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來自山川湖海 卻囿於廚房與愛

2021-02-16 加糖的唐娜

忘記是從哪裡的推薦看到這本《魚翅與花椒》,為什麼一本外國人寫中國菜的書會這麼有名?除了這個疑問,我還想穿越書中文字,看看我剛出生那個年代的中國,在一個外國人眼中是什麼樣子。讀來果然十分有趣,開卷就被作者字裡行間的四川方言圈粉了。難怪豆瓣有位網友的讀後感是,「想給扶霞發成都市戶口」。

插播幾句翻譯的事,我在看書的第一時間,甚至以為這是本用中文寫成的書。語言極生動精準,好像一個英國女人操持著四川話在給你擺龍門陣(聊天),擺的是川菜的刀工、調味和火候。這要得益於譯者何雨珈,她作為一名自由譯者,在翻譯之前,如果作者在世,一定先結識原書作者,這樣才能保證「最大限度地保留作者的語言習慣」。最妙的是,何雨珈本人也是四川人,書裡的用語既有四川話親切的人間煙火氣,又微妙地留有一些外國人說中文的特色。何雨珈說,「翻譯《魚翅與花椒》實在是我迄今為止最快樂的一份工作」。

「這兩瓣皮蛋好像在瞪著我,如同闖入噩夢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閃著威脅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種髒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黃不黃,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邊一圈綠幽幽的灰色,發了黴似的。整個皮蛋籠罩著一種硫磺色的光暈。」

其實,很多西方人是不太能欣賞中餐的。說來可笑,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第一次跟朋友吃中餐,竟然根本沒聽說過美國人眼中的招牌中國菜——左宗棠雞。那些愛吃中餐的外國人,喜歡吃的往往也是左宗棠雞、咕咾肉這樣的改良中餐。即使是作者扶霞這樣狂熱的中餐迷,第一次到中國,在香港吃到皮蛋時,還是嚇了一大跳。

「這邊廂,我溫良恭儉讓,拿出外交禮儀的架勢,儘量去看他們殘忍屠殺生靈的光明面,迎合他們對軟骨內臟的喜好,強迫自己吃下豬腦花;結果呢,沒有人,真的是沒有一個人,用同樣的禮貌來對待我。」

扶霞的優點在於,她既有美食品鑑的專業性,又保證了客觀公正。她非常努力地在接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學著用中國人的思維去觀察一切,沒有普通老外那種對中餐淺嘗輒止的觀察和故意吸引眼球的誇張。

而且扶霞寫作非常生動,她寫川菜是這樣的,「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的甜味,就像悠閒而迷人的四川人」。而杭州菜,「就和杭州人一樣更溫柔安靜、更深思熟慮」。她這樣寫花椒的口感,「花椒刺得你雙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

「中餐的很多詞語和刀工密切相關,就像因紐特人有50種詞彙描述雪花一樣,中國人竟有幾十種詞彙描述刀法,比如骨牌片、牛舌片、筷子條、指甲片、馬耳朵、米粒、眉毛花形。」

書中有很多地方畫面感十足,讓人不禁笑出聲。

「湖南人的舉止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一如湘菜:莽撞直率。由旁人引薦的烹飪專業人士都很友好,但不清楚該怎麼對待我或者我的工作;有幾個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外國人寫湘菜的懷疑。這也很合理:當時連湖南本地都不大有人去寫湘菜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一個外人幹嗎做這個無用功?(有一天下午,我和兩位湖南記者在茶館聊天,他們對我就說普通話,互相之間就說湖南話,真是有趣。那時候我已經比較熟悉當地方言了,但他們不知道,所以我就那麼聽著其中一個對另一個說我這個可笑的行動一定會失敗,然後又用普通話對我說了些鼓勵的話,當我三歲小孩兒似的。)」

扶霞在《嚼勁》這一章總結說,「外國人不喜歡的中國菜大概有三種。第一個攔路虎是氣味,比如皮蛋和臭豆腐,這些氣味他們不熟悉,也很難喜愛上。第二種是口感奇特的,比如黏糊的年糕、粽子。第三種就是難搞的食物,具體來說是需要吐出骨頭或者魚刺的。美國人喜歡的左宗棠雞,其實就是酸甜口味的雞柳,如果他們吃到湖南本地做法的燒雞,一定會大大失望。旅遊網站上就有外國人抱怨說:『為什麼每吃一口肉都要吐骨頭?又不是嗑瓜子!』跟西餐精細到克重的菜譜不同,中餐的調料用量也高度依賴廚師的經驗,只能通過反覆調整和積累,來判斷一小勺、一小把、少許究竟是什麼標準。」

美食絕不僅限於味道。

「原來愛情裡的嫉妒叫做「吃醋」,生而為人所經歷的疼痛與艱難叫做「吃苦」。在中國學習烹飪的語言,原來也是在學習人生的語言。烹飪的學習越深入,我就越發現自己不僅是在做飯,而且也在思考,像中國人那樣思考。」

「無論在什麼社會,一流的廚藝都遠遠不止味道這麼簡單。和所有的藝術一樣,這都是一場關於文化的對話,可以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去探索更豐富的內涵。要是你不懂菜品中展現出來的主題與傳統,那就無法完全欣賞其美妙。」

更多的細節,我也還沒讀完,你們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書中還有很多作者傾心整理的菜譜,如有時間,挑喜歡的嘗試一下,用實踐來檢驗理論,定會激發新的趣味和火花。

我是個吃貨,胃口不好的次數一隻手就數得過來,生病了還會要求媽媽下樓去給病人買好吃的。據媽媽講,我小時候出門看到別人喝小米粥,回家來都會央求她給我煮小米粥。都是黑歷史呀。

我愛吃,也喜歡做,並以此為幸,私以為吃飯和做飯都是人間一趟的大事。我一度把能不能吃辣當作尋找另一半的標準,很多人不能吃辣,我就在想自己是多麼幸運,不吃辣的人真是錯過了太多的人間美味啊。

因為愛吃,這些年看過有關美食的書與電影也有一些。疫情在家期間,朋友讓我推薦電影,我莫名其妙地推薦了《小森林》。冬春和夏秋篇,寧靜,治癒。記得當時截了很多圖,畫面美得像宮崎駿的電影,每一幀都像幅畫。記得市子騎著單車從林間小道穿行而過,上衣被風吹得鼓成一個包的畫面,記得天空被一分為二的畫面,記得切開媽媽做的聖誕蛋糕的畫面,記得市子小時候品嘗果子酸得吐舌頭的畫面。

片子中媽媽在信裡說:每次回頭看之前的自己,發現每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儘管一直很努力,卻總在同一個地方畫圓圈,徘徊到最後不過是回到了原點,很讓人失落。但是每次,積累下了經驗,所以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不再是原點。那麼,不應該叫圓圈,而應該是螺旋。從某一個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個地方兜轉。其實,多少會偏離上一點,或下一點。想到這裡,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再努力一把。

前幾天還重溫了一下李安《飲食男女》的經典開場,鏡頭加上配樂,濃濃的煙火氣,真是百看不厭。「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完美主義的這個毛病一定要改啊。

《請回答1988》,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除了心疼狗煥,愛德善和阿澤,想要回90年代的雙門洞看看年輕的像山一樣的父母,回過頭來,好想擁有珍珠每次的超大號零食。

紀錄片《人生的果實》,天吶,好喜歡院子裡爺爺奶奶寫的可愛的小標籤們。風吹樹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 這大概就是最好的生活吧,所有人都嚮往,卻又遙遠的生活。


美食、祈禱和戀愛,Eat , Pray, Love,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它還有個「文藝」的譯名——飯禱愛。大嘴美女羅伯茨在義大利大口大口吃著的Pizza和Pasta,讓我垂涎三尺,咽了不知道多少口水。其中一幕有個笑話讓我印象深刻:There is a wonderful old Italian joke about a poor man who goes to church every day and prays before the statue of a great saint, begging:" Dear saint, 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win the lottery." Finally, the exasperated statue comes to life and looks down at the begging man and says:" My son, please, please, please buy a ticket." 哈哈哈哈。

《飯禱愛》我是先看的電影,覺得好看去圖書館借書,找書的時候又看到了這本《朱莉和朱莉婭》,然後又看了改編自它的電影。梅姨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說,我愛死了身材高大的朱莉婭戴著珍珠項鍊在廚房,演奏樂曲般優雅,我愛她掛滿牆的廚房,我愛她瑣碎又詩意的生活,我愛她老公對她的著迷與表白。

 

2004年秋天,電影原型茱莉亞·切爾德夫人去世,享年92歲,她一生喜愛廚藝,熱愛生活,友善待人,與丈夫保羅彼此相愛,相互支持走過近五十年的歲月,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

紀錄片《壽司之神》,86歲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三星大廚,被稱為「壽司之神」。終其一生,他都在握壽司,永遠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跟學徒,從食材、製作到入口瞬間,每個步驟都經過縝密計算,觀察客人的用餐狀況微調壽司,確保客人享受到究極美味。被譽為值得花一輩子排隊等待的美味。 這是一種工匠精神,他告訴我,終其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即可。

舌尖上的中國,A Bite of China, 喜歡海報上筷子夾起五花肉般的河山,英文譯名真是貼切無比。當時看了還推薦給媽媽,然後倆人一起看著片子垂涎三尺,中國的食文化真是宇宙第一。是誰說,有些國家的人吃是為了活著,有些國家的人活著是為了吃。

後來看了《尋味順德》,食在廣東,誠不欺我。有生之年,我要去順德尋味!

《南極料理人》,無聊至極的南極生活加上刺身、咖喱、炸雞塊、火燒肉、湯泡飯、鮭魚鹹飯糰、叉燒拉麵.就變得異常有趣了!吃好了才能精神地面對孤獨啊。

《街角的洋果子店》,這部完全不記得細節了,看過的時間太久了,只有名字和女主人公白白的廚師服留在腦海。


《深夜食堂》,片頭曲響起,我就隨著進入了繁華的夜景,然後慢慢靜下來,轉到深巷一家小小的食店。天色已晚,人們都趕在回家的路上,我的一天才剛開始。凌晨十二點開門,你問我有人來吃嘛,還不少呢。長的是深夜,短的是人生。吃的是料理,品的是人生。小林薰是那麼治癒,想大哭的時候跑去他店裡,隨便他給我做點什麼吃,就都會好起來吧。

還有《海鷗食堂》、《主廚的餐桌》、《吐司》、《海街日記》等等,記不太清了。

啊,日本的料理電影和紀錄片陪伴了我很多時間呢。

因疫情在朋友圈上演的涼皮大賽讓我想起了在美國自力更生的美好時光。那時候也是非常想吃涼皮,不止是涼皮,簡直想吃一切國內的美食。恩師是陝西人,涼皮、麵食不在話下,讓我大開眼界,經過一番指導,借了工具就做了起來,沒想到就這樣在異國他鄉get了做涼皮的技能。回國後這項技能就被永久擱置了。還記得中秋節從學校出來,望著又大又圓的明月,感嘆果然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亮啊,沒有月餅吃的中秋節和沒有年夜飯的春節,人生也要體驗一下啊。我叫恩師母后,她叫我公主,那段時光的孤獨和苦悶,是母后的花卷、春餅和談心陪我度過的。


在美國有一種酸奶叫Noosa,讓我驚為天人。怎麼講,如果你生命中也曾出現過Noosa的話,那世間所有其他的酸奶都會變成將就。Gosh, I miss Noosa!!


看《Xfun吃貨俱樂部》專門去越南探店法棍三明治店,用料和口感之豐富,恨不得帶兩個回國;Cong Caphe古風咖啡館的椰奶咖啡冰沙,點一杯坐在二樓,吹吹風看看人,難以忘懷;還有中原一號咖啡店的室內純沙子地面,光腳進入,如在沙灘;還有河內的一家粉店,是民宿房東小哥哥推薦的,我跑了兩趟,又排了很久的隊才吃到,粉之軟湯之鮮,入口那一刻,都值了。

有一次在北京隨機買了原麥山丘的紅茶包,濃濃的紅茶味,久不能忘。用紅茶做麵包,做得這麼好吃,巧思耶。

 


跟好朋友去韓國,他們都是夜貓子,所以每天早上我都一個人出門吃早飯。民宿樓下就有一家韓餐店,幾個大媽早早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一兩次嘗試後,我決定這一周把她們家早餐都點個遍。泡菜餃子、海鮮蔥餅、拉麵、拌飯、面片湯,味道無功無過。倒是他們對中國人的厭煩情緒在我日復一日的笑臉面前緩和了一些。深夜的炸雞和啤酒讓人快樂,乾脆麵都是一道菜呢。沒想到居然在韓國吃到了比義大利餐廳更好吃的深盤披薩和意面,沙拉用料一點也不小氣,跟美式沙拉不同,口感層次豐富,非常討人喜歡。

還記得有一次在北京,閨蜜帶我去吃宜家肉丸、意面和冰淇淋,有閨蜜的日子超幸福。

一個人在國外,探尋到一家頗受當地人喜愛的咖啡工廠,喝了咖啡,吃了可頌,看了書,對面坐的是兩個小朋友,在畫畫,媽媽在電腦上打著什麼,真美好呀。因為位置偏遠,回來的時候半天都沒打到車。

今年到目前為止吃得最好吃的一頓飯是跟朋友一起吃的外賣火鍋,還點了餈粑,沒點到蝦滑,還是第一次點外賣吃呢,還有媽媽牌羊肉野菜餃子,太滿足了。

去年吃得最好吃的一頓飯,應該是朋友兩次傾情推薦的魚頭泡飯,魚湯、飯、和魚都美味至極。讓我想起去美國求學前,爸媽到北京送我,那晚我們在酒店樓下吃了分別前的最後一頓飯——魚頭泡餅,爸爸還給我要了一例湯,媽媽在Zara給我買了一件衣服。

我想,食物味道重要,一起吃的人更重要吧。想得起來的美食,已經不單單是食物,都與當時的心境和身邊的人有關。

還有很多

和好朋友的喜鵲小館日常。

想吃咖喱咖喱咖喱。

周末,早起開車一個小時去爬山,再吃個brunch——Egg Benedict with hash browns Perfect! 太喜歡店裡的美式裝修風格。

Homemade Vietnam spring rolls


我的周末早餐標配——布袋和豆腐腦

單位旁邊好吃的油潑麵又一次關門了,邯鄲哪裡油潑麵正宗,請推薦給我

拉斯維加斯,老墨店裡超好吃的漢堡

加了自製泡菜的涼皮,好吃!加班太餓,第一口之後開始狼吞虎咽

按照微博上美食博主的方子做的紅莧菜蒸餃,好好吃,強烈推薦

Debbie and Tom brought me to this fancy and yummy steak place

周末早上的鬆餅也好好味啊

夏天的傍晚回到家,自製各種口味的冰塊加果啤,舒服

大食堂的豪華午飯套餐

跟閨蜜在深圳吃的八合裡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潮汕火鍋

在蘇州,酒店樓下每次經過都要排長隊的啞巴生煎,終於沒抑制住好奇,加入了排隊大軍

不是很對我胃口的大排面,賣相還不錯


嘗試毛蛋,以失敗告終。最後讓媽媽吃掉了,她一開始也不敢吃,哈哈

忘記叫什麼了,就叫它細面吧,好好吃

第一次做軟歐就成功了,難得爸媽都喜歡吃

帶個健康的便當吃

種草太久的火燒雲,拔草了

中關村茶點,賣得那麼牛,一次就好

對冰淇淋的愛一如既往

西藏支教時候吃的一頓飯,那天和日喀則大姐聊得很開心,後來又專門去找過一趟

那天看疫情新聞,醫院裡的爺爺給老伴發簡訊點菜,韭菜黃豆芽燒肉,我好想嘗嘗這個菜啊

回看這些照片,我真是個幸福的人呀。

以前 我常想

人生的意義

到底是什麼呢

一直沒找到答案

後來 看到一個長漫畫

原來 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再後來 聽說

吃吃喝喝就是人生的意義

我覺得 說得也對

就讓我們紅塵做伴

吃得白白胖胖

往後餘生,祝你胃口好。

祝你遇見酸甜苦辣,遇見愛。

遇見你麵包上的黃油,

回鍋肉中的豆瓣醬,缽缽雞裡的藤椒,

肥牛蘸的幹碟,酸辣粉上的蔥花……

遇見你呼吸的空氣。

「就這樣忘記吧 怎麼能忘記呢

窗前流淌的歌 枕上開過的花

歲月的風帶它 去了哪啊

瞳孔裡的星辰 在墜落

最真摯的詞句 沒記下

也曾刻骨 如今若有似無

光陰它讓純粹 蒙了灰

如此蒂固根深 又搖搖欲墜

倒影中的輪廓 他是誰

你也是這樣嗎 你也是這樣吧

就這樣老去吧 老去吧」

你覺得愛是什麼呢?

是初見的怦然,長久的陪伴,還是無言的默契?

也許是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吧。

認識一個人,沉迷於一種味道,需要多久呢?

也許是一個眼神,也許是七年吧。

留言告訴我你的答案。

願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擁有獨立的人格與精神。

🍑

唯美食與愛

不可辜負

In food and love

We trust

相關焦點

  • 書籍綜藝紀錄片如何詮釋「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廚房隔絕了外界的煩擾,食物溫暖了從胃到心的遙遠距離。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標本陳曉卿在曾帶領觀眾領略世界美食地圖。有網友說,他們被裡面的食物饞哭了。的確,美食特寫帶來的視覺衝擊不是一般震撼,比如《山海之間》的那道禿黃油拌飯,光影之間,每一粒米都晶瑩剔透,蟹香溢出了屏幕。
  • 說說我家的傳家菜|無論來自山川湖海,終將囿於廚房與愛:一碗傳家菜...
    我這麼不愛吃麵的人,都可以輕鬆吃上一大碗。   今年初二,我下面,婆婆配澆頭,外婆監工,祖孫三代共同完成了這一碗麵。   雖然我平常根本不做飯,從來都是點外賣,但我要立一個flag,明年大年初二我單獨下廚這碗面,因為明年我女兒也可以吃這種面啦!
  • 《拜託了冰箱》張若昀: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更何況,他們是兩個人都深愛著彼此。娛樂圈裡真正的愛情,總是顯得尤為的珍貴。他們剛相愛的時候,都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據說是因為交通事故,兩個人意外相識,然後慢慢的走到了一起。相戀多年後,兩人才相繼走紅,大家也是在那時,才在他的微博裡發現了蛛絲馬跡,知道了他的她愛笑,愛吃櫻桃。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他們一路攜手,共同奮進,不忘初心。踏過了所有的溝壑崎嶇,抵過了所有的流言蜚語,他們始終相愛,始終在一起。
  • 藍色眼睛 |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今天給大家更文的是詩人·千月筱雪·殤·無恨之南風·意難忘·小米
  • 美劇裡的廚房故事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廚房與愛
    而最後分手的談判,也發生在這個當初一起建造的美好愛廚裡~~一個人在廚房,笑也好,哭也好,誰沒有一個人在廚房捧著一杯咖啡發過呆呢?劇裡填充了很多女國務卿的家庭生活,大部分家庭交流活動都是在廚房。女主和男主在家裡和女兒談話,選擇了氛圍溫馨的廚房,一家子人全部穿藍色,廚房背景也是淡藍加灰色調,要不要這麼冷,美國中產家庭真的很愛這種青灰色調啊,上面Alicia家廚房也是這種色調~~
  •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但是,從那一頓飯開始,我覺得生活與廚房,美食和愛 是分不開的。有那麼一瞬間,感覺遇見了一個會做飯的男生真的是幸運爆棚的感覺。這世間那有什麼是一路順利,吵吵鬧鬧,分分合合,哭哭笑笑,至今為止,剛好三個年頭。我一直都愛調製甜品,湯羹,喝咖啡,喝淡酒。
  •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廚房、晝夜與愛
    而到今年,父親又和我說起,外公離開前不久還在醫院時,也曾囑託父親,說不要總是對我太嚴厲,慢慢來,誰都會長大的。也就在這個時候,我的眼眶突然就失去了控制。很多時候,我們對生與死的第一次認識,往往來自血肉至親的離去後,日常生活中的疏離感,也許是某次起身卻發現房間空蕩蕩的,也許是望著老槐樹下落葉堆積很深。這時候才明白生離死別,世事無常。想起荒木經惟《東京日和》中說的那句:「七月十五,不燒送神火,不讓你歸去」。
  • 《正常人》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又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 嚮往山川湖海,卻不囿於廚房和愛
    許多人「嚮往山川湖海,卻囿於廚房和愛」但對高岷來說,火鍋就是她的山川湖海,是她美食事業的起點,也是她熱愛的所在。她用柔情,融化了「你不用較真,反正你也不懂」的質疑,融化了「女人嘛管管帳本就可以了」的刻板。從研究火鍋底料,到制定標準化流程,從排風口的設置 ,到桌子的規格,高岷都力求完美,最終換來了食客滿意的笑容。
  • 《冀西南林路行》裡有哪些歌詞能像「山川湖海廚房晝夜」一樣流傳...
    和「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差不多能往後流傳十年或者更久的句子是《採石》裡的「以我之身軀為階梯、以我之身軀為藩籬、陌生與敵意、其中凝聚、千座山峰化水泥」。有想像力,也有氣魄。
  • 美食小說丨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和愛 作者:張二娃和李翠花
    那天在朋友圈裡看到小夥伴發的雞湯,我拿筆虔誠地抄下了,背誦全文後銘記於心:你在狂奔你在漂泊你只喜歡跌宕起伏的人生,那是因為你沒有愛的人。有一天你一定會為這麼一個人停下來,到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再沒什麼事情,比健康安穩地活著更有趣了。
  •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 卻只想晝夜在廚房做愛
    前段時間,作為一個業餘樂迷,給生祥樂隊的新專輯《圍莊》寫了篇聆聽文字,我實在不敢稱之為樂評,他們放到樂隊的Facebook上,無論什麼原因,我還是很開心的,作為一個隔海而望的大陸樂迷能盡上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榮幸之至。期間關於專輯的一些歌詞方面的問題,諮詢永豐老師,他每每都能及時回復,讓我多少有點「受寵若驚」,暗嘆自己跟偶像的距離原來沒想像的那麼遠。
  • 剛剛好的餃子與剛剛好的愛
    新年第一天第一頓飯也是餃子。大概是因為娘家毗鄰山西,所以有些山西風俗。事實上,韓城人新年第一頓多吃韓城餛飩。周末,母親來看我,我決定包餃子。母親要幫忙,我幾番推辭,她依然守著廚房不離開。無奈,我說:「那今天你就負責拍照吧。等有空了,我寫篇關於餃子的文。」母親瞬間無比愉悅。她喜歡拍照,更喜歡看我寫的文字。
  • 廚房風水布局有什麼講究?這六點很重要!
    民以食為天,食物來自廚房,從中足以看出廚房的重要性。廚房作為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場所,在裝修一塊不容忽視。其實廚房裝修不僅要美觀和實用,廚房中的風水布局也很重要。廚房風水不僅與健康有關,同時也與人們的財運運勢息息相關。那麼廚房風水布局有什麼講究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美食是一座城市的集體回憶,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唇齒之間
    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成員城市之一,對外開放旅遊城市,潮州有山有海,風景迤邐,秀美宜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一座城市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除了夠所見所聞的風物景點,還有一樣東西能夠深深的在我們心底打下烙印,那就是美食。
  • 我廚房比你美啊!
    二姑娘說: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 廚房如何能像愛情一樣,永遠保持新鮮感?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萬能青年旅店樂隊《揪心的玩笑與漫長的白日夢》對於新家,我們總是滿懷期待。尤其是廚房,幻想著與愛的人,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就像對待每一段愛情,總是以為執子之手,就可以共度一生。
  • 《四個春天》:四時、晝夜、廚房與愛
    出品 | 知影作者 | X編輯 | 小影(圖片來自網絡)各個電影前瞻在列2019必看國產電影的時候,一般會把這部正好趕在年頭上映的紀錄片放在最前頭——《四個春天》。萬能青年旅店有句流傳很廣的歌詞——「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原句似乎有些微遺憾之感,然而看著這對老夫婦卻覺得,能這麼淳樸而又浪漫地囿於晝夜、廚房與愛,也是人生的上上之選。
  • 所謂的愛,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
    二曰廚房,即俗世。人間冷暖,七情六慾,生而為人往往沉溺其中而不自拔。三曰愛,愛是最神聖的字眼,無需言」。就像萬青歌詞裡唱的:「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囿於晝夜廚房與愛」。曾經有個朋友一個人開心的出去吃他最愛的豬扒飯,回來之後卻憤憤然火冒三丈,看那樣子還以為有人欠他錢不還。結果開口就是:「吃飯就好好吃飯嘛,真搞不懂為什麼戀愛的兩個人就像是斷了手一樣,必須要被人投餵才能吃。從我進餐廳坐下,兩人就做我對面,明明有兩個凳子,偏偏要擠在一起。男的餵一口,女的餵一口。