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叫它「藝妓」了

2021-02-17 咖報

內容經授權解譯自:www.sprudge.com

作者:Jenn Chen

藝妓咖啡品種在2004年巴拿馬最佳咖啡拍賣舞臺上進入專業咖啡舞臺已經14年了。從那以後,這種咖啡多次打破拍賣價格紀錄,在咖啡師比賽中獲勝,並讓世界各地的人很驚訝。

但問題是:它與日本藝人-藝伎(geisha)混淆、雙關語,導致了許多有問題的解讀。一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令人愉快的同音不同意的詞彙,但這種同音不同意的詞彙已經成為一種全權令(處理事務的全部權力),被用來拍攝與日本傳統藝術、歌曲和舞蹈有關的不恰當的視圖和主題文化,並用來銷售高價咖啡。

這種風格下對「藝妓」的誤用並不新鮮,也不是過去留傳下來的風氣。在研究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遇到許多烘焙師使用日本藝妓的形象來推銷他們的咖啡。同樣的,過去三年也有一些文章在藝妓咖啡旁邊配上了藝妓人的畫像。

這種濫用不僅令人不安,而且完全沒有必要。當藝妓咖啡被更大的咖啡社區所熟知時,藝妓已經被世人所熟知。然而,這種咖啡的原產地,以及與之相關的傳統,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我寫這篇社論是為了向全世界的咖啡飲用者、烘焙師、進口商和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大膽的選擇。如果我們不再叫它藝妓呢?我認為,咖啡行業應該選擇使用「Gesha」作為替代,永遠向前發展,並將「藝妓」——及其所有不幸的語言濫用——廢除到咖啡歷史的垃圾箱裡。

這個選擇有幾個潛在的優勢。


剛接觸Gesha咖啡的消費者不會再認為它是以日本藝妓表演藝術傳統命名的。

我們可以滿懷希望地,也絕對地,避免在未來看到任何東方主義形象被用來推銷和引用這種咖啡的例子。

我們可以詩意地描述這種真正美味、令人振奮的咖啡品種,同時恰當地喚起它在衣索比亞的傳統,而不會讓消費者對它的起源感到困惑。

在我們深入到兔子洞之前,讓我們回到我們所知道的藝妓咖啡。

20世紀30年代,英國殖民探險隊在衣索比亞西南部「發現」了Gesha咖啡品種,並把它帶到肯亞和坦尚尼亞的研究站,然後又帶到巴拿馬,因為它的咖啡葉具有抗鏽特性。在他們之前開創性的研究中,咖啡專業人士兼記者梅斯特(Meister)在一篇名為《是藝妓還是Gesha》(Is it Geisha or Gesha)的文章中探索了這個品種的歷史文獻。1936年,英國殖民者引用了某座「藝妓山」,但故事情節發生了轉折:衣索比亞並沒有藝妓山。取而代之的是衣索比亞的Gesha地區——一個與日本毫無關係的完全獨立的術語。「我」究竟是如何在Gesha的咖啡中找到它的位置的,這只是一個猜想。這可能是一個簡單的拼寫錯誤。也有可能因為當地的卡夫卡語的口語,所以它被羅馬化為「藝妓」。還有第三種理論認為,研究人員之所以使用「藝妓」這個詞,是因為它是一個更熟悉的詞,而且更具有異國情調。因為我們不在那裡,而且文獻也不清楚為什麼它被寫成藝妓而不是Gesha,我們就把這些理論放在這裡。

2004年,皮特森家族的哈仙達拉埃斯梅拉達(Hacienda La Esmeralda)提交了藝妓咖啡,並贏得了巴拿馬最高的拍賣。中標價格為每磅21美元,與今年創紀錄的每磅803美元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藝妓種子是從哥斯大黎加的一個研究站引進巴拿馬的。這種咖啡被拼寫為藝妓——現在仍然被許多生產者拼寫為藝妓——因為在最初的探險中,他們就是這樣被記錄下來的。

巴拿馬的「藝妓」咖啡起源於衣索比亞。在2014年對巴拿馬和衣索比亞的藝妓咖啡進行的一項基因研究中,丹佛植物園(Denver Botanic Gardens)園藝與全球倡議中心(Center for Global initiative)主任薩拉達克裡希南(Sarada Krishnan)博士發現,這兩種咖啡在基因上非常相似。她寫道,「巴拿馬藝妓極有可能與本次研究的樣本來自同一個衣索比亞藝妓咖啡林。」

隨著這種咖啡在世界各地的推廣,其他地區也想複製巴拿馬「藝妓」咖啡的成功。在中美洲種植的花椰菜通常拼作「藝妓」,而其他地區則用「Gesha」。「沒有既定的規則。正如詹姆斯•霍夫曼(James Hoffmann)等人所寫的那樣,在這個行業中,「藝妓」咖啡的知名度更高,擁有品牌影響力。

總而言之,我們談論的所有咖啡——無論你是否使用「我」——實際上都是Gesha。讓我們繼續討論為什麼這是所有問題——請注意,在本文的其餘部分中,我們在討論咖啡時將默認使用「Gesha」。

Gesha的咖啡是稀有的,昂貴的,經常會有「精緻」和「花香」的味道。「如果你將是專業咖啡的新手,剛剛接觸到這種咖啡品種,那麼不幸的是,將這些相同的特點與日本的藝術傳統聯繫在一起就不算太遠了。」在西方國家,對日本女性的刻板印象傾向於異國情調。他們被描繪成順從、精緻、驚人的美麗。對於藝妓表演者來說,這個詞在18世紀初開始在全球使用,它常常錯誤地暗示著一個端莊、要價高昂的妓女。像《藝伎回憶錄》和《蝴蝶夫人》這樣的書肯定強化了刻板印象,助長了東方主義的看法。

簡單地說,東方主義是由愛德華在一本同名的書中介紹的一個概念,這本書講的是西方是如何居中,而東方是如何被視為「他者」和異國情調的。在西方,它創造了對東方的幻想解釋和表徵。這是一種對東方文化的迷戀,在《每日新聞》中,薑黃突然被「發現」成為一種超級食物,或者凱蒂·佩裡裝扮成藝伎。

日裔美國公民聯盟(JACL)執行董事井上(David Inoue)表示:「在西方社會,藝妓的概念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日本女性的超級性感。」JACL成立於1929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亞裔美國人民權組織。據其網站介紹,該組織致力於「保障和維護日裔美國人和其他所有受不公正和偏見侵害的人的民權」。

井上接著說:「用藝伎的形象來推銷一種起源於衣索比亞的咖啡,實在是太誇張了。這種咖啡也是我們這個厭惡女性的社會的一個症狀,這個社會一直在慶祝女性被物化,尤其是有色的人種女性。」

咖啡行業已經開始迷戀Gesha咖啡。我們把它包裝成罐頭和小份量。人們用崇敬的口吻談論它,並以五倍於標準杯子價格的價格介紹給顧客。亞洲女性也同樣被崇拜(相信我——我是根據個人經驗來報導的)。如果我們不是在以相似的方式使用同一個詞的平行道路上,那麼這個行業肯定是在利用日本的異國情調——不管是不是無意識的。

這個術語到處都是困惑。「我以為它叫『藝伎』是因為有人覺得它很有異國情調,很性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業咖啡師告訴我。這是來自在美國啤酒杯大賽中使用Gesha咖啡的人。

困惑的不僅僅是咖啡師。日本設備分銷商FBC International的所有者上野野博(Noboru Ueno)發現,在日本,藝妓(geisha)一詞在指代Gesha咖啡時也會產生類似的誤導。上野說,因為藝伎藝人通常是日本文化的象徵,比如富士山和壽司,所以藝伎很容易在消費國家推廣,尤其是在日本。他發現,日本消費者將「藝妓」咖啡與日本聯繫在一起,而咖啡專業人士通常不會去試圖糾正這種誤解。

上野同意今後應該使用正確的術語Gesha,因為咖啡本身是衣索比亞的,而不是日本的。「每個消費國家,包括日本,都必須尊重原始文化,」上野告訴Sprudge。語言是每個民族文化的基礎。

尊重、準確,以及東方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瓦解——這些聽起來都是放棄那個該死的、不必要的「我」的很好的理由。你可以用上千種不同的方式來爭論這個問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這是Gesha,而不是「藝妓」(geisha)。

Gesha在衣索比亞咖啡產區,從那裡流行Gesha咖啡品種被認為產生,一樣的霞多麗葡萄叫勃艮第霞多麗,或Warsteiner命名的啤酒是德國南部地區Warstein,或品牌雷斯岬奶酪是命名的雷斯岬,加利福尼亞。我們用農產品的原產地來命名它們。在Gesha的案例中,全球主義密謀將這種水果從衣索比亞運到巴拿馬甚至更遠的地方,這對咖啡飲用者來說是件好事——這些咖啡很美味!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Gesha種植者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的咖啡可以賣到高價。然而,這些全球性的力量也共同促成了「我」這個詞的出現,使它聽起來更像我們熟悉的「藝妓」——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必須要看那些被用來賣咖啡的亞洲女性的帶有異國情調和戀物癖的描述。

我能想到的可能只有一種情況是,用藝伎咖啡來形容某樣東西是真正合適的,那就是,這種咖啡是由一位真正的日本藝伎藝術家種植、烘焙或提供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完全贊成將術語「藝伎」與咖啡聯繫起來——我在下面創建了一個方便的維恩圖來說明這個選擇。

單詞演變。他們的關聯變化。這是英語語言的一部分榮耀。儘管它光彩奪目,但它並非沒有瑕疵——有時文字會被寫錯或被異化,尤其是當作者擁有所有權力的時候。但是現在我們一起掌握了力量。使用正確的術語Gesha,而不是不準確的術語「藝妓」,有助於消除含糊的關係;它尊重作物的文化和農業歷史;它能更好地讓喝咖啡的人了解那段歷史;而且,它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某些混蛋再次用日本藝伎的照片討論咖啡的可能性。

所以讓我們叫它Gesha,而不是「藝妓」——這是一個小變化,背後有很大的意義。

作者JennChen (@TheJennChen):舊金山的一名咖啡營銷人員、作家和攝影師。

(釋義來源百度百科)

藝妓/藝伎:藝伎(Geisha)是一種日本表演藝術職業,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遊走在京町界外,俗稱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妓職業漸漸被女性完全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

相關焦點

  • 藝妓?還是藝伎?
    漁村女童小百合,家境清貧,被賣到置屋おきや,幾番波折,長大後成為了著名的藝妓。但這並沒有給她帶來好運,坎坷過後,才終於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也算是有個HAPPY ENDING~ 今天,我們就從《藝伎回憶錄》這部電影入手,一起來揭開藝妓的神秘面紗吧。藝妓還要上學?置屋おきや,是培訓藝妓的地方,經營者是媽媽桑。
  • 京都的藝妓為何那麼漂亮?
    千萬別小看這一座八坂之塔,它是日本的國寶。為何會是國寶?八坂之塔是日本創建時間最古老的五重塔,它屬於靈應山法觀禪寺的主塔,但是,現在許多人並不知道有一座「法觀禪寺」。它建於公元656年,幾乎與八坂之塔同時建造。神社主祭牛頭天王,牛頭天王是日本的神佛合一之神。因為他被視為是釋迦牟尼誕生地祇園精舍的守護神,自然也成為了日本最著名的花柳街——京都祇園地區的守護神,是藝妓們的保護神。祇園距離八坂神社只有200米的距離,每逢過年過節之時,京都的藝妓們都會聚集到這裡,祭拜主神,或參與立春時節分送黃豆,驅厄除鬼的活動。
  • 藝妓,只服《黃真伊》
    播出了11年,我不知道看了幾次,現在再看依然認為它比中日韓這幾年的鮮肉女神劇強百倍,值得細細品味。 說起黃真伊,必不可少的肯定是她的愛情。 「行至黃門前時,馬居然悲傷得不能前行,黃出門解上衣小褂蓋在棺上,棺始行。」「玄月亭,自此埋葬你我的愛情。」真伊的初戀早夭的片段,無論什麼時候翻看,都讓人止不住流淚,心痛不已。
  • 日本藝妓與上海
    一未見識日本藝妓前,只能在書本中想像一番。1877年,清朝向日本派遣公使,黃遵憲作為參贊隨行,首次將藝妓介紹給國人:「業歌舞者稱之為藝妓,甚類唐宋營妓、官妓。」黃遵憲的意思是唐宋的藝妓、官妓是以歌舞酬唱為主業,藝妓也是如此。提及唐代的「妓」,我不由想起《虯髯客傳》中隋煬帝時長安司空楊素家的「紅拂妓」。
  • 藝妓的故事!
    藝伎雅而不俗之處,不僅在於它與妓有別,而且在於它的不濫,不相識的人很難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薦。藝伎大多在藝館待客,但有時也受邀到茶館酒樓陪客作藝。行業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 日本藝妓的教養
    「舞妓」是京都花街特有的說法,在東京一帶的花街,「舞妓」則被稱為「半玉」,意思都是指「藝妓」的入門級或預備班,在成為一名舞妓(也即「半玉」)之後,再繼續努力至少五年,更加深化磨練「藝」與「技」,才能晉升為一名「藝妓」。
  • 日本藝妓舞妓背後的故事
    -20歲左右,藝妓則一般是指20歲以上的成年女性而作為她們外表的相同點,那就是藝妓和舞妓都需要塗白臉。不同的置屋有不同的條件,一般來說大致條件如下:- 身心健康- 五官端正,最好身高不超過160cm(舞妓的和服一般按照身高158cm來定製),最高也不要超過165cm- 不能太胖或太瘦,身材適中- 有體力和忍耐力(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學藝和工作本身都非常辛苦)合格進入置屋過後,女孩子們需要和已經成為舞妓的姐姐們一起生活
  • 別再對藝妓拍照了:關於京都的旅人禮儀
    生活日本傳統文化氣息濃厚的古城「京都」一直以來都深受旅人喜愛,這裡有世界遺產清水寺、倒影美如畫的金閣寺,藝妓回憶錄中的故事背景地「祇園」花見小路,似乎只要站在河原町街道上,就能感受到當年曾經發生過的美麗故事。
  • 日本歌舞伎和藝妓有關係嗎?
    藝妓和舞妓,在古代甚至近代,都有一定的「曖昧」含義。藝妓最初的形式,其實是在高級餐廳和旅館就餐時,客人叫來給酒席助興的女孩子們,說起來也算是「陪酒女」的一種。「舞妓」這一詞幾乎僅僅在京都使用,指的是尚未出師的藝妓。也可以說舞妓是藝妓的前身。一個藝妓出道前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學習包括禮儀、舞蹈、音樂在內的傳統文化和教養。
  • 「藝妓」、「舞妓」與「歌舞伎」:到底哪個才是你想要的?
    我也看到聽過有另一種不是很靠譜的說法,是這麼解釋的:「伎」是賣藝不賣身,而「妓」則是可以賣身的。很遺憾,不管這些詞這些字在古文中的意義如何,但放到現在,藝伎、舞妓和歌舞伎,都已經跟色情業完全沒有關係了。請千萬不要在旅館叫來個舞妓然後您上去寬衣解帶,會被報警抓起來的哦!
  • 日本的藝妓、舞妓和歌舞伎,到底有什麼區別?
    最初,藝妓其實是在高級餐廳和旅館就餐時,客人叫來給酒席助興的女孩子們,說起來也算是「陪酒女」的一種。如今,藝妓之美已漸漸不能為日本國內年輕一代所接受,藝妓行業也從全盛時期走向沒落。所以倘若有幸見到藝妓的身影,也算是此行無憾。
  • 漲姿勢日本藝妓真的不是妓女嗎?
    日本藝妓(Geisha)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妓全部是男性,他們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演奏傳統鼓樂、說唱逗樂為生。大約1750年左右,出現了第一個女藝妓。18世紀中葉,藝妓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
  • 藝妓紋身手稿
    西方流行的觀念相反,日本藝妓不是一般的女人臭名昭著。
  • 如何才是一名優秀的日本藝妓?
    影片以輕快活潑的音樂劇形式,講述一位說著滿口方言的鄉村少女春子,如何通過執著的努力,成長為一名優雅美麗的舞妓。「舞妓」是京都花街特有的說法,在東京一帶的花街,「舞妓」則被稱為「半玉」,意思都是指「藝妓」的入門級或預備班,在成為一名舞妓(也即「半玉」)之後,再繼續努力至少五年,更加深化磨練「藝」與「技」,才能晉升為一名「藝妓」。
  • 日本藝妓紋身圖講述
    日本藝妓不是一般的來形容女人臭名昭著的詞彙。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藝術人」,藝妓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職業女性的傳統職業。
  • 《機器人藝妓》惡搞預告 美女變形金剛大打出手
    《機器人藝妓》惡搞預告 美女變形金剛大打出手 海報  日本cult生力軍井口升導演繼《機關槍少女》之後再攜女星小川亞紗美、性格演員竹中直人打造全新B級大片《機器人藝妓》。
  • 日本藝妓竟然是這樣取悅男人的
    正在化香肩的藝妓。由於藝妓的和服衣領要開的很大,所以裸露的部分要與臉的顏色一樣。不過,脖子後面有三道故意的留白。是為了更加彰顯性感。藝妓在訓練藝妓舞。藝妓舞不僅僅是舞蹈,更注重禮儀和藝術,給人一種尊貴的享受。在藝妓舞中,扇舞更是一個被人們熟知的經典。圖為,1960年京都的一個藝妓培訓班,老師在指導扇舞。
  • 日本的藝妓、舞妓和歌舞伎的區別,究竟有關係嗎?
    總之,舞妓藝妓與賣身女是萬萬不可同日而語的。至於日本賣身女,一般的賣身女被稱作「遊女(ゆうじょ)」。我們所熟知的日文片《惡女花魁》,就是講了一個日本風塵女子的青樓生涯。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買身的女子。綜上所說,舞妓到藝妓,是級別的升高。而兩者外形差別簡單來說就是級別越高,外形越素雅。寓意藝妓是靠才藝而非外形來吸引目光。
  • 日本文化|賣藝不賣身的藝妓有多神秘?
    先來說資深藝妓。 比較資深的藝妓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叫「島田髷」的髮型,古時的未婚女性、遊女(娼妓)等也都會使用這種髮型。直到昭和初期都還能看這種髮型,戰後經濟發展起來後才逐漸消失。 現在只有在古裝劇或者現代的藝妓身上能看到這種髮型啦。
  • 高僧被藝妓各種調戲撩撥,他即興回敬一首詩,卻狂成了千古名作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宋代和尚道潛,別看他名字叫「道淺」,可面對藝妓的挑逗撩撥,他的道行深著呢!道潛與蘇軾是好友,因而也學上了蘇軾的「壞毛病」,喜歡在詩中暗藏譏諷,道潛還曾因此被勒令還俗過一段時間。其實我們認為還俗應是件好事,但道潛卻一心向佛,硬是又把頭髮削了去,繼續當和尚了,由此可見其禪心。但最能證明道潛之心的事件應該是下面這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