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金牌得主
430萬人民幣+2套住房+終身免費航班
菲律賓本周在東京奪得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塊金牌,使得菲律賓舉重運動員希迪林 · 迪亞茲成為該國第一位奧運金牌得主。據報導,作為對她歷史性成就的獎勵,迪亞茲將獲得至少3300萬菲律賓比索(約合430萬人民幣)。據報導,她還得到了兩套住房和終身免費航班。那麼問題來了,各個國家的運動員普遍會得到什麼獎勵?大概有多少錢?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收集的各國奧委會、體育協會以及個人理財網站 Money Under 30的數據,我們來看看來自12個國家的金牌獲得者能帶回家多少錢。美國奧運和帕運委員會對運動員的獎勵是:每獲一枚金牌獎勵37500美元(約合人民幣24.2萬元),銀牌225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5萬元),銅牌1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9.7萬元)。除非運動員申報的總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47萬元),否則大部分獎金不徵稅。此外,美國運動員還能獲得其他形式的贊助,包括醫療保險、最好的醫療條件和大學學費補助。相比之下,新加坡對奧運冠軍的獎勵幾乎超過美國選手的20倍,獲得個人首金的運動員可獲得100萬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476萬元)。獎金需要納稅,獲獎者需要將一部分獎金退還給新加坡國家體育協會,作為將來培訓和發展之用。英國並沒有出現在這份榜單中,2012年本土進行的奧運會,英國奧運會就表示,不會給本國運動員獎勵,因為他們認為「英國的運動員需要的是對運動的執著和熱愛,經濟回報不會激勵運動員登上領獎臺。」我國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始確立獎金制度的,在這屆奧運會上,許海峰獲得中國奧運會歷史上的首枚金牌,後來國家發給他了首金獎勵9000元,工資連升四級,由每月51.5元漲到了98元。之後的歷屆奧運會獎金一直處在一個上升的狀態,1992年金牌獎金漲到了8萬元;2000年雪梨奧運會金牌獎金漲到了15萬元;2004年雅典奧運會金牌獎金又漲到了20萬元;2008北京奧運會則直接漲到了35萬元,2012年則達到了50萬元。直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奧運冠軍獎金開始「降熱」,降至20萬元。目前,中國尚未公布東京奧運會的冠軍獎金情況。當然,除了國家的獎勵之外,省、市、縣各級政府都有相應的獎勵,而且獎金更為豐厚,還有分配住房的獎勵。各社會組織和企業對相應的獲獎運動員也有獎金。
近日,寧波籍射擊運動員楊倩為中國代表團取得東京奧運會首金。為此,某房地產開發商稱,將贈送楊倩一套上百萬元的房產。網友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純屬炒作。該開發商隨後回應:「贈與房子是出於真心」。
我國至今關於運動員的激勵政策就有《運動員教練員獎勵實施辦法》《體育運動員貫徹〈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方案〉實施意見》等,不過這些方案中對獎金數並無具體界定,具體的獎勵金額數目均來源於各地方的媒體報導與民間推測。各國獎金數字如此懸殊, 首先由於大國本身產生冠軍數量更多,若對每個冠軍都給予豐厚獎勵,則對財務上構成了不小的壓力。再來,小國誕生冠軍的機會更加稀缺,所以這些國家給予冠軍更高的官方獎勵也不足為奇。
其中最為誘人且經濟實惠的,當屬韓國的適齡金牌男運動員可免服兵役的政策。白俄羅斯選手在取得奧運金牌後,將得到白俄羅斯香腸製造商提供的終身免費香腸的獎勵。1980年,辛巴威女子曲棍球隊奪得了冠軍,辛巴威為每名運動員準備了一頭奶牛。
對於許多在奧運比賽中一舉成名的冠軍而言,比起直接的金錢獎勵,奪冠後接踵而至的商業合作,價值更是難以估量。比如2016年的明星選手張繼科,他奪冠後名聲大噪,據相關人士透露,光是代言費就超千萬元。而在這次東京奧運會中,蘇炳添才是吸金王,這位百米飛人吸引了不少廣告商關注,手上已經一堆代言合同,媒體報導稱,蘇炳添一年將吸金超過1000萬元。除了金錢和物質獎勵,奧運冠軍們還有大量無形的「名譽獎勵」。在退役後,奧運冠軍們一般會繼續從事老本行,有的也會投身政經界或娛樂圈,開啟自己的事業第二春。劉翔當選上海市體育局團委副書記;
鄒市明被聘為貴州省體工大隊副隊長;
田亮進軍娛樂圈;
.
總而言之,無論對於獲得冠軍的運動員自身,還是其背後的國家而言,這塊金牌所代表的意義,已經遠遠不能簡單地局限於金錢和名譽。其背後更是一門匯聚了複雜學問的「金牌經濟學」。對於奧運冠軍的獎勵,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本文來源:南都大數據、中國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