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榜的故事背景是哪個朝代?
按照劇裡首倡的,首都在金陵的梁國,只能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中的梁朝了。南朝的首都都在建康,之前叫建業,後代也叫金陵,現在叫南京。但這說法貌似有很大爭議,比如當時的北朝應為北魏,後來分裂成西魏東魏,再演變成北周北齊,直至隋朝一統北方乃至天下。劇裡的北朝有兩個國家:北燕和大榆,梁朝的南邊還有個南楚,並由世代鎮守雲南的穆王府抵禦。先不說北朝,這個位於南梁南邊的南楚是哪裡?交趾?霓凰曾用林殊的錦囊妙計襲破了南楚的鐵索連舟,交趾(就是越南)哪用的著這麼高大上的玩意兒,那裡都是象群好吧。北朝襲破南朝的鐵索連舟,這事兒在歷史上還真有,晉武帝滅蜀漢後,東吳就在長江上布防過鐵索連舟,當然最終被晉朝破後滅國。
換個思路,有沒有可能南北是反過來說的。比如南楚如果是南朝,北邊的梁國可能就是北朝了。梁如果是隱喻北朝,似乎有機會說通了,首先劇裡的梁國是以武立國,這是北朝的國風無疑,南楚的皇族明顯娘了點,又叫做宇文氏,似乎隱喻了梁國皇族就是宇文氏,那麼劇裡的梁國有沒有宇文姓氏呢?還真有,沒有明的,有暗的,那就是言皇后一族。言者,語文也,通宇文。再看梁國是怎麼立國的,藉助了滑族的勢力成事後,又滅了滑族,這個做法很像北朝的裡的前秦,我們都知道,淝水之戰說的就是,東晉世家謝安一族領兵,擊敗擁有百萬大軍(不是虛張)的苻堅。而後前秦逐步衰落,這才有了拓跋氏、宇文氏等族的興起。說到江南謝家,劇裡出現的是謝玉,一品君侯上柱國,這個「柱國」確是北朝的叫法,南朝朝廷裡的強臣往往是開府儀同三司。
綜上看來,琅玡榜故事背景確實應該是南北朝。但是問題又來了,如果梁國指代北朝,哪裡還又來了一個「以武立國」的大榆國呢?看其國地點應在西方,而且不是西南方,應是西北方,西北方以武立國的國家,在歷史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宋時期的西夏國,想當初趙元昊就是從宋朝浪出去的,也是以武立國,攪的北宋很頭疼,索性承認了西夏國。時間一下跳躍了600多年。接著往下探。如果大榆是西夏國,梁是北宋,那麼梁北邊的國家北燕就是遼朝,by the way,遼朝皇族可是姓蕭哦。這一來,梁國的蕭就有問題了。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是蕭道成建立的,南梁是蕭衍建立的,都姓蕭,兩家都沒有景字輩的。以某一個字或偏旁排序列家譜的,恰恰是北宋南宋的做法。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沿用了宋的做法,取偏旁裡的木來排序。朱棣奪位後,沿用了前代的集成做法,也就是說不僅同輩的人中間取同一個字,第二個字也用五行偏旁金木水火土輪著來。那麼如果梁是北宋,南楚會不會是南宋呢?聯想到南宋後期是太祖子孫即位,武功盡失,還真有點形似。北宋防著南宋,打不過西夏,北邊還被遼壓著,琅玡榜這布局有點意思呵。
以上從南北朝向後推進600年,來到了中國歷史上另一個南北朝時期,就是北宋時期,這樣看的話,琅玡榜這部劇的地圖才算是理出一點頭緒。那麼從朝廷的組織架構來看呢?似乎北宋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南北朝時期還沒有出現三省六部制,隋以後才有。但是,劇裡還有一個連北宋都沒有的機構——懸鏡司,功能上活脫脫的錦衣衛指揮使司啊。這可是明朝才有的機構,且中途曾經在朱元璋手裡關閉過,後來又在朱棣手裡重新開張,延綿不絕。時間軸繼續前進了400年。明第一任太子朱標為人仁厚,由他建議裁撤錦衣衛這個超脫於國家司法的機構,是說的過去的,這點與祁王一致。靖王蕭景琰常年領兵在外,功勳卓著,這個只能是朱棣了。這麼一來梅長蘇就有點道衍和尚姚廣孝的味道,只不過不是助王爺武力奪位「奉天靖難」——靖難的靖,靖王的靖——而是玩了一把大的,文鄒鄒的就把大位奪了。不僅奪了太子位,完了還讓朱元璋一直活著,末了還讓他自己承認選錯人了,這裡求明太祖朱元璋的心理陰暗面。還有一個明朝有關的信息,就是常年鎮守雲南的穆郡王府。這與沐英及其後代一直為大明朝鎮守雲南一致,穆也通沐,《鹿鼎記》裡韋小寶的小老婆沐劍屏就是沐英的後代。
當然也不必過於糾結,說這麼多呢無非是通過聊點題外話,可以逐步打開劇的多維空間,有助於關聯細節,也方便展開往後的劇情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