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為什麼讓觀眾熱淚盈眶?鞏俐就是最好的答案

2020-09-28 肥羅大電影

本文獨家發布於今日頭條。


史上最嚴女團,終於上場。

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口碑,炸了。貓眼電影9.2, 淘票票9. 1。
「燃」,「爆」,「哭」!是好評中最高頻出現的詞。
已經有觀眾開始放話,自己看完一遍,後悔了,「國慶要帶著爸媽二刷」,畢竟,這是最適合一家老小祖孫三代,闔家觀看的電影——
中國女排,《奪冠》。

我看的那場,全程有人鼓掌、喝彩,有一對大爺大媽一直看到最後影院的燈亮起,字幕走完,才緩緩起身,抹淚,互相攙扶著離開。
還有年輕觀眾看到郎平出場,立刻指著屏幕喊——「鞏皇」。
的確,看《奪冠》,不能不提鞏俐,就像提到中國女排,不可能不提郎平,事實上整部電影的故事線索,正是通過郎平——這個見證和參與了中國女排四十年起落跌宕、共同創造了#史上最嚴女團篩選標準#的功勳教練,串起來。
這也應該是鞏俐,十年來演得最好的角色。
憑什麼這麼說?看觀眾席上祖孫三代的眼淚,那就是證明。

鐵榔頭

毫無疑問,《奪冠》是一部絕對的「國民電影」。觀眾人群超越年齡、性別、世代。
越國民越大眾,也越有挑戰——國民電影,如何讓大眾都滿意?
蓋個章,說《奪冠》是近年最佳體育片,它擔得起。

上映三天各網絡平臺已經上了差不多十幾個熱搜:鞏俐演的郎平、朱婷演技等,都成為大眾關注熱點。

但更重要的,是觀眾心裡的熱搜。

評論不會騙人,那裡有記憶的溫度
有觀眾帶著孩子看電影,孩子被中國女排和鞏俐演的郎平所打動,求媽媽帶她二刷。

整部電影,觀眾跟隨著賽場上勁頭最猛的「鐵榔頭」郎平,一幕幕回溯中國女排四十年的歷史,導演陳可辛,把女排故事,融入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場歷史性的比賽裡。


評論裡,還有眼淚的溼度
有觀眾看得熱淚盈眶,建議大家多帶紙巾。

為了原汁原味,《奪冠》請來了當年在電視中直播女排比賽的央視名嘴宋世雄,親自為電影中的女排比賽配音。老先生一開口。比賽是內味了。
有解說員還不夠,導演陳可辛直接把奧運會冠軍隊員都拉來自己飾演自己。全就連巴西隊演員都請來三位現役國手。

真硬核體育類型片。
看比賽名場面,氣勢如駭浪驚濤裹挾而來,甚至能感受到現場漫天熾灼的人心。
一傳一扣,都散發千鈞一髮之力。
把許多觀眾看得一邊緊張,一邊忍不住想吼一嗓子:「好幾次想跟著吶喊」。但網民評論裡,還有情懷的暖度

有網民一看就有歲數,「老女排奪冠的時候,還很年輕,轉眼間孩子都上大學了,國家也強大了。女排精神是國家走向強大的重要精神動力。」

還有網民想起了逝去的爺爺奶奶的女排情懷。

影片裡,雖然只有浮光一瞥的幾個片段,卻將女排當年的訓練基地漳州小城帶回觀眾眼前。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當年的女排姑娘們付出了多少努力。
訓練館最早在1972年搭建的時候,經費不夠。只能讓當地民工花了28天,用竹子搭成。

地面也不是橡膠或木地板。而是由黃土、石灰、鹽水壓實夯平而成的「三合土」。

那時的女排姑娘們,就在竹棚室內,在暴曬的室外,踩著三合土,摸爬滾打,拼命練。

影片有個細節很戳人:在訓練時,成千上萬次的摸爬滾打後,運動員被木地板上的倒刺戳傷。

但就這麼練,觀眾卻能透過服裝、髮型,去感受到每個人臉上的精神面貌。那種充滿生命力和精氣神的質感就如同一層柔光鏡,映射在了每個人臉上。

陳可辛真的捕捉到八十年代女排姑娘身上獨特的氣質。一股80年代的奮鬥氣息,撲面而來。

有觀眾說「我很久沒有因為一部電影而充滿驕傲和自豪的情緒了,但《奪冠》做到了」。還有觀眾淚奔中不忘總結影片笑點——

打動人心,離不開影片從演員到幕後的真心換真心。

在拍電影的高潮片段,裡約奧運的那場戲時,鞏俐的手撞到機器,指甲蓋被掀掉了一半,但她起來說,沒事沒事還能拍。
漳州訓練基地在拍攝前夕要拆了,陳可辛就自掏腰包把訓練基地的設施,包括內景地板等等全部買下來,然後運回北京按照原樣搭建。

影片中有一幕:訓練館裡,有一面被排球砸出凹痕的牆面。

但這整個場景,不是置景時用做舊手段弄上去的,而是一代代中國女排姑娘們用曾經揮灑過的血汗,刻在歲月的牆面上的。

有了這些,才有了1981年,郎平隨中國隊參加第三屆世界盃。中國女排七戰全勝,拿下中國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首個世界冠軍,從此成為五連冠。才有了那個響徹世界體壇的名號:「中國的鐵榔頭!」

所以觀眾說, 「整場滿滿的感動。」女排再次奪冠時,很多影院的觀眾都像這位網友一樣,置身一個全場鼓掌的大型感動現場。

到最後,「全程淚目」「燃點很多」等等評論的千言萬語都可以歸結於四個字—— 「女排精神」。

鞏俐!郎平!

要讓電影像一記扣球一樣擊中觀眾的心,電影找到了最合適的「扣球手」——郎平,但要將這個人物演出來,電影還需要一個最合適的演員。

陳可辛跟編劇確定要拍女排的時候,劇本都還沒有,第一個就想到請鞏俐來演郎平。

一開始,鞏俐一直沒答應,她說郎平是對中國老百姓來說那麼重要的一個人物,要演,就不能演砸。
陳可辛說,只要你來,你站在那裡就行了,絕對沒問題。他認為鞏俐就是電影圈的郎平,她的年齡、地位、氣場,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比。
鞏俐,最後還是來了。
這一演,鞏俐就交出了十年來最好的演技。
鞏俐怎麼演郎平?第一:形似

好的表演,就是儘量讓細節說話。

因為,細節才耐得住咀嚼。

鞏俐能把郎平的標誌性手勢、堅毅的眼神,甚至是扶眼鏡的動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是因為她在女排集訓場上待了十天,也不打擾郎平工作,就一直觀察郎平場內場外的各種細節,一邊觀察一邊做筆記。

結果發現,郎平作為運動員出身,身上有很多的傷病,身體做過19或者20次手術,腿上受過傷所以走起路來速度很慢、肩膀做過手術所以走起來會「端著」。

眼尖的網友,甚至看出了鞏俐時刻拿著一支筆,這也是郎平的經典動作之一。
吳君如提到在片場時見鞏俐駝著背,以為她後背又不舒服,想要幫她按一按。
沒想到鞏俐直接拒絕,她說,「郎平就是這樣,挺直背,這樣就變成我了。」
到最後,朱婷這樣評價鞏俐的狀態:「一見面就很震驚,我感覺郎導就在眼前。」郎平自己也蓋章了。

但形似只是基礎,第二步,是傳神
生活中的郎平,微微駝背、柔順短髮、略八字腳、笑則爽朗憨厚。但哪怕是鞏俐背對著鏡頭,觀眾依然能夠從她微微的駝背裡,感受到郎平的氣場。
就像鞏俐在片中說的那句:「我從來不裝,我都是玩真格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鞏俐飾演的郎平在面對國家隊連敗時,依舊鎮定自若。

就像陳可辛說的,以鞏俐的氣場,站在那裡,就已經是郎平了。
但人和自己內心的角力,才是故事中最美的風景。
無論是08年奧運,郎平以美國隊教練的身份站在中國女排面前,還是16年「中巴大戰」之前,女排姑娘們屢戰屢敗,面對記者的質問時,鞏俐都用隱忍克制的微表情演出了這番內心的風景。

這些最複雜的心情,鞏俐的表演更多是內斂。

減少了煽情的部分,不過度用力,已經把態度以冷靜的方式呈現出來。
那明明是鞏俐的臉,但好像又變了個人,因為那藏在鏡片之後的眼神,既有鋒芒畢露,也有難言的複雜情緒。
這令電影裡的鞏俐,如郎平附體。
但形神兼備,依然不是絕頂高手,還有第三層——塑魂
《奪冠》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出了郎平歸來後令女排重新崛起的原因:講科學、講人性。

她大刀闊斧改革,用「大國家隊」的策略,培養更多數量的選手,用現代科學方法重建訓練方式,儘管一開始沒有立竿見影,但她還是堅持這樣做下去。

電影還探討了關於體育運動的某種終極問題,就是郎平在成為主教練後問新一代女排們的問題:「你們愛排球嗎?「

因為只有找回熱愛和信念,中國女排,才能在新時代重塑女排精神。
還有一場戲,因為備戰裡約奧運會,年輕的女排姑娘們都焦慮又疲憊。

鞏俐飾演的郎平卻在一次練完之後,沒有像當年的老女排一樣,不斷要求加練,而是笑著說:「去戀愛吧。」

下一秒,大家潮水般飛奔出去。
訓練方式改變背後實則是對新時代女排精神的思索。一場戲中,郎平問:「你是為了誰打球?」
朱婷說:「為了爸媽。」「不對」。

「為了成為你。」「像這樣想,你只能和當年那個我一樣差勁」。

接下來有場戲特別打動我,就是在關鍵的對巴西的比賽前,鞏俐演的郎平坐在比賽場上,回憶前程往事,少有地落淚。
那一絲脆弱,沒有削弱人物的英雄色彩,反而催生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自真實與敬畏的力量。

就在比賽前,郎平給朱婷發了簡訊,告訴朱婷答案。

她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好運動員,「你不用成為我,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那場戲,朱婷想起郎平的簡訊,在鏡頭前哭得不能自已。

然後,大戰開始。
顏妮說:「對戰巴西的那場球,對我們來說,太艱難了,演的時候,就像又經歷了一遍。」
當年的中國隊,對巴西沒有任何優勢,對面的是衛冕冠軍、東道主,世界一流球隊。
而此時的中國女排,已經8年未曾打入奧運半決賽,對巴西更遭遇十多場連敗。
然而就是這場不可能贏的比賽,中國姑娘苦戰五局,最後一局15-13,兩分之差,鎖定4強,最後跨越12年的低谷,拿下奧運冠軍。

中巴大戰,劇組用了11臺機器同時拍攝,最多的時候甚至有13臺,網民說,「看那場戲,整個影院很靜,特別靜」。

那一刻你就能明白,陳可辛為什麼不選擇決賽,而選擇這一場,因為這一場比賽之後,女排姑娘們,終於可以相信自己,成為中國女排。
也是這場戲,又讓我看到了人物的弧光。
有了鞏俐這樣的詮釋,郎平的形象,才更立體,更豐富了。

那不是靠英雄式人物襯託出來的光環,而是一點點鑿進人物展現出的細膩微光。

是在一次次選擇與撕扯中,淬鍊出的義無反顧。也是因為鞏俐這麼演,才沒有把郎平演成無所不能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才更動人 。

中國女排

看這部電影,網民評論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還是那三個字——「看哭了」。
可是影片能看哭幾代人,到底憑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40年的女排故事,本身就像一部超長電影,而幾代中國人,就是這部長片的觀眾。

而陳可辛導演做的,則是將40年的女排歲月,融入一部電影之中。關於女排精神的思考,也被融入電影之中。
回到中國女排的起點,80年代初,那時候的女排精神如何表現?強練,硬練,苦練,拿命去練。
看#史上最嚴女團篩選標準#——
扛打:訓練中的一項內容為需要快速並且持續的完成接球動作,教練平均2S會發一個球,接不中就會被的球砸中身體,而女排隊員即使被砸中也必須迅速站起來,準備接下一個球,直達達到今日訓練目標才可以停止。

身高:至少要180CM以上 。
彈跳:彈跳高度需要可以高過攔網 。

天賦強如郎平,在當年的女排裡,都只是菜鳥新人,也只能從舉鐵100斤練起。

想想看,80年代能夠上場的隊員,有哪個不是一身本領,又有哪個不是一身傷痕。
李現飾演的國家體委幹事,到訓練基地考察。

提到美國已經用電子計算機來參與訓練,「你們的運動員在賽場上,已經沒有秘密」。
吳剛飾演的老教練沉思片刻之後,把球欄調高15釐米來練,「我們這麼幹,計算機能計算出來嗎?」

當年為什麼這麼練?因為女排姑娘的身體條件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力量。
拼老命,只為證明:「中國人,行的。」

到了老女排比賽的時候,從城市,到農村,所有人 圍在一起,拉著幕布,打著燈,踮起腳,仰起脖子,屏氣凝神。勝利後燃放煙火慶祝,其實也是釋放同一個心聲——

中國人,能行!

看到這些,新一代觀眾就能想明白:

為什麼在父輩心中,中國女排四個字,這麼重?

而當郎平率領的新一屆女排歸來,訓練方式,為什麼變了?
因為對於當今這個愈發強大和自信的中國來說,體育比賽不再是「唯冠軍論」。
除了帶來更具國際視野的訓練方法外,郎平帶給女排姑娘們新的比賽觀、新的價值觀。
她跟所有隊員講:「我有責任幫助你們好好享受體育的本身,開心地去打球。姑娘們,明天要比賽,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這些人來背。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

那一刻,是不是,每一代觀眾眼裡都有淚光閃動。
談到中國女排,總會有一個問題被提起: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今天到底還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怎麼會不需要呢?就像世界盃開賽前,記者問郎平:「這次的目標是什麼?」
郎平淡淡回了6個字:「升國旗,奏國歌。」
女排精神首先是愛國主義精神,升國旗、奏國歌是一代又一代女排姑娘們永恆的目標。
女排精神又是與時俱進的女排精神,老一輩用拼命去彌補科技差距。新一代用更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比賽。

但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就像當年郎平一開始不想回來執教中國隊,直到聽聞「五連冠」時期老隊員陳招娣患癌去世的消息,她改變了想法:「我應該是老女排最後一個還在一線的了,應該為中國女排留下一點東西。這麼累這麼重的活,咱也不能一直幹啊,但是女排的東西,再不傳承就可惜了,大家都退休了,就有心無力了。」
所以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就是郎平說的:「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這才是體育片的意義。
它關乎體育,又超越體育。

《奪冠》上映之時,全國人民也經歷了一場特殊的「抗疫戰」,我們面臨的戰場雖然與女排姑娘們的戰場不同,但女排精神對每個人都有意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所謂時代,就是一個個普通人,命運與命運的接力。
每個人竭盡全力,這個國家才會乘風破浪。

從這點看,《奪冠》恐怕是國慶檔所有新片中,最適合這個節日的作品。因為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其中找到代入感和認同感。

所以我們即使都知道故事的結局,卻仍然願意為這群姑娘們走進電影院。
她們需要的不是仰望,而是不忘。因為女排的歷史早已是這個國家歷史的一部分。

我們每個人對女排的記憶,就構成了這個國家的女排記憶。
能把這份記憶拍出來的電影,怎麼能不燃,中國人怎麼會不哭呢?

到最後,「駝背」的鞏皇,演出了郎平的脊梁。也演出了中國女排的脊梁。

別忘了,和最親的人,一起去影院看一看,那動人的脊梁。

相關焦點

  • 《奪冠》為何令人熱淚盈眶?鞏俐如同郎平附體,黃渤演活了陳忠和
    觀眾期盼已久的《奪冠》如期而至,看完電影,女排的拼搏精神振奮人心,激烈的較量中勇奪冠軍瞬間讓人熱血沸騰,榮耀背後的血汗令人熱淚盈眶,觀眾好評如潮!年代戲、比賽戲、飆情戲,平鋪直敘接踵而至,精彩紛呈;師徒情、戰友情、訓練的辛酸、賽場的殘酷、革新的衝突、女排的蛻變、遺失的理想、重拾的信念,這些都很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真情流露,令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 為什麼《奪冠》票房衝高口碑卻一般?鞏俐演技「差點意思」
    不得不說,《奪冠》還是有自信的,與其在十一黃金檔跟其他大片一起搶資源,還不如提前上映,起碼從現在到十一,《奪冠》一枝獨秀,3000萬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說明。那麼到現在,上映一天了,《奪冠》的口碑怎麼樣呢?從目前觀眾的評價來看,《奪冠》口碑呈現兩極分化。
  • 《奪冠》單日票房過億,為何有人看後熱淚盈眶,有人堅決不看?
    《奪冠》為什麼這麼火?很多觀眾被《奪冠》感動得熱淚盈眶,"感人"成了觀眾評論中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排故事是國人共同的記憶和驕傲;女排精神在每個國人的血液裡流淌,一直鼓舞著每個華夏兒女。
  • 評分9.3的《奪冠》,看完熱淚盈眶
    9月25日,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人聯袂出演的電影《奪冠》正式上映,影片口碑新鮮出爐,17593名貓眼用戶打出9.3的高分,好於98%的國產電影。有很多觀眾為《奪冠》動人的劇情留下了熱淚,「感人」是觀眾評論裡的熱詞,電影中講述的中國女排故事是中華兒女共同的記憶,也是民族的驕傲,女排精神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這讓觀眾更能體會到電影所歌頌的情感,也容易與劇情產生共鳴。
  • 《奪冠》上熱搜,55歲的鞏俐:對於一切,無所畏懼
    55歲的鞏俐,又迎來了新的開始。2020年,鞏俐出演《奪冠》中的「鐵榔頭」郎平,帶領中國女排四處出徵,寸草不生,每一位觀眾熱血沸騰,熱淚盈眶。鞏俐再一次貢獻出「連背影都像」的演技,毫無懸疑地徵服了所有人,讓大家激動不已。
  • 《奪冠》貓眼評分9.3,鞏俐演的郎平神還原,網友:熱淚盈眶
    9月25日,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人聯袂出演的電影《奪冠》正式上映,影片口碑新鮮出爐,17593名貓眼用戶打出9.3的高分,好於98%的國產電影。有很多觀眾為《奪冠》動人的劇情留下了熱淚,&34;是觀眾評論裡的熱詞,電影中講述的
  • 《奪冠》上映口碑炸裂,讓千萬網友熱淚盈眶的答案是它
    9月25日 《奪冠》宣布提檔!這卻是自己拍的最難的一部電影選角難,難於上青天這部劇的所有演員都曾拒絕過陳可辛鞏俐更是拒絕了至少三次但是看看現在電影裡的鞏俐白浪(郎平的女兒)飾演青年郎平 沒錯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觀眾
  • 有鞏俐票房不超12億?《奪冠》首映大火,鞏俐卻遭非議
    九月二十五日,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開始上映,首日票房超過5500萬,排片率直線飆升,然而卻有網友發出這樣的評論:「如果沒有鞏俐,票房15億以上,有鞏俐,不會超過12億!」主演郎平的鞏俐,也受到了來自部分網友的非議,那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 《奪冠》首輪口碑出爐,鞏俐黃渤飆演技,觀眾看哭一片
    《奪冠》這部電影,正是帶觀眾一起去見證這群女排姑娘,如何從普通人,一步步成為英雄。電影首支預告曝光,觀眾已經盛讚:「鞏俐連背影都會演戲!」這一切,都被鞏俐完美還原。但鞏俐最精彩的地方,還不是演出郎平的形,而是魂。當聽到老友說自己「為中國女排帶來暫時的希望」時,她眼神堅毅、以篤定的口吻告訴他:我郎平從來不裝,都是玩真格的。什麼意思?從曾經的鐵榔頭到歸來再次掛帥,郎平想做的,不僅是出成績,更是要復興女排精神。她問朱婷:為什麼打球?朱婷的回答令人淚目——「成為你」。
  • 《奪冠》票房21小時破億,鞏俐演技獲贊,黃渤卻受質疑?
    9月26日下午,由鞏俐、黃渤主演的新片《奪冠》上映21小時後,正式破億。不過,雖然《奪冠》票房成績不俗,但口碑方面卻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在票務平臺,貓眼和淘票票都給到9.2以上的高分。如果導演是一部好電影的保證,那《奪冠》的導演陳可辛,應該是最好的保證。
  • 《奪冠》提檔上映,口碑褒貶不一,鞏俐用演技徵服觀眾
    導讀:9月25日,電影《奪冠》提檔上映,僅半天就奪得3000萬的高票房,第一波口碑也成功出爐,觀眾影評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鞏俐常常到女排訓練場看郎平在場上如何指導隊員,如何布置戰術。為了了解該如何布置戰術,鞏俐將場上的每一個位置都進行訓練,了解每個位置的作用和重要性。不愧是「郎平本平」,用神級演技徵服了觀眾,向觀眾傳遞了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
  • 為什麼《奪冠》讓我們熱淚盈眶,答案是這兩個字
    細細想來,《奪冠》之所以讓我們熱淚盈眶,也恰是因為這「人文」二字。其實什麼是「人文」呢?簡單來說,就是重視人的文化,就是要重視、尊重、關心、愛護人,是一種溫暖而強大的力量,是一種深厚而長遠的信念。關於郎平、女排有太多的圖片、文字、視頻的材料,要把這40年來這其中的賽事徵程、生命經歷、精神軌跡做一個編排和創作,而且要從中選擇屬於自己的表達,沒有成熟的導演功底和豐盈的人文情懷,不會收穫如今觀眾激動的掌聲和感動的淚水。
  • 讓吳京徐崢為它熱淚盈眶,影后鞏俐三次拒演,《奪冠》熱血來襲
    如今大部分地區電影院已經復工,不少電影也重新定檔,電影《奪冠》也位列其中。8月17日,電影《奪冠》官方發文稱重新定檔9月30日,國慶前夕上映更是不免讓觀眾們直呼期待。鞏俐的驚為天人的&34;應該不用多說了吧,在她35歲時便已經橫掃了三大國際電影節,從26歲第一次當選到第二次成為評委會主席,她僅僅只用了9年的時間。
  • 鞏俐黃渤「雙保險」,女排大片《奪冠》成春節檔首部回歸大片
    不少原定春節檔的影片不得不延遲上映,《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就是其中最讓人期待的一部。 如今,隨著影院春天的到來,《奪冠》終於宣布提檔9月25日,吹響了國慶檔開啟的號角,也是春節檔第一部重磅回歸的影片。
  • 《奪冠》首輪口碑爆棚,鞏俐黃渤狂飆演技,落淚重溫中國女排輝煌
    9月25日,電影《奪冠》全國正式上映,作為一部體育片,《奪冠》完全超出了觀眾的預期,他比想像的要燃,也比預想的要熱血,同時,也比我想像中還要專業。,在她飾演的郎平沉著冷靜的外表下,有一股魄力,無論是女排改革過程中受到種種質疑時他臉上那滿滿的自信,還是賽場上形勢不好時她從容應對的樣子都非常燃,鞏皇用演技讓你相信:她就是那個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夠帶領女排創造奇蹟的人,此時此刻她就是郎平!
  • 鞏俐《奪冠》叫人血脈僨張,新預告僅憑兩句臺詞,就讓人坐不住了
    早在《奪冠》籌備階段就曾引發全民討論,主題只有一個:誰能演郎平和朱婷?當時最高贊的回答是:還是郎平和朱婷演自己最好。直到鞏俐和朱婷的劇照一出,幾乎無人不贊一句:這選角,絕了!《奪冠》的主創陣容,可以用「一手王炸」來形容。
  • 讓吳京徐崢為它熱淚盈眶,影后鞏俐三次拒演 ,《奪冠》熱血來襲
    由於疫情原因,導致春節的時候電影紛紛撤檔,如今大部分地區電影院已回復開門,不少電影也開始重新定檔,其中電影《奪冠》也在其中。在8月17日,電影《奪冠》發文要重新定檔在9月30日,在國慶前夕就播放,很多觀眾都很激動。
  • 《奪冠》看哭!入籍新加坡的鞏俐,徵服了中國觀眾的心!
    1981年大阪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贏得了中國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宋世雄那鏗鏘有力、極具辨識度的解說,一下子將觀眾帶回了那個激情澎湃、陽光普照的年代。故事主線比較單一,說白了就是一群中國姑娘跟著不同的教練打排球然後比賽論輸贏。首先要是對女排這項運動不感興趣的人,可能就不會想去看。其次這個電影取材於中國女排的現實奪冠經歷,再加上《奪冠》這一片名,直接把電影結局給劇透了,等於毫無懸念。
  • 鞏俐《奪冠》叫人血脈僨張,新預告僅憑兩句臺詞,就讓人坐不住了
    早在《奪冠》籌備階段就曾引發全民討論,主題只有一個:誰能演郎平和朱婷?當時最高贊的回答是:還是郎平和朱婷演自己最好。直到鞏俐和朱婷的劇照一出,幾乎無人不贊一句:這選角,絕了!黃渤,進組之前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學排球,練習到手都腫了卻不喊停:「能參與這部作品,本身就是榮耀」。
  • 《奪冠》近年來最好看的體育電影,讓幾億觀眾熱淚盈眶
    《奪冠》陳可欣導演作品,體育類型是國產電影稀有品種,好萊塢丹美式橄欖球就能拉出一長串佳片,此外還有棒球,籃球冰球等,美國競技體育產業空前發達,故事素材自然就多,我現在有印象的國產體育類電影,一個手都能數過來,最早1958年謝晉導過的《女籃5號》,81年的《沙鷗》,2000年的女帥男兵,再就是林超賢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