送給羽柴秀吉當質子與養子,連姓都改了,所以年長的秀忠最有法理上的繼承權,且資質雖然不出眾,但也守成有餘),三代將軍家光繼位時那更是充滿了無形的刀光劍影,最後還是靠家康出面才保住了儲君的位子。德川家康將自己的三個幼子立為御三家,作為繼承候選,第八代將軍吉宗就出自於紀州藩。德川吉宗為了保證將軍的職位留在自己的嫡系後代手中,又分別為自己的次子與四子創設了田安家與一橋家,他的長子第九代將軍德川家重則創設了清水家,這就是所謂的御三卿,他們都住在江戶城內,也沒有實際的領地,都由幕府直接發給俸祿,也是當將軍的嫡脈斷絕時挑選繼承人的首選。
德川齊昭與幕府著名的種馬將軍德川家齊一樣,幾乎點滿了種馬方面的技能,他雖然只生了22男15女,在總人數方面略輸,但這37人大多體格康健,且都活到了壯年之後。德川齊昭自己因為身份的限制,幾乎沒有可能繼承將軍的大位,所以他讓自己的第七子慶喜從小就被抱養到絕嗣的一橋家,最後終於稱為徵夷大將軍,但不幸也是德川幕府的最後一個大將軍。此外還有還有其他11人也位居大名(諸侯)的尊位,先後入主九個不同的藩,分別是水戶藩本家,鳥取藩,岡山藩,前橋藩,浜田藩(第二次徵長戰役敗北後廢藩,轉鶴田藩),喜連川藩(屬足利分家的鎌倉公方,明治維新後複姓),土浦藩、守山藩主(水戶支藩)、島原藩等,最後共10人在明治維新後封爵,其中公爵2人,侯爵2人,伯爵2人,子爵4人,可謂冠蓋滿門了。
本來命定無法接任將軍的水戶家,最後是由德川齊昭出繼的親子實現了夙願,不過也有陰陽師說正是如此才破了幕府的風水,導致德川幕府的整個瓦解與倒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