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獨家發布於今日頭條。
史上最嚴女團,終於上場。
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口碑,炸了。貓眼電影9.2, 淘票票9. 1。
「燃」,「爆」,「哭」!是好評中最高頻出現的詞。
已經有觀眾開始放話,自己看完一遍,後悔了,「國慶要帶著爸媽二刷」,畢竟,這是最適合一家老小祖孫三代,闔家觀看的電影——
中國女排,《奪冠》。
我看的那場,全程有人鼓掌、喝彩,有一對大爺大媽一直看到最後影院的燈亮起,字幕走完,才緩緩起身,抹淚,互相攙扶著離開。
還有年輕觀眾看到郎平出場,立刻指著屏幕喊——「鞏皇」。
的確,看《奪冠》,不能不提鞏俐,就像提到中國女排,不可能不提郎平,事實上整部電影的故事線索,正是通過郎平——這個見證和參與了中國女排四十年起落跌宕、共同創造了#史上最嚴女團篩選標準#的功勳教練,串起來。
這也應該是鞏俐,十年來演得最好的角色。
憑什麼這麼說?看觀眾席上祖孫三代的眼淚,那就是證明。
毫無疑問,《奪冠》是一部絕對的「國民電影」。觀眾人群超越年齡、性別、世代。
越國民越大眾,也越有挑戰——國民電影,如何讓大眾都滿意?
蓋個章,說《奪冠》是近年最佳體育片,它擔得起。
上映三天各網絡平臺已經上了差不多十幾個熱搜:鞏俐演的郎平、朱婷演技等,都成為大眾關注熱點。
但更重要的,是觀眾心裡的熱搜。
評論不會騙人,那裡有記憶的溫度。
有觀眾帶著孩子看電影,孩子被中國女排和鞏俐演的郎平所打動,求媽媽帶她二刷。
整部電影,觀眾跟隨著賽場上勁頭最猛的「鐵榔頭」郎平,一幕幕回溯中國女排四十年的歷史,導演陳可辛,把女排故事,融入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場歷史性的比賽裡。
評論裡,還有眼淚的溼度。
有觀眾看得熱淚盈眶,建議大家多帶紙巾。
為了原汁原味,《奪冠》請來了當年在電視中直播女排比賽的央視名嘴宋世雄,親自為電影中的女排比賽配音。老先生一開口。比賽是內味了。
有解說員還不夠,導演陳可辛直接把奧運會冠軍隊員都拉來自己飾演自己。全就連巴西隊演員都請來三位現役國手。
真硬核體育類型片。
看比賽名場面,氣勢如駭浪驚濤裹挾而來,甚至能感受到現場漫天熾灼的人心。
一傳一扣,都散發千鈞一髮之力。
把許多觀眾看得一邊緊張,一邊忍不住想吼一嗓子:「好幾次想跟著吶喊」。但網民評論裡,還有情懷的暖度。
有網民一看就有歲數,「老女排奪冠的時候,還很年輕,轉眼間孩子都上大學了,國家也強大了。女排精神是國家走向強大的重要精神動力。」
還有網民想起了逝去的爺爺奶奶的女排情懷。
影片裡,雖然只有浮光一瞥的幾個片段,卻將女排當年的訓練基地漳州小城帶回觀眾眼前。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當年的女排姑娘們付出了多少努力。
訓練館最早在1972年搭建的時候,經費不夠。只能讓當地民工花了28天,用竹子搭成。
地面也不是橡膠或木地板。而是由黃土、石灰、鹽水壓實夯平而成的「三合土」。
那時的女排姑娘們,就在竹棚室內,在暴曬的室外,踩著三合土,摸爬滾打,拼命練。
影片有個細節很戳人:在訓練時,成千上萬次的摸爬滾打後,運動員被木地板上的倒刺戳傷。
但就這麼練,觀眾卻能透過服裝、髮型,去感受到每個人臉上的精神面貌。那種充滿生命力和精氣神的質感就如同一層柔光鏡,映射在了每個人臉上。
陳可辛真的捕捉到八十年代女排姑娘身上獨特的氣質。一股80年代的奮鬥氣息,撲面而來。
有觀眾說「我很久沒有因為一部電影而充滿驕傲和自豪的情緒了,但《奪冠》做到了」。還有觀眾淚奔中不忘總結影片笑點——
打動人心,離不開影片從演員到幕後的真心換真心。
在拍電影的高潮片段,裡約奧運的那場戲時,鞏俐的手撞到機器,指甲蓋被掀掉了一半,但她起來說,沒事沒事還能拍。
漳州訓練基地在拍攝前夕要拆了,陳可辛就自掏腰包把訓練基地的設施,包括內景地板等等全部買下來,然後運回北京按照原樣搭建。
影片中有一幕:訓練館裡,有一面被排球砸出凹痕的牆面。
但這整個場景,不是置景時用做舊手段弄上去的,而是一代代中國女排姑娘們用曾經揮灑過的血汗,刻在歲月的牆面上的。
有了這些,才有了1981年,郎平隨中國隊參加第三屆世界盃。中國女排七戰全勝,拿下中國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首個世界冠軍,從此成為五連冠。才有了那個響徹世界體壇的名號:「中國的鐵榔頭!」
所以觀眾說, 「整場滿滿的感動。」女排再次奪冠時,很多影院的觀眾都像這位網友一樣,置身一個全場鼓掌的大型感動現場。
到最後,「全程淚目」「燃點很多」等等評論的千言萬語都可以歸結於四個字—— 「女排精神」。
要讓電影像一記扣球一樣擊中觀眾的心,電影找到了最合適的「扣球手」——郎平,但要將這個人物演出來,電影還需要一個最合適的演員。
陳可辛跟編劇確定要拍女排的時候,劇本都還沒有,第一個就想到請鞏俐來演郎平。
一開始,鞏俐一直沒答應,她說郎平是對中國老百姓來說那麼重要的一個人物,要演,就不能演砸。
陳可辛說,只要你來,你站在那裡就行了,絕對沒問題。他認為鞏俐就是電影圈的郎平,她的年齡、地位、氣場,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比。
鞏俐,最後還是來了。
這一演,鞏俐就交出了十年來最好的演技。
鞏俐怎麼演郎平?第一:形似。
好的表演,就是儘量讓細節說話。
因為,細節才耐得住咀嚼。
鞏俐能把郎平的標誌性手勢、堅毅的眼神,甚至是扶眼鏡的動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是因為她在女排集訓場上待了十天,也不打擾郎平工作,就一直觀察郎平場內場外的各種細節,一邊觀察一邊做筆記。
結果發現,郎平作為運動員出身,身上有很多的傷病,身體做過19或者20次手術,腿上受過傷所以走起路來速度很慢、肩膀做過手術所以走起來會「端著」。
眼尖的網友,甚至看出了鞏俐時刻拿著一支筆,這也是郎平的經典動作之一。
吳君如提到在片場時見鞏俐駝著背,以為她後背又不舒服,想要幫她按一按。
沒想到鞏俐直接拒絕,她說,「郎平就是這樣,挺直背,這樣就變成我了。」
到最後,朱婷這樣評價鞏俐的狀態:「一見面就很震驚,我感覺郎導就在眼前。」郎平自己也蓋章了。
但形似只是基礎,第二步,是傳神。
生活中的郎平,微微駝背、柔順短髮、略八字腳、笑則爽朗憨厚。但哪怕是鞏俐背對著鏡頭,觀眾依然能夠從她微微的駝背裡,感受到郎平的氣場。
就像鞏俐在片中說的那句:「我從來不裝,我都是玩真格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鞏俐飾演的郎平在面對國家隊連敗時,依舊鎮定自若。
就像陳可辛說的,以鞏俐的氣場,站在那裡,就已經是郎平了。
但人和自己內心的角力,才是故事中最美的風景。
無論是08年奧運,郎平以美國隊教練的身份站在中國女排面前,還是16年「中巴大戰」之前,女排姑娘們屢戰屢敗,面對記者的質問時,鞏俐都用隱忍克制的微表情演出了這番內心的風景。
這些最複雜的心情,鞏俐的表演更多是內斂。
減少了煽情的部分,不過度用力,已經把態度以冷靜的方式呈現出來。
那明明是鞏俐的臉,但好像又變了個人,因為那藏在鏡片之後的眼神,既有鋒芒畢露,也有難言的複雜情緒。
這令電影裡的鞏俐,如郎平附體。
但形神兼備,依然不是絕頂高手,還有第三層——塑魂。
《奪冠》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出了郎平歸來後令女排重新崛起的原因:講科學、講人性。
她大刀闊斧改革,用「大國家隊」的策略,培養更多數量的選手,用現代科學方法重建訓練方式,儘管一開始沒有立竿見影,但她還是堅持這樣做下去。
電影還探討了關於體育運動的某種終極問題,就是郎平在成為主教練後問新一代女排們的問題:「你們愛排球嗎?「
因為只有找回熱愛和信念,中國女排,才能在新時代重塑女排精神。
還有一場戲,因為備戰裡約奧運會,年輕的女排姑娘們都焦慮又疲憊。
鞏俐飾演的郎平卻在一次練完之後,沒有像當年的老女排一樣,不斷要求加練,而是笑著說:「去戀愛吧。」
下一秒,大家潮水般飛奔出去。
訓練方式改變背後實則是對新時代女排精神的思索。一場戲中,郎平問:「你是為了誰打球?」
朱婷說:「為了爸媽。」「不對」。
「為了成為你。」「像這樣想,你只能和當年那個我一樣差勁」。
接下來有場戲特別打動我,就是在關鍵的對巴西的比賽前,鞏俐演的郎平坐在比賽場上,回憶前程往事,少有地落淚。
那一絲脆弱,沒有削弱人物的英雄色彩,反而催生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自真實與敬畏的力量。
就在比賽前,郎平給朱婷發了簡訊,告訴朱婷答案。
她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好運動員,「你不用成為我,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那場戲,朱婷想起郎平的簡訊,在鏡頭前哭得不能自已。
然後,大戰開始。
顏妮說:「對戰巴西的那場球,對我們來說,太艱難了,演的時候,就像又經歷了一遍。」
當年的中國隊,對巴西沒有任何優勢,對面的是衛冕冠軍、東道主,世界一流球隊。
而此時的中國女排,已經8年未曾打入奧運半決賽,對巴西更遭遇十多場連敗。
然而就是這場不可能贏的比賽,中國姑娘苦戰五局,最後一局15-13,兩分之差,鎖定4強,最後跨越12年的低谷,拿下奧運冠軍。
中巴大戰,劇組用了11臺機器同時拍攝,最多的時候甚至有13臺,網民說,「看那場戲,整個影院很靜,特別靜」。
那一刻你就能明白,陳可辛為什麼不選擇決賽,而選擇這一場,因為這一場比賽之後,女排姑娘們,終於可以相信自己,成為中國女排。
也是這場戲,又讓我看到了人物的弧光。
有了鞏俐這樣的詮釋,郎平的形象,才更立體,更豐富了。
那不是靠英雄式人物襯託出來的光環,而是一點點鑿進人物展現出的細膩微光。
是在一次次選擇與撕扯中,淬鍊出的義無反顧。也是因為鞏俐這麼演,才沒有把郎平演成無所不能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才更動人 。
看這部電影,網民評論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還是那三個字——「看哭了」。
可是影片能看哭幾代人,到底憑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40年的女排故事,本身就像一部超長電影,而幾代中國人,就是這部長片的觀眾。
而陳可辛導演做的,則是將40年的女排歲月,融入一部電影之中。關於女排精神的思考,也被融入電影之中。
回到中國女排的起點,80年代初,那時候的女排精神如何表現?強練,硬練,苦練,拿命去練。
看#史上最嚴女團篩選標準#——
扛打:訓練中的一項內容為需要快速並且持續的完成接球動作,教練平均2S會發一個球,接不中就會被的球砸中身體,而女排隊員即使被砸中也必須迅速站起來,準備接下一個球,直達達到今日訓練目標才可以停止。
身高:至少要180CM以上 。
彈跳:彈跳高度需要可以高過攔網 。
天賦強如郎平,在當年的女排裡,都只是菜鳥新人,也只能從舉鐵100斤練起。
想想看,80年代能夠上場的隊員,有哪個不是一身本領,又有哪個不是一身傷痕。
李現飾演的國家體委幹事,到訓練基地考察。
提到美國已經用電子計算機來參與訓練,「你們的運動員在賽場上,已經沒有秘密」。
吳剛飾演的老教練沉思片刻之後,把球欄調高15釐米來練,「我們這麼幹,計算機能計算出來嗎?」
當年為什麼這麼練?因為女排姑娘的身體條件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力量。
拼老命,只為證明:「中國人,行的。」
到了老女排比賽的時候,從城市,到農村,所有人 圍在一起,拉著幕布,打著燈,踮起腳,仰起脖子,屏氣凝神。勝利後燃放煙火慶祝,其實也是釋放同一個心聲——
中國人,能行!
看到這些,新一代觀眾就能想明白:
為什麼在父輩心中,中國女排四個字,這麼重?
而當郎平率領的新一屆女排歸來,訓練方式,為什麼變了?
因為對於當今這個愈發強大和自信的中國來說,體育比賽不再是「唯冠軍論」。
除了帶來更具國際視野的訓練方法外,郎平帶給女排姑娘們新的比賽觀、新的價值觀。
她跟所有隊員講:「我有責任幫助你們好好享受體育的本身,開心地去打球。姑娘們,明天要比賽,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這些人來背。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
那一刻,是不是,每一代觀眾眼裡都有淚光閃動。
談到中國女排,總會有一個問題被提起: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今天到底還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怎麼會不需要呢?就像世界盃開賽前,記者問郎平:「這次的目標是什麼?」
郎平淡淡回了6個字:「升國旗,奏國歌。」
女排精神首先是愛國主義精神,升國旗、奏國歌是一代又一代女排姑娘們永恆的目標。
女排精神又是與時俱進的女排精神,老一輩用拼命去彌補科技差距。新一代用更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比賽。
但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就像當年郎平一開始不想回來執教中國隊,直到聽聞「五連冠」時期老隊員陳招娣患癌去世的消息,她改變了想法:「我應該是老女排最後一個還在一線的了,應該為中國女排留下一點東西。這麼累這麼重的活,咱也不能一直幹啊,但是女排的東西,再不傳承就可惜了,大家都退休了,就有心無力了。」
所以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就是郎平說的:「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這才是體育片的意義。
它關乎體育,又超越體育。
《奪冠》上映之時,全國人民也經歷了一場特殊的「抗疫戰」,我們面臨的戰場雖然與女排姑娘們的戰場不同,但女排精神對每個人都有意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所謂時代,就是一個個普通人,命運與命運的接力。
每個人竭盡全力,這個國家才會乘風破浪。
從這點看,《奪冠》恐怕是國慶檔所有新片中,最適合這個節日的作品。因為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其中找到代入感和認同感。
所以我們即使都知道故事的結局,卻仍然願意為這群姑娘們走進電影院。
她們需要的不是仰望,而是不忘。因為女排的歷史早已是這個國家歷史的一部分。
我們每個人對女排的記憶,就構成了這個國家的女排記憶。
能把這份記憶拍出來的電影,怎麼能不燃,中國人怎麼會不哭呢?
到最後,「駝背」的鞏皇,演出了郎平的脊梁。也演出了中國女排的脊梁。
別忘了,和最親的人,一起去影院看一看,那動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